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吉林大学  作者:洪岩  页数:146  

内容概要

由洪岩编著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主要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从中探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市民社会建设的启示。本书共六章节。

作者简介

洪岩,辽宁省辽阳市人。2010年6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近年来,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马克思文本视域中的“公民社会”及当代启示》等学术论文数篇,主持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5项。

书籍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
  (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六、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
 一、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萌生
  (一)亚里士多德的市民社会理论
  (二)西塞罗的市民社会理论
  (三)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特征
 二、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
  (一)市民社会理论在中世纪的孕育
  (二)“洛克学派”:外在于政治国家的市民社会
  (三)“孟德斯鸠学派”:政治权力制衡基础上的市民社会
 三、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全面阐释
  (一)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
  (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与超越
  (三)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的界定
 一、市民社会的概念
  (一)描述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市民社会
  (二)分析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物质交换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
 二、市民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生产
  (二)所有
  (三)分工
  (四)交往
 三、市民社会的批判
  (一)市民社会的政治——哲学批判
  (二)市民社会的哲学——经济学批判
  (三)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哲学再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一、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其职能
  (一)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本质
  (三)国家的职能
 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化
  (一)市民社会与国家范畴的界分
  (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化的原因
  (三)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化的直接后果
 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一)孕育:《菜茵报》时期的反思
  (二)考察: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三)批判:对黑格尔思想的颠倒
  (四)确证: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
 一、超越政治解放
  (一)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厘清
  (二)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
  (三)政治解放的限度
 二、人类解放的实现
  (一)人类解放实现的条件
  (二)人类解放实现的方式:现实的运动
  (三)人类解放实现的形式:自由人联合体
 三、人类解放实现的历史主体
  (一)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主体
  (二)无产阶级的生产实践创造人类解放实现的客观条件
  (三)无产阶级的“彻底需要”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动力
第五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一、葛兰西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一)葛兰西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
  (二)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视角的转换
  (三)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视角转换的原因
 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一)市民社会一政治国家的分析模式
  (二)系统——生活世界的分析模式
  (三)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启示
 一、中国市民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及其作用
  (一)中国市民社会存在的可能性
  (二)中国市民社会存在的意义
 二、中国市民社会的特征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一般特征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独有特征
 三、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现实途径
  (一)建设完善的成熟的市场经济
  (二)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三)鼓励、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四)培育理性的市民文化
参考文献
参考论文
后记

章节摘录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  马克思主要是用德语的“bürgerlicheGesellschaft”来表达市民社会的概念。这主要是秉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用词,但他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还采用了其他用词。这就使得不同时期的不同研究者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不同理解。  第一种观点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简化为经济关系。库马尔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基本上就指的是经济基础,而约翰·基恩则认为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定义为经济关系:“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和生产方式合并,并取消其他机构,例如医院、教堂和家务的价值”①。查尔斯·泰勒在他的《市民社会的模式》一文中认为,马克思秉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并把它几乎完全限定在经济领域,“从某种角度讲,正是由于马克思这种化约观点的影响,‘市民社会’才一直被人们从纯粹经济的层面加以界定”②。国内也有很多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者持这种观点。郁建兴在《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一文中提出马克思在从1844年进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之总和)’、‘社会经济结构’概念取得了同义”③。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中,郁建兴认为马克思侧重于市民社会概念的本质含义,所以他特别重视市民社会的经济层面,“市民社会的本质即物质关系”。对于以上观点,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不能单纯地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等同于经济关系。李淑珍在《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思想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理论范畴,它有利于理解社会结构的巨大分化,因此不能用“经济基础”来完全取代市民社会的概念。陈晏清、王新生在他们的文章《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中,指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指涉整个市场社会中的私人生活,“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所构成的领域,只是指私人生活中的市场交往活动及其所构成的经济领域,尽管它是全部物质交往关系的基础性领域。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剥削本质时,当然会侧重于对私人生活本质关系的剖析,但是,私人生活的本质和基础并不是它的全部,经济交往关系并不是全部的物质交往关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关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
  •   这本书有点簿,就是一篇博士论文,因此价格有点贵了。快递很快!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