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史铁生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书籍目录

病隙碎笔 1      病隙碎笔 2      病隙碎笔 3      病隙碎笔 4      病隙碎笔 5      病隙碎笔 6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在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度,一个连宗教也大多的投资着来世福乐的世俗化国度,铁生有价值的饥渴却没有特别的神学崇拜。他的思考仍然充满着活泼知识而没有偏执迷信,他的言说仍然平易近人而从不故作虚玄,但他的理性足迹总是通向人生信仰的地平线,总是融入一片感动和神圣的金色光辉。在这个意义上,《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声中阅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韩少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病隙碎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8条)

 
 

  •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   在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度,一个连宗教也大多的投资着来世福乐的世俗化国度,铁生有价值的饥渴却没有特别的神学崇拜。他的思考仍然充满着活泼知识而没有偏执迷信,他的言说仍然平易近人而从不故作虚玄,但他的理性足迹总是通向人生信仰的地平线,总是融入一片感动和神圣的金色光辉。在这个意义上,《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声中阅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   对国内文坛,我始终关注不多,大概称得上孤陋寡闻。对史铁生,也仅仅限于“记得有这么个人”而已。之前看了周国平的推荐,对这位命运多舛的作家方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赶紧买来一本《病隙碎笔》,好好认识一番。
      
      《病隙碎笔》的写作时间是在作者罹患尿毒症之后。本已双腿残疾的他,如今更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身边也有亲戚是做透析的,因此对这种治疗方法之难熬有所了解。每过几天就要去医院,奔波不停,人生几乎就是耗在辗转病榻上了,哪有完完整整写点东西的时间?难怪本书要取名叫“病隙碎笔”了。可就是在这种一般人估计都要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病痛中,史铁生还是不忘思考,不忘写作,即使只是“碎笔”,却最终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更令我在阅读中印象深刻的是,在本书中,如果不是一开始作者自己提及,我甚至感觉不出他还是一个病人!书里没有悲观和怨艾,而是充满豁达与开朗。即使是谈到自己的病痛,自己的残疾,自己沉甸甸的命运,也一样是以调侃和自嘲的口吻。我经常忘了作者是一个在轮椅上几十年,如今只能靠仪器维持生命的病人,而是情不自禁地被他的思考,他的话语所吸引,融入到那深沉黑夜中的浩瀚心流之中。他对神的思考,对人生命运的探究,对终极意义的追问,是那么深沉博大;而他对爱愿的向往,对性的追求,对信仰的执着,又是那么热烈和富有激情。史铁生在书里阐述信仰时,多用到基督教语汇,比如上帝,比如天堂,也不乏对圣经故事的引用。我非基督徒,但阅读起来却并无龃龉隔阂,只因我清楚他所讲的神,绝非狭隘的一教之偶像,而是全知全能的象征。他仰望的天堂,也不是可以享尽福报之地,而是永在的精神彼岸。他信仰神性存在,却不会为现世或来世的功利投资宗教;他矢志走向天堂,却不求能到达天堂。基督只是他所借用的符号,用来描绘心中的向往与光明。只要你心中也有信念,也有追寻的光明,那你就不会觉得他的话语有什么不妥。
      
      “身残志坚”之类的词可以用来形容张海迪或刘炜,但不适合形容史铁生。(此话没有轻侮张海迪们的意思,事实上我也很敬佩他们,但这和对史铁生的情感不一样)与其说史铁生是战胜命运的强者,不如说他是超脱命运的达者。他不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而是以一双慧眼俯瞰这命运。我想到的是加缪形容西西弗的话语:“他的明察应该给他增加了痛苦,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胜利。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命运,也不可能战胜那种敢于俯瞰它的眼神!”这话不也是为史铁生而说的吗?身体的残缺与苦难,于他不是阻碍,反而是契机,让他可以从个体的残缺看到人类的局限和残缺。个人的苦难,也让他得以看到整个人类的困境。让人不由得感叹,在这个卑微残缺的躯体里,有的是一个大多数自诩健全的人都不具备的充实而丰满的灵魂。
      
      最近阅读的,除了史铁生,还有圣埃克苏佩里和弗洛姆的作品。在有意无意的对比之中,愈发发现,三位来自不同国度乃至不同时代的作者,却是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诉说着同样的事情。如果说法国人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诉说生命的意义,德国人是用理性的思考探求人的本原,那史铁生是用什么一种方式呢?他并不自诩哲学家,甚至觉得自己从事的不是文学,而只是写作而已。然而就在这种写作之中,我们却看见了虽然朴实,却如诗一般优美的言语,看到了虽然平易,却足以令哲学家惭愧的思考。史铁生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教人宽慰的心灵鸡汤,他从不会逃避世俗的纷扰和丑恶,但却不曾因此堕入虚无和神经质的怀疑。他的感悟,也不是自以为超脱者度人的布道。事实上他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顽愚,提到自身认识的有限,但这不是停止思考的原因,而是所以思考的起点。对于他的一些观点,比如灵魂是否永恒,我也是有疑虑的。然而,你能说他因此不够坦诚,因此只是教人信道?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怀疑者当然可以怀疑,但如果就此认为信者不过是虚伪,那怎么看都是一种嫉妒。
      
      然而,就当我在阅读过程中被史铁生所折服,想要去网上了解一下他的近况时,却惊闻他已于2010年底因突发脑溢血离世,几乎就是我翻开本书的一年前!
      
      就在刹那间,一种无名的悲伤击中了我,仿佛心脏都在瞬间停跳;就在刹那间,我已泪流满面。
      
      当心情平静下来后,我也曾自问,何以至此?我为何为史铁生流泪?说实话我并非他的忠实读者,甚至连一本书都没读完(发现他病逝时),没有那种深厚积淀的感情。是为他的离世而哀伤?可我也知道,这对他只是解脱,他的灵魂终于可以脱离那残破的皮囊,去往永恒的天国,汇入不灭的信息洪流,这又何必哀伤呢。是为他的残缺和苦难的人生而悲叹?可是比起那些四肢健全却精神空虚者,史铁生又哪里残缺,哪里不幸呢?他才是健全者,才是幸者吧。
      
      也许,我只是羡慕,羡慕他终于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对灵魂的信念和执着,而我自己,仍只能在这尘世,继续他那未尽的追问“这怎么办?”仍只能以有限的智慧,去苦苦思索人生的虚无或意义。
      
      也许,我终究不能如史铁生那样坚信灵魂的不灭,坚信肉身载体的损毁丝毫不会改变那亘古不变的信息,所以难免悲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关于史铁生的信息,必有一部分已传递给了我,也传递给了更多人。他的信念,他的追问和眺望,必将引起更多人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吸引更多的人走向这条“信者的路”。
      
      这不就是“信息的洪流”,不就是永恒吗?
  •   史铁生是在生病治疗的间隙完成《病隙碎笔》的,我是在烦事俗务的间隙看完的。在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已经很少有读完想说点什么的作品了,《病隙碎笔》却能令人掩卷深思,不吐不快。
    史铁生不是哲学家,更没有出版过什么哲学专著。可是他头脑对哲学的思考却足以令许多著作等身的哲学家汗颜了。病隙的碎笔,本该是零散的残片,可是,那内在的逻辑自然而然地将其贯成一个浑然的整体,甚于规模浩大的工程了。
    中国有信仰么?中国人有信仰吗?问这么两句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属于大不敬了。更不屑于回答。然而,有一个事实,如果我们要正视的话,那就是我们中国,我们中国人根本就没有信仰。而病床上的史铁生,正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然后探寻自己的信仰。
    从史铁生的叙述中,我清晰的看到一个丰满健全的灵魂,对人的价值及意义做着漫漫求索,他的身躯饱受了尘世的苦难,灵魂却沐浴着彼岸天堂的光辉。他相信神而不迷信神,他仰望上帝而不祈求上帝,他站在有限的此岸眺望彼岸的无限,他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做着艰苦卓绝又辉煌壮丽的追问和眺望。
    我想史铁生给了我太多的感受和感动,也教给我如何去生活。或许有人会说我做作,有人会说我虚伪。但是丝毫阻碍不了我心中的坦荡。假如我目前的处境如同黑夜,史铁生的思考就是一盏明灯,让我坚定勇敢地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行。史铁生相信上帝但是他所相信的上帝并非有形的存在,而是无形的信仰。或许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饱受着病痛的折磨而思想依旧健朗同他的信仰有关吧。他说:“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正是对上帝的虔诚和皈依,才使他正视苦难追求天堂,才有他在面对生死时的那种超脱的态度,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净尘嚣。
    在我没有认真读过《病隙碎笔》的时候,从媒体和他人对他的介绍和阐述中我能大概的了解他面对生死的超脱。但是我没想到史铁生对爱情的了解竟也是如此深刻。尽管他书中所说的“爱”大都是广义的爱,只凭穿插其间的关于性爱的关系的若干段落,亦能清楚地看到这位智者不仅仅是超脱着生死,同时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只是他明亮的双眸更清晰地明了世间的爱情。
    《病隙碎笔》中似乎没有言及政治,但仔细看又不是完全这样,朦胧的模糊着。也许史铁生已经超越了政治,他追求的是形而上的东西,是艺术,是哲学,对于污浊的关于强权、暴力等,他是不屑于言及的。
    有感而发,意犹未尽。用史铁生的话来说,这本书在我的生命中“是有限铺向无限的路”,是表面有趣实则无聊的生活中,能够引起深思的一些不平常的东西
  •   为了表达我对史先生的无限钦佩之情,我借用一下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中对他的颁奖词: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病隙碎笔》无愧为值得一生珍藏的经典之作。
  •   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被我放在包里,来来回回背了两个星期。从办公室背回家,再从家背回办公室,我利用任何可能的零碎时间读他,品味他的语言,感受其中的思想,惊叹于他对于生命,对于命运,对于生活的智慧。

    与经过哲学家苦思冥想得出的哲学理论相比,我更喜欢史铁生先生这种从生活实践中求得的智慧。它们通俗,易懂,脉络浅显,骨骼清奇。没有绕任何的弯子,更没有凭哪位哲学家或者思想家的理论著述做依托,它们像是从生活的尘埃里开出的花,像是从时光的沙漏里跌出的金蔷薇,如同神迹,带着很多不可能的可能和细碎的光辉。

    史铁生先生像那个时代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刚刚完成初中的学业,在豆蔻年华的十八岁,就去延安地区插队做知青,二十一岁那年双腿瘫痪,后又因急性肾损伤,患上了尿毒症,靠不断地做透析维持生命。这实在是非常不堪的命运,除了悲痛叹息抱怨哀号之外,实在让人想不出更合适的态度来对待它。但史先生是顽强的,他可能也怀疑过,也抱怨过,也咒骂过命运,但最终他放掉一切消极的情绪,积极地正视命运。他不再盲目地期待奇迹,不再幻想谁的救赎,他决定自己对自己施以援手。先是有这样勇敢的态度,才会有后来面对记者对他职业的询问时,幽默达观的回答,他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写点东西。下肢的瘫痪,病弱的身体,阻断了他向外部世界探索的可能,那没关系,在丰富的阅读,深沉的思索之后,他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内心,那是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彩,更加深遂的所在,他对自己内心的每一次追问,每一次凝视,每一次交锋,都有智慧的蜜流淌出来,他毫不吝啬地写下来,让愚痴如我辈者,得以通过阅读打开慧眼。

    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这本书里谈到了自己对于上帝,灵魂,爱和死亡的看法。他对于上帝的部分写的实在精辟,他说,最可以信赖的神,就是保证与你同在的那位,路是没有尽头,但是他总是遥遥地走在前方,保佑着希望永不枯竭,他所以不能亲临俗世,解救你于某处具体的疾苦,实在是因为他要在神界恪尽职守,不至于使那永恒的距离失去看管。多么精妙的比喻和论述,上帝是有的,那便是希望,存在于你内心的永远不息的希望。如果一个连希望都没有的人,任是再万能再法力无边的上帝也无法带其脱离苦海。史先生便是秉承着自己这样的观点,在几十年的漫长的被疾病缠身的人生路上,始终活得达观,积极,朴实而真诚。他积极地配合每一次地治疗,从不轻言放弃,并在疼痛稍减的时候,努力工作,笔耕不辍,在短短几十年的病患生涯中,他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作品,这样的精神和行为,皆不是常人所能拥有和达到的。

    史先生说,我就是我,这便是局限?我深刻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我”在这里的主体,并不单指他自己。这个我,指的是世间的每一个人,芸芸的众生,日光之下奔走的任何一个人。但如何突破自身狭小的局限,史先生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的身体是残疾的,但他却利用自己健全的心智,不断地向内心深处探索,不断地向亘古的宇宙的本源去寻求,于是找到了一个更广大,更丰富,更奇妙的无限世界,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美丽得无与伦比的桃花源。他说,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即残缺,限制,阻碍,是属物的,是现实的,爱情则是属灵的,是梦想?是对美满的期盼,是无边无限的,是对残缺的补救。我常常被他这样的句子惊醒,震动,恍如在浓雾的海面上望见远处的灯塔,心在一瞬间被激动的狂喜填满。

    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仿佛是他展现给世人的,他精神桃花源的一个小小角落,那里有如水的好风,迷人的风景,和熙的暖阳,让人留连忘返,不知归路。但我想,史先生的本意应该远不止于此,他最终的目的,可能是在启发我们,鼓励我们,像他一样,勇敢抛开俗世的缠绕,抛开那属物的,有形的局限,不断地向内心去寻找,向具有更多智慧,更多希望,更多梦想,更多灵性的地方去追寻,从而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属于每一个人的精神桃花源。
  •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是本思考生命意义的书,很高兴34岁生日之前写完本书评,相信大部人过三之后都有机会更多的考虑生死的问题。具说年纪越大越怕死是有逻辑依据的,比如:某人能活80岁,5岁时还有79年可活,75岁时只有5年可活,越往后越感觉时间少了而且离死亡越近。

    于路皈依
    看史铁生的作品第一部是《命若琴弦》,看完之后感谢老瞎子是在骗人,他让徒弟弹断1500根琴弦后再打开封在琴里的复明秘方,而徒弟在有生之前未必能做到,更不要说所谓秘方是张白纸了。看了《病隙碎笔》对此有更深入的理解,那就是于路皈依。“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分割的消息要重新联通,隔离的心魂要重新聚合,这样的路上才有天堂。好处是不能争抢。你要去吗?好,上路就是。要上路吗?好,争抢无效,惟以爱的步伐。任何所谓天堂只要是许诺可以一劳永逸地达到,通向那儿的路上都会拥挤着贪婪。”这个不能抢也抢不到,如此就不会因为更强壮而尽早到达。不会像挤公交车,先来的不希望后来的人上。
    信者的路
    至于信者的路,书里也讲得很好。提到圣经里约伯的故事——被拿走一切仍然笃信上帝。真正的信是不需要功名或实惠来引诱的,有的倒是不断的苦难。“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如预设下福乐,信心便易蜕变于谋略,终难免与行贿同流。”
    现在社会流行向神行贿——我今天拜你,你明天保佑我啊!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写作的原因
    书里提到有写小说的软件,设定下内容、情节一会就出来了,可这种软件好像不流行,也并没有影响大部分作者,同时我之前也有些困惑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作品还写什么呢?多一本多两本书好像意思不大了。答案是“惟在脑(人脑与电脑)之联络所不及的领域,人之根本更鲜明起来。惟绵绵心流天天赋独具,仍可创作,仍可交流,仍可倾诉和倾听,可以进入一种崭新但其实古老的世界。那是不避迷茫,不拒彷徨,不惜破碎,由那心流的追索而开拓出的疆域。”那么,只要心流还在创作就有价值,写作就有方向,不是吗?

    国内没死的作家我佩服的不多,主要这个群体数量人多质量不齐(2011年4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意思是写书人的数量超过任何国家)。史铁生无论生死都是非常值得我钦佩的作家。

    最后,发现网上对本书的评论里提到什么“看了书很佩服史老师的坚强和毅力”,这么写或者这么想的读者,建议您把书再看一遍,这遍希望您能看明白……
  •   他是我很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和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   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而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
    虽然只是肇始于一个偶然的事件——车祸。或者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灾难所造成的生理上的残缺才让史铁生的精神上获得了新生。在如此深刻的苦难中,他才更真切地发现人生原本的困境和苦难的无常。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作家是用技巧在写作,有些作家是用思想,而史铁生是用生命在创作。
    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是生命与外部世界的对话。
    这本书在被授予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时,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史铁生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很感动,真的。

    另外,这本书装帧也很好,很漂亮。两侧还有很多空白处,可供自己写点感念思绪什么的。这点也很满意。总之,这是一本很让人获益的书。
  •   一直非常喜欢史铁生的作品,无论是他的散文还是小说。他的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不仅是对个人的叙述,更深沉的是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与追问,充满了哲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身体残缺,却构建了自己最完整的精神世界。读他的书能感觉到一种力量,不是剧烈的,而是含蓄深沉的,如清泉一样,慢慢的浸透我们的心灵感受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病隙碎笔》是他的几篇随笔,看似平淡无奇,却引人入胜,慢慢的被牵扯。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喧嚣的尘世中一朵淡雅的莲,默默散发其馨香,能让我们静下心来。
  •   《病隙碎笔》不只是史铁生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史铁生生命体验的记录。史铁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所以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滩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中的差别,必须接受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要过于埋怨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不公。 史铁生没有躲避生命必须面对的问题,他用他的智慧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也领悟除了很多道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   《病隙碎笔》不只是史铁生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史铁生生命体验的记录。史铁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所以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
    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滩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中的差别,必须接受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要过于埋怨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不公。
  •   史铁生,一个他生前我曾经关注过,却从未读过其作品的人,却在他离世后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前些日子买了他的几本书来读,《病隙碎笔》是其中之一。

    很难想象,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那样,对人类的终极问题作如此深刻透彻的思考。他于病痛之余记录的思考,是那样的真切与挚诚。对于生与死,幸福与快乐,爱情与欲望,健全与残疾,他都细细思量,赤诚面对,不回避,不矫饰。或者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的病,是命运中无法预料的逆境,才令他可以这样看得清,看得透吧。
  •   接触史铁生很早,大学时候读过他的《命若琴弦》,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意识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然后是《我与地铁》,可以说读不懂也读不深刻,偶然翻到《病隙碎笔》,再也放不下去,因为其间充满了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是一个思考者的思考。铁生,你一直在我们心中。
  •   《病隙碎笔》的写作时间是在作者罹患尿毒症之后。本已双腿残疾的他,如今更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身边也有亲戚是做透析的,因此对这种治疗方法之难熬有所了解。每过几天就要去医院,奔波不停,人生几乎就是耗在辗转病榻上了,哪有完完整整写点东西的时间?难怪本书要取名叫“病隙碎笔”了。可就是在这种一般人估计都要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病痛中,史铁生还是不忘思考,不忘写作,即使只是“碎笔”,却最终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   一直都很爱史铁生先生的文章,在平凡中透露着睿智,在普通中折射着人生。还记得第一次看《病隙碎笔》时是伴随着贾鹏芳先生的二胡曲。幽幽的琴声和着看诸世事的笔墨,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此。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多少个生命就有多少个世界,一个生命结束了,一个世界也就消失了。史老先生却用他的笔墨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永远的世界-残缺的世界就是因残缺而美满...
  •   在中学的时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觉得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在受病痛的百般折磨下还能够写作,认为非常让人敬佩。而越来越了解,我就觉得我的想法挺肤浅,我不能简单的用什么来定义他。病隙碎笔就写出了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苦难的另一种深刻的理解。苦难,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是看你怎么面对,就让我们勇敢的面对这些苦难吧。
  •   也许,只有一个人在生病时,才会想到生死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价值,史铁生,我最尊重的一位作家,命运多舛,一直与病魔抗争,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却是文字的凝重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病隙啐笔间,有无奈、有争扎、有思索。。。
  •   带着一份怀念的心情读了《病隙碎笔》,很感动。我是从“秋天的怀念”文章中认识史铁生的,每次读这篇文章,都会泪流满面,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于是,在我的脑海里,母亲的形象就定格在了史铁生的笔下,平凡的,真实的,默默的,更是伟大的。在“我与地坛”也这样描写了母亲。史铁生的一生,经历的太多太多,“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他是坚强的。喜欢史铁生!怀念史铁生!
  •   本想买《秋天的怀念》,可最终选择了《病隙碎笔》。我想看看这位伟大的作家在面对病魔时的碎碎念,是否对人生充满了疑惑与绝望?是否有很多的埋怨?可看完这本书时我才发觉他那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心理是多么美好多么让人感动。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历练,不管你面对如何难堪的境地,都必须要平衡自己的心理,让生活变得美好。就像史铁生说的,如果没有截肢或许他就不会走向写作这条道路。是呀,如果不怎么怎么样,那我们或许就失去了这么一位给我们无限精神鼓励指引我们走出迷途的作家。他的文字让我们精神越来越强大,那么在面对未知的岁月,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书,是那本经典的《命若琴弦》,文字间透出的那种暗淡生死的大气让人折服,这本《病隙碎笔》仿佛平淡如水,却藏着深邃和大气,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   另一本是史铁生写的《病隙碎笔》。一本精神层面上的书,没有图,看的有点累,陆陆续续的差不多用了20天时间看完。这本书让你知道了什么叫做境界的高度。一位三天就得去做一次血透,身体只能囚困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他的所思所想!与之相比,作为健全的人,自己在独自面对灵魂的时候,都思考些什么呢?
  •   《病隙碎笔》是一部文学著作,却颇有哲学著作之风范!书中的每段话都在阐述着史铁生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让我在体验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对生命的感悟!
  •   史铁生先生的散文作品,仿佛是一杯淡淡的清茶,却能在不知不觉之间感动你。读过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和《务虚笔记》,再读《病隙碎笔》,会有更多的收获。
  •   职业生病,业余写作的史铁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性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和追问。他豁达,他明朗,他睿智,他坚强,他欢乐,他勇敢……这些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   病隙碎笔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是拿起来就不由自主的往下一口气读完。史铁生在病痛的折磨中最深的触达了生命的本质,他的思想是真正诚实、透彻、干净的,同时有着悲悯之心,引导着你往心灵深处走,一点点越来越清晰,很感动。
  •   病隙碎笔的封皮有一种淡雅的感觉,素白,如史铁生的文字搬,给予我们纯纯的美好。
    想当初去了解史铁生,正因为我们高中班主任对他的热衷,对{我与地坛}的敬重,对史铁生大师高尚灵魂的赞扬。所以我的印象中,史铁生的精神节操就是那么硬朗与坚强。这次看他的病隙碎笔,顾名思义,病重时留下的随笔,仍然可读出他对生命的敬重与思索。
    想去看看别人对生命的思考,病隙碎笔,不容错过。
  •   或许正如史铁生本人一样,那种睿智中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病隙碎笔里不时都闪烁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或是超出我们平时习惯的想法,我总觉得,很多事情,我们都应从多个角度去想想,也许有些事情这样对某些人人道,可是对另一些人呢……额,其实很多事情就说不清的吧……
  •   这是我第二次接触史铁生的创作,第一次是《我与地坛》。读《地坛》的时候我还很小,读来也只是囫囵吞枣,并没从书中得到太多的启迪。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觉得有必要再读读史铁生的文章。 于是我选择了《病隙碎笔》。 然而事实告诉我,这次的选择我定不会后悔。 这本书很富有哲理性,值得一读,值得每一个人静下心来随着史铁生的思考而放飞自己的心魂。 我素来对网上购物心怀疑虑,外加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买书,对质量很是怀疑。疑虑全然打消,就在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 这本书真的不错。
  •   史铁生的书,我看过不少,都很喜欢。这个作家对我的影响很大。特别爱病隙碎笔这本书,也爱他的小说《原罪 宿命》,不过他写的最好的应该还是散文
  •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经历了多种生活磨难后写下的一本文字集。里面包含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是一本很值得去细细品味的书。
  •   一个命运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一个拼命追问人的终极意义的诘问,也许只有像史铁生的文章能够这样地触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在我们不停地忙忙碌碌于人间琐事和俗世的时候,也许应该停一停,听听哲人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读史铁生的文章,让我想起禅宗中的一句话“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祝史铁生在天国获得宁静......
  •   一个时代的作家总有一个时代的风格,所以在阅读余华,苏童,陈忠实与莫言时,文字中的许多表达总是似曾相识,他们的文字中原始的欲望总是主流。也许是生命中不幸的影响,史铁生的文字中的思考永远比别人深了一层。他更沉静而不漂浮,在思考中他实现了自我的存在,也引导我们寻找另外的人生空间。
  •   很喜欢史铁生吧。病隙碎笔里的他更成熟,更睿智地思考。很有哲理。
  •   一直很崇拜史铁生 买到经典的《病隙碎笔》很高兴 包装很好 运送也是一如既往的给力
  •   《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后为史铁生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   史铁生真的很令人佩服,《病隙碎笔》可以让人收获很多……
  •   在病隙碎笔中我体会到了史铁生的坚强 书的旁边有一些空白 虽然是编者摘录深刻语句的地方 但是还是觉得有些浪费
  •   《病隙碎笔》,书名取得如此揪痛着一颗心,可翻开书来,看到的不是被病痛折磨着哀号的史铁生,而是那个从病痛中学会懂得的人。“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这又有几个人能悟出来呢?不得不惊叹作者的那一颗敏锐的心~
  •   朋友说,如果生一场病没有明白什么,那这场病是白得的。
    史铁生用生命体验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他的语言朴实,又切中每个人的内心。因为有信仰,所以有坚持。这种坚持往往能让我们深思自己的处境。我们自己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还信仰什么?我们的生死,命运………………
  •   从中学很偶然地读到他的《好运设计》后,便开始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曾经,小时候理想是做一个大家眼里的好学生,但是后来发现,那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真正的生命很短暂,我们要做的事很多,走的路也要很多,只是向着人们标榜的光明大道去走,会错过很多生命的风景。在《病隙碎笔》里,写着对生命的徘徊,犹豫,选择。如果能再一次选择以前,也许现在的我会不同。如书中说,我是个愚顽的人,学与思都只由于心中的迷惑,并不很明晰学理、教义和教规。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无非生与死。
  •   史铁生是我崇拜的当代作家之一,《我与地坛》、《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都是我的囊中物。我喜欢史铁生深沉而流畅的文笔,喜欢他不加修饰的真情流露,更喜欢他常常在不经意间阐释的哲理。一生与病疼打交道的史铁生,在他脸上看不到忧伤,他那笑对死亡的精神境界令人望尘莫及。
  •   因为高中课本里的那篇《我与地坛》节选,想必对史铁生都不会感到陌生。三年前的暑假,我因意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就拜托我的母亲为我读过史铁生,我听着母亲读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会想要落下泪来。可能跟我当时的状况有一些关系,但是,史铁生是真正能够触碰我的灵魂的一位作家,他朴实,厚重,深沉,却离我并不遥远,读他的字,就好像他在我的病床边跟我说话,说,孩子,你这点病痛算什么呢,你还可以,而且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去年九月,我走上三尺讲台,给我的第一届学生上《我与地坛》一文,给他们讲,我心目中的史铁生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仿佛又看见了先生坐在教室的后座微微笑着的样子。今年暑假,去北京旅行,特意去看了看先生一直挂念的地坛公园。它被修葺得很好,好多老人小孩在里面晨练,嬉戏玩耍,一点没有落寞寂寥的感觉,这样也未尝不好。当然可能也因为是夏天,树木都苍翠欲滴的缘故。还有一些老树,也不知道活了多少年了,盘盘曲曲的枝干,守候在古老的祭祀的院子外面,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   这个宗教信仰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神或佛。更多是精神上的一种支柱。
    给作者在这一世界坚持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动力。
    人若没有寄托总是苦闷的。史铁生用自己心中的神,勾勒出自己人生的意义蓝图。
  •   当年上初中的时候,每天中午上学前都会到书店里站一会,当时看见了一本叫《病隙碎笔》的书,随便翻了翻,觉得不错,但仅剩一本,被人翻的黑乎乎的,所以就没买。当时想着是等以后书店进新书后再买,没想到,这一等就是4年,4年之后,物是人非,当年的优秀作家,如今已是驾鹤西去,坐等我的,唯有这本《病隙碎笔》。
    这本书不同于铁生其他散文,作品更注重哲学的探讨,对心灵有深刻的洞悉,是难得的好东西。
  •   大学时就度过病隙碎笔,可是一直没有收藏!作者从人生苦难处看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点一滴诉诸于笔端!
  •   “这个人间的特点是不可能没有矛盾,不可能没有差别和距离,因而是不可能没有苦和忧的。”
    “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让人落泪就一定是好艺术吗?”
    ······
    史铁生帮你剖析你。夜深人静之时,你好好看看所谓的你这个躯体里的另一个你,你会发现,另一个你一直都在,静静地等候着你的到来。不要等到生命将息之时你才发现,那真将是太晚了!
  •   史铁生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对生活却有着如引深刻的感悟,表现出他心灵的从容、深刻,真让人敬佩,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   史铁生一直是我的崇拜偶像,是我人生的坐标。他如此身残志坚,我们四肢健全还有什么做不到的,遇到困难想想史铁生,困难其实算不了什么。多利用空闲时间看看好书,你会感到天空一片明朗。
  •   早年双腿瘫痪,后来又不幸患上尿毒症。然而史铁生用丰富的思想刻画出了他坚强的意志,向上的心态,实为难得。这本书是他的一本随笔集,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对于我们这些身处无数困惑的大学生,有很鲜明的知道意义。
  •   一直很喜欢史铁生的文章,读来很容易静下心来,不会有一种浮躁的感觉。他的书可以说是用生命用灵魂思考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有着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思考,对生活最本质的探讨,却从未对生活失去希望,就如他所说,死反正是要来的,现在就考虑生的问题吧。
  •   人生的哲学探讨,理性的思维模式,史铁生带你走进一片明朗,让你看到生命的火花。
  •   史铁山是我一直很敬佩的一位作家,他的一生充满病痛和坎坷,但他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
    这本书充满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一直在看,就放在床头,没事就反复地看。
  •   还记得读他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好像在读初中吧。一本破损的书,旧书摊上掏的。当时并未记住史铁生这个名字。后来,陆续读过一些之后,才知道这个人,这个名字。可惜,他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
  •   史铁生 是一个多么值得我们崇敬的名字 他那种人残志坚的品格 让我们多少四肢健全的人感到汗颜 喜欢他文字的深邃 里面包含的理性和理智 总是让我沉思不已 还喜欢他的
  •   很小就看过他的我与地坛,印象中是个懂得坚守的人,看到这本病隙碎笔,便毫不犹豫把它买下。
    很喜欢书的封面,微微的突起,很有质感。
    翻开书细细的读,大多是随笔,但例子很亲切,感悟很深刻,很多时候要想很久才勉强领悟一二,想来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有如此感触。
    ps书中好的句子在旁边又重写了遍,句子找的很准确
  •   看了《病隙碎笔》一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人生和生命开始重新理解......
  •   以前高三的时候写关于苦痛的议论文,总喜欢举史铁生的例子。以前只是为了考试应付而已。到买了这本书,看了几十页了,现在对史铁生由衷的敬仰。书的内容极佳,带有哲理色彩,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一次次深邃的思考。难怪史铁生早早离去,这人间配不上他。愿史铁生老师,在天堂幸福安康!

    书的包装和质量没话说。这是一本远离尘嚣和浮躁的书。强烈推荐!
  •   床头书,太喜欢了,看了很多遍,永远看不腻。史铁生是当今时代少有的真正的思考着,他不是人生导师,不给你指出明路,但他引导你思考,思考人生、命运、信仰、肉体与灵魂……
  •   看史铁生的书,是在他死之后,这本书让我很有感觉,或许作者只是在胡思乱想,写出自己心中的东西,但是于我,我却感受到他对生命的达观,他那洞穿世事的眼睛,写下的那些文字都让我受益不浅,极力推荐。
  •   史铁生是太太最爱的作家,没有之一。因此拜读,获益匪浅。这本书真的很喜欢,想要一读再读,也值得一读再读。如果你正承受苦难,请读史铁生的书。诚挚推荐。
  •   这本书完完全全地看了两遍了,很喜欢。
    首先向史铁生先生坚强的意志致敬!
    很喜欢史先生的生活态度: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似乎每一件事都可以烹水煮茶,细细述来,还带着看尽千帆之后的了然。
    很喜欢史先生的散文观:坚决抛弃文学规范。文字就是表达心情的,若用规矩框住心情,何苦。你喜欢,可以;你不喜欢,尽管远离。
    很喜欢史先生的笔调,很严肃,偶尔会带点狡黠,让人忍俊不禁。
    虽然书中的有些观点我也不是很喜欢,但是很喜欢在文字中穿梭的感觉。这是一本需要读者思考的书。
  •   对于初步接触 似乎是那个时代的 史铁生的作品, 无疑是首选的 特比好 特别耐人寻味 ,对惯有理念的一次梳理, 同时新的一片世界就此展开 此外,对于史铁生的了解 会让你真正的认识一位 好的朋友 很好的朋友
  •   说实话这本书没有一点趣味性与纪实性 几乎可以说是纯粹的作者的思绪展现于纸上 都是一些史铁生在病中不停歇地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对一些矛盾的揭发 是一本好书 但是必须要静下心来看
  •   史铁生是把心敞开给人看的作家,有宗教感。但遗憾也在这里——我们这个国家没有宗教传统,所以,他的宗教感没有源头,全凭个人感悟因而有限。
  •   书的质量挺不错 印刷很好 纸张质量很好 封面设计简单大方 第一次网购书 很满意 至于内容 如果你读史铁生 你就会明白的 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的文字能洗涤人的心灵 他的文章 我总是看了又看
  •   最早接触史铁生先生的作品是《我与地坛》,注意到这本书是在读周国平先生《智慧和信仰》之后的事情了,看完周先生的读后感之后,觉得自己有必要读一下这本书,所以就买了。刚翻了几页,感觉能够这样冷静清醒的面对思考自己所遭受的一切,看不到愁苦与阴影,充满了智慧与信仰,给我很大的启示。
    书可能是在途中磕到了,有点小损伤,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很满意,很喜欢这本书。
  •   史铁生,让人敬佩的一个人,读后很感动。
  •   史铁生的遭遇以及他对人生深刻的拷问很让人敬佩
  •   史铁生的突然遭受让他险些丧失了对人生美好向往的渴望,在他病卧床头的时光中,他写下了这本书。书中可以看出史铁生对于人生的生死思考和人性的思考,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
  •   史铁生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悲壮的,却更集结了人生的终极问题。细细读来,不禁掩泪,深深共鸣。
  •   史铁生,残缺之人总是更接近上帝和真理
  •   从古至今,多少残疾人自甘堕落而懈怠了生命,史铁生,用他的顽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为一个身残志坚的作家,这本书里装载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值得一看。
  •   喜欢史铁生的文字,怅然又让人内心明朗,感觉他就在身边,娓娓道来。
  •   史铁生以他的病痛之躯和健全的灵魂,以及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了我太多的感受和感动,更让我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   没有伤残就没有史铁生,面对伤残,要么沉沦,要么升华,他选择了后者,却透出无奈,他是个真实的人,看了他的书让人觉得健康最重要。
  •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本的吧。史铁生对很多问题,比如爱情,比如生死,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对世事透彻的了解,使得他坦然的面对生活赋予他的挫折。他带我们以另外的视角去看问题,让我重新思考很多的事,以更客观的看法对待烦心的事。每个人都是被单独的抛到世上来的。因而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与另外的一个灵魂的相遇,融合,就像孤单的音符追寻那浩瀚的音乐。。。。。是啊,我们都在等待。呵呵呵,,其实这本书我读一遍,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爱情的理解,对超越性之异的爱情的透彻的明白,那其实就是超越肉身的灵魂在异域的交融。其中当然还有好多东西,但是愚笨的我还没看懂呢,会慢慢去品味的喔。
  •   书的内容没得说,比想象中的还要好,史铁生对神性的思索令人佩服,那是只有在心灵极度超脱宁静的时候才可能有的想法。
    书的质量也挺好,纸质不错,字号和间距也合适,读起来很舒服。
  •   史铁生的人格,透现人生光辉。有见地、有思想,让人深思
  •   就像史铁生说的,死后有灵魂这件事情,只可能被证实,不太可能被证伪,但不管有没有灵魂,这是一种导人向善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
  •   史铁生的这本书不错!一个残疾人能够勇敢面对现实,解剖自己,体验生活,真的了不起.特别是书中有关"性"的3个层面的描写入木三分!有同感!!
  •   史铁生在书中说:我是诸多部分的交织、交融、更新、再造。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我原是不住的游魂,原是一路汇聚着的水流,浩瀚宇宙中一缕消息的传递,一个守法的公民并一个无羁无绊的梦。

    当我合上书本,我像是刚刚接受完洗礼一样纯净,无边的黑夜正朝我展开,如此宁静安详,每一处倏尔消逝的光亮,每一处寂静杳眇的天籁,都似乎是天地间的消息在传递,我注视着、聆听着、并且微笑着感慨:这都是爱在世界徜徉啊。
  •   作者史铁生在给我们展现残疾人的顽强的内心意志,他给迷茫失望的我以鼓励,我很敬佩和感谢他!!!
  •   读史铁生的作品就像是灵魂的洗礼。他那深邃的思想,那胜似宗教般的文字,总发人深省。
  •   原来就很喜欢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他的文章是一种参透生死的宁静。
  •   还记得我与地坛。史铁生算是我从课本中记得住的第一位作家,这次也是第一次看以为真正意义上成名的老牌作家的文字,字字珠玑,甚至都做梦梦到了···
  •   史铁生的作品透着一种朴实。看此书一定要静下心来,慢慢看。想。对人生是很有启发的。要是不喜欢思考,个人建议不要买为好!
    好书是留给思想者的。
  •   既让我看清了史铁生在那段艰辛岁月中的曲折,有领会到了那一种欲生欲死却不能左右的无助
  •   我喜欢史铁生,这本书是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
  •   史铁生的文章一向是特别的,因为身体缘故,他的文章中有一种直达人心的哀伤的豁达,也因为人人都有过不同的悲伤疼痛的体验,读起来他的文章也是很能得到共鸣
  •   书的质量很好,纸质好,排版也好。
    并且是一本内容非常好的书,读史铁生的文章,会被他笔下的一个恒古,悠长的世界吸引,那个世界一切都是慢的,能够真正地体验出时间的存在。
  •   早就想买史铁生的书,这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史上最有深度的书。封面朴实,内容沉重,纸质很好,排版适宜,,推荐中青年人阅读。
  •   史铁生一生的轨迹可以说是曲折的,但其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却无不充斥于文字之间,强烈推荐!!
  •   人生的经历是一笔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财富,看过史铁生的人生,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   这是我近几年以来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史铁生在用生命写书,以灵魂在和我们交流。他是真正的作家,是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我会永远记住他的话,“我是一种局限”。
  •   个人认为这是史铁生最优秀的作品,强烈推荐会很有启发
  •   史铁生先生身躯困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驰骋千里。与其说他是文学家不如说他是哲学家,它的思想深邃、深刻,好书值得反复品读。
  •   当下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是弱势群体,都觉得社会如何不公,自己是如何受气、卑微。我们的心早已被物质所奴役,不知道我们自己缺是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是谁?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读读史铁生吧,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看看人生 看看社会,也许这是条相对正确的康庄大道。
  •   因为喜欢周国平的书而看了史铁生的书,都是不讲故事却让你自己闪回人生片段的书
  •   在生病的间隙里零碎的笔记,拼起来史铁生最为完整宏阔的生命和人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