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评传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连利  页数:281  字数:279000  

前言

我是学工程出身,对于历史并不内行。数年前先父的《左宗棠传》出版以后,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阅读了一些关于左文襄公的书籍,对于高祖的了解也由断裂、模糊的印象升华为系列的清晰认识。李连利先生将其新作《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交到我手上之后,读后有颇多感慨。尽管近年间关于晚清政治人物的著作已出版了很多,李先生作为一个自幼就崇拜左文襄公的作者,对文襄公的一生有相当深的认识,这部书稿中有不少亮点和独到的观点。    例如关于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作者非常明确地指出,左文襄公与李文忠公的争论是洋务运动路线之间的论争,他们之间的路线之争,其实对后世甚至今天仍有某种参考意义。之前的同类图书虽有所涉及,但如此明确、系统的论述却属鲜见。当然,限于篇幅许多问题还有待左宗棠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再比如作者提出的左宗棠重视三农和荒政问题,在之前的传记中也鲜有专门提及。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三农和荒政(包括水利建设)仍然是基础工作而不能放松,文襄公当年的许多措施,对于后世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纵观全书,作者并非是简单地陈述文襄公的一生,而是将主要功力放在了“评”上,力图在历史与现今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诸如为政、为官、为民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该作品是一部全面介绍左文襄公人生价值的力作。    左文襄公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位为祖国统一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在工商业发展与对外开放、农业与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开发大西北、战争的善后处理与民族问题以及廉政为官等方面给也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借鉴。在晚清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高祖能够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完成一些有益于国家、有益于老百姓和子孙后代的事,依靠的是强烈的爱国热忱。我也完全理解,当他看到祖国被西方列强侵蚀,而封建统治阶层却步步退让时的无奈和痛苦。对这位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努力,没有将荣华富贵、子孙衣食无忧作为人生目标的古人,很多学者给予了高度肯定,但也有一些作者由于不能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甚至基于不实的传言而有过一些不公正的评价。今年恰逢左宗棠诞辰200周年,作为文襄公的后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开展相关的研究,发掘更多的史实,站在历史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左文襄公的一生给予真正客观、公正的评价。    左禹(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原副校长)    2012年4月10日

内容概要

  1.《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采用纪年体和成绩体交叉进行的方式,将左宗棠一生的功绩和性格特征进行记述,其目的就是告诉读者:左宗棠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以及他对晚清乃至对现今的中华民族的贡献以及价值。
  2.《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采用作者自创的“评书体写作”写成,集故事性、生动性于一体。本书摆脱了一些传记简单地以时间为主线的记述方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立体地刻画了左宗棠这个人物。
  3.《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一书,对左宗棠和李鸿章两条救亡图存的路线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李鸿章提出了公正恰当的批评。
  4.《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一书,同样对于今人忽视的左宗棠三大历史贡献进行了详细解说。

作者简介

  李连利字孟锛,北京人。资深图书策划人,出版有《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大象的华尔兹:IBM百年评传》《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等。作者力图在专著与通俗之间构架阅读桥梁,因此,开辟了“评书体写作”这一新文体。既保证了专著的严谨、深厚,又不失通俗图书的阅读快感。《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一书就是“评书体写作”的成型之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1866,狷狂左帅在眼前
 01 古今第一上门女婿
 02 人生得一爱妻足矣
 03 1847年,站在湖南政界核心圈前
 04 千呼万唤,南山老翁垂钓归来
 05 左骡子险些被杀
 06 湘军铁三角:左曾胡
 07 左宗棠势力统治下的杭州
第二章1875,西北狼烟起,军歌嘹亮
 08 四国九方战西北,欲平西北先灭捻
 09 回民汉人兄弟情
 10 大后方大军需
 11 官场斗1:左李冲突的起因与质变
 12 官场斗2:两条路线的斗争之谁是晚清政府最大的敌人
 13 官场斗3:曾左不睦,左李交恶,两条路线斗争详述
 14 势如破竹收复新疆大部
第三章1880,官场异士在政坛
 15 横刀立马,纵横西北
 16 抬棺出战,以武为后盾
 17 大荣之后是大哀
 18 心血尽丧:马尾海战
 19 夜渡台海,打一场人民战争
第四章洋务中的左胡对李盛
 20 左胡对李盛:抵抗派与妥协派在商业路径上的冲突
 21 洋务运动的开端:清廷与太平军的洋人洋枪政策
 22 1885,国士之死:不败而败的永久性伤痛
 23 林则徐、魏源、左宗棠路线的彻底失败
 24 曾国藩—李鸿章路线的彻底失败
第五章左宗棠遗产:弱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以弱胜强”的智慧和勇气
 25 左宗棠遗产1:国之利器在于看重民众的力量
 26 左宗棠遗产2:左宗棠的用人之道
 27 左宗棠遗产3:国之利器在于吏治,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28 左宗棠遗产4:荒政与三农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附录
后记:本书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左宗棠大事记(按中国虚岁的传统)
左宗棠后人表
对理解本书很重要的一些奏折原文赏析
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为了大哥,他们放弃了继承权却承担起所有债务 左宗棠入赘周家是在1832年21岁那一年,因湘潭周家也是书香门第之家,因此和左观澜交好,又因周家见其子左宗棠有才子状,所以爽快地答应了婚事。左宗棠之所以能够成为周家女婿是因为他的学识获得了诸多人的认可,其中最为显赫的人物就是贺氏兄弟。但对周家来说,更现实的原因却是因为周家没有男丁。 左宗棠3岁识字,4岁随父前往长沙左氏宗祠内的学馆学习,5岁开始读孔孟之书,8岁学八股文,11岁学书法,14岁参加童子试,15岁参加长沙府考试取得第一名,但山长为了照顾一位年老考生而降他为第二名。可就在这时,母亲病故,左宗棠只好赶回家中守孝,不能考取功名和远行。 18岁时父亲又亡故,左宗棠继续守孝。然而,就在这一年,左宗棠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得到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的主编)的青睐。此公不惧年迈,经常为左宗棠爬上爬下取下藏书,借给这个后辈晚生阅读。 贺长龄1831年回原籍之前,介绍左宗棠前往城南学院贺熙龄处就读。期间,他结识了罗泽南(罗山)、丁叙忠(秩臣)、邓显鹤(湘臬)、邹叔绩(汉勋)等。与此同时,左宗棠还进人了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的湘水校经堂学习,一连七次考中第一名。 1832年,21岁的左宗棠为了尽快考中举人,花钱买了一个监生的功名。这样,不必中秀才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当时,左宗棠的钱主要来源于:校经堂的生活费、做低级官员的二哥(1826年为新化训导)的资助以及一些借款。 4月份左宗棠和二哥一起参加了乡试。考完试后,二哥便带着左宗棠前往湘潭周家准备完婚,左宗棠正式成为上门女婿。 本来左家就不富裕,因为带头捐建左氏祠堂,左家积蓄已经不多。其后,祖父母、大哥、母亲、父亲相继病故。在封建社会“死人”是不能怠慢的,因此,左家积蓄都花在葬送死人身上。等到左宗棠母亲去世之时,家中欠款已达数百两。从某种意义上说,左观澜的死也是因沉重的债务所压导致的。 左观澜去世后,家中欠债剧增。左宗棠此时没有收入,全靠二哥在外打拼。再加上买功名花费,使得兄弟二人难以生存。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大哥死后留下了孤儿寡母,他们的生活该怎么办?兄弟二人商量决定:家中债务全由兄弟二人承担,家中唯一的收入——48石谷物全部送给嫂子。 而这时,周家发来书信要求完婚。因为,周家急需一个男人。周衡在病去后,有钱的周家由太夫人支撑,两个女儿虽然都很有才学,但毕竟三个女人在封建社会是很容易受到别人欺负的。所以,周家急切地希望左宗棠入赘,抵挡世俗的风吹雨打。 社会给予男女的性别角色定位,使得左宗棠的心理必然受到某种冲击。在那个时代,男人要阳刚;女人要阴柔。男人要做英雄,横刀立马方显本色;女人要贤淑端庄,绿柳依依抚琴相伴。 左宗棠带着忐忑之心来到了周家,他不知道他未来的妻子长得如何,性情如何。他更加忐忑不安的是自己将如何与陌生的一家人相处。左宗棠自幼好大言,因为自视才学颇高经常与人争论。左宗棠为人耿直,无论是什么人,见到不对他就喜指摘。这对于为人处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忌讳。 与此同时,左宗棠又非常狂妄。左宗棠的狂妄,早在幼时便已显现。左宗棠三四岁便在祖父膝前听学,八岁开始正式习作八股文。其狂妄之心便是从习作八股文文章开始的,每有一作便四处夸耀。兄弟玩伴略有不屑,便会遭来左宗棠的讨伐。左宗棠的狂,有着深厚的才学基础。大凡狂士,必有旁人难为之举,左宗棠也不例外。左宗棠幼年便志向高远,异于常人。左宗棠深知自己的脾气,如果周家不能忍受自己的坏性格、坏脾气,那么他的未来将一片黑暗。所幸的是,左宗棠的妻子不仅是一个贤惠端庄,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

后记

本书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左宗棠虽然不是一个最受作家垂青的晚清人物,但是十年来,关于他的传记、小说不下三十种。如果在内容上不进行革新,必然造成重复。为此,本人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如何突破内容上了。    第一,采用评书体。评书讲究“故事”+“评”。评什么?评对错、评忠奸、评得失、评借鉴。评书体不像故事体也不像相声体。故事体纯粹讲故事,这是大部分左宗棠传记所采用的;相声体则以“让读者笑”为目的,包袱特别多,但在历史的完整性、深度上则不够。    评书体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评论得失,归纳其对当今的借鉴意义。如果不能给今天带来借鉴,我们读历史干什么?因此,本书以评和传为主。以往的关于左宗棠的作品,评的内容极少,大多是在讲述,即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儿,但却对为何会这样,以及这件事对以后有何影响鲜有叙述。    采用评书体的目的在于,作者希望在学术与通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因此,这既没有学术专著的过于稳重、繁琐考据,又没有俗言的草率和任性。这既有专家的深厚,又有流言的朴实、趣味。    此前,相声体的兴起导致出现一些以戏谑为宗旨的图书,其问不乏有误人子弟者。例如,以左宗棠为官场晋升的样板。其实,大凡知道左宗棠的人,都知道他不适合在和平时期的封建官场生存。只有大乱时期,类似于左宗棠这样的人才能够获得在官场生存的机会。到了和平时期,他会被统治阶层“卸磨杀驴”。    因此,类似以左宗棠为当官样板的图书,纯粹是一种为了适应图书市场风气而出现的应景之作。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因此,本人不希望我的书成为一种误人子弟的“口水书”。而评书体这种写作方式,既满足了本人在深度、广度上的要求,又满足了当今读者希望摆脱束缚的心理,让读者酣畅淋漓地体味历史的厚重感。    第二,对当今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驳。例如,左宗棠的发迹问题,为官之道问题。许多人都想学习左宗棠的为官之道。然而,这却是误人子弟的说法。左宗棠之所以能够善终,其原因就在于乱世需要他。在和平年代,学左宗棠为官者必亡。    第三,最大限度地体贴读者。例如,本书涉及的年代均以公历表示。因农历对大部分读者来说较为陌生。为了最大化地减轻读者的查阅烦恼,本书中对历史年代的表示方式采用公历。    经过半年多的写作,本书终于完稿了。写完后,最让我感慨的地方在于:晚清亡国后,中国的不幸更加严重。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等等,无不陷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家日益兴旺。到如今,再谈荒政与三农似乎落伍了,现在光鲜的学问是金融、科技。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基础问题始终不应该忽视。这其实就是左宗棠的一生最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    今年是左宗棠诞辰200周年,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给左宗棠研究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在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在一意孤行地爬格子的岁月里,我的家人、亲朋、同事给予我大量的帮助。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他们的祝福和一如既往的支持。    感谢我的同事李明建、李朝辉、刘熠、张静、王家新、张长灵、张长利等人,在资料收集、整理、汇编方面的帮助。  感谢我的朋友张建伟、杨勇、李连峰、张美英、张振新等人,在对外联络方面的支持。    感谢我的师长张印军、张印民、张为良等,在写作方向、手法方面的指点。    最后,希望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批评指正。    此致    您的朋友:李连利    2012年3月26日

编辑推荐

《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是左宗棠诞辰200周年,与文裒公最心灵相通的力作。左帅玄孙左禹教授作序,讲述狷狂草根的成功奥秘。面对保守派的攻击,左宗棠力主洋务继续改革。面对民族危亡,他振臂高呼:外敌如狗,肉尽而食骨。 他杀贪官清愚吏,力敌权贵,横刀立马对洋人。他重农桑、兴水利,护卫民生,挽起裤脚做农人。他的智慧让李合肥显得渺小,更让外敌瑟瑟发抖。一个上门女婿何以事业成功?一个乡下农夫何能做出伟业! 《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采用纪年体和成绩体交叉进行的方式,将左宗棠一生的功绩和性格特征进行记述,其目的就是告诉读者:左宗棠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以及他对晚清乃至对现今的中华民族的贡献以及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左宗棠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2条)

 
 

  •   您喜欢这本书吗?写点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吧~我是学工程出身,对于历史并不内行。数年前先父的《左宗棠传》出版以后,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开始阅读了一些关于左文襄公的书籍,对于高祖的了解也由断裂、模糊的印象升华为系列的清晰认识。李连利先生将其新作《晚清第一帅:左宗棠评传》交到我手上之后,读后有颇多感慨。尽管近年间关于晚清政治人物的著作已出版了很多,李先生作为一个自幼就崇拜左文襄公的作者,对文襄公的一生有相当深的认识,这部书稿中有不少亮点和独到的观点。例如关于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作者非常明确地指出,左文襄公与李文忠公的争论是洋务运动路线之间的论争,他们之间的路线之争,其实对后世甚至今天仍有某种参考意义。之前的同类图书虽有所涉及,但如此明确、系统的论述却属鲜见。当然,限于篇幅许多问题还有待左宗棠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再比如作者提出的左宗棠重视三农和荒政问题,在之前的传记中也鲜有专门提及。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三农和荒政(包括水利建设)仍然是基础工作而不能放松,文襄公当年的许多措施,对于后世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纵观全书,作者并非是简单地陈述文襄公的一生,而是将主要功力放在了“评”上,力图在历史与现今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诸如为政、为官、为民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该作品是一部全面介绍左文襄公人生价值的力作。左文襄公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位为祖国统一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也在工商业发展与对外开放、农业与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开发大西北、战争的善后处理与民族问题以及廉政为官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借鉴。在晚清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高祖能够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完成一些有益于国家、有益于老百姓和子孙后代的事,依靠的是强烈的爱国热忱。我也完全理解,当他看到祖国被西方列强侵蚀,而封建统治阶层却步步退让时的无奈和痛苦。对这位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努力,没有将荣华富贵、子孙衣食无忧作为人生目标的古人,很多学者给予了高度肯定,但也有一些作者由于不能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甚至基于不实的传言而有过一些不公正的评价。今年恰逢左宗棠诞辰200周年,作为文襄公的后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开展相关的研究,发掘更多的史实,站在历史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左文襄公的一生给予真正客观、公正的评价。左禹 2012年4月10日
  •   李兄的书必须顶,为了他的执着。本人涌思图书大众图书项目部经理叶某人向各位同行、读者推荐。本人保证是看完了才说的。只不过我看的是电子版。 看了《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的电子连载稿,才知道原来左宗棠是一个上门女婿。上门女婿无疑是草根了,绝对的草根。然而,即使起点如此低,如何?左宗棠仍然成为了影响乃至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边疆的贡献将永久有效。 左宗棠曾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即使是在自己入赘期间,他仍然想着国家、想着成功、想着自己的偶像。他为自己树立了人生榜样——林则徐,他为自己树立了人生目标——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左宗棠的理想与人格的高尚,恐怕是绝大部分人无法学习的。君不见,一些关于和珅、李鸿章等人的书籍近年正风生水起,其实读者大多是一些心向高位的人。这倒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读多了迷失了自我,想去做类似于只管发下等愿、结上等缘、享皇帝福的人,那可就有大问题了。只要有了福缘,管他什么同僚、百姓苍生,一切皆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为了让自己的福缘不仅仅是自己享用,有些人更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孙子乃至后代永享幸福,如此,就有了“政治姻缘”。然而,左宗棠则教育后代万不可再做官了。能说出这句话,其实就能看出左宗棠已经看出了晚清官场的黑暗。一位封疆大吏,因为有理想、有人格,而处处受到排挤,他的手下们也和他一样各个清廉,最终“楚军”成为了晚清官场的异类集团。他们也许是苦闷的,但他们治理下的百姓无疑是幸福的,而我们也无疑可以寄托一种精神:清官以及清官集团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存在,只要你我他心存希望。 许多人都说:左宗棠这样的人很难做官,也确实,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官。他希望等他的理想目标达成之后,让中国不再受侵略者欺辱之后能够卸甲归田,浇他的树、种他的地、教他的书。 他失望了。因为国家的兴旺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他需要许多像左宗棠那样有才华的人的共同努力。然而,晚清官场像左宗棠这样有能力的人还有很多,但他们却在大染缸中迷失了自我。就这样,人们越来越原谅理想与人格的低下。更有甚者会对左宗棠这样的人进行讥讽乃至暗伤。左宗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穷困潦倒之时,不被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前者他做到了,后者显然他高估了人性的光明。 这就是左宗棠的个人悲剧,然而,时代、国家的悲剧乃是在于,人们对现状失望透顶,人们开始对历史上的贪污犯给予深刻同情,以一种所谓的“同情中的认同”的观点去看待他们,并以所谓的时代、体制、环境等虚幻的词语来为之辩驳。也许是人们已经不再“童年”,一句“哎,他们也是不得已”说出口后好像自己是多么潇洒,多么博学、多么懂历史。 然而,就在这些人的一句句慨叹中,天空越来越黑暗,人们的理想与人格越来越低下。晚清就这样灭亡了。为了让天空越来越明亮, 清官应该永远被大声地夸奖! 能吏应该永远被大声地夸奖! 清官能吏更应该永远地赞扬!
  •   作者孟锛在书中提出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比较新颖,但书内说得相对庞杂一些。我总结一下吧: 晚清七十年始自鸦片战争,自那时起改革派便诞生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向西方学习。那么,向西方学习学什么无疑起初都是器具层面。今日有许多人会拿林则徐等改革派对于希望的误解的言论作为例证,证明林则徐等人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伟大。然而,正如一个成年人取消蹒跚学步的孩童走路不好一样,这种指责是可笑的。 其后,改革派的旗帜由林则徐魏源等人传到了曾国藩和左宗棠以及曾左的晚辈后生李鸿章手中,如果说曾左时代改革派的民生派和官僚派分歧还不太明显的话,到了左宗棠为代表的民生派以及后辈晚生李鸿章所代表的李鸿章那里的时候,双方的分歧日渐显现。正如孟锛先生在《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所指出的那样:双方最明显的分歧根本在于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是否可以反抗西方的侵略,以及应该什么时候反抗西方的侵略。 民生派和改革派的根本冲突则在于改革的受益者是谁。我们先谈谈最明显的分歧什么时候反抗。李鸿章认为:那要等到中国实力强于西方的时候。然而,李鸿章显然忘记了吏治才是关键。左宗棠对此认识却非常清楚,否则他就不会谆谆告诫后代不要为官。结果官僚派的改革在经济上进行了大规模的MBO,以盛宣怀为代表的官员们迅速做了企业的主人;在军事上则将北洋水师白白断送。 相反,左宗棠认为:外敌如狗肉尽而食骨,侵略者的贪念不会因为你的妥协退让就善念顿生停止侵略,他们只会得寸进尺。因此,只要时机一到看准时机就应该适当反抗。例如中俄对于伊犁的争端。左宗棠就认为与俄罗斯一战可以打。其原因就在于: 第一:沙俄的国内不稳。而中国国内已经开始平静,中国可以经受长时期战争。特别是左宗棠治理下的陕甘青宁已经成为了大后方基地。结果证明左宗棠的预测是准确的,沙皇在伊犁事情解决之后不久即被刺杀。 第二:从战力看,沙俄的军事实力因为国内问题、;粮草、贪污等多原因战斗力低下,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武器、人数都占优势的情况下,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式的胜利。相反,湘军则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不对,但他的武器并非最先进。 第三:英国、美国等西方列强正与沙俄进行纷争,国际形势有利于纵横捭阖。 因此,左宗棠希望:一战以振奋民心。从而,可以促动清统治阶层进行改革。但最终,官僚派的李鸿章说服了慈禧等统治阶层,民生派彻底失败。 最后,我们谈谈民生派和改革派的根本冲突在于改革的受益者是谁。左宗棠显然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三农。因此,他所到之处就是种树养蚕、兴修水利,迅速将江苏、西北五省的民生搞得风风火火。相关数据可以参考《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我就不多说了。 因为,左宗棠等民生派对于晚清吏治的清醒认识,因此,在洋务运动中往往比较排斥官僚阶层的介入。改革派普遍认为西方较为重视信用,而第一个利用这一点约束西方的人就是左宗棠,在马尾船政局的建设中,他引进外援的同时签订了合同。更为值得人们钦佩的是:他充分认识到了西方不会为了钱而教授技术,因此,在合同中约定要想拿奖金、高工资的话你得帮传带中国人。 由此,当日本人还在请西方人驾驶轮船的时候,中国自己的驾驶员、技术员已经出现了。但很可惜,左宗棠进入西北后,左宗棠因为鞭长莫及,他的成果被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改革派中的官僚派所窃取,他们的统治思想逐渐居于主导。官僚主义开始逐渐盛行,直至最终失败。 经过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竞争,双方的代表又是李鸿章、袁世凯VS张之洞、岑春煊。结果民生派失败了。这很符合晚清统治者的最终选择,因为那时候的晚清统治者已经失去了民心,只希望抱住政权。但他们忘记了,改革的根本是为了争取民心而非器物上的先进,甚至体制也不重要。
  •   草根精神永流传,不以一时胜负论英雄 时代华文书局 许晓善 读了李连利老师的《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里面浓重的“草根精神”特别令我感动。何谓草根精神?就是不因自己身份低微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不因自己身份低微而放弃美好的理想。尽管屡败仍然屡战,斗争到死也不改自己的理想。左宗棠如此,胡雪岩也是如此。 左宗棠在政治上输给了他的竞争对手李鸿章,致使改革派中的民生派基本没有胜利的希望了,但民生派仍然继续战斗,后有张之洞,接着有岑春煊。后者最终加入了孙中山推翻晚清统治者的行列。再后来反对袁世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资助十九路军抗日,直至到死也不服输。 胡雪岩也败给了盛宣怀,在“洋人”和国内官商的合谋下,一代“东南大侠”失败了。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流传,胡雪岩作为“红顶商人”的楷模一代代的被人怀念。而他的对手盛宣怀则因为不耻的经历,无人为其鼓噪。 然而,当人们在谈起胡雪岩失败的时候,总要说胡雪岩跟错了人,因为他跟了左宗棠而失去了胜利的机会。然而,我要说:如果你能给胡雪岩再选一次的机会,胡雪岩仍然会再选左宗棠。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胡左作为草根出身有共同语言,盛宣怀和李鸿章都是小官僚家庭出身他们属于官僚派,左胡属于民生派,双方不是谁跟对了谁,而是派别的盛衰。历史有时候很无奈,先进的、正确的、光明的未必能够胜利。但左宗棠和胡雪岩的精神将永远被人记住。 盛宣怀一辈子都在MBO,其无耻显而易见;胡雪岩虽然奢华但心中霸气仍在。左宗棠今年诞辰200周年,希望各位经济界的朋友多看看相关图书,不要被某些人短暂胜利而遮住了哪些人才是老百姓需要的,哪些人才是永恒的。 国家呼唤像左宗棠这样的民族英雄,呼唤像胡雪岩这样敢于对抗外商侵占的人。时代反对那些只知道MBO,不给股份就不好好干的所谓职业经理人,垄断了半天竟然盈利不高,内部人员竟然高福利、高奖励、高工资。更要反对像李鸿章这样的人,尚算廉洁却率领着无数贪官队伍的人。左宗棠败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流传。
  •     我与孟锛也就是作者李连利相识许久了,差不多有20多年了。高中时他喜欢五个人:周恩来、左宗棠、石达开、项羽、拿破仑,后来他又加了个张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并在那时起希望全都为他们写书,如今左宗棠如愿以偿,就看其他人了。  他很执着,为了自己的梦想抛弃了许多。因为执着便很固执,宁可抛弃许多讨巧的历史观。  例如李鸿章是伟大的爱国者、改革家等,近年来在雪珥、雷颐等晚清史学家的鼓噪下,李鸿章更是在走向共和这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  悲情伟人。然而,孟锛却一直坚信着:李鸿章即使不是卖国者也是误国者。如此,他讲得罪不少人,而这些人现在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他对我说,他永远是草根。也许,他的家族的惨痛历史令他不能忘怀吧,也许他们家的基因就那样,年轻时狂勒不羁,现在虽然改了不少,但以老同学的观察,本质没变。总是认为:精神,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东西最重要。  在诸多精神中,他最喜欢草根精神。草根的精神就是永不服输,即使暂时被大风吹弯了腰,但心里却想着风一过立刻挺直腰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晚清的中国在困难?有八年抗战困难?  晚清的GDP占全世界多少?有的说四成,有的说三成,总而言之,那个时候中国并不穷。  晚清时期的武器虽然没西方先进,但西方的武器却先进不到不可用智力弥补的地步,而且战争中人的智慧与勇气才是根本。  因此,那种打即输只是怕失败承担责任、怕失败丢了脸面、怕失败丢了自己的荣华的借口而已。当左宗棠以七旬老人的身份抬棺出战的时候,他的草根精神直插云霄。  但他又不是一解放之后味蛮干,当新疆大部分之后,许多将领都要求立刻武力解放伊犁,但他却一压再压,让人们觉得他太保守。然而,当大西北安定之后他却突然挥师西进。  草根精神就是自己永远不背叛草根。左宗棠是一名彻彻底底的草根,然而无论他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没有忘记他的穷兄弟们。当他刚刚可以自立门户,生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面对自然灾害、流离失所的百姓的时候,他伸出自己的手。从那时起,随着左宗棠一路走来,捐资助学、捐款赈灾、资助兵将就成了他的工作之一,最终,当了20来年封疆大吏的他,仅留了一年的俸禄留给子孙。  这就是草根精神,永远不忘记过去草根的苦,不背叛自己过去的理想:让天下清平、百姓安居,铲灭贪官污吏。  左宗棠对贪官污吏的恨是发自肺腑的,正如他说,一路哭何如一家哭。杀了一个贪官无外乎是一个家庭失去了亲人悲伤,但总比他治下的万千百姓痛苦要好。因此,左宗棠一路走来,他的刀下贪官死了不少,他的奏章下也有着无数贪官污吏的哀嚎。  这就是草根左宗棠,永远的草根。  孟锛也希望永不背叛草根精神。希望他说到做到。
  •   左宗棠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那天听到作者播放他的朗诵,更加钦佩作者作为个人的努力与张扬。“晚清第一帅:不是帅不帅”晚清第一帅,(他)不是帅不帅。帅不帅,不在外;帅不帅,问尘埃。伊犁前线季高来;大帅出征抬(着)棺材。古有庞德战关公,誓死为国拔簪缨;古有伏波七旬去,永世长存白髯须。 晚清第一帅,(他)不是帅不帅。帅不帅,不问出身问精神。草根男儿八百步,豪气干云三万里。湘阴柳庄一老农,提锄换剑三十载。谁说汉家无七尺?谁说中国无帅才。宗泽空遗渡江恨,宗棠亡前呼渡海。晚清天下有能人,领袖无能举国哀。
  •   左宗棠在政治上输给了他的竞争对手李鸿章,致使改革派中的民生派基本没有胜利的希望了,但民生派仍然继续战斗,后有张之洞,接着有岑春煊。后者最终加入了孙中山推翻晚清统治者的行列。再后来反对袁世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资助十九路军抗日,直至到死也不服输。胡雪岩也败给了盛宣怀,在“洋人”和国内官商的合谋下,一代“东南大侠”失败了。然而他的精神却永远流传,胡雪岩作为“红顶商人”的楷模一代代的被人怀念。而他的对手盛宣怀则因为不耻的经历,无人为其鼓噪。然而,当人们在谈起胡雪岩失败的时候,总要说胡雪岩跟错了人,因为他跟了左宗棠而失去了胜利的机会。然而,我要说:如果你能给胡雪岩再选一次的机会,胡雪岩仍然会再选左宗棠。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胡左作为草根出身有共同语言,盛宣怀和李鸿章都是小官僚家庭出身他们属于官僚派,左胡属于民生派,双方不是谁跟对了谁,而是派别的盛衰。历史有时候很无奈,先进的、正确的、光明的未必能够胜利。但左宗棠和胡雪岩的精神将永远被人记住。盛宣怀一辈子都在MBO,其无耻显而易见;胡雪岩虽然奢华但心中霸气仍在。左宗棠今年诞辰200周年,希望各位经济界的朋友多看看相关图书,不要被某些人短暂的胜利而遮住了哪些人才是老百姓和国家需要的,哪些人才是永恒的。
  •   看完这本书,觉得作者的思考点比较丰富,但也许是时间和精力的原因,许多问题还是没有说透。所以,一边谈想法,一边谈谈喜欢左宗棠的各位朋友,在注重军事、左宗棠骂人、左宗棠和李鸿章权力斗争等方面之余,多思考如下问题,这些问题我觉得其实更有价值:  一.左宗棠何以成功?他读有用书、树远大志向、找榜样标杆、勤为径、身体力行等因素,在新时代下具体应该化解为什么?左宗棠时代的湖南以及全国官场有三个特征:1同乡同年之情高于其它;2满人和汉人之间的两大阵营对峙中汉人占据弱势;3官场已经普遍贪腐化,这是因为制度设计将潜规则(官员可以腐败,例如养廉银、各种敬奉等)公开化而造成。 在这种情况,左宗棠依靠自己的才华获得了同乡同年的支持,从而在恰当的时机获得了成功。而今天我们的社会现状下,如何获得成功?这才是关键的。  二.左宗棠的军事战略应该是学习的重点,而军事技巧战术等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价值。但是,正如作者支出的那样:以林则徐和左宗棠为代表的改革派中的民生派对于民众力量的激发应该获得重视。林左对于海勇非常重视,这与李鸿章重视正规军的思想有很大不同。而这一点,又和今天我国在东海、南海所遇到的问题是多么相像。 特别是今天我们的陆军实力较为强大,而海军、空军实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是否到了应该先顾海防再顾陆防的时刻?  左宗棠在阐述陆防海防的关系的时候,核心的观念是两者都要顾且都重要,但因为财政原因,可以先顾重要且急迫的事情,在左宗棠时期,海防虽然重要但只要陆军在国无忧。因此,在那个时代左宗棠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在今天领土概念应该转换为陆地领土+海上领土,我国陆地领土世界第三,但海上领土据说才88万平方公里而日本却为200多万(因为我是边写边想没有查阅资料,不敢肯定日本是200还是400)。而海上领土对今天的资源、战略安全等越来越重要,我们是否可以绝对优先先发展海空以及二炮部队,而进行陆军的裁减?我个人觉得,左宗棠时代军事技巧可以学、如何练兵可以学,但绝大部分左氏的军事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左的军事战略思想我觉得是学习的重点。例如,左宗棠用兵喜欢:先解决粮草问题,缓进急攻。而二战期间的隆美尔在闪电战中的常用技巧是:突袭突袭,以快于对手的速度击溃对方的抵抗意志。 三.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以及治国治吏的理念,在今天有什么可以参考的价值。左宗棠非常重视三农,而如今在十八大之后,习以为常等人提出了大规模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是,这两周看了温铁军的一些文章,和我对于“城市化”的发展的看法很类似。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就出身于农村的缘故吧。为此,当今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三农,从而对一些既得利益者、资本集团不顾及三农的情况下,以历史的笔法去进行剖析、反馈,如此才是学习历史的最高价值。 四.左宗棠在对待民族关系的方向也值得学习,例如他说:不论回汉只问良莠。这一点我觉得就非常好,任何事情总有个是非曲直,实在分不出来的时候在照顾民族情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当事情很明显的对与错的时候,不能因为民族的属性而造成罔顾对与错,合法与合规的问题。 五.左宗棠对与家庭教育子女问题。因为左宗棠对于官场的认识非常清楚,因此经常教育子女不要为官,但其后左公的后人中做官的也有。如此情况下,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管理好子女、亲朋是个非常不好处理的事情。人非无情物,对于子女朋友做事情的时候总要照顾,但如何区分?严格禁止这类事情也是不可能。就是美国,比尔盖茨的第一桶金,榜上IBM这样的大款也是靠自己的老娘的人脉关系。做事情美国人同样也讲人情,不仅仅中美全世界都是如此。 但这个度在何处?不耽误事儿?但不耽误事儿又是个后发问题,只有真的耽误了我们才知道耽误了,但事情已经无可挽回。怎么找这个度?
  •   晚清吏治腐败,左宗棠及其楚军将领、地方官却是那么清廉。左宗棠和他楚军的存在使得新疆乃至整个大西北都继续在中国领土内。他注重三农、看重环保,对于今天中国的雾霾天气下某些官员的不作为,其反差太大了。中国现在最需要像左宗棠这样的官员。 第一:出身于民间,真正的理解农民、百姓的苦难,并且能够保持颜色不变,不像有些人,刚刚做官就向着有钱人忘记了扛着锄头的家乡人;不像某些人,刚刚农转非就看不起儿时的伙伴,张嘴闭嘴农民如何农民怎样;不像某些人,刚刚转国籍,就嚼着口香头,扭着丰乳肥臀,说着你们中国人啊呀哈。 第二:敢于严厉惩治手下、亲友。现实生活中,人只要有权利,就会有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朋好友出现。我家的表叔实在多,我家的干亲多又多。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个时侯,作为官员、作为实权人物,就要敢于抛下面子,敢于对亲人朋友下刀,这是检验官员是否真正清廉的标准。 第三:要明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就是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国家最需要什么,而与这些相抗衡的就是最主要改编的。老百姓最需要的是生活,正如左宗棠为了老百姓的生存,敢于挪用海军军费一样。作为中国海军的创始人之一,他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他不难受吗?当然难受,但是,海军不是晚清最重要的军种;海军也不是当时最重要的。即使海军在强大在当时的吏治下仍然会成为他国打击的靶子以及被别的国家擒获成为为侵略者效力的武器。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为了民生,为了百姓的生活以及陆军的发展做准备。 同样,正是因为左宗棠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因此,他才会重视三农而非把漂亮的、时髦的改革挂在嘴上。因为,改革的执行者是成败的关键,而那时的执行者本身道德低下,怎么能够让改革成功呢?王安石失败在手下道德低下,蔡京等无耻小人钻入了改革派阵营。同样张居正也是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站在后人角度看问题,左宗棠未必认识到此点,但是,左宗棠无疑已经认识到了,否则,他就不会告诫自己的子孙不要去当官,应该去务农。 今天坏年左宗棠,是为了明天我们的生活更好。 但愿左宗棠这样的官员越来越多。
  •   晚清重臣潘祖荫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慈禧太后下谕旨:三十年不许奏左。左宗棠未出山前,曾以诸葛亮自比,他说自己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1850年1月3日林则徐在临终前与左宗棠有过一次深谈,也是两人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见面,林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林则徐对左宗棠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林则徐亲自手书写给左宗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后左宗棠一直以这一名句勉励自己,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
  •   关于左宗棠的一本很好的评传,内容详实。
  •   看了本书,虽然从深度讲这本书的深度不是特别深,例如对西北问题的探讨,但也可能是因为出版限制吧。只用了很少篇幅去探讨西北的事情。但作者的视野很开阔,将左宗棠被人们忽视的关于洋务运动、吏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特别是两条路线他与李鸿章的斗争说得很详细,很有一点借古讽今的意味。
  •   左宗棠的传记出了不少,这本由其孙辈亲自作序并推荐,应是比较客观的一本传记,而且这不传记是采取编年史的写作方式,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左在清朝每个时期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这样会更客观、公正。
  •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和今天某些现状很像。在如此乱象下该如何成功?按照左宗棠所做,首先就是立志。立志之后就是寻找榜样。做完这两个就要读有用书,读书多不管用,必须要有用的。评价有用的标准就是前两项,是否有利于立志,是否符合榜样的作为。像左宗棠这样的纯粹草根,靠别人提携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靠自己,陶澍、贺熙龄争相和他攀亲也是看左宗棠并非久居人下之人,孩子跟了他的孩子们肯定没亏吃。这叫什么?互取所需。这并非是单方面的提携。不像李鸿章等官二代,首先是靠着关系,之后才靠能力。因此,左宗棠的成功之路才是像我们这样的人所学习的。要想成功,首先是自身硬,正如习以为常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嘛!
  •   此书是描述左宗棠较为客观的一本,左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从做人的角度我感到比李鸿章要强。论对国家的贡献收复伊利功不可没,只是性格过于刚强进入军机处才显得格格不入,可见用人要用对路,否则对本人对企业对国家都没有好处。人不可太过于圆滑从而失去本性,那样的生活不能称其为人的生活,活出自我,这很重要。
  •   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现代中国最缺左宗棠。
  •   把左宗棠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将李鸿章的卑鄙剖析得辱骂三分。好。
  •   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左宗棠,真实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祸国殃民李鸿章。
  •   作者如果是名人的话,肯定会被李鸿章的拥护者的吐沫星子淹死了。要知道以李鸿章为楷模的人现在可多了。学术界像什么雷颐、雪珥;经济界招商局;教育界上海交大等等等,那可多了去了。相反,左宗棠为楷模的人大部分都不入流,并不掌握话语权。我也曾经为李鸿章鸣过不平,然而,看完这本书也是同意了作者的观点:李鸿章即使不是卖国者也是误国者。
  •   这本书里面作者独立思考的东西比较多,最令人深刻的就是左宗棠抬棺出战,作者虚拟的那些话,以及对两条路线斗争的具体描述以及左宗棠杀贪官等情节。
  •   为什么左宗棠没有李鸿章知名度高?
  •   不错,写出了在腐败、在眼高手低之徒遍天下的晚清,一位能臣所能做的丰功伟绩全做到了。反贪污整顿吏治、除旧布新锐意改革开放、注重环保尽力三农、归束亲朋故旧、保家卫国民族英雄。最后,下面的评论,应该是作者的另外一部作品的评论吧《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
  •   左宗棠是一个草根,我也是,希望读懂他的成功奥秘,我也赶快成功吧。
  •   左宗棠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人,民族英雄。以前只知道他是一位军事家,现在才知道他还是三农专家、水利专家、改革家,如此等等,很好。
  •   左宗棠就是民族英雄,毋庸置疑的。大开眼界,认识了不同的左宗棠。
  •   尽管有些笔误,但难以掩盖对左宗棠的钦佩。我也很喜欢他。
  •     自从当年明月横空出世以来,明朝成了一大热门研究朝代,就连有着清宫戏做坚强后盾的清史都顷刻间成了偏门。他犹若相声界的郭德纲,对于明史的挖掘可以说居功至伟,这一点不论你是否承认。 这本书显然要比当年明月的书要深、要细、要偏,同时也没有那么好玩儿。我的一些朋友看完后,觉得既像论文又像普通书。我觉得这是作者学究气质不得不向市场低头的表现,低得还不够彻底。在现在这个社会,即使《万历十五年》那样的著作再出来一本,也不会特别受欢迎。因为见得太多了,所以,作者应该把头低得更彻底,否则像做这样的民间学者恐怕得喝西北风了。 仔细看了这本书,和作者的另外一部作品都是这个问题。作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商人的批判,我也讨厌商人。 有人会说:南宋的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似乎比南明还要强大,南宋为何没有出现这类情况呢?答案就是官员的商业化、利益化。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大批降将之所以如此踊跃地为新主做事,其原因就在于在他们的心中利益化占据了主体。而相反,南宋时期在以“二程”—朱熹一脉儒家的鼓噪下,忠君思想非常浓厚。南宋时期,即使是降将也是心向南宋,像施宜生(为南宋通风报信,被金主完颜亮活烹)那样的关于有很多很多。 明朝自隆庆皇帝朱载垕(1567年-1572年)开始,商品经济日渐发达,伴随着发达的海陆走私经济,晚明逐渐成为了著名的“白银帝国”。商人一改两千年来受人蔑视的地位,成为了政坛新兴力量。  在明朝中期以前的两千年历史里,商人及其后代是不能经商的,但1527年北京宛平、大兴的商人开始有了户口,有了户口就可以考取功名。到了1600年之后“商籍”最终确立,所有商人的后代都可以通过科举进入政坛。最终,晚明的政坛出现了“无官不商”的地步。崇祯皇帝也无奈地发出了“居官有同贸易”的哀叹。  商人作为那个时期新兴的权力阶层,时代给予它的时间太短了。在短时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商人思维,而商人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改变“暴发户”的宿命,他们不但没有促进国家的强大反而拆了国家的台。商人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在长达两千年的蔑视与屈辱下,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思想。他们采用了高消费、过度消费这种形式,来促进社会进一步的认同的同时榨取更多的利益。在没有形成“商人意识”的情况下,商品经济越发达,对于国家的危害就越大。  在商人之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以郑芝龙为代表的走私商人。郑芝龙代表闽商,之前的大武装走私集团领袖王直(嘉靖时期)则是徽商的代表。  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一直是官绅共治。在一些家族观念比较重的地区,有些人只知有宗族而不知有国家,宗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并不鲜见。同理,家族乃至家庭利益也同样可以高于国家利益。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儒家思想,又造成师生关系和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同样重要。而当商人势力与上述二者合流之后,就造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现象。人人做事都以商人的思维行事,为此,丢掉了过去的好的传统。当新的社会思想尚未建立之时,国破家亡便出现了。期间,商人特别是以张思维等官商、郑芝龙为代表的走私商影响下,全民享乐主义盛行。  在这种全民享乐主义的影响下,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着,短视着,结果灾难临头时才突然猛醒,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   还没有读,但孟锛的书我看过,他新创立的“评书体”被大众认可需要时间,和阅读范围的广泛。尽管在我看来,这种文体并不新鲜。
  •   此书很多语言和情节,很不一般,文字中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史积累,评书体读起来也特别舒畅。喜欢。盼望作者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   作者极力想从一个崭新的层面来描写左公,他成功了,让我感觉像是《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写的。。
  •   写得很好。内容翔实,观点鲜明。作者较完整地掌握了左公的史料,分析比较公正、透彻。只是责任编辑不行,书中有不少印刷错误。
  •   交代了许多事情和人物的来龙去脉,语言平实客观中肯,评议多,如果作为传记刻画人物不够鲜明
  •   文襄公一生战功彪炳且文治斐然。值得细细品读!!
  •   功与过自有后人评说。历史真相也许无人能说的清,但总有一些点滴值得我们回味。
  •   真的很好!一看就不错,就是封面上把左老人家夸的有点夸张,讲得很好,难得的书
  •   作者在网上的真诚的交流打动了我。
  •   书很好,值得一览
  •   别开生面、评价中肯全面。
  •   内容不错,比较喜欢,质量很好
  •   非常不错,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   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很好的一本书。
  •   很早就想看的一本书,质量很好
  •   干净整洁,字迹清晰,值得收藏
  •   速度超快,很不错,加油当当
  •   帮老公买的,听说还不错
  •   文章精彩,情节生动。是一本好书
  •   作者的这本书相对于作者的另外一本较为公正的《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来说,似乎更多的站在左宗棠角度去看待问题。即使真的按照左的办法去做,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有一个慈禧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他同样最终会失败。这并非是左宗棠或李鸿章的个人成功与失败问题,而是整个晚清统治集团的失败。因此,我认为,还是李鸿章的方式方法更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更有可操作性一些。
  •   一天看了三分之一,“评书体”这种文体读着确实挺新鲜,虽然不像评书那么吸引人,但总体上作者选择的案例故事还挺不错。特别是“王八蛋滚出去”这个案例故事,从后往前写,翻后面的时候竟然还有一个周总理给郭沫若下命令的故事。开始觉得不习惯,但想了想,作者的案例故事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左宗棠的价值吧。向评书方面的朋友打听了一下,现在说评书有这么说的,可在过去,案例故事是决不能是在评书主人公死后发生的事情。不过现在评书规矩都淡了。作者既然敢号称“评书体”创始人,想必也就不在乎什么评书的规矩了。
  •   我只能说,左宗棠的老婆娶得非常好。看世间能有多少女人会嫁给没房子的男人,且容忍丈夫在事业上二十年不顺利?太少了,真希望回到过去三从四德的年代。
  •   书棉有褶皱,其他都还好,不是很厚!
  •   帮别人买的,对方未评价。
  •   有个基本的理解
  •   还不错,当小说看了
  •   对了解左有一定价值
  •   还没有看,书的质感不咋地!
  •   个人观点吧,仁者见仁
  •   如题。真的是正版?怀疑。。。
  •   说该书浅薄,是因为它没有历史人物传记应有的历史厚重感,没有充分的论证,也没有基本的史料,更不要说详尽了。有的只是作者对一个个事件的主观臆想、胡编乱造。即便如此,编造的也不精彩,没有吸引力。如林则徐见左宗棠一段,作者就胡诌了一通他们的对话,一点史料依据都没有。甚至于连左初见自己的偶像林大人时因为紧张而落水的情节都只字未提,可见作者对左公的了解太少了。 至于此书能得到左公后人左禹的推荐,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因左禹是一个工科生,看得人物传记比较少;二是因本书作者确实提到左公的一些外行不太知道的贡献,如左公重视农业和荒政的问题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把对本书的评分由1分改为了2分。 总而言之,不推荐此书。
  •   这是我买的最**的书,内容空洞无味,不具有故事性、趣味性,体现不了左帅一代英杰的崛起与地位。还是推荐左景伊的《我的曾祖左宗棠》。
  •   该书是策划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许多地方与历史事实不符。该书写得很差!
  •   逻辑性没有,文采也没有,哎,这是我买的倒数第二差的书。
  •   拼凑,杂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