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舰哗变

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赫尔曼·沃克(Herman Wouk)  译者:李传家,侯开宗,张广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44年,二战尚未结束,在南太平洋的海面上,漂浮着凯恩号;正是这艘近乎于报废的老式战舰上,却爆发了美国海军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哗变事件!这已不仅仅是旧时所理解的兵变——只见刀光闪闪,舰长被囚,绝望的水兵成了不法之徒。以副舰长马里克为首的哗变一方,到底是富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救军舰地危难之中的英雄,还是阴谋蓄意叛变的暴徒?而舰长奎格,是个刚愎自用的独裁者,还是懦弱胆小的怕死鬼?    威利·基思成了这个故事的穿针引线人,这位凯恩号最后一位舰长就像是打开魔法大门的钥匙,将当年整个事件的一层一层展现在我们面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凯恩舰哗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普林斯顿毕业的威利-克依斯从曼哈顿家里软绵舒适的垫子上爬起来,去海军学校报到,经历了他自以为轻佻的恋爱、蔑视规矩被记过、用聪明的脑瓜学习机械的知识、填报毕业志愿、偶然被以为将军宠爱这一系列让同样年轻的读者会心大笑的事情。
      
      他来到一艘老掉牙的扫雷驱逐舰,和长官,和同僚,和水手,和破船,和译电码,克依斯少尉的生活像一串以with开头却忘记接续任何动词的错误愈发,让凯恩舰语境以外的人无法理解。
      
      当他和玛瑞克上尉一起因哗变罪被推上军事法庭的时候,境况便是如此。他做错了吗?是仅有一年半服役经历的他无法辨别是非轻重?他的母亲来机场接他,看到“她的儿子被大海改变了模样”。回到家,“他走进自己的房间,把报纸扔到一边。好像有个传动装置开始在他头脑里运转,过去的他开始正常地活动起来。看见以前的那些书和留声机时,他并不感到陌生,没感到消逝的时间留下的明显差别,也不感到特别高兴。只有从淋浴喷头里猛烈喷出的水使他吃惊。他已经习惯于凯恩号军官起居室的那种喷水时缓时急的淋浴。”
      
      回到家的克依斯中尉依然是克依斯中尉。在一场犹太人的辩护后,他免于被制裁。年轻人的惊恐、野心、怯懦像空气中的水一样拧不干。——这句描述,对于weima毕业的克依弗上校而言也许更加准确。
      
      我们几乎都希望自己像威利与克依弗那样体面地谈着文学与作家,在一群说着下流笑话的水手中间稍稍显得卓尔不群,讥讽并无涵养的长官。我们也几乎都会像威利那样愿意为一个被长官欺负的水手讲话、求情,但这种幼稚的好心往往会换来执行者失败后的埋怨。或者,我们愿意像克依弗那样用智力上的优越感鄙薄他人?真正做事时却只求个全身而退。那么,到底选择威利式的生活,还是克依弗式的生活?
      
      老实说,在关于魁克船长的四分之一描述中,我心中厌恶、神经紧张、无所适从。我总期待下一页就可以看到威利按捺不住地跳起来,或者出现什么奇迹能让这难受的过程中止。也许人在凯恩舰上的威利也这么想,但真实的事情并不总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真相是没有逻辑的。
      
      作为入职进入第二个年头的年轻人,我很庆幸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威利,一个新的朋友。
      
      写于2009年
  •     刚拿到这本书时,感觉这会是一本沉重枯燥的小说。
      是的,书开头的《美国海军条例》就证明了我的猜想。
      可是当我开始读第一章的时候,我的世界立马阳光了,这本书正是我等待了很久的书。简洁干净的语言及流畅的叙事风格让我立刻对这本书产生了好感。
      虽然当看到海军条例的内容时就大体知道了剧情,可是书不仅仅是要让人看结局的,重要的是其过程。
      凯恩舰,听名字,感觉像是一艘很气派,有着卓越非凡战绩的舰船。可是,事实上她是一艘始建于一战期间,充满污垢,长满铁锈,破烂不堪的扫雷船。
      作者把船上的场景写的过于真实,以至于我有几次都有呕吐的冲动。当看到这艘扫雷舰时,不难想象,舰长定是一个邋邋遢遢,整天油光满面的人。可是,应该也是一个有些和蔼的人。终于,有人要接替他了,新舰长魁格。
      新舰长魁格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很不错,我当时就想他必是一位雷厉风行的长官。果然,够雷厉。舰上每一个人对他都服从,同时也对他充满各种意见。
      当一个人的权利无限增大时,欲望也会无限膨胀。魁格就想一个压榨机,压榨着船上每一个生灵,竟然为调查一加仑草莓的去向而大动干戈。终于,在一个台风的早上,船上发生了哗变。
      结局,魁格被宣布调离开恩舰。
      最终,男主如愿以偿的当上了舰长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整个故事里,魁格是性格最鲜明的人物,其次是男主角。我很佩服男主角,在被记40多个过后,竟以后再无过错直至毕业。在爱情里,也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他可以为了心爱的梅温而放弃填写一个好志愿。在舰上时,全体船员被罚48小时不能用水时,他也没有违反规定,而是继续做着他枯燥的译码工作。在哗变后,为了不耽误梅温的前途,忍痛与她分手。
      小说最后几章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舰长威利站在舰上,昔日的队友已全部退役,面对甲板上一副副陌生面孔时的那种悲凉。不禁让人感叹物是人非事事休。其实,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总会一直出现这么一幕幕场景,旧人离去,新人到来,于是生命得以延续。
      关于爱情。我一直对爱情有着狭隘的理解。以为圆满的爱情就是最美的结局。其实,有些残缺的爱情会更让人怀念。
      威利对梅温的爱到最后是责任大于真爱。仿佛在整本小说中,威利就只见到过两个女人,一个是梅温,一个是他的母亲。或许这是这本小说的缺憾。作者在文章最后也说“他不知道他们在一起会找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他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幸福。”未来的事情真的很难预料,也就让他保持那么一份神秘吧。
  •     初中的时候在旧书摊上买到了这本书,回来一口气读完。将近20年的时间内,几乎读了无数遍。可惜最近这本书找不到了。
  •     书评人 焦建 由赫尔曼.沃克普利策文学奖原著《凯恩舰哗变》改编的人艺经典剧目《哗变》,正在参演人艺第二届经典剧目演出季。阅读完厚厚的原著之后再来观看话剧的好处是,这种阅读背景带给你的知识结构会增添自信。带着一种类似于上帝般“全知全能”的视角,你不必再事事关心句句入耳,唯恐哪一句台词的遗忘会造成你对整剧的了解。这会带来心智上的轻松和忽略本质的危险。但也正是再次对于话剧的观看,才可能会打破那种读过原著便没有必要仔细对话剧本身投入心力的迷信。浓缩的舞台表现,既可以让你增添书中内容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的主题突出,变成了一记重锤,敲打在你的心间。
      不纠缠与人物最终的审判结果,这幕剧最为核心的质疑便在于:一伙儿自认为是掌握了真理觉得舰长魁格疯掉的年轻军官们,主动被动的参与了一次对于舰长权力的剥夺。玛瑞克一直认为,他的舰长的确已经疯掉。后者的种种表现证实并不断在加深着他的这种判断。他为这种判断所支撑下的对于魁格舰长权力的剥夺不报以任何歉意和后悔。他相信,真理在握,他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毫无指摘。事实支撑了他与否的确并不重要。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也已经不再重要。这里也不存在真相。正如格林渥辩护律师所言,正是在我们无力的时候,是那个被指控为疯子的魁格舰长在地狱纳粹敌人的袭击。在这里,似乎可以对于作者的判断和话剧编者的判断产生质疑:不管基弗是否是幕后操纵的小人,假如魁格真的疯掉了的话,是否哗变行为应该接受作者们的质疑和否定?法庭宣判了玛瑞克的无罪,作者们却在结尾时让他变得再次接受道德审判——我不相信,这种结尾是毫无值得指摘之处的。
      导演任鸣说:重拍《哗变》让他认识到了话剧的根本。语言才是话剧的根本。正是法庭上格林渥的精彩辩护,使得玛瑞克摆脱了被指控的罪名。或许这与冯远征扮演的魁格大段大段的精彩台词有关,他的表白让人相信:他的确可能会在极端的压力之下变得不正常。抛开我们对于真相本身的无力探寻不提,语言本身的无力,其实才更值得关注一番。
      当每个人都只聚焦于对于自己立场的坚持而对于倾听毫无兴趣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的交往,其实只是一种对于自己立场的不断申明以及对于其他人观点的扼杀竞赛。他们比的是嗓门高和声音大,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判断,每个人成竹在胸,他们对于他人的观点毫无兴趣,有意思的只是怎么摆出自己的调子和立场。交锋的双方都是死搅蛮缠,争执将不断升级,没有时间的限制突然的终止的话,将会永无宁日。而对于问题的解决,则是毫无助益。玛瑞克和魁格都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时间和现实无法证明谁是正确的。他们无力在平常的生活中用语言将问题解决,相反,他们的争吵让一切更加进入死胡同。魁格根本不解释为什么他要如此行动——假如他不是精神病的话——而玛瑞克也根本不会对他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他的确是在为舰长罗列一项病症,并收集例子证明他的病情。假如他把精力花费在进行解释和沟通上的话,事情会不会变的有些不同?
      人性的悲剧性因素在于,事情似乎真的不会按照最好的设想来进行。我们都正如剧中所说的那样,军队的现实是:“由聪明人来建立体制,而由傻瓜来执行。”而更大的危险在于,每个人都是傻瓜,却还认为自己是聪明人,想要为别人建立体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假如每个人都如剧中人般构建了坚强的立场核心的话,希望能够通过对话和交流来瓦解冰霜,简直是一件不可能会完成的任务。他们的误会和争端只会越演越烈,直到走到极端环境,无法挽回。
      生活中,我们都不认为自己是那个傻了吧唧带给人诸多欢笑的传令兵。他随风倒,惧怕一切权力,不敢表达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最真实的想法。事实或许也的确如此,他们的确并不傻了吧唧,他不随风倒,不惧怕一切权力,敢于表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只要他认为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便无所畏惧因而变成彻底的自己观点的死硬派。但这却是更为危险的一种类型。《哗变》中没有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现实中,我们却并不总是如此幸运。
      理解这幕话剧的一种进路或许是:看看我们的内心究竟多么的坚定,而语言又是多么的无力。只要我们打定主意,彼此的说服就会变成一种无边的抬杠及谩骂。
      
      (这篇文章完全是想说点对于我所生活现实的反讽。后面纯粹是强捏上去的。见谅。)
      
  •     《哗变》是一部人艺的经典剧目,据说也成为了保留剧目。十八年前,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来到中国,亲自将这部美国经典戏剧搬上人艺舞台,在朱旭,杨立新等一群演员的出色演出下,诠释了一场精彩的优孟衣冠。
      十八年过去了,任鸣导演和朱旭先生将这部剧目重新排演,由冯远征,吴刚,王雷等人担当演员,希望可以将这部经典剧目重现。而我看到的这个版本就是为了今年话剧百年任鸣版的重演。
      
      首先声明,看这部戏的东西不是因为王雷同学,早在去年我不知道此人的时候,看到了此剧的介绍就十分想看。这是一部关于军事法庭辩论的纯男人戏。整个场景都发生在法庭,没有一个女性角色,没有大的肢体动作,全部靠对白完成剧情叙述。故事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舰长魁格(冯远征)将下属玛瑞克(王雷)以哗变罪告上军事法庭。然而冯瑞克的辩护律师格林沃(吴刚)却通过在法庭上的一系列巧妙的心理暗示和话语暗示让魁格渐渐失控,最后在法庭上暴露出他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显现出类偏执人格的特点,进而利用海军第184,185,186条军规:“部队下属在危急时刻,如果司令官出现疯癫或者精神不正常等状况有权夺取司令官指挥权,指挥整个部队度过危机”为冯瑞克辩护成功。然而就在庆功会上,格林沃非常痛恨的告诉冯瑞克和他的朋友基弗他们都是不懂得看大局的自私的人,他为魁格深深感到悲哀。
      
      先说故事。这个戏讲述的母题极其耐人寻味。舰长魁格是个极度挑剔的偏执狂,他贪生怕死,无事生非,视名誉极重,关键时刻可能会情绪失控,不能掌握大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出生如此的保卫了祖国十五年,当格林沃,冯瑞克,基弗这些人仍然是孩子的时候,他已经在为保卫国家而努力了。将这样一个人褫夺军权,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其负面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王雷扮演的冯瑞克是个非常单纯正直善良的军官。他勇敢,业务良好,体恤下属,可是不了解政治。他在朋友基弗的怂恿下在危急时刻褫夺了魁格的军权,因此被魁格以哗变罪告上军事法庭。在法庭上,从个人来说显然应该判冯瑞克无罪,然而判冯瑞克无罪的同时意味着否定了魁格的一切,这在二战期间对于整个海军的气势应该是极其不利的。丛林扮演的基弗虽然出场只有两次,却是整个剧中的最重要角色之一。他才是一切事件的幕后黑手,他因为对魁格不满,所以精心策划了这次哗变事件,怂恿冯瑞格褫夺军权,自己则将事件记录写成一部畅销小说。因此在戏剧的最后,律师格林沃将奶油涂在了基弗的身上,并冷冷道:“这是你一生都抹不掉的污点。”
      显然,个体与群体的价值冲突,小气候与大气候之间的生存纠结成为了这部剧的基本讨论对象,而身为一个人如何在两种价值观间做出取舍则成为了透射人性的试金石。从作者的角度,显然对基弗等人做出了一系列的批判和指责,并将如何在混乱的局势下对待充满人格缺陷的领导者这一话题投出,引起了社会的反思。不过从我的角度看来,作者本身在人物塑造上显然带有强烈的情绪性。事件是隐藏在波澜下的海藻,不同的角度总会看到不同的虹。基弗为什么要如此对待魁格,在剧作家的笔下,成为了一个简单的徇私报复的个体行为,然而,单纯的一个个体为什么要使用如此复杂的手段来完成将一个舰长褫夺军权的行为?从叙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基弗是一个畅销小说家,退役后他必然不会在部队继续任职,可以说他和魁格没有任何的主流利益纠纷,有的仅仅是一些生活的细节。那么在如此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刻划出这样的阴谋来完成一个与己无关的事件,是什么在背后支持他呢?韩国有一部电视剧叫《明成皇后》,看过的人都有一种感慨,就是韩国电视剧中的好人坏人都是为了某种理念而努力。在《明成皇后》里,无论是顺应历史的,还是逆历史而上的,他们的共同性在于深信自己的所做所为是正确的,并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是为了国家,为了一个宏大的理念!从这一角度来说,只要拥有坚强的理念的人,他们给人的反感就会大幅度的降低。那么回到《哗变》的剧中,整个故事的对立其实在于魁格,基弗的对抗,律师格林沃的调和以及冯瑞克的棋子行为。这些人中究竟是不是秉行了自己的理念呢?在基弗身上,难道看不出一点点对于海军军纪混乱的哀痛么?他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单纯报复,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部队的品格得到提升呢?这种报复行为从结果上说对于战争中的氛围固然是不协调的,然而,一个为了单纯的私欲破坏战争气势的军官和一个为了某种理想不惜破坏战争气势的军官又怎么能是同一个人呢!包括魁格本人的特征也是一样,文中列数了无数他歇斯底里的事件,那么他难道没有一点点值得称颂的地方么?难道他的称颂只能靠格林沃以十五年来集体的功勋表达么?这样的表述对于一个人的形象地立体性是不是稍显薄弱呢?
      上述的困惑是我个人在观剧的感想。当然,这部剧从故事的戏剧结构都是一处相当精彩的故事,我所陈述的仅仅是对于性格刻划上的某种个人认识的另一种看法。仅此而已。
      
      
      接着说说这出戏的表演。我没有看过朱老爷子的版本,18年前我5岁。不过丁丁说,那是一个艺术家辈出的年代,我相信。朱旭老爷子的《北街南院》我看过,鼓掌的时候我几乎要将手鼓烂。不是单纯的好与坏,而是朱旭老爷子的表演中带有一份人物的丰富,这种丰富是某种人生阅历的沉淀,带着岁月的洗礼。
      这一版的哗变,演员似乎要比当年的人年轻些,至少冯远征看起来要比18年前的朱老爷子年轻。冯远征是个相当出色的演员,不过,我想说的是,《哗变》是个极其难演的剧目。我从没有看过人艺的演员在表达上出现如此多的失误和吃力。
      冯远征扮演的魁格,是一个类偏执型人格的人,然而这样一个人可以在十五年来的纪录上没有任何污点,究竟是什么特质的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他的言行至少在平日里是可以笼络军心的,不然他怎么混下去呢?我们都说人需要心理补偿,军官们被魁格这样的首领欺压,他们的心理补偿如何实现?十五年来为什么要等到这一刻才爆发?因此我相信魁格身上还是有着可以安抚人心的一面。但是这一面,在冯远征的表达上似乎欠缺了些。整个表演中最让我失望的是那场魁格发狂的戏,这出戏的难度极其的大,魁格在律师格林沃的引导下走向疯癫,在法庭上发作。然而他的发作的过程似乎出现了短暂的失控,以至于我和身边的同学都从戏场中脱离出来,这个失误是致命的,他直接导致整个戏剧的高潮没有波澜。看到后期,我甚至无法判断冯的语无伦次究竟是忘词了还是神经质。
      吴刚扮演的律师也是一个内心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本身不像大这场官司,但是又忠于自己的责任,因此他带着罪恶感将魁格一步步引向自己设置的心理陷阱。吴刚的前半部分表演非常精彩,尺度掌握的也相当不错,然而后半部分法庭的对峙上,吴刚的火候似乎就不够老练了,至少我没有看出他内心的痛苦,在质问魁格的时候,他太冷静了,冷静地让我想到古田任三郎一类的侦探。好的表演应该带有丰富的层次感,可以在洪流中细细体会每一股情绪的细微差异,无论是声音,动作,神情或是仪态都应该是完整的,丰满的,这些元素本身形成的世界和人物的世界相呼应,并有效地传达到观众的视听里。吴刚的表演让我感觉这个世界的太阳星辰太具体了,光线不够朦胧,花草不够带露,可能我的要求太苛刻了,但对于格林沃律师,我的理解却是这样的,那种暧昧不清的痛苦恰是这个人物最闪烁的光辉。
      最后说说王雷。不带有私人感情的说,我认为王雷表演得相当相当出色,尽管他也有一些个人的小问题。连续看过《寻找春柳社》《哗变》,我认为王雷一定是个极其用功而且用心的演员。他的基本功非常的扎实,声音非常好,表演也极其卖力。在表演上,他体现出了和自己的年龄完全不相称的老练。在《哗变》这出戏里,王雷扮演的冯瑞克是个青头小子,其实给他发挥得余地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已经看到他尽量努力的在这个青头小子身上注入个人的色彩和气质。他对基弗的信任,对格林沃态度的转变都是可圈可点,最让我钦佩的是他和凯斯在法庭上的一瞬间的交流,那是一个极其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冯瑞克在那一瞬间露出了孩童般的真挚,这种真挚可以穿过舞台直接的传递到观众那里,而这个细节的表达通过的是一个瞬间凝固的前倾动作。其他的细节还包括在法庭审理的过程中,他始终紧张的玩弄双手,并写了一张字条给旁边的律师。这些细节极大的丰富了冯瑞克这个人的性格,为整部戏增色不少。不过,某种局限也因此浮出水面,可能是《春柳社》《哗变》王雷扮演的都是年轻人的原因,他的声音始终处在高音区的部分,是一种过于亢奋的表达。如果能够在以后的演出中多一些声音的层次变化,情绪的收放上如果能够做到更加细腻的进出,我相信他的表演会更加出色的!呵呵,我只是个外行啦,不过我真的觉得王雷在这出《哗变》中的表演可圈可点,而且我真心的希望他的演技能够再上一层楼!
      
      总体来说,这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戏,尽管在表演和剧本的雕琢上我都有一些个人的意见,而且这部戏的观看中也不像《春柳社》《暗恋桃花源》那样轻松,可是好的戏剧不就是可以让人思考的么?如果一部戏看完之后能够让人反思人性,反省社会,那就足够了!因此推荐有空的朋友们去人艺看看这部经典的剧目!我并不是在做广告萨,哈哈
      
  •   有电子版txt,网上搜下
  •   Keep your mind wide open.
  •   我看了《寻找春柳社》,确实是比较轻松幽默的戏剧。
  •   过两天有空去看看。
  •   去年那一版去看时,冯出过几次明显忘词呢。
  •   我是去年十一的时候在首都剧场看的,当时很受吸引,难得有机会在剧院里拍掌
  •   我觉得,冯远征今年也有忘词,所以我说不出他到底忘词还是为了表现角色,可是让人这样感觉也算表现的失败吧……
    我还是喜欢王雷的表演。
  •   88版我看过,相当精彩!当时出彩的人,其实是任宝贤先生演的格林渥,当年演玛瑞克的,其实就是06版的格林渥吴刚。
    当时在剧中,有三个地方确实很精彩,一是任宝贤与伯德的斗智,他通过一系列的问话,最终使得伯德医生落入了自己的圈套,当时是得了一个满堂彩的,伯德医生是杨立新演的。最后下台大家集体鼓掌。
    第二个地方是朱旭先生那1800字的台词,精彩呀!!冯远征说的明显不如他!说实话,冯远征没有魁格那个劲,我个人以为张万昆演更合适!
    第三个地方就是最后,格林渥对基弗的对话..确实是发人深省的!
  •   07年看冯远征的这版,感觉不是他个人表演的失误,而是导演与演员对于那段历史和人物心理把握的不到位。
    做为一名犹太律师,对于早一代参加战争的被告的复杂心情没有很好的表达。魁格一代救犹太人的母亲们免于被制成肥皂的悲剧,而今却要将这样的恩人告败于军事法庭,恐怕吴刚未能彻底体会其中的挣扎。。。
    不过总体来说,当远离京城小剧场多年,看腻了上海的过于生活的话剧,哗变还是让当时的我着实激动了一把
  •   昨晚首演的时候,好几位都出现台词出错的问题,让人觉得他们准备的还是不够呀.
  •   看了昨天晚上的演出,同意上面qiuqiu的说法,我也倾向于认为导演和演员对这段历史、这个题材的把握不到位。因此法庭的交锋、内心的交锋,都不像那么回事。
  •   今天晚上就去看了 对这段历史一点都不了解 楼主的文章对我很有用 很及时~ 写得真的很好~
  •   今天刚看了的,演得真的很好啊。不过看了楼主的文章,眼光卓然独到些!犹太律师那个角色确实还有更深刻和复杂的心理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冯远征的表演呢,看着让人激动哇,不过据说朱旭演得更神,可惜我没看过,没得比较了。
  •   昨天晚上刚看的,今天看了楼主的分析,很独到,颇有同感,冯远征的表演确实还有点欠火候,可惜我坐太远,没有看清楚演员的具体表情,可惜了!
  •   这剧我看了三遍。是看了剧才去看的书~第一遍的时候被整个故事的结构所吸引甚至说是震撼了。当时吴刚和冯远征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于是就接着去看了第二遍。这时候才开始慢慢品味人物的内心,人物之间的关系。第三遍是朋友在我的强力推荐下要去看,我陪着一块儿去的。真正到了第三遍的时候不知道是那一次赶的时机不对还是怎样,仿佛是任何一个元素都没有踩对频率。看的很是糟糕。于是又开始看哗变的小说。这才算是完完整整的梳理清楚了。不过这也是唯一一部让我看了三遍的话剧!还是很喜欢的!
  •   似乎话剧和原作还是有一点出入的
    看过原作就知道基弗根本不是什么大坏蛋,只是一个高傲的自作聪明的知识分子懦夫而已,他根本没有处心积虑策划了哗变,只是最早产生了这个想法却没有付诸实践而已。而马大叔听者有心,记下了这件事。
    至于奎格也根本不值得同情,按原作中的表现,即便他是一个军人也不值得尊敬,因为他根本配不上军人的名号。推卸责任、逃避危险、在他舰遭到攻击的情况下溜掉了,这种人指望他能保卫国家?
    原作中格林沃尔德这篇大论,实际上是有点突兀的,因为作者先前把奎格描写的实在太坏了
  •   虽然楼主是07年看的,但今年看过以后,好多地方也有同感,整部戏高潮像被阉割了一样,当时以为是第一场的原因……也许后面会好点。冯远征那段,我也游离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