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大刚报》史研究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理  页数:160  字数:200000  

内容概要

  《大刚报》曾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有较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又走在新闻出版事业公私合营前锋,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由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成为共产党的党报。这段特殊的历程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与一般的民营报纸有何不同?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何种特殊性?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本书选取汉口《大刚报》为研究对象,以组织学的视角探寻其作为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及改造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李理,传播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讲师。已参与出版著作两部:《武汉近代新闻史》、《媒介市场营销》,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近年来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刚报》的刊行历程
第一节 郑州、信阳的草创
一、《大刚报》的胚胎
二、郑州的创刊
三、信阳的转变
第二节  衡阳的大发展
一、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总编辑更迭及人才储
三、大刚事业初见规模
第三节  柳州、贵阳的流离
一、柳州的短暂出版
二、在贵阳的复刊
第四节  南京、汉口的分立
一、南京大刚报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
二、陈立夫的易主措施
第二章  隶属南京总部的汉口《大刚报》(1945.11—1947.8)
第一节  汉口《大刚报》的创刊与抗争
一、汉口《大刚报》的艰难创刊
二、汉口《大刚报》与南京总部的分庭抗礼
第二节  汉口《大刚报》合作社的由来与发展
一、《大刚报》合作社的由来
二、《大刚报》合作社的发展
第三节  汉口《大刚报》合作社的控制权
一、合作社骨干成员毛健吾掌握的实际控制
二、合作社代理人刘人熙的经营方式
三、国共双方争夺合作社的控制权
第三章 独立门户的汉口《大刚报》(1947.8—1949.5)
第一节 解放战争后期汉口《大刚报》的生存环境
一、国民政府新闻出版政策的调整
二、中共对汉口《大刚报》的引导与支持
第二节  汉口《大刚报》合作社的成熟
一、结社策略:一人一票制
二、经营策略:以合作限制冲突激化
第三节 汉口《大刚报》的生存路径
一、对国民党的批判:寻求政权合理性
二、对共产党的批评:争当人民代言人
三、编辑业务中道而行
四、政治“向左转”的契机
第四章 从公私合营到武汉市委机关报的汉口《大刚报》(1949.5—1951.12)
第一节 公私合营的先行者
一、武汉市军管会对汉口《大刚报》的接管
二、汉口《大刚报》公私合营的进程
第二节 汉口《大刚报》合作社的解散
一、内部财产股份化
二、心理分歧的明朗化
三、外部资本的进入
第三节 中共武汉市委对汉口《大刚报》的改造
一、组织改造:全党办报
二、思想改造:开门整风
三、业务改造:学习《长江日报》
第五章 结语:大刚境遇——从为合作社的同人报改造共产党的机关报之经验
一、西方的合作思想与合作社运动
二、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的提出背景
三、《大刚报》合作社之特殊性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节 公私合臂的先行者 1949年的政权变革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结构性的大转折。它们之间发生关联的重要媒介之一就是新闻出版,它是考察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个体、群体认知的中介。政治权力通过媒体型塑了社会认知,这种认知又影响到人们的社会构想、实践等,进而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形成和转变。与此过程相生的是意识形态的构架,意识形态可以被视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框架,控制着人们对世界的反映和表达。 1949年5月16日凌晨,《大刚报》报馆灯火通明,职工或抢印号外,或精心准备红旗、标语和秧歌队的腰带锣鼓,忙得不亦乐乎。拂晓,走上街头的市民们惊喜地发现,满街到处可见欢迎解放军进城的标语,报童们叫卖着《大刚报·武汉解放号外》。这张八开单面印刷套红号外,头版用二号字排版的标题红底黑字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今日进城武汉人民欢天喜地迎解放》,刊登着毛泽东、朱德大幅照片,这是武汉报纸上首次刊登他们的正面半身巨幅照片,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几千份红色号外转眼被争抢一空。报社秧歌队也欢天喜地地上街了。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118师在师长邓岳的率领下,由屠道街进入汉口市区。汉口《大刚报》喊出了新武汉第一声! 一、武汉市军管会对汉口《大刚报》的接管 随着武汉的解放,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统一管制全区军事、政治、文化等事宜。其中文化接管部负责接管一切属于国家的公共文化教育机关及文物古迹,按照分工,下设教育处、文艺处、新闻出版处。潘梓年任文化接管部部长,王阑西任第二部长。接管范围为:伪国、省、市立之各学校,官营新闻报纸、杂志、书店、印刷厂、剧院、电影院、通讯社、广播电台、教育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科学馆、公园等。武汉市文教接管部工作于五月下旬开始,六月下旬为止,共计一个月。在此期间,武汉解放后,继续出版之私营报纸,除《大刚报》、《武汉时报》两家大报外,尚有小报多种,通讯社亦有数家(私人的),继续发稿。 由此可见,新政权对民营报纸的态度相当谨慎,并不轻易否决民营报纸的合法性。刚解放时的武汉新闻出版界是多种文化力量发挥宣传功能的场域,民营报纸对武汉市民的影响力使其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受众以小资产阶级、里弄市民、小经营者和生产者等市民群体为主。然而这个群体被新政府视为亟须改造的“思想落伍者”,又普遍具有暂时的无组织性。伴随新政权的建立,在新兴的主流媒体无法顷刻间扭转市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趣味的同时,民营报纸作为市民文化的主要载体,便成为新政权轮番筛选、持续改造和反复利用的对象。新政权可以凭借有组织的舆论工具来发动、组织和教育市民群体。这些有关的举措不仅意在掌控舆论及其传播者,更在教育广泛的受众群体。新政权建立伊始,政府弃置激进手法,采用过渡性的平缓方式改造私营报纸、电台和出版社,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来完成意识形态的重新建构。

编辑推荐

《汉口大刚报史研究(1945.11-1951.12)》是一个关于武汉新闻史个案研究的成果,是作者李理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汉口大刚报史研究(1945.11-1951.12)》以抗日战争结束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口《大刚报》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是1945年11月(即汉口《大刚报》创刊)至1951年12月(汉口《大刚报》改造为武汉市委机关报《新武汉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汉口大刚报史研究(1945.11-1951.12)》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一)史料新。作者搜集了1945-1951年汉口《大刚报》许多第一手史料,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试图重新梳理汉口《大刚报》的创立与演变过程,系统描述其基本轮廓;掌握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收工作档案材料;同时重视口述历史的价值,采访多位与《大刚报》有关系、或曾在报社工作过的高层领导和普通记者,还采访现任《长江日报》多名记者,以及《长江日报》报史研究员,积累了丰富的录音资料,可以为立论提供较为真实可信的佐证。(二)观点新。摈弃革命新闻史的研究模式,报纸分期以符合新闻客体的发展规律为原则,提出作为合作社民营报纸的汉口《大刚报》,以及作为民营报纸公私合营先行者的观点,摆脱前人报纸性质划分,浓郁的政治倾向,以及刻意往“走向进步,走向人民”路线倾斜的思维窠臼。(三)视角新。撷取汉口《大刚报》时期的历史横截面,在与同时期的其他民营报纸的横向比较,与自身衡阳时期、贵阳时期、南京时期的纵向比较的过程中,以报纸的具体办报实践和发展脉络为纬,以民营报纸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经,从这一典型个案为缩影,立体全面的窥探我国解放初期对民营报纸的出路和前途的重大决策。这些对今后的武汉新闻史研究无不有所启迪。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口《大刚报》史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