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创新,李双金 主编  页数:242  字数:370000  

内容概要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不仅在理论上紧跟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且本书的研究目的不是单纯的解决地方政府目前所面对所有问题,而是面向地方政府未来发展方向的,面向地方政府未来建设,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给予规律性总结。最终促成政府服务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提升,因而,具有较强的前沿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地方政府回应机制的设计
一、当代中国政府回应的实践概况
(一)社会服务承诺制度
(二)公示制度与政务超市
(三)听证制度与引咎辞职
(四)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与公民论坛
(五)电子政府
二、当前我国政府回应的困境
(一)回应意识薄弱动力缺乏
(二)回应能力较差与渠道不畅
(三)回应过程不透明与结果不公平
(四)回应监督机制缺失与绩效评估不科学
(五)回应制度化程度弱与公众参与程度低
三、我国政府回应困境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文化因素
(二)体制因素
(三)外部社会因素
四、推进我国政府回应建设的途径
(一)树立服务理念是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重要前提
(二)重塑政府回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加强公务员回应公众和媒体的能力和素质建设
(四)强化公民政治参与是提升政府回应能力的基本路径
(五)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构建政府回应机制的社会基础
结论
第二章 社区管理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一、社区的内涵解析
(一)社区概念的界定
(二)社区的功能
二、解读我国传统基层行政管理模式——“单位制”
(一)“单位制”的历史成因
(二)“单位制”的弊端
(三)走向社区——我国城市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基点
(一)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理论基点
(二)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现实基点
四、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国外社区现代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二)我国社区管理三种实践模式
(三)我国社区管理理想模式的具体设计
五、强化社区管理理想模式的若干对策
(一)明晰社区作用
(二)发展社区要素的社会性功能
(三)健全社区管理法律制度
(四)提升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结论
第三章 社区自治中行政化问题的思考
一、理论框架:社区治理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
(一)社区行政化的现状、问题与特点
(二)理论框架:社会本位管理理念
二、社区行政化表现现状及产生根源
(一)社区行政化表现现状——以南湖街道办事处,湖东社区为例
(二)社区行政化产生的根源
三、解决社区行政化的对策
(一)社区治理模式一
(二)社区治理模式二
四、解决社区行政化的基本思路
(一)两种社区治理模式运行中存在深层次共性问题
(二)解决社区行政化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三)解决社区行政化的基本思路
结论
第四章 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刍议
一、街道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街道
(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状况
(三)街道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性和理论性分析
(一)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
(三)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对策
结论
第五章 乡级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一、农村村务管理的一般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二)村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农村村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民主选举问题
(二)村干部素质问题
(三)村财务问题
(四)变卖公有资产问题
(五)决策独断
(六)人治色彩浓重,监督体系欠缺
(七)其他方面的问题
三、完善农村村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
(三)提升村干部素质
(四)村务公开,阳光透明
(五)强化村民的法律意识
(六)加强监督,建立村民监督制度
结论
第六章 群体性事件中的党政“一把手”问责制初探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二)群体性事件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三)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分析
二、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提出依据及内涵
(一)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理论依据
(二)党政一把手问责制提出的现实依据
(三)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内涵
(四)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有机系统
三、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作用及运行机理
(一)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作用
(二)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运行机理
四、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实践
(一)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发展现状
(二)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困境分析
(三)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发展趋势
(四)群体性事件中党政一把手问责制的对策建议
结论
第七章 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职能初议
一、环境问题的制度理论概述
(一)制度的相关概念
(二)环境资源的特征
二、环境保护制度构成与政府职能释意
(一)环境保护制度构成
(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表现
(三)地方政府职能与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
三、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的职能分析
(一)地方政府失灵及其表现
(二)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制度失灵的职能原因
四、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的职能发展
(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二)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的职能发展要求
(三)按照政府职能发展要求应采取的环保制度建设措施
结论
第八章 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问题探析
一、城市公交民营化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二)城市公交行业的属性及其特征
(三)民营化及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的内涵
(四)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的现实动因
(二)我国某些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的尝试
(三)我国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国外城市公交民营化的成功经验
(一)英国的PPP模式
(二)法国的特许经营制度
(三)德国城市公交民营化的成功经验
(四)国外城市公交民营化对我国的启示
四、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外部市场条件,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充分竞争
(二)建立健全城市公交民营化的法律框架
(三)确立公共服务性的价值取向
(四)合理界定政府座该承担的责任
(五)建立多维度的监督体系
结论
第九章 地方政府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角色释意
(一)政府角色的历史演变
(二)政府角色的概念、内容及特征
二、地方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棚户区改造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直接体现
(二)实施棚户区改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实施棚户区改造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
(四)实施棚户区改造是加快城市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地方政府在棚户区改造中的现状分析
(一)棚户区的概念界定
(二)棚户区的现状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三)地方政府在棚户区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四、地方政府在棚户区改造中的角色定位
(一)地方政府是棚户区改造工程的负责者
(二)地方政府是棚户区居民住房的供给者
(三)地方政府是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多方利益关系的协调者
(四)地方政府是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者
结论
第十章 老龄化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探源
一、人口年龄结构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年轻型社会
(二)成年型社会
(三)老年型社会
二、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社会现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社会现状
(二)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特点
(三)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吉林省老龄福利管理的措施、问题及成因
(一)吉林省现有老龄福利机构情况
(二)吉林省老龄福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三)吉林省老龄福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四、吉林省老龄化社会福利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吉林省老龄化社会福利管理的基本思路
(二)吉林省老龄化社会福利管理的发展模式
结论
第十一章 婚姻登记制度执行情况的考量
一、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婚姻登记办法的内容和特点
(二)婚姻登记条例的内容和特点
二、长春市婚姻登记工作发展过程
(一)长春市执行婚姻登记制度总体情况
(二)国内公民结婚登记情况
(三)国内公民离婚登记情况
(四)涉港澳台侨及涉外婚姻登记
三、长春市婚姻登记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婚前医学体检数量急剧下降
(二)离婚数量骤增
(三)出现了相互矛盾的问题不好把握
(四)冒名顶替处罚难
(五)没有建立起一个婚姻资料共享的平台
四、加强婚姻登记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婚前体检观念
(二)应对《条例》,完善相应的法规
(三)加强队伍建设,严把婚姻登记关
(四)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婚姻资料共享系统
(五)加强领导,构建网络组织机构
结论
第十二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问题探微
一、公共政策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一)公共政策影响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理论依据
(二)农村卫生服务分层与公共政策内容
二、我国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总体评价
(一)农村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要求
(二)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硬件条件
(三)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软件指标
三、吉林省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吉林省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调查的背景
(二)吉林省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基本状况
(三)吉林省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
结论
第十三章 农村中小学生流失问题剖析
一、对通化市三个村中小学生辍学现状调查
(一)通化市三个村的自然情况
(二)对三个村问卷的调查分析
二、政府与农村学生流失现象的关系分析
(一)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二)政府管理与农村学生流失现象的关系分析
三、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分析
(二)确保政府行为的有效与发挥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树立服务理念是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重要前提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为我国政府提供了新的管理价值导向。新的理念和价值导向要求政府管理行为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服务型政府要求公共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和包容,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偏好,不断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服务型政府还要求在公民本位、市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前提下,将管制观念转变为服务观念,要把回应公民需求,让公众满意作为政府行政改革的切人点。具体来说,我国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下理念:第一,公平正义的理念。公正和平等是现代公共行政的主要价值取向。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府敢于以否定或漠视人权为前提,以强权为基础来设计自身的治理模式。然而,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政府往往又不自觉地会侵犯到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等基本权利。保障公众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就成为政府公平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价政府回应性的主要标准。因此,政府在回应机制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实现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基本的价值选择和行动的出发点,在社会群体间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同时正义的社会机构和政府治理模式还要为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回应的公平平台。第二,责任政府理念。及时回应社会需求和民意,勇于承担行政责任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应有之义。责任政府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念。也是一种对政府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如果缺乏责任意识,就容易形成官僚作风,在对公民或其它社会组织行使公共权力时,就会导致无故拖延、互相推诿、渎职失职的现象发生。同时,责任政府还意味着政府必须要积极地回应、满足和实现公民的合理性要求。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合理基本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构建公民参与的通道和机制,降低公民参与的社会成本,更要通过有意识地宣传教育、行为示范等,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提高公民的素养和创造力。第三,“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和社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到社会精英的发展要求,又要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既要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同时又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政府在制定法律、设计制度、进行决策、管理社会时,必须充分尊重和回应人的需求、权利、尊严和理想。“以人为本”既是指导政府转型的价值理念,又是尊重公民权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变革路径。“以人为本”要求实现政府行政公开化,赋予公民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和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等。在政府回应中贯彻“以人为本”不仅蕴含着社会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也包含着公民在获得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社会公益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创造力所带来的全方位的精神享受,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二)重塑政府回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我国政府回应不力的很多原因往往来自于政府自身结构和运行机制阻障,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应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重塑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政府回应机制和流程,以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1.重塑政府组织结构——以扁平化的政府组织来回应社会。所谓扁平结构,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使决策权延伸至离最高决策最远的地方。或者说,将组织的决策权移至层级结构的下层,尽最大可能让基层和部门的决策去面对所有的问题,给“基层人员以行动的自由去实践他们自己的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同时,政府自身的组织机构是一个扁平而非金字塔型的结构,能实现信息在各个管理层次间快速的传递,这意味着它也是一个方便、快捷和高效的政府形态,它与传统机构的多层级组织的非人格化、高度复杂化、高度正规化、高度集权化和僵硬稳定的行政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低复杂化和分权化的特点。当代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学界知名的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研究专家霍哲(Marc.Holzer)指出,回应性是民主社会的政府公共机构必须保持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这种回应性可以在“一种大量权力被授予下级行政部门的组织安排中”得以实现。可见,回应性显然与分权直接相关。分权通过使政府更加贴近人民从而促进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公民的意愿。尤其是对于急需增强回应性的我国各级政府来说,要根据行政环境的变化和职能定位的需要来构建自身的政府管理体系,加快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不断增强政府回应公众的能力、效率和质量,因此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在目前的条件下,实行市县分治、由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将地级市所具有的权力适当地下移给基层的县、乡(镇)政府,能够有效地拉近政策层与执行层、公众之间的距离,为打造更具有创新性和快速回应能力的政府提供组织空间。2.要整合政府资源,打造无缝隙政府强化回应能力。政府回应不仅要体察到公众需求,更重要的是采取快速、负责任的行动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由于满足公众的需求需要依赖一定的资源,然而政府能够获取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因而在采取行动时就要科学地整合、利用和调度资源,使有限的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社会需求。然而,在传统政府模式下,回应更多的是被动的、局部性的,缺乏整体协同。在回应的决策层面上,回应主要是依靠行政首长的个人睿智,仅局限于行政首长的才能,众多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才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决策往往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回应的决策执行层面上,全局观念的缺乏往往影响了回应措施执行的有效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刚到 还没有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