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20讲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西安交大  作者:张登本//孙理军|主编:张登本//孙理军  页数:256  

前言

  医诊断是以研究各种诊察疾病方法的技术规范、应用范围及其临床意义为主的知识体系。中医诊断属于临床学科的基础,是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过程,是医生进一步对疾病作出本质性的理性判断最真实、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中医诊断是将中医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的基础。临床医生对疾病准确无误的分析判断,恰当有效的治疗用药,必须以全面、准确、详实的诊察资料为前提,这也是中医诊断的意义和目的之所在。  中医诊病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概括为“望、闻、问、切”四法。此次《中医诊断20讲》的编著,是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掌握并付之于实践,在兼顾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将常用的行之有效的中医诊病方法析解为20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既相对独立,但又是中医诊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20个知识单元浑然一体,共同构架了中医诊断的知识体系。  中医诊断是医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阶段。为了便于初学者研读掌握,因而在编著过程中尽可能地不引或少引用古人的论述。每种诊断内容都是先进行定义,再陈述内容。在对具体内容进行论述时,以原理、方法、具体事项、相关内容及其临床意义为序。文字表述力求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便于掌握和运用。

内容概要

  中医诊病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概括为“望、闻、问、切”四法。此次《中医诊断20讲》的编著,是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掌握并付之于实践,在兼顾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将常用的行之有效的中医诊病方法析解为20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既相对独立,但又是中医诊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20个知识单元浑然一体,共同构架了中医诊断的知识体系。  《中医诊断20讲》突出“科普”的特点,表述通俗易懂、简洁易记,可供广大中医爱好者自修研读之用。

作者简介

  张登本,博士生导师,著名《黄帝内经》研究专家,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三十多年,主编教材、论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先后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项等。  孙理军,教授孙理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二十多年,出版著作17部、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9项,先后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等。

书籍目录

第1讲 中医诊法的形成及特点一、中医诊法的概念、意义及学习方法二、中医诊法的诊病原理三、中医诊法的特点(一)整体察病(二)诸诊合参(三)辨证求本(四)辨病辨证相结合四、中国历代名医的诊法成就(一)夏商春秋时代(二)先秦两汉时期(三)两晋隋唐时期(四)两宋金元时期(五)明清时期(六)近、现代时期第2讲 整体望诊法一、望神诊法(一)有神(二)少神(三)失神(四)假神(五)神志错乱二、望色诊法(一)望色的注意事项(二)望色十法(三)望五色善恶顺逆法(四)病色三、形态望诊(一)形体望诊(二)姿态望诊第3讲 局部望诊法一、头部望诊(一)头形望诊(二)头态望诊(三)囟门望诊(四)头发望诊二、面部望诊(一)面部望色脏腑定位法(二)面色望诊(三)面形望诊(四)面态望诊(五)面容望诊三、五官望诊法(一)望目诊法(二)耳部望诊(三)望鼻诊法(四)口唇望诊(五)牙齿望诊(六)齿龈望诊(七)咽喉望诊四、躯体望诊法(一)颈项望诊(二)胸胁望诊(三)腹部望诊(四)腰背望诊五、四肢望诊(一)四肢外形望诊(二)四肢动态望诊六、皮肤及望诊(一)色泽望诊(二)皮损形态望诊(三)皮肤病形望诊七、二阴望诊(一)前阴望诊(二)后阴望诊第4讲 望舌诊法一、舌质望诊(一)舌神望诊(二)舌色望诊(三)舌形望诊(四)舌态望诊二、舌苔望诊(一)苔色望诊(二)苔质望诊三、舌下脉络望诊四、舌质舌苔结合望诊第5讲 排出物望诊法一、出血诊法二、泪、涕、涎、睡、呕吐物望诊三、望痰诊法第6讲 闻诊一、听声音诊法(一)发声闻诊法(二)语言闻诊法(三)呼吸异常闻诊法(四)太息、呵欠、喷嚏、鼾声闻诊法(五)呕吐、呃逆、嗳气、肠鸣闻诊法二、嗅气味诊法(一)嗅体气(二)嗅口气(三)嗅排泄物气味(四)嗅病室气味第7讲 问诊的内容及注意事项一、问诊法的内容(一)一般项目的问诊法(二)主诉问诊法(三)现病史问诊法(四)既往病史的问诊法(五)个人史的问诊法(六)家族病史问诊法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问诊的方法(二)问诊方法的注意事项第8讲 恶寒发热问诊法一、恶寒发热问诊法二、寒热往来问诊法三、但热不寒问诊法(一)壮热……第9讲 疼痛、出汗诊法第10讲 头面五官诊法第11讲 躯干四肢问诊法第12讲 包含口味问诊法第13讲 二阴、二便问依法第14讲 妇女、小儿问诊法第15讲 诊脉的原理、方法第16讲 脉象的要素及正常脉象第17讲 常见病理脉象第18讲 相兼脉、妇女脉、小儿脉诊法及脉症关系第19讲 按诊法第20讲 其他诊法

章节摘录

  (三)以常衡变  “知常达变,以常衡变”是中医诊治法自古以来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这条原则强调医者必须在掌握正常生理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那些与正常现象有所区别的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变化规律。中医诊法中的望、闻、问、切诸法,莫不据此。从常中求异,以常测变,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的“以我知彼”、“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诊法原理的应用。三、中医诊法的特点  中医诊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察病  “整体察病”就是要把疾病看成是患者整体失调的表现,既要细察机体的外在表现,以详审机体内在的异常变化,同时还应当把患者与外在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诊察,全面地了解病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密切相关,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平衡,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时,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如果内外环境不能维护其一定范围内的和谐一致,便可发生疾病。因此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就可以影响于全身,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津液、阴阳、营卫的失常和精神情志活动的障碍,任何局部的病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整体而具有整体性的变化。

编辑推荐

  唐·孙思邈,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精读医书,娴熟医技,学习上工之术,掌握养生之法,成为自身和家人,未“病”先防、有病能治的“上工”。  《黄帝内经》尊崇的“上工”有两个标准:是“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最高标准。二是“上工救其萌芽”,癔病“十全九”上优秀医生标准。  能够对疾病做到早期发现、期诊断、早期治疗,使病邪尽可少地对人体造成伤害,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达到“上工”这一最高境界,决非易事。要想达到“救其萌芽”之“上工”的水准而不致于成为一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下工”,就必须精读医书,娴熟医技。  本套系列丛书之所以名日是“上工书房”,就是本着《黄帝内经》对“上工”的两种评价,希望每一位热爱中医的读者能够通过本套丛书了解上工之医术,掌握健康养生之法,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成为一名自身和家人“未病”先防、有病能治的“上工”。这也是本套丛书策划和编纂的目的和用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诊断20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