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创作思潮评析

出版时间:2002-8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南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电影创作思潮评析》以中国电影史为线索,第一次尝试按照类型的思路对中国电影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主要创作思潮及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述。广泛涉及了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电影风格流派、创作个性、视听语言等方面问题,并以世界电影作为参照,以数百部电影为例证,对形成这些创作思潮的原因及影响作了系统而独特的表述。

作者简介

陈南,内科主任医师。1934年10月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曾任山西永济市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永济市农村疾病研究所所长、河东乙肝研究所副所长、永济市约十字会名誉理事、运城地区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陕西省中医科技交流中心教授、中华名医协会理事等职。 本书人心脑血管病、神经内科、肾病、老年病诸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较深的理论研究和造诣,热心于中西医医结合,善于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运用发挥,尤其热爱医学科普写作和健康教育,深受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医学科普大家吴英恺、胡大一教授的青睐。 本人先先生在《中国中医急症》、《四川中医》、《陕西中医》等上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影戏电影(默片时代1896年-20世纪30年代初)一最初的电影观念二影戏电影的主要类型三代表作品:《神女》与《渔光曲》第二章革命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30-40年代)一现实题材的创作及电影观念二革命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模式三代表作品:《马路天使》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三章作者电影(20世纪30-40年代)一作者电影的由来二作者电影的基本特征三代表作品:《小城之春》与《太太万岁》第四章英雄主义电影(1949一1966年)一英雄主义电影的涵义二英雄主义电影的美学特性三代表作品:《英雄儿女》与《早春二月》第五章“文革”电影(1966一直976年)一样板戏电影及其故事片创作二世界电影发展的主要成就三代表作品:《白毛女》与《闪闪的红星》第六章新时期电影(1976年-80年代)一1979年的电影二多样化的电影风格思潮三代表作品:《城南旧事》与《老井》第七章探索电影(1984年-90年代)一探索电影的涵义二新的电影美学原则三代表作品:《黄土地》与《红高粱》第八章娱乐电影与主旋律电影(1987年-90年代)一娱乐电影的兴起二主旋律电影三代表作品:《最后的疯狂》与《焦裕禄》、《生死抉择》第九章新生代电影(20世纪90年代)一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二创作特点分析三代表作品:《北京杂种》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第十章香港电影(1909年一90年代)一类型化的商业电影二艺术电影创作三代表作品:《笑傲江湖》、《英雄本色》与《重庆森林》《甜蜜蜜》第十一章台湾电影(1925年-90年代)一健康写实主义二新电影运动三代表作品:《童年往事》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记

章节摘录

而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蔡楚生、郑君里合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在《马路天使》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将中国电影的创作水平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蔡楚生,我们曾在分析《渔光曲》时作过介绍,是继默片时代之后开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艺术造诣很高。郑君里,广东中山人,早年从事话剧活动,后投身电影,演过近二十部影片,再之后于40年代开始编导影片并撰写电影理论文章,如《现代中国电影史略》、《再论演技》、《角色的诞生》等。尽管他们各自编导过很多影片,但《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说是他们二人的杰出代表性作品。突出的表现在于这部片子具有的史诗风格和巨片意识,拍得十分大气。我们从一组数字中可以领略到这一点。《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上下二集,名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以“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战胜利后止,将抗战前后丰富的历史内容浓缩表现,叙事时间长度为184分钟。影片片名取自李煜的词的最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然在感慨时事的内涵上却有不同。全片采取“以小见大”的构思策略,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由此延伸出三条情节线索,跌宕起伏,交叉呼应,结构缜密,切换自然,组接流畅。片中的众多人物,涉及各阶层的方方面面,其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或尖锐或抵触,或公开或背地,多侧面地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各类人的心态及社会生活。我们主要从形象人手来作一点分析。对正面人物的着力刻画,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特点。首先是女主人公素芬,这一形象集中代表了劳动阶层的生活特点及优良品质。她在纱厂做工,参加夜校学习时认识了教师张忠良,并与之相爱、结婚、生子,与婆婆一道相处,内心充满了平民式的满足。不久抗战爆发后,这样的幸福生活被搅乱,直至一点点地被破坏、被毁灭。最后,素芬不得不在万般绝望无奈的情境中投江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为什么会如此呢?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正是影片想要提出的问题,想启发人们透过形象思索的主题之一。若从表面上看,造成的原因好像是因为丈夫对爱情的背叛,对家庭不负责任所导致,其根源囿于伦理范围,但真正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家庭之外的一股恶势力的威逼,以庞浩公为首的象征国民党官僚统治集团的上层社会的扼杀。张忠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筹码。被他们所控制和利用的工具。因此,这个悲剧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应当对黑暗的社会提出控诉和批判。影片最后,素芬写的绝笔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抗儿长大了,要他学叔叔的为人处世。”在片中“叔叔”这一形象是热血正义、英勇抗敌的代表。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外,导演在素芬身上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和赞颂,这一人物不仅外形秀丽、端庄、贤惠,人格方面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聪明、善良、坚韧、诚实、孝敬、忠贞,是一代平凡普通而又杰出的女性代表。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朴素无华而且准确、细致地扮演了这一角色,尤其是对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及反应,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围绕着女主人公,次要人物的群像刻画也很传神、到位,构思上体现出“绿叶衬托红花”的特点.如扮演张母的吴茵’当时只有30来岁,却把一位善良、爱憎分明的农村老太太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乡村小学教师张忠民、婉华代表的游击队形象’尽管在影片中着墨不多,但通过几个场景、几个细节的展示’其寓意一目了然,象征着革命势力,寓意着中国的光明面。对反面人物形象的着力刻画,同样也是这部片子的一大特色。和素芬乃至全部正面人物对立的自然是男主人公张忠良,这个对立的建立,有着令人感慨的沉痛、沉重。因为他不是从一开始便是坏人的,是一点一点地变坏的。张忠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按照形象类型的分类,他属于圆型人物,意思是指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性格也随之发展和发生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往往是相当大的,从好人变到了坏人,呈两极形态。影片开始时,张忠良是一位热血、正直的青年,正如他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兼具“忠”、“良”的品质,符合旧时代衡量君子的道德标准,其实是在暗示一种期望,期望他能对家人对国家尽到忠、良的本分。然事与愿违。他却一点一点地蜕化为不忠不良的不肖之徒。这个人物的灵魂演变具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其过程展示电影叙述得十分清晰、简洁,如“参加抗日”、“逃难”、“投靠旧友”、“理发”、“签到”、“酒后牢骚”、“屈服诱惑”、“沉湎酒色”,最后“抛弃妻儿母亲”等细节,刻画了这个人物由进步到堕落的转变,形象地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重性格的特点。这样的刻画及形象转变是带有突破意义的,因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转变人物绝大部分是由落后到觉醒的转变,由游离于时代之外到身人其中的转变,几乎形成了人物塑造的某个模式,成为阐述知识分子阶层靠向工农大众,游离于革命之外继而投身革命的形象化的经典表述。如《关不住的春光》中的梅春丽走出家庭参加革命,《遥远的爱》中的余珍由女佣成为战士,《万家灯火》中小职员由迷误到觉醒。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之相反,真实地刻画了革命意志不坚定、缺乏信念容易动摇的一类青年形象,“另类人”形象,虽然不构成类型,但张忠良这一个案,很有代表性和思想艺术上的认识价值。后来,在20世纪50~60年代,这一类形象转换了表述方式,变为对“叛徒”的刻画,如《烈火中永生》中的甫志高等。在片中,扮演张忠良这一角色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陶金,由于对这个人物理解很深,故演得十分到位。除了这一形象之外,还有王丽珍、何文艳、庞浩公、温经理等,他们是上层社会的代表,过着挥霍无度的糜烂生活,依仗“金钱、权势和美色”投机钻营、发着国难财,与下层社会的情形形成鲜明韵反差,这样的形象设置,曾被当时的报刊评论认为“概括了两个世界,两种人的生活”。分演两位夫人的舒绣文、上官云珠,演技同样值得称道。舒锈文饰演张忠良的“抗战夫人”,一个交际花形象,性格具有能言善变、左右玲珑、心狠手辣的特点,舒绣文采用了泼辣洒脱、恣意狂放的表演风格。这个人物的塑造使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成熟的顶峰。而上官云珠饰演的“接收夫人”,是一个“情人”形象,其风骚妩媚、嫉妒、自怜自叹的性格特点,被上官云珠传达得十分细腻,复杂瞬间的情感捕捉、变化多端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十分出色。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继《艺术电影的魅力》出版后,我便开始动笔写这本书,时断时续地,写了两年。    其间,常常在思考这么些问题:中国电影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在它自身发展史上升腾过的浪花和有过的下沉旋涡,在文艺百花园中的花开景象与花落时刻,以及形成民族电影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因缘,和留在广大观众记忆中的长处和短处。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到直观生动、具体可感的银幕中看,铲许多多的形象,有趣生动的故事立刻便扑面而来,继而,形成的一条基本理性线索便是:这些形象,这些故事,均记录着中国社会由封建历史步人到现代文明这一进步的发展历程,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向高处展望、向远处延伸、向平处拓深的细腻情怀。100年来,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变化、民众的生活和人格的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上上个世纪末尾(1896年),电影就开始伴随着中国人,度过了无数个兴奋、激动、感慨的不眠之夜。至今,依然在伴随着。    记得1987年夏天,我曾经在郑洞天导演的《鸳鸯楼》摄制组实习,第一次见到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情形,这是我第一次亲历拍摄现场,亲眼目睹中国电影的创作,也是我关注中国电影的开始。由此,我便展开过一种联想:成千上万部中国电影的创作,其中累积的劳动量是多么的丰厚,蕴涵的精神力量又是多么的巨大丰富,不知有多少电影人默默地为着这个事业付出着劳动、心血、智慧甚至生命,我仿佛触摸到了一种创业精神。中国电影,吸引了我热情关注的目光,经历过太多的心潮起伏。这些,是我撰写此书的感情基础。    最初的构思计划是写满十二章,从默片时代起写到新世纪初的中国电影,想以“史”为行文线索,重点停留在各个时期最主要的电影创作现象上。即在考察电影的发展历史基础上“选取”最能代表各个时期电影创作思潮和创作成就的电影作品作集中的阐述,按照“类型”的思路,突出样式的特点,将重点落在创作观念或现象、创作特征或成就、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上。然真正动笔之后,发现难以实现这个最初构想。因此,需要说明的几个地方是:关于本书的体例,虽然是以电影史为线索,选择史料也以公认的观点为准,但并不是一本关于电影史的书,而是在尊重史学家的意见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理解思路;其次关于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由于本书十分关注艺术创作的创造性与开拓性意义,故在选择上以“敢吃螃蟹者”为重,以“处女作”为主;再次是关于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由于缺乏第一手作品资料而未能做全面细致深入的探究,诸多内容并作一章。又,关于新世纪的电影创作倾向,由于许多作品尚未看到,只得略去这一章,留待以后有机会补上。    最后想说的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师长和学友的帮助,衷心感谢他们,对于郦苏元先生的教诲和帮助,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陈  南                                                       2002年1月于上海

编辑推荐

《大学人文社科丛书·中国电影创作思潮评析》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电影创作思潮评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