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长安((全10册)

出版时间:2007-09-01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颖科,郭兴文 著  页数:83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丰富,特色鲜明,它是闪现民族智慧、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是联络华人、华侨亲情、乡情、民族情的纽带;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当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挖掘研究整合时,不难发现一个重要事实: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底蕴丰厚的长安结下不解之缘:春节以正月为岁首,贴门神、朝贺礼;元宵节张灯、观灯;清明节扫墓、踏青、郊游、赏牡丹;上巳节祓禊;七夕节的乞巧,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中秋节的赏月、食月饼;节日间的皮影戏、长安鼓乐……这一桩桩有趣的节日习俗无一不源于长安。  《节日长安》系列丛书,向读者全面介绍节日长安的文化生活。《节日长安》系列丛书是一套雅俗共赏的读物。丛书作者都是在节日文化研究领域里卓有成就的学者、作家。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保证科学性、学术性的前提下,用生动的语言把色彩缤纷的长安节日生活花絮置于历史长河之中加以描述,谱写了一曲恢宏壮观的千年古都节日文化生活交响乐。展卷漫读,犹如在周、秦、汉、唐的节日长河里行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愉悦心智。

书籍目录

长安除夜接新年换桃符贴门神贴年画贴春联逐傩守岁乞如愿压岁钱元日长安瑞气新朝贺礼源于长安汉唐时代长安祭祖、拜年习俗投刺娱乐活动禁忌少数民族的新年蒙古族朝鲜族藏族回族白族侗族傣族彝族壮族土家族景颇族水族德昂族拉祜族傈僳族普米族独龙族珞巴族基诺族仡佬族苗族正月中旬动帝京元宵节源于长安宵禁和弛禁长安的张灯、观灯活动灯谜灯俗制灯玩灯灯会元宵节奇俗放焰火跑龙赛走古事赌博藏族的“花灯节”毛南族的“放鸟飞”景颇族的“木脑节”后记

章节摘录

  应该指出,古代许多节庆风俗具有两面性,科学与迷信连体。南朝梁时皇帝赐给群臣的辟恶散,就是防治疾病的。这种带迷信色彩的活动中,却含有一定的医药科学道理。汉代人饮椒柏酒,取椒花的芬芳、柏叶的清香来健身益脾。据周处《风土记》记载,正月元旦“五薰炼形”,用五辛发五脏之气,就像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一样。服五辛也叫“造五辛盘”,或称为“五辛散”。这个方剂是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五味药碾制而成。《抱朴子·炼化篇》又记载,正月元旦吞鸡子、赤豆七枚以辟瘟气。用科学观点分析,正月元旦,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流行性感冒的时候,用上述五辛辟恶散,有润肺、疏通脏气、发散表汗的功效,对于预防流感时疫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至于吞鸡子、服赤豆,按中医传统观念分析,这些东西可清热降火,防治瘟病。  唐代以后,节庆活动比汉魏时期更为热闹了。其中放爆竹为元旦增加了欢乐气氛。爆竹起源于汉代,但这种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中燎烧爆裂而发出噼叭的声响。魏晋时,炼丹家在进行炼丹的化学实验时,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响声更大,新的‘爆竹”就产生了。这种爆竹又叫爆仗,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认为“马均始制爆仗”。及至宋代,由于造纸术和火药术的普及,已普遍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及‘‘起火’’,从而为节日增加了奇光异彩。  唐宋时代,尤其是宋代,从除夕到元旦,燃放爆竹者不绝,通宵响如雷鸣。《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京城“是夜(除夕),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梦粱录》记载:“是夜,爆竹山呼,闻于街巷。”北宋都城开封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爆仗、焰火之类的。宋代以后,爆竹经过不断改进,品种已五花八门,绚丽多彩。大的爆竹一鸣如雷贯耳,叫作“一声雷’,还有双响炮、连珠炮、响声干脆如炒豆的鞭炮,飞上空中响的二踢脚炮,还有一声巨雷般的爆炸后,飞上天空连续爆响的“母子炮”。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节日长安((全10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