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融创哲学研究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吉林大学  作者:朴金波  

内容概要

西田几多郎(1870—1945)是日本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一生从事哲学研究,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顽强而精心的思索,并融合东西方哲学,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集日本近代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人称“西田哲学”的庞大的哲学体系,被誉为日本“最初的独创的哲学家”。西田哲学是日本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成果之一。从世界范围看,西田和世界一流的思想家们相比也毫不逊色。西田几多郎已被选入《二十世纪思想家文库》。    西田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思索,融合东西方哲学,创立了独特的“融创哲学”。他认为,除客观逻辑之外,还应有更深刻的主观世界的逻辑。为求得这深藏于东方文化根底中的“见无形之形,闻无声之声之物”,他提出了“纯粹经验”、“场所”、“无的逻辑”、“绝对无”、“辩证法世界”、“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等一系列独特的概念,使其哲学逐步的构筑成形。这种探索是十分可贵的,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并把它吸收进现代哲学研究中。目前,对西田哲学的研究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1.批判、否定多,肯定、吸收少;2.简单归结为唯心主义多,客观、全面分析少;3.简单归之于资产阶级本质多,深入揭示其哲学精神少。本文试图克服哲学界所存在的上述“三多”、“三少”的问题。导论分为问题的提出;西田哲学的背景;西田哲学的特征;西田哲学的演化;西田哲学的结构;西田哲学的影响等六部分全面加以论述。    第一章来源——东西结合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为西田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尤其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东方佛教思想构成西田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西田哲学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西田一生没有离开过日本,也没有会见过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任何一位大师,但是西田在日本战前哲学家中是对西方哲学研究最广、最深入的人。西田对于西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奥古斯丁,近代哲学家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哲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后来研究过詹姆斯、格林的著作,以及新康德学派、现象学派、神学等。这些哲学家对西田哲学的形成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唯心主义。    西田构思“纯粹经验”概念,参照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模仿了谢林的“绝对同一”,还受到柏格森的“纯粹持续”,詹姆斯的“宗教经验”、“根本经验”,狄尔泰的“内在经验”,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纯粹经验”等的启示,并借用了其中的某些含意。    西田又把胡塞尔的“意识之野”把握为“场所”,把“意识雕意向性”看做“在自己之中反映自己”的场所的作用。西田的《意识的问题》、《艺术与道德》中包含了不亚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具体的经验分析。    西田哲学受东方佛教思想的影响很深。西田赞同天台宗的“一念三千”的世界观,华严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世界观。西田的“纯粹经验”实际上是以佛教的“参禅”、“打坐”时的精神状态和体验为基础的。    西田引进了佛、道等东方思想中的“无”。他主张“从无创造有”,反对黑格尔的“从有创造无”。西田的“自我”,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超越了有和无的“绝对无”。西田以“无”改造了近代哲学中的“自我”概念。这种“绝对无”类似于佛教所说的认识主体即“心”,以及在“心”中成立的神秘的直观状态。     晚年,西田从正面研究历史和社会问题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纳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     第二章  自我——纯粹经验     “纯粹经验”是西田哲学的出发点,也是西田哲学的归宿;是西田哲学大厦的基石,也是西田哲学体系的灵魂。     纯粹经验既不是单纯主观性即主体性质的东西,也不能说是单纯客观性即客体性的东西;而且它也不能依靠分析间接的把握。它是主观与客观尚未分化的经验,只能在未分化的直接经验中直观地把握。这样,西田经过长期探索,终于达到作为直接经验的“纯粹经验”。     西田的“纯粹经验”具有五个特征:第一,“纯粹经验”具有根源性。西田认为“纯粹经验”是根本性的东西。至于主观、客.观乃是“纯粹经验”由于反省、分裂而形成的。是派生的东西。第二,“纯粹经验”具有纯粹性,西田把“纯粹经验”说成是最纯的,丝毫未加思虑辨别的,真正经验的本来状态,是“独立自全的纯活动”。第三,“纯粹经验”具有直接性。西田的“纯粹经验”是从所谓“无可置疑的、直接的知识”出发,认为这直接的知识便是经验。第四,“纯粹经验”具有自展性。西田认为“纯粹经验”自身中包含着矛盾和差别。“纯粹经验”就是在这一矛盾和差别的“对立与统一”中不断分化与演变的,是“自发自展的无限活动”。第五,“纯粹经验”具有神秘性。西田把“参禅”中脱离身心的体验一般化。西田“纯粹经验”与禅的“无我寂静”之境界没有本质区别。     第三章场所——无的逻辑     在哲学史中,“场所”是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是古希腊哲学以来反复探索的课题。古希腊柏拉图的“空间”、亚里士多德的“场所”等就是古老的体现形式。但是这一“场所”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却几乎被遗忘。西田注意到了这个历史事实,重新研究“场所”,重新提出“场所”。在近现代,从本质上把“场所”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并企图通过“场所”实现逻辑本身之根本转变的,无疑是西田几多郎。     西田把“场所”区分为三种:一种是“有”的场所,一种是“相对无的场所,一种是“绝对无”的场所。     西田认为,除客观世界的逻辑之外,还应有更深刻的主观世界逻辑。为此,他创立了“绝对无”的逻辑。西田为求得深藏于东方文化根底中的“无形”“无声”之“物”,在无的逻辑之中努力丢弃一切物的根底中所能见到之物,把一切物升入无的场所,进一步升入绝对无的场所之中,把物全部消解掉。此时映入这一场所之中的必须是自己反映自己的自觉者。西田认为,在被限定的有的场所之中,只能看到单纯的动者,在对立无的场所之中能看到意识作用,但是对立无还是一种有,不是一个真正的无,在其深处有超越有和无的绝对无的场所。在“绝对无的场所,,上存在着自由意志。西田认为,绝对无的世界是完全超越了我的概念、语言、思虑知识的立场的神秘的直观世界,就是自由的睿智界。     第四章表象——辩证法世界     “辩证法世界”,是后期西田哲学的重要思想。后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刺激,西田反复思索一直彻夜不眠,以“历史现实”、“环境”、“事实”、“行为”、“绝对矛盾”等不曾用过的概念,并用“辩证法世界”,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自己的立场转向“世界的立场”,从而成为一个“客观主义者”、“彻底的实证主义者”。     什么是“辩证法世界”,首先要搞清“历史现实”。西田认为,对象世界即物的世界之外,还有我们自己的世界。只有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对象世界合而为一的世界,即“主客合一”的世界,才是完整的世界,‘‘真正实在的世界”。所谓“历史现实”就是作为主体的我们自己存在于其中、生活于其中的“真正实在的世界。”哲学不只寻求关于对象世界的逻辑结构的真理,而且应当寻求我们自己存在于其中,生活于其中的“真正实在的世界”的真理。     西田所说的含有自觉和反省的“事实”即“历史现实”,不是一般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精神世界,也不是唯物主义者所说的物质世界,它似乎是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东西。西田把“事实”叫做“行为的事实”。在西田看来“真正的实在”即“行为的事实”,其中必须有人的自觉的反省,即有人的意识的、有目的的、有自由的行为,离开人的行为,便没有“真正的实在”,即“行为的事实”。     第五章  实践——行为的直观     西田几多郎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西田那里,实践是“表现世界”的展开,同时也是“历史的生命”“的展开和“制作”。     西田关于实践的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本质上把实践看成是历史的生命的表现;第二,在其历史的生命辩证法地展开自身中,个人的自己作为相关的存在萌动于工具的制作;第三,其工具的制作很快失去技术的意义,制作有了较强的表现或创造的意义;第四,制作与实践就由“我们制造物”与反过来是“我们被制造”的形式联系起来。实践在这里成了被动形,因为历史的自己形成是中心;第五,实践反转成积极的意义,是见超越者后所进行的行为。可见西田的制作实践的理论,是从弄清历史的、社会的世界中的行为这一愿望出发的。     西田认为,我们的身体不仅带有历史性,而且历史的生命通过我们的身体实现自己。在这里,西田把历史的身体看作是生于并形成具体的历史的现实,是表现世界的活动——即行为的直观的主体或承担者。     第六章  超越——自己同一     我们想要超越西田哲学,就一定要设法阐明其中的秘密,因此,最后收缩到对西田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的考察上来。     西田说:“叫做场所者不能不是辩证法的一般者或矛盾的自己同一的世界。”西田把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的认识视为贯穿实在世界所有领域、层次、场面的根本原理,并试图在各种领域、层次、场面使用这一原理。     西田的逻辑提供了将黑格尔的时间的历史过程、过程的辩证法与亚里士多德的主词逻辑和柏拉图的宾词逻辑综合的线索。它包含前三者,同时又向超时间的“永远的今”的方向超越。西田认为,这种方向可以把自己的逻辑作为辩证法,从而完成它的全部过程。     以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为中心的西田的场所辩证法,不是本来意义的辩证法或动性的语言的逻格斯。在西田的场所辩证法中,作为元辩证法对辩证法的构成强行予以逻格斯化。     在西田哲学中,都会看到宗教的重要意义,西田哲学的宗教性使它很容易还原成超越的内在的东西。西田首先推出辩证法的逻辑,但辩证法本来是语言的逻格斯的逻辑,虽然可以通过打破被固定化的矛盾接触到实在的深层,可不能成为深层的知的基础。因此,西田转向本来应称为中道逻辑的即非的逻辑。     总之,西田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是玄而又玄,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西田哲学使玄妙的东方思想获得了西方式的逻辑化。西田哲学是试图东西相融,古今相融,唯心唯物相融,在融合中创新,在融合中超越,在融合中形成自己体系的独特的“融创哲学”。

作者简介

朴金波,女,朝鲜族,1954年生,哲学博士,教授。198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吉林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讲师。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获吉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期间,1992年至1993年到日本关西学院大学、1998年至1999年到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所任客员研究员,从事合作研究。
  1995年至2001年任吉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2001年至今任吉林大学海外留学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化、东方哲学、日本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先后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哲学研究年报》、《外国问题研究》、《现代日本经济》等刊物发表《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哲学史意义》、《论西田的“纯粹经验”》、《日本近代启蒙哲学的特征》、《现代化的实现与价值观的转意》等学术论文十多篇。其中两篇被中国人大《外国哲学与哲学史》转载。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言哲学研究》2007年结项并获优秀成果奖。
  2,朴金波,男,朝鲜族,中国森林灭火首位专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警种指挥学院森林灭火教研室主任,大校警衔,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库首批入选专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国森林消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广东省、河北省森林防火顾问,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西北林机厂森林消防装备技术顾问。从事森林消防工作四十余年,参加指挥扑救森林火灾200多起,无一伤亡,指挥扑救多起震惊全国的重特大森林火灾。1986年在加拿大学习森林消防指挥专业,获得森林消防指挥专业证书。2003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金奖和银奖,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多次获全军、武警部队和森林部队科研成果奖,编写专业教材、专著多部。

书籍目录

导论  西田“融创哲学”的形成  一、问题的提出  二、西田哲学的背景  三、西田哲学的特性  四、西田哲学的演化  五、西田哲学的结构  六、西田哲学的影响第一章  来源——东西结合  一、西方哲学来源  二、东方佛教思想来源  三、日本哲学来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第二章  自我——纯粹经验  一、“纯粹经验”的地位  二、“纯粹经验”的内涵  三、“纯粹经验”的特征  四、“纯粹经验”的实质第三章  场所——无的逻辑  一、“场所”的由来  二、“场所”的内涵  三、“场所逻辑”第四章  表象——辩证世界  一、辩证法世界是历史现实的世界  二、辩证法世界是一般者和个物相互限定的世界  三、辩证法世界是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的世界  四、辩证法的世界  五、绝对矛盾的自己同第五章  实践——“行为直观”  一、西田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二、制作与历史的身体  三、行为的直观与“临床的知”第六章  超越——“自己同一”  一、越超的方向和奇特的术语  二、心的逻辑和物的逻辑  三、逻辑、修辞学、辩证法  四、深层的知与中道的逻辑结束语参考文献主要研究成果中文摘要Abstract西田*多郎年谱

章节摘录

插图:二、西田哲学的背景19世纪后半叶,日本实行全面摄取欧美文化的政策,思想家得以接触欧洲哲学。到明治时代即将结束的近半个世纪,日。本对欧洲哲学仅仅停留在介绍和解释上,没有人真正做到用欧洲哲学的逻辑、概念总结或概括日本传统思想。1911年即明治时代最后一年,新招聘的京都大学哲学科副教授西田几多郎发表《善的研究》,震动日本哲学界;尔后,1927年他又推出《从动者到见者》,被日本学界誉为“日本独创的哲学”,并以西田几多郎的名字称谓其哲学为“西田哲学”。自1911年《善的研究》问世,到今天已经快一个世纪,日本哲学界始终认为,在日本没有再出现比西田哲学更能表述日本思想的哲学,也没有诞生比西田几多郎更知名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曾有过充满苦涩的青少年时期,他未毕业便从第四高等学校退学,是这一时期的起点。那一年他19岁,作为金泽第四高等学校学生迎来明治宪法(1889年)的颁布,当时他以“顶天立地自由人”自命,血气方刚。但是,四高逐渐追随文部省的旨意,校长以武断政策使四高成为完全规范的不自由的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西田因参与反对校方排斥教师的运动,而与学校当局发生冲突。当时,他燃烧着青春朝气,决心“独立独行,另辟新蹊”,临近毕业时毅然退学。

编辑推荐

《西田"融创哲学"研究》是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田融创哲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