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埃及文明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作者:令狐若明  页数:182  字数:1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古埃及文明留下了大量艺术作品,庙宇里的那些千载一貌的法老雕像、陵墓墙壁上那些精微细致的浮雕和色彩鲜明的绘画,是为着那永恒的冥世创作的,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埃及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认识埃及人的思想、生活和信仰的一面镜子。
  伴随古埃及兴起而来的是文字的出现,有了文字才可以记下历史,埃及文明才得以发展。那一个个神妙的图画文字符号,是保存和传播埃及丰富文化的关键。本书对埃及文字的释读、结构、演变以及书写工具进行了叙述,以揭示埃及文字的奥秘。
  经过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埃及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所创作的那些自传、教谕文、神话、散文与诗歌,是本书介绍的主要内容。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曲折的历史长河
 一、尼罗河的赠礼
 二、文明的曙光
 三、走上强盛之路
 四、帝国雄风
 五、衰微的世纪
第二章 神妙的文字
 一、探寻失传文字的奥秘
 二、揭开罗塞达石碑之谜
 三、图画组成的文字
 四、从象形文字到科普特文字
 五、书吏与文房四宝
第三章 璀璨的文学
 一、自传--最初的书面文学
 二、广为传颂的教谕文学
 三、动人的神话传说
 四、优美的散文故事
 五、清新质朴的诗歌
第四章 宗教风貌
 一、诸神的王国
 二、纷繁复杂的宗教观念
 三、五花八门的宗教活动
第五章 建筑奇迹
 一、举世闻名的金字塔
 二、宏伟壮丽的庙宇
第六章 不朽的艺术
 一、造型独特的雕刻
 二、精微细致的浮雕
 三、色彩鲜明的绘画
第七章 科技之光
 一、独树一帜的医学
 二、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丰富的数学知识
第八章 文明的瑰宝
 一、绵延持久的文明传统
 二、稳定保守的古代文化
 三、法老对国家经济的垄断
 四、象形文字的历史功绩
 五、天文学和几何学的贡献
 六、建筑风格的深远影响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尼罗河文明 几万年前,当欧洲和美洲大部分地区还为冰川覆盖的时候,整个北非却是雨水充沛,草木葱茏,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那时候,北非的气候和现在大不相同。现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大沙漠,那时却是气候温和湿润、水草繁盛的大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大羚羊、犀牛、大象、野猪、狮子和豹等动物出没其间,人们以游猎为生;而尼罗河两岸还是一片蚊虫滋生、毒蛇猛兽横行的荒凉沼泽地。大约距今10000年前,由于受欧洲冰河期的影响,北非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雨量减少,严重干旱,草原和森林变成了荒凉的沙漠。尼罗河形成狭长的河谷,成为荒漠里的一条绿色长廊。先前的那些游牧部落向尼罗河流域迁居,成为尼罗河畔最早的居民。大约公元前5000年,他们在尼罗河畔排干沼泽,挖渠筑坝,引水灌溉,栽培谷物,从狩猎采集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农耕生活,并创造了铜石并用文化,开拓了尼罗河流域文明。 埃及的铜石并用文化,典型的有上埃及的巴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Ⅰ和涅伽达文化Ⅱ,习惯上把这三种文化称为埃及前王朝文化。 巴达里文化是埃及光辉灿烂文化的开端,大约始于公元前4500年。在埃及历史的长河中,巴达里文化标志着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尼罗河流域的原始游牧部落,一旦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便开始了埃及文明最初的创造。农业和畜牧业随之产生,又学会了陶器的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所革新—此时已发明了铜器,有少量的铜针、铜刀和铜珠等,虽说都是一些未经冶炼的天然锤打而成的小工具和装饰品,但却给前王朝时代的埃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金属器的出现,使埃及人从此逐渐摈弃了石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在通往文明之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继巴达里文化之后的涅伽达文化Ⅰ(亦称阿姆拉文化)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涅伽达文化Ⅰ时期,埃及人的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采用优质燧石制作精细的双面锋大石刀;陶器制作技术更为发达,有装饰优美的白线光面陶;铜器制作则有薄铜片和一端卷成小环的铜针。 城市的萌芽,是涅伽达文化Ⅰ时期的突出成就。涅伽达附近的南城就是一个城堡遗址,城堡用小石砖建成,房屋呈长方形。这个遗址已发掘出100多平方米,估计全城面积还要大得多。另外,从狄奥斯波里、帕尔瓦墓地出土的围墙模型,是一件长方形的泥塑雉堞城墙的模型。城堡和雉堞城墙的出现,不仅表现出当时建筑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而且也是明显防卫需要的标志,这是涅伽达文化Ⅰ时期部落之间战争增多的反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探索古埃及文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买了之后才发现是“推荐学生的课外读物”,大家有经验的都知道这一类的书弱智的很。。。字大内容少,写什么都是蜻蜓点水,我都没心思看了。推荐另一本《期待复活-古埃及人生活探秘》,不过那本是帮室友买的,好后悔自己买了一本烂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