汉朝大历史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吕思勉  页数:382  字数:33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那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的作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已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已往的事,通统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  (二)加以解释,  (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着,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志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氏》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见,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他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戟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二)其手和足的作用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而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动物也有进化,但他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须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个体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被上文化的色采。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最显明之例。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人类的行为,原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全世界的文化,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这个问题,还非今自所能解决。研究历史的人,即暂把这问题置诸不论不议之列亦得。因为目前分明放着多种不同的文化,有待于我们的各别研究。话虽如此说,研究一种文化的人,专埋头于这一种文化,而于其余的文化,概无所见,也是不对的。因为(一)各别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二)而世界上各种文化,交流互织,彼此互有关系,也确是事实。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文化有传播的性质,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之性,智与相爱之情仁。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为善而实不然的,强力推行,反致引起纠纷,甚或酿成大祸,宗教之传布,即其一例。但此自误于愚昧,不害其本意之善。而其劣的,亦恒欣然接受。其深闭固拒的,皆别有原因,当视为例外。这是世界上的文化所以交流互织的原因。而人类的本性,原是相同的。所以在相类的环境中,能有相类的文化。即使环境不同,亦只能改变其形式,而不能改变其原理。正因原理之同,形式不能不异,即因形式之异,可见原理之同,昔人夏葛冬裘之喻最妙。此又不同的文化,所以有共同原理的原因。以理言之如此。以事实言,则自塞趋通,殆为进化无疑的轨辙。试观我国,自古代林立的部族,进而为较大的国家;再进而为更大的国家;再进而臻于统一;更进而与域外交通,开疆拓土,同化异民族;无非受这原理的支配。转观外国的历史,亦系如此。今者世界大通,前此各别的文化,当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毫无疑义的了。然则一提起文化,就该是世界的文化,而世界各国的历史,亦将可融合为一。为什么又有所谓国别史,以研究各别的文化呢?这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况且研究的人,各有其立场。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无从定其迎距的方针的。所以我们在今日,欲了解中国史,固非兼通外国史不行,而中国史亦自有其特殊研究的必要。    人类已往的社会,似乎是一动一静的。我们试看,任何一个社会,在已往,大都有个突飞猛进的时期。隔著一个时期,就停滞不进了。再阅若干时,又可以突飞猛进起来。已而复归于停滞。如此更互不已。这是什么理由?解释的人,说节奏是人生的定律。个人如此,社会亦然。只能在遇见困难时,奋起而图功,到认为满足时,就要停滞下来了。社会在这时期就会本身无所发明;对于外来的,亦非消极的不肯接受,即积极的加以抗拒。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不论自然的和人为的,都系如此。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这是世界所以一治一乱的真原因。倘使当其渐变之时,随时加以审察,加以修正,自然不至于此了。人之所以不能如此,昔时的人,都以为这是限于一动一静的定律,无可如何的。我则以为不然。这种说法,是由于把机体所生的现象和超机现象并为一谈,致有此误。须知就一个人而论,劳动之后,需要休息若干时;少年好动,老年好静;都是无可如何之事。社会则不然。个体有老少之殊,而社会无之。个体活动之后,必继之以休息,社会则可以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然则人因限于机体之故,对于外界,不能自强不息地为不断的应付,正可藉社会的协力,以弥补其缺憾。然则从前感觉的迟钝,行为的濡滞,只是社会的病态。如因教育制度不良,致社会中人,不知远虑,不能豫烛祸患;又如因阶级对立尖锐,致寄生阶级不顾大局的利害,不愿改革等;都只可说是社会的病态。我们能矫正其病态,一治一乱的现象,自然可以不复存,而世界遂臻于郅治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最大的希望。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序》,把历史上的事实分为两大类:一为理乱兴亡,一为典章经制。这种说法,颇可代表从前史学家的见解。一部二十五史,拆开来,所谓纪传,大部分是记载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的,志则以记载典章经制为主。表二者都有。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是随时发生的,今天不能逆料明天。典章经制,则为人豫设之以待将来的,其性质较为持久。所以前者可称为动的史实,后者可称为静的史实。史实确乎不外这两类,但限其范围于政治以内,则未免太狭了。须知文化的范围,广大无边。两间的现象,除(一)属于自然的;(二)或虽出于生物,而纯导原于机体的;一切都当包括在内。他综合有形无形的事物,不但限制人的行为,而且陶铸人的思想。    吕思勉

内容概要

吕思勉所著的《汉朝大历史》内容简介:汉朝何以成为与西罗马并立的两大帝国?汉朝的大一统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汉哀帝的断袖之癖,汉朝与四夷的战与和,汉朝外戚掌权的真实内幕一儒家思想何以成为中国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血雨纷争,汉朝五大建国功臣的生死离歌,汉朝的灭亡是源于内乱还是外患?《汉朝大历史》本书解决你对汉朝历史的种种疑问。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生于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为中国20世纪的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对中国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严耕望先生把吕思勉与钱穆、陈寅恪、陈垣相提并论,称为“史学四大家”。他是我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一派,而是别具一格的一家。
在吕思勉先生众多的学术著作中,这本《中国通史》是他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书籍目录

代序
第一章 秦亡汉兴
第一节 刘项亡秦
第二节 诸侯相王
第三节 楚汉兴亡
第二章 汉初事迹
第一节 汉高祖初政
第二节 建国功臣的生死离歌
第三节 和亲保安宁
第四节 宦官外戚的血雨纷争
第五节 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
第六节 从“授民授疆土”到“衣食租税”
第三章 汉中叶事迹
第一节 汉代社会情形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兴盛
第三节 北击匈奴
第四节 经营西域
第五节 通西南夷
第六节 东定朝鲜
第七节 南平两越
第八节 论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节 汉武帝的求仙之路
第十节 武帝刻剥之政
第十一节 巫蛊之祸
第十二节 一代权臣的盛衰
第十三节 复北击匈奴
第十四节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第十五节 赵充国领兵战羌人
第十六节 珠压兵事
第四章 汉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汉哀帝的断袖之癖
第五章 新室始
第一节 王莽篡权建新
第二节 新朝的改革(上)
第三节 新朝的改革(下)
第四节 新朝与四夷的战事
第五节 新朝的灭亡
第六章 后汉之兴
第一节 刘盆子的惨淡人生
第二节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节 光武帝平定关中
第四节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节 光武平群雄(下)
第七章 后汉盛世
第一节 光武明章 的盛世
第二节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节 后汉定西域
第四节 汉与西南洋交通
第五节 后汉平西羌
第六节 后汉开拓西南
第七节 后汉时东北诸族
第八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夹缝中生存的皇帝(上)
第二节 夹缝中生存的皇帝(下)
第三节 羌乱与汉朝的兴衰
第四节 党锢之祸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六节 五湖乱华的前奏
第七节 后汉中后期的内乱
第九章 后汉乱亡
第一节 何进之死
第二节 董卓之乱
第三节 李催郭汜的兄弟之战
第四节 东诸侯内部之争
第五节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节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节 孙氏据江东
第八节 赤壁之战
第九节 刘备进驻蜀地
第十节 曹操平关陇汉中
第十一节 刘备取汉中
第十二节 孙权取荆州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论功时以何为第一,正所以风示武臣耳。何虑其倾动关中?盖因何被械系,策士等造作此说耳。何因何事被系,已不可知,然此语不能造作,此固资侮人者之所轻也。权之所寄,非吕后而谁哉?留侯招四皓事,固同儿戏,即史所传张辟强说丞相,令吕氏掌南北军,亦不足信。然留侯党于吕氏,则无疑矣。革易之际,佐命之臣,起于草泽者,多倾危好乱,本为贵族者,则恒乐安定,严天泽之分,盖其所习使然。平、勃等卒行废弑,而张良扶翼大子,即由于此。武有周吕、建成、舞阳之伦,文有留侯、叔孙、周昌之辈,以为之辅,然则大子盖本不易动摇,无待于口舌之争矣。不然,高祖之败彭城,则推堕孝惠、鲁元,见《樊郦滕灌列传》。及军广武,项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高祖则曰:“吾与项羽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其忍如此,而岂有所念于吕后之攻苦食啖,叔孙通语,见本传。而不忍背者哉?高后一崩,惠帝之后无遗种,立如意,岂可一日居乎?高帝之世,异姓王者八国。卢绾之废,乃在高祖崩年,长沙则始终安存,白马之盟,不知竞在何时?果有其事,史安得绝无记载,而仅出诸王陵之口乎?平、勃等谓“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大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此实持平之言。郦寄说吕禄曰:“刘氏所立九王,吕氏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此当时实在情形也。张皇后之立,据《汉书》本纪,事在孝惠四年十月,至少帝四年仅七年,其所名子,安知欲为变?齐王之起兵也,遗诸侯书曰:“今高后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即绛侯、朱虚诛诸吕后,仍徙济川王王梁,可知谓少帝、梁、淮阳、常山皆非孝惠子,必为临时造作之语。

编辑推荐

《汉朝大历史》编辑推荐:享誉中外的著名史学家顾颉刚鼎力推荐,石破天惊史家新论,全方位解读大汉帝国崛起真相,《汉朝大历史》是学界公认的涌进历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朝大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我所推荐的汉朝历史部分 乱世出英雄 最喜欢西汉和东汉交替的部分
  •   大汉王朝的真实历史故事。
  •   孩子太小了,这书太深奥了,看不懂、
  •   没拆封,但包装不错
  •   书不错,跟介绍的一样,送货也很及时。
  •   半知半解
  •   是文言文,看起来费劲啊。
  •   好书,喜欢,只是文言文,不是白话的...
  •   质量可以,内容聱牙诘屈。
  •   书很不错,很值得看。
  •   吕思勉不愧为史学大家,洋洋洒洒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汉帝国的史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