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来玉英  页数:178  字数:30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著名思想史专家蔡尚思教授1988年写诗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自此,原来按地理方位特点所称的闽北文化便有了武夷文化的新概念。武夷文化是指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广大地区,以古越渔猎农耕文化为基础,以朱子理学为核心,融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文化。武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武夷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经典。    ……    武夷精舍的创立,给武夷文化掺进了儒学文化新的内涵,同时也为道教、佛教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儒学这一正统文化的进入,极大地丰富了武夷文化的历史内涵。朱熹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即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他始创“四书学”,即把儒教创始人孔子、孟子和孔子的学生曾参、子思的经典论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加以权威性的阐述、诠释,名之为《四书集注》。古闽族变迁融合了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和人际交流对武夷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广泛影响。朱熹的《朱子家礼》、《仪礼经传通解》、《朱子治家格言》是古代礼学奠基之作,对武夷礼俗文化影响深远。《朱子家礼》规范的内容是社会家庭中,不同时节、不同人生阶段所行礼事的具体仪节,如岁时祭祀、男冠女笄、婚丧嫁娶等礼仪。《家礼》对居家各项礼事的程序、陈设、器用及服饰标准、文书程式等,都作了具体规范。清儒陆陇其(1630_1692)《三鱼堂文集.四礼辑宜序》中说:“儒者言礼,详则有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约则有朱子《家礼》,是二书者,万世规矩准绳也,人道之纲纪备矣。”又如《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22《职官》所说:《仪礼经传通解》一书,“范围乎国事民事者为最广,家有家礼,乡有乡礼,学有学礼,邦国之际,王朝之上,莫不有礼,通五礼之目,而仍类别为五,所以辨等差至严也,所以画权限至晰也。  准诸《大学》之絮矩,其揆有若合符定。”《仪礼经传通解》一书不仅保留了朱子以前之时代及后世有关礼仪与礼义、制度与观念、原典与解说等多方面的礼学材料,同时还内涵着犹如《礼记·大学》的“修、齐、治、平”之道的精神主旨。朱子《家礼》全书共分五卷,依次为通礼、冠礼、昏(婚)礼、丧礼和祭礼,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庭礼仪系统。《家礼》是日常应用的家庭礼仪,主要是家庭生活以及人生成长各时节所行的礼事,如饮食起居、男冠女笄、婚嫁丧葬、岁时祭祀等礼仪规范。朱熹一生中有50多年在武夷山,《家礼》对武夷山祭祀礼俗、服饰礼俗、成人礼俗、婚姻礼俗、诞生礼俗、丧葬礼俗、拜师礼俗、生育礼俗、寿诞礼俗等的影响直接而深远,朱熹礼学思想渗透在武夷山人生礼俗的方方面面。    来玉英    2011冬于武夷山

内容概要

厚重深远的武夷历史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了武夷文化灿烂辉煌的一隅。武夷礼俗文化包含古闽族变迁融合遗存的武夷山礼俗,南迁移民交互相融的农事节庆生活礼俗,集儒、释、道三教为一山的信仰礼俗,“俭、清、和、静”的武夷茶礼俗,朱熹《家礼》熏染下的武夷山家庭礼俗等,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研究的武夷礼俗文化,以武夷文化的中心武夷山为主,盖及武夷文化分布的武夷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闽北1区(延平区)4市(武夷山、邵武、建瓯、建阳)5县(顺昌、光泽、浦城、松溪、政和)。
《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的作者是来玉英。

作者简介

来玉英,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开设礼仪学、公共关系学、秘书学概论等课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闽族变迁融合遗存的武夷山礼俗
第一节 悬棺葬礼俗
第二节 蛇崇拜礼俗
第三节 青蛙崇拜礼俗
第四节 鸟崇拜礼俗
第五节 欢庆礼俗
第二章 南迁移民交互相融的节庆农事生活礼俗
第一节 节 庆生活礼俗
第二节 劳动生活礼俗
第三节 文化生活礼俗
第三章 集儒、释、道三教为一山的信仰礼俗
第一节 武夷山儒学信仰礼俗
第二节 武夷山佛学信仰礼俗
第三节 武夷山道学信仰礼俗
第四节 武夷山妈祖信仰礼俗
第五节 闽北齐天大圣信仰礼俗
第六节 尊崇祖师的信仰礼俗
第四章 “俭、清、和、静”的武夷茶礼俗
第一节 武夷山茶礼俗文化
第二节 武夷岩茶美丽的传说
第三节 武夷山茶礼俗与儒、释、道三教文化
第四节 武夷山茶礼俗与晋商茶路精神
第五节 武夷山茶礼俗与茶联诗文
第六节 武夷山茶礼俗文化事象
第五章 朱熹《家礼》熏染下的武夷家庭礼俗
第一节 武夷山祠堂礼俗文化
第二节 武夷家训
第三节 朱熹在百姓家谱中的谱序
第四节 武夷成人礼俗
第五节 武夷婚姻礼俗
第六节 武夷诞生礼俗
第七节 武夷寿诞礼俗
第八节 武夷丧葬礼俗
附录一 武夷山市朱子学校敬师礼仪式(改进型拜师礼模版)
附录二 朱子婚礼现代版(模版)
附录三 武夷山地望考
附录四 柳永节庆礼俗词及内在意蕴
后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白岩是莲花峰西侧的一座大山断裂的悬崖,放置船棺的洞穴是一个略呈扁嘴形的天然洞穴,洞口距谷底51米。洞口最高1.5米、最宽6.8米、洞深达5米、棺顶距洞顶10~15厘米。洞内的棺木似船形,分底、盖两部分,上下套合。棺木首尾两端突起好似船的两头。棺柩首端内侧壁有金属工具加工过的清晰痕迹。棺木外部有雕刻的几何形花纹。棺底为梭形,中部为白岩船棺主人的尸柩。棺盖似船篷状。棺木顶部平脊有一个孔,似船桅杆的插孔。船棺棺木的材质以质地坚硬的整根楠木凿成。整个船棺制作工艺非常精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教授等专家鉴定,船棺主人为男性,身高约165厘米,年龄在55~60岁之间,体质特征为海洋蒙古利亚种(蒙古人种南方类型)。船棺的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对船棺木材进行碳测定,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3295~3595年的商代。 随葬品,是所有墓葬方式中都存在的礼俗。白岩船棺内遗物与随葬品是一件雕刻精美的龟状木盘,器身为椭圆形,有龟首、短尾,盘内平底微凹,盘底部有龟足状四个矮方柱。在白岩船棺主人头骨部及两侧枕有棕丝一团。胸部盖有黄褐色的人字纹细竹席,加工精细。船棺主人背部铺粗竹席,棺底垫有木棒和仍有光泽的竹片。其胸、背部夹有成叠的碳化和半碳化的纺织品残块,棺内的碳化纺织品,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有大麻、苎麻、蚕丝和棉布共四种纺织品,分别呈棕、土黄、棕黄和青灰色。其中,一小块青灰色棉布尤为珍贵,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棉布之一。在棺灰之中还夹有大量的果核、鱼骨和鸟骨碎片。 根据考古资料,福建商周时期的墓葬礼俗有半地穴式的土坑墓、有地面带封土堆的土墩墓,还有高悬崖壁的崖洞墓,不同的埋葬形式,代表不同身份和不同的等级。悬棺葬是一种高等级、高规格的崖洞墓埋葬形式。商周时期,《周礼•氏方职》所记载的“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的古闽族生活在武夷山,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图序》中谈道:“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梅华全研究员认为,武夷山白岩船棺主人从埋葬的高级别形式和高规格随葬品来看,推测船棺主人是一位武夷山古闽族部落联盟中的首领,而且因棺木为船形,是非常奇特的埋葬礼俗,并葬在濒临水边的高山崖壁,这与死者生前的生活习俗有一定关系。武夷山九曲的自然环境,临水生活在船上,死后以船为棺,正是船棺主人生前生活方式的反映。

编辑推荐

《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编辑推荐:武夷文化是指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广大地区,以古越渔猎农耕文化为基础,以朱子理学为核心,融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文化。《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所述武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武夷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经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