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上的较量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刘先平 著,李珍英 摄  页数:196  

前言

  叽里咕,叽里咕  ——童年片断  我的童年应到故乡的沙滩、草滩、芦苇丛中去寻找。  我的故乡是巢湖北岸的一个小村,在长临河镇西,叫西边湖村。家门一开,湖面上浩渺的滔天波浪、蓝天上悠悠的白云、姥山岛上雄伟的宝塔以及浮在湖中的孤山都会映入眼帘。  村里的乡亲们多以种菜为生,偶尔也会通过打鱼捕虾来补贴家用。旧社会的苦难、父亲的早逝以及连年的水灾,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不幸。然而在那里,还有着另一个世界,一个带给我欢乐、也引导我开始思索的世界。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夏天是被南风吹来的。风卷着堆雪般的浪涛,日日夜夜地轰鸣着。人还末走到湖边,飞溅的水花已像蒙蒙的细雨一样洒来,惬意极了。  波峰浪谷也是我们嬉戏的运动场。敢于跳浪,是会令同伴竖起大拇指的。当山岳般的波浪压来时,我们都纵身跳起,探身波峰,再稳稳地落到浪谷。这是一件多么冒险而又舒心的事!说是冒险,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从波峰落下时,身子要稳稳当当的,否则,如果脚一歪,细沙一抽,整个人就会跌入水中,被大浪卷走!不过,凡是玩过跳浪的人都不怕晕船,都敢于在狂风巨浪来临时驾着一叶小舟出湖!  细软的金色沙滩,简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魔毯。我们不仅可以在沙滩上寻找甲鱼-上岸的踪迹,从沙堆中捉住它们,还可以展开一切稚嫩的想象,用沙砌起城堡、亭台楼阁,开掘河流,布防攻战。等到大浪来抹平一切,我们也累了,随身一歪就躺到沙滩上。看着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悠悠地飘动,我仿佛感到了母亲的爱抚,听到了外祖母推着摇篮时的低吟。  我对于建筑和雕塑的最原始的印象,大概就是从沙滩上得来的。我从中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冬天,湖水退去,裸露出来的褐色湖滩便成了大雁的居留地。翌年,经过几场软软的风、细细的雨,蓼叶吐红,柳条发青,芦笋冒尖儿,平展的湖滩上又铺了层茵茵绿草。悠然自得的放牛伢子骑着牛来了,扎着红头绳的小丫头挥着竹竿把鹅群赶来了……湖滩就成了别具情调的牧场,也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的乐园!我们在这里捉蟋蟀、挖茅根、拔茅翎、闯关、打仗……对我们最有诱惑力的是找云雀的窝。云雀二边婉转地叫着,一边打着旋往天上飞。这时,我们总会拍着小手,和着它的叫声,唱道: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烟囱理个窝,  大姐烧火燎了我。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芦柴缝理个窝,  只怕大风刮翻窝。  叽里咕,叽里咕,  我在树洞理个窝,  又被蛤蟆占了窝。  叽里咕,叽里咕,  只好在草窠理个窝,  担心害怕放牛哥。  叽里咕,叽里咕,  ……  我们那一双双小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目光紧紧追着那飞旋的云雀。等到它变成一个小黑点儿,我们的脖子就酸得撑不住了,眼睛也涩得难受极了。然后,一个恍惚,那小黑点儿消失了,只有云雀的叫声还在湛蓝的天空中,犹如轻梦一般飘荡着。  不久,那银铃般的叫声像是融入了云霄,我们只能听到风拂过湖面时的低语。突然,从蓝天白云中掉下一个黑点儿,愈来愈大——啊,是那美丽的云雀!是它唱累了,还是那悠悠的白云散了?眼看它就要砸到地上……就在我们为它的命运担忧得心都要蹦出来的时候,云雀却一下子张开翅膀,掠过柳梢、芦尖儿,贴着低低的青草,消失在绿茵中。我们像是被湖滩弹了起来似的,立即向云雀跌落的地方跑去,想在那里找到云雀的窝。可哪里有什么云雀窝?就连云雀也不见了,难道它钻进了土里?抑或是它仍然留在茫茫的天际,而跌落的只是它的影子?  这个美丽而又神出鬼没的精灵,不知牵动了我多少情思!直到我四十来岁的时候,见到一位在内蒙古草原上捕鸟的人,才解开了在我脑海中存留了几十年的谜。他告诉我,找云雀窝,应是“看起不看落”。也就是说,人们在云雀起飞处的附近才能找到它的窝,而当云雀要降落时,它便会制造种种假象,迷惑对它心怀叵测的敌人……  这或许就是吸引我观察鸟类的原因吧。  只要是闷热的夜晚,我总会死乞白赖地要跟随隔壁的大爷去“罩生”。  浅浅的湖滩是鱼的产卵场。当夜幕降临时,在湖滩的粼粼波光中,鱼群来了。鲫鱼一路噼里啪啦地撒着欢儿,而鲤鱼则沉稳得多,只是冷不丁地打了个响响的水花。最有趣的是胡子鲇,别看它平时张着大嘴专吃小鱼,这时却温顺极了。它翻转过来,将蛋青色的肚皮露出水面,摇摇晃晃的。  我帮大爷提着马灯,他则提着篾罩,在刚刚没过脚面的水里追着鱼群。我们有时一罩能罩住四五条胡子鲇。有一天,天太黑了,还飘着蒙蒙的细雨,大爷不想带我去,就给我讲了很多“鬼打墙”的故事,以及他能想得起来、编得出来的关于湖滩的恐怖的故事。于是我犹豫了,畏惧了。  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大爷用绳子拖回了一条20多斤的大青鱼,当他叙说着如何和大青鱼搏斗了几小时,终于罩住它的时候,我懊恼极了——真后悔没有亲眼看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机会看到那样壮观的场面,只能将它作为永远的向往和懊悔留在心里。  这个充满生机、熙熙攘攘的湖边世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了无比深厚的爱的种子。此后,我常常去崇山峻岭、大漠戈壁、雪峰冰川以及江河湖海,寻找生出的绿叶、开出的紫色小花、飞出的鸟群、起航的白帆以及五光十色的幻想。  或许这就是我在写作时,为何笔端常常含有对故乡的深情以及希望寻找童稚的原因……

内容概要

  鸟战风云,黑卷尾怎样打赢护子保卫战?  殊死搏斗,两只鹿角为何难解难分?  是谁在天山腹地上演《天鹅湖》?  挫败负伤的海雕为何依然坚持艰难的行猎?  大漢上的胡杨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作者简介

刘先平:
  他曾经两次走进帕米尔高原
  他曾经三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他柠经四次探险怒江大峡谷
  他曾经五上青藏高原
  他三十多年致力于大自然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九次荣获国家级奖项
  他被誉为“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
  他被推选为2010年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
  他就是“人个子探险家”——刘先平
  刘先平,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三十多年来跋涉于大自然中,致力于大自然文学创作,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共荣获国家级奖项九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列为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201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并授牌“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

书籍目录

鸟战风云录燕喃空谷鹿角上的较量  ——坡鹿的故事放歌天鹅湖  ——天鹅的故乡 风城电场 沙暴袭来 铁门关话史 达坂防雪 巩乃斯山谷云杉 相依相伴 富饶的甘泉 天鹅湖抒情 麝鼠城堡 土尔扈特人和天鹅 天鹅产珍珠 琵琶古曲 呼唤 天山展秀丽死海求生  ——救救胡杨林 沙漠公路的起点 死亡之海中的河流 胡杨厄运 原始胡杨林 追踪马鹿 变叶杨的特异功能 胡杨三千岁 沙漠吞食绿洲 救救胡杨林 海雕行猎

章节摘录

  无论在天南海北,只要有机会,我总是在寻找白腰雨燕的踪迹,希冀能觅到它的巢。虽然科学家的发现已使我知道谁是燕窝的真正创造者,但民间流传的神话、志书上相关的记载和药农们的谈话,都表明了除海南岛的金丝燕之外,深山大岭中还存在着由另一种燕创造的燕窝。这种燕窝存在我心里多年,像谜一样,散发着五光十色的诱惑。  对拨开迷雾的渴望,并非科学家才有。  我在黑龙江的桃山、中原的郑州和大别山、川藏边境、云南,都曾久久地注视过雨燕的矫捷的身影。  但我一直没有找到它们创造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巢,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家,还是迎接幸福、诞生新的生命、创造未来的起点。  1986年5月,我再次登上黄山。  从新路登天都峰,时而得弯腰,时而要手脚并用,时而又豁然开朗。妙就妙在一段险路之后,必然有奇松撑开绿伞,罩起一块悬空的巨石,请你小憩,请你领略大自然的赏赐。天都峰在望时,前方隔峡的整个山巅,竟是一块半圆形的大石,其重不知有几千万吨。神就神在仅有一棵短小的奇松,傲然屹立其上,燃烧着生命的火炬。有人称那块大石为“孔雀开屏”,我却说它是“仙桃石”。同伴们眺望着仙桃石,都惊叹大自然的造化。  突然,几道瞬息即逝的飞影,像网一样,兜住了我的心。是的,那千真万确是白腰雨燕的飞影。它那有特殊韵律的轨迹,是我熟悉的,是能顷刻激起我的冲动的。然而,在这险峻的山道上,我怎能去追踪、去寻觅?只好将满腔的惆怅,留给飘忽的白云。  傍晚,夕阳还在天都峰西侧徘徊,空空的山谷已冥冥青青。我坐在玉屏楼的迎客松前,突然看到了冥青的山谷中闪出了几点白花……山谷好似陡然化成无际的夜海,那几点白花就是波的粼光、浪的溅花……不,那是白腰雨燕缠腰的白带子。白腰雨燕在作今天的最后飞行,在写今天的最后一行诗……  我还不知道,这几点白花已预告了将有好运等着我。这时的我只是沉浸在无边的想象中,想象着那最后一行诗……  这天,队伍下玉屏去西海了。队伍中的成员多是第一次登黄山,不久之后,大家就显出了疲态,行动缓慢。到达谷底再爬莲花峰石级时,大家时不时地就要停下休息。快到山脊时,大家坐在石级上,让如牛的喘息慢慢平复。  这时,一阵慈祥的呢喃飘入耳内。我正要抬头寻找时,又被几声奶声奶气的娇啼所吸引。我尽量克制住怦怦跳动的心,告诉自己要沉着,沉着……  四五只白腰雨燕,扑扇着黑褐色的翅膀,争着挤到石壁凹处。此处的石壁已和雄浑的前山大不相同。这里的石壁都是直线条的,几乎全是垂直的,俨然斧砍刀削一般。那凹处,像被突然成直角地向里削掉一块,上面有一块崖石悬着。一只燕头白颏,正从悬着的崖石底伸出,迎接着簇拥飞来的雨燕。  夕阳还被天都峰留在那边,此时只有一抹阳光越过头顶,射向莲花峰。映入我眼帘的是白腰雨燕那长而尖的翼闪耀着灰蓝色的光,还有它那精悍的身材。  我双眼紧紧地盯住崖石底,连眨也不敢眨一下,只希望夕阳慢点儿西下,将阳光留住。小精灵们还在欢快地絮语着,声音亲切而又温暖……可它们是怎样商量、安排、飞去飞回,我都没有办法观察到。我只能紧紧地盯着那里,像是那里藏着一个宝物,我生怕它会在瞬间消失……  啊!阳光,我感谢你!我看到了一个扁圆的窝紧紧地贴着崖石的底部。窝的外壳粗糙,隐隐露出草茎、苔藓和树叶,但没有如家燕垒巢衔泥那样的痕迹。窝隐藏得很巧妙,若不是一只雨燕从中飞出,我还真难以发现这个窝。它非常精巧,窝口呈新月形,崖石还为它挡风遮雨。是的,我终于看见了在我心里存在多年的、谜一般的燕窝。谜就是这样自然而又机缘巧合地解开了。一时间,我心里又感到似乎缺点儿什么。是什么?我说不清。  根据老中医、中药工的叙说,这种燕窝被采下后,经过多次水蒸、清除杂质后,也是质地优良的燕窝。它和金丝燕的燕窝是不同的,也没那么名贵。这种燕窝被称为龙牙燕窝,是白腰雨燕用口涎将草和树叶粘在一起而制成的。  我不是从事动物学研究的,当然也就没有必要非去采摘那个燕窝来作为研究的标本;更不会为攫取珍品而产生邪念。但我想将它的形象留下,将相片送给曾一道参加考察的鸟类学家。  可惜我的照相机只是一部没有变焦镜头的傻瓜相机。我与燕窝的直线距离有十多米,想清晰地拍下燕窝,那是不可能的。不过,我倒是希望将那片环境拍下来,将白腰雨燕留在相片上也行。于是我将相机对准那块崖石,等待着雨燕的到来。  刚才白腰雨燕还在窝边熙熙攘攘,可现在,它们却像知道有人要拍照,竟然只在山谷中如箭飞蹿,就是不肯来到窝边……我正等得着急时,它们却善解人意地飞来了。两只雨燕一同飞来,窝里的乳燕立即伸头迎接。此刻似乎那呢喃之声已不存在,我的取景框中只有耀眼翻飞的白花、长而尖的飞翼、扁圆的窝、新月形的窝口……我拍了一张又一张。  几天后,胶卷冲洗出来了。我满怀希望的心却陷入了无底的黑洞……这个鬼相机拍下的竟是一片漆黑。不知道它的哪个零件坏了,整整两卷胶片全都毁了!  我忍不住大声怒骂,骂那海外奸商!因为这些胶片中,还有很多珍贵的、难得的镜头,无论何时看到,当初发现的喜悦、思索以及无穷的回味都会一起涌上心头……可现在,一切美好的见证,都成了愤怒和怨恨……  或许是黄山在召唤,是白腰雨燕这个精灵在召唤,召唤我再次到云海奇松中漫游!  那天,乳燕娇憨的呢喃、亲燕慈祥的呢喃,伴着我一路到达西海。西海以奇峰著称,大峡谷在危峰中赫然出世。谷深,谷幽,谷回,谷秀,不管站在哪个角度看,你都能饱览一幅幅凝重、奇绝、逸秀的画卷。或许只有领略了这些直线条的奇峰峭崖的神韵,你才能欣赏新安画派的墨宝。在这样的地理环境,相信我一定能见到白腰雨燕。  果然,双龙松下奇峰探首的山谷中,白腰雨燕将绿茵茵的山峰任意裁剪。它们成群结队,忽而直冲霄汉,忽而斜掠浮云,忽而横切细雨……我居高临下,感觉这些雨燕似乎就在身边,原来它们全都张着阔阔的嘴巴——兜捕昆虫。  约十多分钟后,十几只雨燕闪着白光,往石壁的凹处飞去。那凹处好像是一个挺深的洞,而后又有十多只飞进,山谷中回荡着它们嘈杂而又动听的呜叫……不一会儿,它们又纷纷飞出,再张开大口……  还有几只黄嘴的乳燕,站在对面突出的山崖上,像是专门为证实我的猜想……是的,这次能如此幸运地看到白腰雨燕的窝,是因为时间巧合。眼下正是亲燕哺雏育幼的繁忙期,一些早育的燕已开始离巢,慢慢地锻炼翅膀,准备成长为蓝天的主人。而前几次来黄山,非早即迟。早了,亲燕正孵蛋;晚了,乳燕都已长大,雨燕也就弃窝而去。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白腰雨燕以昆虫为食。它虽然身材较小,却有张阔阔的嘴巴。凭借勇猛的飞行,白腰雨燕每小时能兜捕到近四百只的昆虫,每天能捕七八千只昆虫。仅仅是育雏期间,它的捕虫数就高达二三十万只!

编辑推荐

  《大自然探奇系列:鹿角上的较量》为“大自然探奇系列”之一,是继“我的山野朋友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套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书系,是作者在大自然中跋涉三十年留下的珍贵笔墨,辑录了作者多年来探险生活的奇闻奇遇。讲述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生命,内容多为纪实小短篇,侧重真实性、报导性和瞬间的感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鹿角上的较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是很喜欢书的盘版。内容没看,应该会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