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出版时间:2009-09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奥] 罗伯特·穆西尔  页数:180  译者:施显松  
Tag标签:无  

前言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曾讽刺德语,说它只配用来与马讲话。其时为16世纪上半叶,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而初创德语——诗人海涅说,路德把《圣经》译成了“一种还完全没有出生的语言”。自那以后,作为一个文化单元的德意志才算上了路。德意志在欧洲常被称为“中央之国”(das Land der Mitte),至少在文化学术上这大概是可以成立的。  马丁·路德为德意志确立了一个优良传统。有统计资料显示,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位居世界第三;而在把其他文字译成本民族语言方面,德语则在世界上占居首位——德国竟是当今世界第一翻译大国!  看来这个德意志最合乎鲁迅先生的理想了:既会“摹仿”又会“创造”。而这个理想自然也可以意味着:不会“摹仿”亦不会“创造”。先生还说:如果再不“拿来”,再不“摹仿”,那就依然无助,依然无望,终将落个“恨恨不已”而已。  我们设计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之“德意志文化系列”,宗旨正在于体现鲁迅先生的理想:摹仿与创造并举。丛书相应地分为“译作”与“著作”两个系列,此外加上《德意志思想评论》。只要好书好文,门类大可不限,但大抵以诗(学)与哲学为重——也算应了洪堡老人的教诲: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的永恒成果,首推诗与哲学。  丛书名目上标以“同济”两字,固然是为了彰显吾校与德国、德语、德意志文化之历史渊源,但也决不划地为牢,而是以此邀请学界同仁伸出同济之手,协力推进我国的德国文化翻译与研究事业。

内容概要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是穆西尔的处女作,发表于1906年,为作者在大学撰写哲学博士论文期间所写,先后遭到多家出版社拒绝,最后Rowohlt接受了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誉为第一部带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色的小说。不过,独具特色的穆西尔式精神探索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他精细地分析了青少年发育成长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穆西尔非常神奇地预测到日后被印证的事实——理性化的现代社会走向专制与暴力的必然性,以及制度对个人的压制。

作者简介

  罗伯特·穆西尔(Robert Musil),1880年生于奥地利的克拉艮福特(Klagenfurt),1942年死于日内瓦。他生前最重要的小说有《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三个女人》、《生前的遗物》以及《没有个性的人》等。穆西尔是在死后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现在,文学史上人们将穆西尔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被称为小说散文化的开创者之一。  译者简介:  施显松,1973年出生,湖北黄冈英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本科毕业,1998年起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并以论文“一半是自己,一半是表达一一评穆西尔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于上海同济大学德语系。自幼爱好文学,中学时代就曾在全国性的刊物《语文报》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其文笔不辍,作为年轻的日耳曼学者,时至今日已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翻译作品二十余篇(部),涉及作家包括穆西尔、卡夫卡、博托·施特劳斯、彼得·毕克塞尔、茨威格以及厄普代克等。

章节摘录

  通往俄国铁道旁的一座偏僻小站。  平卧在砾石路基上的铁轨,像是有人划下的四道平行线,漫无目的地向前延伸;铁轨下面的鹅卵石路基,簇拥在铁轨的两侧,形成一条肮脏的长影,又让人感觉像是从地平面飘出的一股蒸汽柱。  这座低矮的小站也就是上了油漆的几间房子而已,小站的后面那条不宽不窄的马路,破乱不堪,直接通到火车站的装卸台。立在路旁的金合欢树,没有一点风采,树上的叶子早已蒙上扬尘和泥土,人们借助这些排列成一线的金合欢树,依稀能分辨出被踩坏的路面。  也许是这些晦暗的色调,抑或是下午的阴云吸干了所有苍白无力的阳光,周围的一切沉浸在冷淡、冷淡与呆板之中,仿佛它们都是木偶戏中的道具。火车站站长忘不了每隔几分钟就从屋子走出来,以同样的姿势环顾四周,瞧瞧远处铁轨旁的信号灯。而火车在边境延误了不少时间,就是迟迟不肯接近这盏信号灯。站长重复着公式般的动作,掏出怀表,然后摇摇头,又消失了,如此反反复复,令人想起古老塔钟里准时出现的更夫。  铁路与车站之间夯得结结实实的路上,一群少年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围在他们的父母旁,把这些中年男男女女变成了喧闹的中心。但这种喧闹不能称为热闹,欢快的笑声在走了几步以后就沉寂下去了,使人想到坚硬的回音,铿锵几声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眼前的枢密使太太——赫芾拉特·特尔莱斯夫人,约莫四十来岁,她现在伤心不已,双眼都有些泛红,好在头上那顶厚厚的礼帽遮掩了她的大半个脸。该告别了,对她来讲,把自己的独子长时间留在这群陌生人当中让她担忧不小,从现在起她不能亲自悉心呵护自己的宝贝儿子了。  铁路旁的这座小镇,人口不多,位于帝国的东部,远离首都。  赫芾拉特·特尔莱斯太太之所以舍得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如此遥远陌生的地方,是因为这儿有座非常有名的皇家寄宿学校,它以前是座教堂,后改建而成学校。毫无疑问,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远离大城市的乌烟瘴气。  来这里就读的男孩都是出身帝国上流社会,他们在这里完成学业后就可以继续上大学,加入军界,或者进入官府。基于这种考虑,家长们把孩子送到这里,当然也不免让自己的孩子在这里结交未来的达官贵人,提前营造自己的社交圈子,为日后的升迁拔得头筹。  四年前为了实现孩子自己的抱负,枢密使大人和他的太太作出这个决定,设法把儿子特尔莱斯送进这所学校。  这个决定付出的代价是眼泪,因为几乎就在特尔莱斯正式踏人校门的那一时刻开始,他就陷入了无尽的思乡之中。无论是他的功课,还是与同伴在学校附近公园绿油油的草地上玩游戏,抑或是学校的操练都没有排遣他的忧郁。他对那些东西几乎没有兴趣,这个世界在他好像隔着一层薄纱,以致大白天他都要强忍住自己的眼泪,而到了晚上,他总是伴着眼泪才能人眠。  他几乎每天都在给家里写信,写信是他存在的全部寄托,而其他的事情在他仿佛只是影子,恍恍惚惚,好比钟面的指针,毫无意义地周而复始。只有在写信的时候他才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宛如自己身上洒满阳光和色彩,变成一座小岛,在感觉的汪洋大海中徐徐升起,海水不经意地一天天将他冷冷地、团团围住。甚至白天做游戏或者上课时,他想到的还是晚上要写信。如此一来,他的感觉世界里就好像随身藏着一条隐形的拴着金钥匙的锁链:一旦没有人注意,他就会打开属于自己的锁链,越过一扇门,直扑通向无限风光的花园。  这突如其来的对父母的强烈眷恋,在此之前未曾有过,或者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来寄宿学校是依他自己的意愿,甚至当第一次送别母亲,他的母亲在落泪时,他还不以为然地笑了,而后几天以后的独处,他的恋家情结就突然爆发出来了。  他起初当这些是想念家乡、依恋父母,而实际上,似乎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在难以名状的复杂感觉中,如果说有思念的成分,但他发现思念的对象也早已不是父母了,我的意思是,真正依恋一个人不会只是表面的机械性的记忆,而应该是每一个器官都会感觉到他的存在,以致思想离开了所念之人就会茫然若失。

编辑推荐

  罗伯特·穆西尔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主人公特尔莱斯总是对现实中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进行哲思,在同一瞬间进入不同的两个世界,穆西尔借此开始了他对20世纪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以及人类认识能力深层次的探讨。小说通过论述这个特殊人物从进入困惑到摆脱困惑的令人不可思议过程,探究穆西尔如何捕捉微妙的“另一状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如题,拆开包装,发现封面白色的部分竟然有一个清晰的脚印。。。目测大概是四十一码半的大小。。。
  •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内容还行 就是书有点烂
  •   当然和《没有个性的人》不能相提并论,不过看看大师早年的作品,也别有一番味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