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才是人生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索达吉堪布  页数:272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倘若将人的一生分成十份,不称心之时会占几份呢?古人说,占八九份。如曾国藩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佛陀也常常提醒我们:人生皆苦。且不论生、老、病、死都是苦,单单在日常生活中,就难免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明明人生还有很多乐趣可言,又何必夸大痛苦,紧盯着痛苦不放?”    其实,佛教中之所以说“苦”,并不是不承认生活中的一些快乐。但这些快乐往往稍纵即逝,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在我们的人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位高权重的,会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会势同水火;合家欢聚的,会曲终人散;寿比南山的,会撒手人寰。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难逃变化,变化就会带来痛苦,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谛。    懂得人生皆苦,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假如你一直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认为它应该充满快乐,一味地蒙蔽自己,以“苦”为“乐”,那永远也离不开痛苦。而只有认识痛苦、正视痛苦,才是迈向快乐的第一步。    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正是看到了老、病、死之苦,才开始思考怎么样根除痛苦,并为此尝尽各种方法,最终找到了通往解脱的光明之路。所以,不要逃避痛苦,不要惧怕痛苦,没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就不会有万物的春华秋实。    有些人只喜欢追求一帆风顺,却不愿面对任何苦难,这样的期望不太现实。人生在世,风风雨雨总是难免,磕磕绊绊也是寻常。所以,人活着就是一场修行,不论世事多么复杂、生活多么难忍,都要学会为自己开个“药方”。    如今,世人多为各种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于对利他的漠视,对无常的无知,对死亡的毫无准备。多数人认为,利他让自己无利可图,却不知利他恰恰是最大的利己;他们以为,了知无常会让自己丧失追求的动力,却不知它只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显灿烂;他们整日惦记着,要为自己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却偏偏忽略了为来世的快乐买一份保险。    这本《苦才是人生》,也许会让你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我虽不敢奢望它能成为包治心灵百病的妙药,但希望在这个纷繁的时代中,能为你炙热难耐的心送去一丝清凉!    索达吉    藏历水龙年四月初八    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吉祥日    2012年5月29日

内容概要

  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
  这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作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驻锡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主管汉僧,因感汉地佛子因语言障碍无缘接触藏传佛教,故将大量藏文经论译成汉语,并以窍诀方式传讲。二十多年日不缺讲,夜不乏译。
1990至1999年,曾前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多国弘法。近年来,应邀前往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浙大、港大等高校,与众多知识分子进行交流,深入浅出地展示佛教奥秘,令莘莘学子受益匪浅。

书籍目录

自序: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第一章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1. 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
2. 追求错了,当然痛苦
3. 乐观、悲观,一念之间
4. 苦乐皆由心造
5. 别人的肩膀靠不住
6.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 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7. 不能战胜苦难,它就是你的屈辱
8.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9. 安忍的智慧
10. 做人别学“一根筋”
11. 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
12. 欲除痛苦,多念观音心咒
13. 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14. 藏地幸福密码
离苦得乐的幸福咒语
第二章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1. 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2. 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3. 对朋友要知恩、念恩、报恩
4. 见别人短处,请勿轻易揭露
5. 为别人着想,是最大的利己
6. 千万不要忘记给你戴高帽子的人
7. 学会敷衍不讲理的人
8. 不远离小人,你就可能变成小人
9. 说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10. 对朋友要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11. 感谢揭露你过失的人
12. 不经逆境,怎能见真情
13. 宁与君子结怨,不与小人为友
14. 老友不可轻抛,新友不能全信
15. “愚者学问常宣扬,穷人财富喜炫耀”
16. 自负的人一定会自取其辱
17.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18. 不怕你犯错,就怕你掩饰
19. 给内心好好整一下容
第三章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被众人恭敬、名利双收时,没必要心生傲慢,因为这个会过去的;穷困潦倒、山穷水尽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个也会过去的。
1. 永远快乐的保险你买了吗
2. 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
3. 感谢无常,让我们少受折磨
4. 三种活法最快乐
5. 越执著,失去越快
6. 万事从调心开始
7. 一切都会过去
8. 幸福是怎样炼成的
9. 莲藕是佛陀加持过的食物
第四章感恩逆境
我们来到人间,每个人都有天神保护。中阴法门等密法中讲过:“人的身上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神,如肩神、护神、白护神、黑护神……”
1. “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
2. 学会借力,甩掉逆境
3. 今日苦乃昨日种
4. 忍是世上最难的修行
5.“忍”要经得起考验
6. 八风吹不动
7. 相信报应,方能苦从甘来
8.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9. 智慧驶得万年船
10. 不要紧,一切随缘
第五章在说话中修禅
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
1.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2. 一谎折尽平生福
3. 为什么你会弄巧成拙
4. 说话算数
5. 请别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6. “说法第一”
7. 多说话有好处吗
8. 闭嘴
9. 哪些“闲事”必须管
10.“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第六章父母就是菩萨
我们孝养父母的时间,每天都在递减,如果不能及时尽孝,以后定会终身遗憾。
1. 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2. 尽孝等不得
3. 孝顺并非只是给钱
4. 要把父母的话当菩萨语
5. 对父母永远要软言柔语
第七章生老病死都有福
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
1. 生死事大,早做准备
2. 学佛的老人不痴呆
3. 生老病死不过才一个轮回
4. 不要临“死”抱佛脚
第八章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过得那么难
幸福的根本,并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金钱,而在于你减轻了多少欲望。
1. 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无常观
2. 人80%的痛苦都与金钱息息相关
3. 修心是一门技术
4. 一切苦乐都是心在作怪
5. 难得知足
6. 财富宛若秋云飘
7. 钱越多,欲望应该越少
8. 越攀比,越吃亏
9. 耍小聪明的下场都不好
10. 把嫉妒心化为随喜心
11. 比富不如比德
12. 失败是如何炼成的
13. 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14. 学佛后我们能开什么神通
15. 有利他之心的人福报才大
16. 不图回报,反而有大回报
17. 布施,只会让你越来越富
18. 慈善不是钱,是心
附录大欢喜——索达吉堪布开示录
后记与智慧、慈悲同在

章节摘录

1. 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很多人总是贪执自己的目标,达不到时就会去羡慕他人,过去叫“榜样”,今天叫“偶像”,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成为别人。就像庄子的《秋水篇》中所说:一只脚的夔,非常羡慕多脚的讅能够行走;讅,又羡慕没有脚的蛇跑得很快;蛇,羡慕没有形体的风行得更快;风,羡慕人的目光特别快;目光,又极为羡慕心的快速,心一转念就到了。佛经中也说:“一切当中,心是最快的。”还有一则寓言,也阐述了这个道理:有只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特别希求最伟大的东西。有一次,它抬头一看,天空广阔无垠,就觉得天是最伟大的,于是对天说:“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天告诉它:“我也有怕的,我最害怕乌云。因为乌云能遮天蔽日,它遮住我的面容时,我什么都看不见了。”小老鼠觉得乌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乌云:“你能遮天蔽日,应该是最伟大的。”乌云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狂风。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大风一吹,就把我吹散了。”小老鼠又跑去找风。风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墙。地上有堵墙的话,我根本绕不过去,所以墙比我厉害。”小老鼠就跑去找墙:“你连风都挡得了,你是不是最伟大的?”墙说了一句令它非常惊诧的话:“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在我的下面钻洞,总有一天,我会因若干个鼠洞而轰然倒塌。”这时候,小老鼠恍然大悟:找来找去,整个世界都找遍了,原来,最伟大的就是自己。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看到别人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2. 追求错了,当然痛苦“人的奇怪之处真是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恢复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天地之间,一切都在变化,身体、财富、名声、亲眷等皆为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自己的心才与自己生死相随。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妻子:四夫人最得丈夫宠爱,丈夫对她言听计从;三夫人是经过一番辛苦追求才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带在身边,甜言蜜语;二夫人与丈夫天天见面,犹如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个女仆,毫无怨言地任由使唤,但在丈夫心目中没有地位。一天,丈夫要远行,问四个妻子谁愿意跟他去。四夫人说:“不论你怎么疼我,我都不想陪你去。”三夫人回答:“连你最爱的四夫人都不愿去,我为什么陪你去?”二夫人说:“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么远的地方。”只有大夫人说:“不管你去哪里、走多远,我都会陪着你!”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最宠爱的四夫人,代表我们的“身体”。人活着的时候,对这个身体最为重视,可是死了以后,它却没有办法跟随自己。三夫人代表我们的“财富”,不论多么辛苦积累起来,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厘。二夫人代表世间的“亲友”,他们最多在我们死时哭泣,把我们的尸体掩埋。大夫人则代表我们的“心”,它和我们的关系最密切,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反而将精力全部投注于身外之物上。所以,有智者说:“人的奇怪之处真是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恢复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一个人若能懂得万法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会显得尤为灿烂;对世间的名利,不会疯狂去追逐;就算遭遇到不幸,也不会感到一片绝望。熟悉无常,接受无常,可以让我们身心开阔,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斤斤计较、怨天尤人。3. 乐观、悲观,一念之间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面对同样的一朵玫瑰,悲观者会哀叹花下有刺,而乐观者会赞叹刺上有花。前不久,一位居士打电话跟我说:“堪布,我最近一直感觉情绪低落,十分悲观,所以想换个好点的环境,可能对调整我的情绪会有帮助。”听了他的话,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起名叫乐观、悲观。这两个孩子从小在同一环境中长大,却拥有两种不同的性格:乐观不论遭遇何种艰难,都活得十分快乐;悲观就算一帆风顺,也时刻心绪沉重。父亲因给儿子起名不公,深深感到自责。为了补偿悲观,他将乐观放在一堆牛粪中,而将悲观放在一堆珍宝玩具中。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去观察他们两个。出乎意料的是,乐观在牛粪中玩得十分开心,他告诉父亲:“既然您让我在这里,牛粪中就一定有什么宝贝,我正在想办法把它找出来。”令父亲大失所望的是,可怜的悲观仍伤心地坐在一堆珍宝中,很多玩具因为他的愤懑而被摔坏。父亲终于明白了:想扭转人的情绪,依靠外境是于事无补的。要从悲观转为乐观,只有调整自己的内心。其实,整个世界,全部是我们心的显现。心态不同的话,即便是对同一事物,看法也会有天壤之别: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面对同样的一朵玫瑰,悲观者会哀叹花下有刺,而乐观者会赞叹刺上有花。可见,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哲学家爱默生也说:“生活的乐趣,取决于生活者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作或地点。”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正视这些痛苦,一味地怨天尤人,总想改变外境来让自己快乐,这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因为,这比什么都管用!4. 苦乐皆由心造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尔尝得一种豆腐,感觉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后他回到皇宫,令御厨仿制,却怎么也做不出当时的美味了。前不久,与一位十分投缘的朋友一起聊天,从佛法到人生,从分前别后到大江南北,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谈。不知不觉,午饭的时间到了,有人送来了面条。一看汤色,便令人垂涎欲滴,一品味道,更令人叫绝。世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没想到,遇到好朋友,连面条也变得可口起来。心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记得在我几岁时,一次,父亲带我去炉霍,途经真都小镇,在镇上一间破烂不堪的小面馆,吃了一碗面。实在是太好吃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那以后,我品尝了许多公认的世间美味,却再也找不到那碗面的滋味了。其实我也清楚,一碗小镇上的面,不可能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味道,一切皆由心情所致。当时也许是因为难得出门,兴致很高,或者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实在没有什么美味可尝。记得古代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尔尝得一种豆腐,感觉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后他回到皇宫,令御厨仿制,却怎么也做不出当时的美味。仅仅因为对豆腐美味的强烈贪执,便导致众多厨师平白蒙冤、身首异处,如果那位皇帝知道“境由心造”之理,也不至于屠杀无辜了。然而,世间又有几人能明白呢?5. 别人的肩膀靠不住古人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只要有真才实学,去哪里都能闯出一片天。否则,处处依赖他人的话,“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到了最后,什么都是靠不住的。一个人,如果常常依靠他人的扶持才能衣食无忧、飞黄腾达,这种美景必然不会长久。比如,世间的有些人,靠父母的地位而谋得一官半职。但父母不可能跟自己一辈子,终有一天会撒手西去,更何况,父母的地位也不是恒常的,怎么可能成为永久的依靠呢?从前,有两只天鹅和一只乌龟,共同生活在一个惬意的水池里。一年夏季,久旱不雨,眼看水池即将干涸,三个伙伴愁眉不展,急得团团转。两只天鹅商量:“我们不能在此等死,应该飞往远方的湖泊。”乌龟听后,怒容满面,责骂天鹅无情无义。天鹅说:“我们有翅膀能飞,你不能飞,又有什么办法呢?”乌龟灵机一动,说:“你俩口衔木棒各居一端,我口含木棒中间,这样就能跟你们一起飞了。”两只天鹅觉得有道理,点头同意。于是,它们用木棒带着乌龟,飞往远方的湖泊。当它们飞到一个村庄上空时,被几个顽童看见了,觉得非常有趣,便拍手大喊:“天鹅天鹅真聪明,带着乌龟天上飞……”此时,乌龟感到万分委屈,心想:“这个飞行的主意,是我乌龟想出来的,怎么归功于天鹅呢?”虽然乌龟心怀不满,却不敢张口分辩,只好忍气吞声,随着天鹅继续飞。到了另一个村庄上空,它们又被一群小孩看见,欢蹦乱跳地追着边跳边喊,称赞天鹅聪明。乌龟听了,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不顾一切地张口大喊:“这个聪明的主意,是我乌龟想出来的!”随着喊声,它飞落直下,“啪”地一声摔死在地上。依靠他人生存的人,就如同这只乌龟一样,终究是要遭殃的。所以,任何人都应自立自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古人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只要有真才实学,去哪里都能闯出一片天。否则,处处依赖他人的话,“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到了最后,什么都是靠不住的。6.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一点报怨,多一点报恩。他人若对自己有恩惠,要时时想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而他人与我有仇怨,则应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在心。有些心量宽广的人,对别人的伤害,不但不记恨,反而还会心生感恩。就像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有一次他家中失窃,被偷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很好,非常感恩: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绝对是件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实在令人叹服。这一点,在大乘佛教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代就有一个故事:一天傍晚,有个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倾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和尚见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就想去借宿一晚,避避风雨。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与僧道无缘,你最好另做打算。”和尚恳求道:“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人家,还是请你行个方便。”仆人说:“我不能擅自做主,要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说老爷不肯答应。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可仆人依旧摇头拒绝。和尚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老爷的名字,然后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三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寺庙上香祈福,老爷便陪她一起出门。到了庙里,老爷忽然看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就向一个小沙弥打听这是怎么回事。小沙弥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冒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这块长生禄位。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并让他早日离苦得乐。至于详情,我也不是很清楚……”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当下了然,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这是一个改造“恶缘”的故事。试问,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这样做呢?当别人不帮你、甚至伤害你,你还愿不愿意关心他,用三年时间为他念经加持呢?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对怨敌不但不能报怨,还要想办法施恩于他。正如安德鲁•马修斯所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7. 不能战胜苦难,它就是你的屈辱“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有些人觉得,苦难是安乐的障碍,因而不愿意接受它。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实际上,对将苦难转为动力的人来讲,苦难会显露出功德和利益的一面。读过《本生传》的人都知道,佛陀当初萌生出家之念,正是因为四门出游见到老、病、死的痛苦,而顿然生起求解脱之心。莲花色比丘尼也因频频受苦,出家后一心修道,终证阿罗汉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高僧大德无一不是经历了难忍的磨难,方才获得大成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次在成功实业家的聚会上,听到有位富翁诉说童年的苦难经历,并讲道:“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这句话虽然很简短,却深深打动了丘吉尔。依靠这种精神的鼓舞,他最终成为英国政界的首脑。人生需要一些苦难,才能激发自己抵御逆境的潜力。对坚强的人来讲,苦难可以转为前进的动力,可以成为成功的助缘。否则,没有丝毫苦难、整天放逸无度的话,这种人生就像大海上没有载货的“空船”,往往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便会轻易把它打翻。8.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如此则会少有过失。许多人都想保护自己,不愿遭受点滴痛苦。但假如真想饶益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护他人。上师如意宝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古时候有个楚庄王,一次在作战中大获全胜。为了庆功,楚庄王大宴群臣,还专门让王妃为每一位有功将士敬酒。到了晚上仍未尽兴,于是楚庄王命人点烛夜宴。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被吹熄了。趁漆黑一片,有个将军仗着酒兴想轻薄王妃。王妃拼命挣脱,顺势扯下了他的帽缨,然后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国王查看谁没有帽缨,以找出刚才无礼之人。那位将军见此情景,酒一下子全醒了,心惊胆战地等待处罚。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王妃的诉说,却大声宣布:“寡人今日设宴让大家欢聚,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酒后失态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请大家全部去掉帽缨,尽兴饮酒。”并传命重新熄灭蜡烛,等众臣都把帽缨取下来后,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后来,楚国与别国发生争战,楚庄王带兵迎战时被敌军围困,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名大将奋不顾身地冲入敌营过关斩将,勇猛地将楚庄王救了出来。楚庄王对他特别感激,一问之下,得知此人就是当日那位没有帽缨的将军。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可见,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格言联璧》中也说:“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意即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如此则会少有过失。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是“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有错误的必定是别人,应善待的必定是自己。这有点颠倒啊!9. 安忍的智慧人生的旅程,不会永远是平坦宽畅、风和日丽,作为善恶业力相杂的人,不可能不遇到一些逆境违缘。现实生活中,许多令人后悔之事的发生,都是因为缺乏安忍的缘故。因此,安忍的智慧对我们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曾有一位叫尽见的大臣,国王给了他500两黄金,委派他去买最好的东西。他走了很多国家,一直都没有买到。后来,他遇见一个老人在街上喊:“卖智慧,卖智慧!谁要买智慧?”大臣心想,这个东西我们国家没有,于是问道:“怎么卖?”“500两黄金,要先付款。”大臣交出黄金后,老人字正腔圆地说:“这可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一共12个字,你务必要记住:缓一缓,再生气;想一想,再行动。”大臣听后,心里直喊冤枉、后悔不迭,认为500两黄金可惜了。他回到家里,已是深夜。走进卧室,见妻子身旁躺着一个人,不由得气愤至极,心想:“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居然敢红杏出墙,背着我与人通奸!”想到这里,他气不打一处来,立即抽出宝剑向妻子刺去。忽然,他想起了那12个字,就一边念一边仔细察看,结果发现:在妻子身边躺着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母亲。原来,妻子今天生病了,母亲是特意来照料她的。大臣这才醒悟过来,觉得那12个字,字字珠玑,若不是它的提醒,自己险些酿成大祸,500两黄金又岂能与妻子和母亲的性命相比!世人发生一些大事,有时候原因非常简单,“眼里揉不下沙子”,或者意气用事,十分钟之间就能出现可怕的后果。所以,当我们怒不可遏时,千万不要在冲动的情况下,做出任何决定和行为。要知道,嗔心就像夏天的狂风暴雨,骤然出现时,风云变色,但过一会儿就万里无云了。故而,当你产生严重的嗔心时,请停一停、缓一缓,深吸一口气,在心里默数十个数,给自己一个冷静的机会,这样就不会做出不理智的傻事了。10. 做人别学“一根筋”在生活中,有些人懂得变通,会根据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对策;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做事“一根筋”,不管什么事都用同种思维对待,以致很多事情弄巧成拙。从前,有个金匠和木匠一起赶路,行至旷野,遭遇劫匪。木匠的衣服被剥去,金匠立即逃跑,藏在草丛里。木匠曾在衣服的领子里,藏了一枚金币。他对劫匪说:“这衣服有一枚金币,我想把它要回来。”劫匪反问:“金币在何处?”木匠解开衣领,拿金币给他们看,并郑重其事地说:“这是真金的,若不相信,你可以到那边草丛里找我的伙伴鉴别,他是位好金匠。”劫匪找到金匠,不由分说,将他的衣服、行李也抢走了。这个木匠就是个不知变通的人,不仅自己蒙受损失,还殃及自己的同伴。“一根筋”的坏处还不止如此,有时候更过分的话,还会酿成大祸:很久以前,有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又笨又憨且“一根筋”。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今天我的仇家会上门来闹事。不管什么样的东西,只要伤害我,你就用斧子把他砍死。”于是,那宝贝儿子将斧子磨得又快又亮,专心等待仇家的到来。可是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一个伤害父亲的仇人。儿子有点着急了,左瞧瞧、右看看,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他看见一只虱子叮在父亲的背上吸血,便立即举起斧头向虱子砍去。不知虱子被砍死了没有,他的父亲却因此丧了命。面对一些复杂的人或事,假如不思变通、太过愚钝,往往不会有好结果。就好比一支锋利无比的箭,若不经思考就直接射出,瞄准的目标若是人,必定使别人轻则受伤,重则丧命;瞄准的若是坚硬之物,如石头、山崖、铁门等,最终只能折断,伤害的是自己。11. 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一个人纵有万贯家财、乐善好施,但若易嗔的话,连亲人都不愿依附他,更何况是其他人?因为嗔恼者如毒蛇,不时就会伤害别人,有谁愿与毒蛇生活在一起呢!嗔恨,是对不喜欢的人、事、物,产生的一种排斥、厌恶。嗔恨可大可小,小到抱怨、指责;中到愤怒、谩骂;大到杀心、毁灭心。有嗔恨心的人,会有什么后果呢?他的一切安乐都会被摧毁无余,并常处于“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的状态中。《本师传》也讲过:生嗔心的人,脸一刹那就变得非常丑陋,纵然外表装饰了最好的饰物,也显不出丝毫庄严;即使卧于最舒适的宝床上,也睡不安宁,辗转反侧如处荆棘之中……经常有嗔恚情绪的人,大都会产生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不管他的财有多少、位有多高,就算经常给下属施以恩惠,但如果经常大发脾气,伤害下属的身心,最后下属也不会领情,甚至还会生起加害之心。历史上和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这类事件:一些大人物往往因不能克制自己的嗔怒,导致下属的反叛,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内心若不断除嗔恚烦恼,哪怕布施再多的东西,也不能摄受他人,成办自己的事业。当然,嗔恨情绪一旦生起,不能硬压下去,而要想方设法化解掉。否则,这股嗔恨只要还在,就会像火山一样不断蓄积可怕的能量,越是强忍,累积的能量越多,总有一天会爆发。下面讲一个历史故事,说明怎样以智慧化解自己的嗔心:中国历史上极有福报的大臣,是唐朝的郭子仪,他是辅助四代国君的元老,一直屹立不倒。当时战乱纷飞,郭子仪的对手把他的祖坟给挖了。郭子仪听后大哭,但并没有报复,也没有生嗔恨之心。他说了这么一番话:“天下因战乱死亡的人太多了,因为仇恨,家里祖坟被刨的也不计其数。我也是领军打仗的将军,手下有多少士兵挖了别人家的祖坟呢?现在轮到我了,也算我郭子仪不孝父母、罪孽深重!”郭子仪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对手的错误普遍化:刨祖坟是因为乱世中的仇恨。第二反应是反观自己:我的军队就没有刨过人家的祖坟吗?第三反应:是我郭子仪之罪,不应嗔怪他人。所以,郭子仪的大福报也不是白来的,是自己修来的。面对祖坟被挖都能不起嗔心,真是已得安忍三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自己愤怒的事情,也不妨修习以下四观:第一观: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恶人,之所以“恶”,只是因为他被业风所吹,身不由己,故我们要有容人之量。第二观:人生如同一场梦,我们不应该太执著,否则会引生无量痛苦。第三观:众生本来是佛,让我发怒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烦恼。若起了嗔恨心,就等于对他的烦恼发脾气,这是愚痴的行为。第四观:倘若事情还可以补救,就没有必要生气;倘若事情已无法挽回,那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当嗔恨心生起时,要学会这样观照自心。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不是太生气,但因为没能及时制止,才使得怒火不断蔓延、扩散。实际上,有时候我们的嗔恨心,正是自己在煽风点火。所以,面对逆境或伤害时,每个人应运用智慧调伏自心,不要任由嗔恨心壮大。否则,它就会如同星星之火,终将烧尽一切功德之林。12. 欲除痛苦,多念观音心咒如果心诚,即使念得不对,也能与观音菩萨感应道交;如果心不诚,杂有懊悔、怀疑等分别念,就算念得字字正确,也无法与之真实相应。对我个人而言,从小就对观音菩萨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也有极其强烈的信心。原因当然有多种,一方面是我出生在佛教家庭,小时候就对佛教有不共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藏地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持诵观音心咒。有时候回忆自己的童年,尽管没有现在的物质条件,住的也不是高楼大厦,但每个人的心是很纯洁的。由于在那种氛围中长大,所以我小时候放牦牛时,每天都拿着念珠念观音心咒。念了多少现在也记不清了,几百万遍肯定是有。在我们那里,观音心咒是人人都离不开的咒语。而且,家家户户对观音心咒非常熟悉,比较明白它的功德;即使有些人不太清楚,也是每天都在坚持念,而且念的数字相当惊人。像我父母那一代的老年人,基本上每个人都是1亿遍以上,3亿遍、6亿遍、7亿遍……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观音心咒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的“闻法品”中,专门提到了一部经——《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汉文中有宋朝天息灾的译本),主要就讲了观音心咒及名号的功德。无垢光尊者说:“这部经的功德非常大,犹如烈火,能烧尽我们无始以来的罪障;犹如清水,能洗净我们的业障垢染;犹如狂风,能摧毁我们身口意的一切障碍……”观音心咒的发音,是“嗡玛尼贝美省”;也可以在后面加个观音菩萨的种子字“舍”,即“嗡玛尼贝美省舍”。只要心诚,对观音菩萨有信心,发音不一定要统一。东北人、闽南人念时,发音肯定不相同,拉萨和四川的藏语发音也有很大差别。但只要自己有信心,功德应该没什么两样,甚至有时候念错了也有功德。从前,有位老和尚在行脚途中,见到一座山上发红光,知道那里必定有修行人,于是上山一探究竟,发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告诉他,自己每天都念嗡玛尼贝美“牛”,数十年如一日。老和尚慈悲地说:“你念错了,应该是嗡玛尼贝美‘省’才对。”老婆婆一听,特别伤心,觉得几十年的修行全报废了,心里特别懊丧,马上更正了过来。老和尚告别后到了山下,向山上一望,原来的红光已经没有了。他赶紧回去告诉老婆婆:“我刚刚是开玩笑的,你念的嗡玛尼贝美‘牛’没有错。”老婆婆顿时展露出笑容,又改回她原来的念法,山上再度现出了红光。可见,“心诚则灵”,如果心诚,即使念得不对,也能与观音菩萨感应道交;如果心不诚,杂有懊悔、怀疑等分别念,就算念得字字正确,也无法与之真实相应。13. 消除痛苦的六大法藏传佛教中有个实修法,可以消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痛苦,让我们保持心情愉快。方法很简单:首先双目直视虚空,不执著一切而自然放松,心胸尽量放大,在这样的境界中坦然安住。然后念诵“达雅他 嗡 措姆迷勒那 德卡踏母索哈”,这个咒语念7遍、108遍都可以。如此观修,有助于我们天天好心情,人际关系趋于改善,许多不顺迎刃而解。痛苦,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眼。印度伟大学者圣天论师,将人类的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如颂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意思是说,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压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小人物的痛苦,则是身体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强度劳动等。……

后记

与智慧、慈悲、幸福同在    看完这本书,不知道你有什么收获没有?    我在藏地潜心研究、精进修持佛法近30年了,越深入了解佛法,越惊叹佛法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每次随手翻开佛经论典,都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佛陀抉择万法皆空的智慧、博爱一切众生的慈悲,无时无刻不让我深深感动。因此,我很想将它们与大家分享,于是也就有了这本书的由来。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过是佛教典籍的沧海一粟。我只是从浩瀚无际的佛法大海中,撷取出几朵浪花略表心意,望你能品味到它的甘美。    假如你依此而生起了智慧、善良、清净的心,那在今后人生的潮起潮落中,就能把握住命运的风帆,定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索达吉    2012年5月30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痛苦若根本不存在,幸福也未必存在,这是世间之对境;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明白而接受!当然,如果不明白去接受,会更痛苦,更排斥。人们要真、悟其中,那就需深究佛法、明之、行之,方能出离痛苦而不染,乐活于人世中。——迦絮生命如果是一所房子,那么痛苦和快乐一样,都是与我们同居一室的房客,所以不但要接受与认识痛苦,还要学习与她真正的相处,即便她不会在这个生命房屋中退出。——王茁豪我已年愈七十,学习堪布传讲的法,不仅精神面貌改观了许多,身体健康也有了大的发展。每天身轻气爽,感谢堪布,我非常喜欢他讲课,如果我不死,我一定要天天听他上课,还想亲眼见见他。——老有所依

编辑推荐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编辑推荐:全球畅销书《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鼎力推荐的作品。著名演员,《甄环传》女主角孙丽,倾情推荐的作品。享誉海内外的藏地当代最伟大的上师,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力的佛教上师,新浪微博粉丝80多万,首部于中国内地出版的著作!一部读后就能得到菩萨保佑的当代藏地幸福学心经。“现代玄奘”,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最好的弟子为你开示。

名人推荐

在通俗易懂的道理中却隐藏着解脱的大道,福报小的人不会看到此书的。能有幸得此书者,此人必有大福报!若能照书中的方法去做,调整自己的生活,必得身心轻安,烦恼日减,善根增长。——zebrahead这本书太好了!我妈60岁了,原本不信佛,但看到这本书后,竟然喜欢得不行,戴着老花镜看了三天就看完了,说早几年看到这本书就好了,至少知道怎么说话、怎么做事、怎么面对痛苦!——喇嘛钦有诸学人,说应乐观人生,并去质疑与批评大德为什么会写苦才是人生? 朋友可知,佛法的目标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故佛陀首先讲的即苦谛;众生想离苦得乐,必须把“苦”的真面目认清,而众生带着“苦”满世界跑,以求离苦,可能吗?只有认知苦,才能生起真正的乐观心,感恩心。善思念之!南无阿弥陀佛!——佛教人生平台这十几年都有读过很多心理学的书和励志的书,现在发现没有比佛法更殊胜的了,阐述问题的根本以及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不像有些书,读起来觉得很有道理,但就是在生活中无法应用。——农***园上师,您总知道我们的弱点在哪里, 最需要的是什么, 愿您诸事吉祥!——时差S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苦才是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5条)

 
 

  •   喇荣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写的,也曾在当当上拍过希阿荣博堪布的;都是教人明白,看清苦处,很喜欢,看了书心境会开阔,心态会平和!
  •   索达吉堪布教您学会生活!强烈推荐!真的很好!
  •   感恩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大乘佛法的殊胜!能闻到佛法甘露的一定是大福报的人!阿弥陀佛!
  •   一切随缘,苦才是人生,解脱,把一切看淡,自然生活,快乐生活。
  •   索达吉堪布以最通俗的文字,给我带来一种宗教的愉悦
  •   苦才是人生。唯苦过,方知甜
  •   人生苦短,回头是岸!
  •   人活着,就要受得了苦,学会苦中做乐
  •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很好的书籍
  •   整体还可以 之前看了平装和精装 买了精装的 才知道是硬皮的 里面线装 感觉用久了会断 推荐买平装的 看着还方便 更轻
  •   里面很多实例,更能了解到学佛的一些知识,同时对提升心灵很有帮助。值得花时间用心看!书的质量很好,捧在手里很厚实,纸张很好,喜欢!
  •   修佛朋友推荐的,标题喜欢
  •   买送朋友的,特别好的书,强力推荐
  •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很多朋友推荐的
  •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   你能够读懂这本书 你就读懂了你的人生
  •   人生的导乐师,帮助执着的人们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快乐
  •   更深层次的理解人生,你读了吗
  •   认识人生
  •   朋友推荐的 很好 能让人浮躁的心静下来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卖家不错
  •   推荐!还会再买几本送给朋友~
  •   尽管讲的道理还是佛学,但是却把佛学通俗话 让大家都好看懂,确实是一本难得的精神宝地啊
  •   之前有读过一本,很好的书,借给同事们看都说好,帮他们订购的。
  •   昨天刚收到,昨晚就迫不及待的看了几章,真的很不错,会让人感想很多,豁达很多,值得一生珍藏的好书;学习佛理,会让你活得更自由,心更宽阔!
  •   送朋友的,很喜欢,心灵启迪之书。
  •   佛法无边啊
  •   里面的道理很有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很难
  •   佛是大智慧
  •   硬壳的很好不过里面有2本不是
  •   很喜欢里面的内容!经典!
  •   书不错,但是我记得我评价过了,怎么 又要求评介
  •   书到得很快,快递很给力,书的质量也很不错的说
  •   小孩子很喜欢这个系列的书
  •   朋友说很不错的书
  •   书得一本一本看,修心养性。
  •   非常好的励志书
  •   书相符
  •   帮别人买的,不知道内容如何。
  •   帮同学买的,虽然不明觉厉,但她很喜欢,说很有感触。
  •   能学到很多东西!
  •   发货很快 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很好的一本书,开卷有益!
  •   不错的一本书,可以休生养性!
  •   商品不错,是正版的,很喜欢,下次还来。
  •   放在案头,每回不顺心的时候看看,很有启发
  •   内容不错,心理学。
  •   有些震撼,有些感慨,应该看看
  •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她很喜欢 是说还要看一遍
  •   之前买过一本 很好的说
  •   这个商品不错。发货很及时。
  •   把心境归还给本神,放飞心情。找回自我
  •   包装还不错,刚收到,还没看。
  •   买了几本了。看了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准备多买几本送给朋友。
  •   好书!让我更加懂得如何理解和宽容。
  •   买给母亲的,增加了与母亲之间的话题!非常高兴!
  •   刚收到还没开始读,接下来会认真研读,仔细体会!
  •   一定好好拜读。
  •   还没有看不知道怎么样
  •   我买给我太太的,我在异地,暂时未看
  •   再次购买送朋友
  •   还在读,下次再写感受!
  •   每个简单的道理都令人深思
  •   我喜欢这个书名。
  •   快!好!赞个!
  •   苦才是人生!
  •   经人推荐买的书,刚开始看,感觉挺好
  •   出家的人将人生看的如此之透彻,值得在家的我们深思
  •   当我们把一切外物都置之于外,当我们把所有苦难都看成是一种磨练、一种享受,就会发现世间尽是美了!遇到难事、困事,站到事情的外面去分析,再去解决就会变的很容易。
  •   充满智慧的一部书籍
  •   书还未开始看,但看书面,书的纸质还是不错,值得看,值得收藏。
  •   买的这么贵的书居然背面有褶皱的,伤心啊
  •   看评价买来的,希望有所收获!
  •   有启发,
  •   才收到,还没来得及看,会仔细看的!
  •   买了不没看完呢
  •   像心灵鸡汤一类的书
  •   唉同样的内容大师写的就是经典一般人写的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   没有特别的地方,一般。
  •   算是可以自我安慰的书吧
  •   这本书的标题远比内容精彩,整本书以一些小故事串联,结构感不强,不如西藏生死书精彩
  •   年中去西藏旅游的时候,受到藏传佛教无处不在的影响,作为曾经坚定的无神论者,却也难免受了一些影响,尤其是经历了过去一年多的磨练之后。于是,找当地人聊天,回来就买了这本他们推荐的入门书籍之一。整本书看完,果然是“入门级”(非贬义)的书。作者用大量传说的或自编的简单故事,力求简单明了的阐述深奥的佛理,平凡简单之中蕴含不平凡的道理,虽难以让我产生豁然开朗的感悟,却帮助我释解了不少疑问,其中最重要的,便如标题所示:“苦”才是人生。活了三十年,人生似乎经历了不少苦,但更多的还是顺。22岁之前自然是读书为主,然而目标明确,也算能顺利达成,于是某一阶段的“苦”,过后反而成为一份收获,一种谈资。22岁之后,目标变得模糊,内心开始彷徨、犹豫、惶恐,直至今日。佛家的苦,大了说,在生死轮回之中,便一直是苦,唯有悟道成佛,达到涅磐,从此脱离六道轮回,进入极乐世界;小了说,在现世之中,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苦构成了生活的大部。在此前提之下,逻辑的解决方法,便是修佛。然而对于我而言,修佛更多的是修一种心态,豁达,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往深一点说,苦或不苦,本来就是自己内心对外在的感受,其衡量的标准应该基于心中理想的目标。所以佛家既然已确定成佛是目标,再多的在世俗人看来是苦的经历也便不成为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因为世间太多的...尘埃,模糊了我们内心理想的目标,才造成了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如此看来,想要不苦的人生,除了修炼自己的处世之道和心态外,更重要的还是找到支持自己不把“苦”做苦的理想目标。 阅读更多 ›
  •   求证,我看到两种版本的此书,我在卓越购买的此书,照片插页是黑白的,但是另外一种是彩色的;扉页内容完全不一致;后记的签署时间不一样,卓越上的是2012年5月30,另外一个是2012年5月28;还有很多差别,包括书的字体和排版也不一样;现在我能肯定另外一种是绝对的正版,我对卓越上面请到的此书产生怀疑;或者请卓越给我们大家一个解释;
  •   为什么最近订购的此书里面彩页是黑白的?而且页数跟7月份出版的也不对应,难道亚马孙有盗版书????
  •   字体太大一点,纸张很粗糙,内容显得有点简单。
  •   内容其实很简单朴素的,就如同真理本来就很平凡一样。有图片,还有藏地的一些佛教传统的内容,可以增长见识。
  •   大师的书很通俗很易懂,一本做人的指导,很喜欢。
  •   还不错的书吧。有些说教的意味,有些落俗套。有些观点还值得思考。总之,挺中庸的一本书。
  •   这本在在网上是好评如潮,买来实已多时,可是那大大的厚本一直没有让我下决心去看它。今天有机缘得合,竟然在一天之内一口气读完。大大的字体,大大的行距,厚厚的纸张,一天看完实在不是难事,可惜的是,我竟没有什么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收获。其实我读过《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这书也就没有太多的新意了。可能其它的读者没有受过国学的熏陶,初一读到如此的书,觉得受益无穷而已! 不过这书的书名起得是不错,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心而去买了它一读。佛说:众生皆苦!且不论生、老、病、死都是苦。琮有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但快乐去往往稍纵即逝,只是偶然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还有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无常观!对于死亡总是一味地回避。就象鸵鸟在遇到危险时,把头埋在沙中一样,实在可笑。该书中没有太多的佛法,有的只是教人处世、做人、说话的人生智慧而已!相当于一本心灵鸡汤!比较简单!
  •   是心灵鸡汤,但又胜过心灵鸡汤。因为出家人看问题更能看到事物的本质,看破别人看不破的东西。推荐一读。
  •   书纸质就只值那个价,但是包装蛮好的!
  •   同学推荐的 应该不错 压力大的时候看看不错
  •   上师用浅显易懂的话揭示人生大道,诠释真正的“随缘”
  •   感觉意犹未尽,苦也甘甜
  •   内容很装B,但是作者的文学、历史水平造诣很高。
  •   很一般 有点鸡汤的感觉 说的很美好 不过因人而异 做起来不易
  •   书中讲的内容让人受益无穷
  •   送给朋友了,希望对她有所帮助。
  •   我以前买过一本500个人生小故事书,这大师估计也看了,引用这些故事来说他的道理,我怎么觉得他功力还不够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