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训诂学

出版时间:1995-9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浩菲  页数:6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学习,让热心训诂学和训事业的人员既能够看懂历代群书旧注,又能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训诂学知识,并会准作新注。为此,在内容安排上一扫前人杂目并陈、主次不明的旧规,以介绍中国历代群籍训诂著作中所反映出来的的训诂学体系——包括训诂体式、训诂方面训诂方法、训诂理论——为内容,其中又以训诂方法的介绍为主。在章目编排上,除绪外,国代训诂学发展在势产乎全局,训主学体系共它诸项目总插于人本式,故各辟专章,先行介绍。主体章目的编次,以今人从事训诂工作的一般进程,即以训诂方面的缓急为序,方法、论贯其中。

书籍目录

例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二节  学习训诂学的目的和作用    一、为知应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培养从事训诂事业的专业人才    二、指志训诂工作,搞好古籍整理    三、推广训诂学知识,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训诂不的主要方法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要把以壤诂学的学习同研究结合起来    三、要重社与相邻学科的联系,并处理好同它们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训诂学发展概况    一、概说    二、训诂学的萌芽  第三节  训诂学的初步发展    一、概况    二、训诂学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训诂学的兴盛    一、概况    二、本阶段出现的训诂著作    三、训诂学体系各方面的发展  第五节  训诂学体系各方面的发展    一、概况    二、本阶段出现的训诂著作  第六节  创发新义阶段的训诂学……第三章  训诂体式第四章  句读与标点第五章  校勘第六章  作序第七章  标音第八章  释词(上)第九章  释词(中)第十章  释词(下)第十一章  解句第十二章  揭示语法第十三章  揭明写法附录

章节摘录

  作为一门学科的训诂学固然出现得很晚,但是作为一门学问和科学的训诂学却产生得很早。几乎可以说,训诂学与训诂是孪生姊妹,当训诂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的时候,训诂学的萌芽就相跟着产生了。因为既然要训解一本书,训解者就自然知道如何训解,这如何训解四个字所包含的正是训诂学的道理。比如战国秦汉之际的大毛公给《诗三百篇》作《故训传》,他就一定懂得训诂学这门学问,否则他是写不出这部体系完备的训诂著作来的;只不过由于体例所限,他所掌握的训诂学知识只能间接表现为关于《诗》篇的注解而不能直接表现为系统的训i古学理论罢了①。《毛诗》的训诂情况如此,其它占籍的训诂情况都与此大同小异。由此可知,以往一些学者把训诂学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的时代越推越晚,是不很妥当的。  由于时代推移、地域相隔、社会变迁、人事增繁等等原因,语言文字也随之发生种种变化。于是后代人要读前代的书,此地人欲知彼地的事,就得依赖于解释和翻译。当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开始出现的时候,于是就产生了训诂。可以想见,最初的训诂是口头讲解,即所谓“口耳相传”,不妨可以称为“口头训诂”。到了后来,逐渐出现了用文字记录的注解材料,与口头训诂相对应,可以称为“书面训诂”。在这样的注解和翻译过程中,先民们必然要摸索、积累关于注解和翻译的方法、道理,于是就产生了关于训诂的学问,即训诂学。大致时代越晚,社会越向前发展,书籍越多,语言文字的变化就越复杂,与此相适应,对训诂的需要就越急迫,训诂的方面就越多,训诂的范围就越广,训诂著作也就产生得越多。同样,训诂学的知识也就积累得越来越多,越深,越系统,只是由于时代限制,情况不同,目的有别,古人注重现成文籍的注解,而不大注重记录关于如何注解的知识。因此训诂著作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而关于训诂学的知识却多是师徒口耳相传,现实指点,很少直接形之于文字,流传后世。这是一种历史的偏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师徒口耳相传,现实指点的方式,正是历代训诂学知识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渠道。大致春秋以下,关于训诂学的知识开始零零星星见于记载。越到后来,这方面的记载就越多。不过后世学者要了解古代,特别要了解汉唐以上的训诂学知识,主要的途径还是研究古代的训诂著作,借以发明其中所包含的训诂体式、方面、方法,理论乃至整个训诂学体系。可惜这方面的工作前人做得很不够,有待于当代学者和后世学者相继去做。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训诂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及时,守信!
  •   这本书以训诂方法为主,详细介绍了词汇和句子的训诂方法,其中句子的训诂方法归纳得十分齐全,也很新颖。是一本写训诂学方面论文时不得不读的书。
  •   也许书本年代比较久,纸张有点差
  •   好像旧书,质量差,收货时间如果填的不是给定的几天,就提交不了,实际上要比给定的时间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