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魔术师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虹影  页数:233  字数:21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谁有耐心坐下来,如张爱玲小说写的那样,点一柱香,看这本小说?没有,现时读者没这份闲心。  而写小说,就是将闲心聚集,日夜思之,绞尽脑汁,再付诸纸上。这本小说,比较考究语言,我花的闲心也最多。  这次修订,常几更深了,也在变幻语言的魔术,尤其是兰语,可是最后,怎么看,都不完美。  有人说得好,正因为不完美,完美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真是一语解千愁。  我用手搭凉棚,望苍茫海水中的一叶小舟,祈求上苍保佑那对少年人渡过惊涛骇浪,平安到达彼岸。写作多年,惟有此小说一反悲剧结尾,这次修订,仍是保留。    著名作家虹影首部暖爱小说,转型之作,《饥饿的女儿》朴实文风与《K》细腻笔法的完美综合,充满朦胧、奇妙、神秘的少年情愫,一改往日凄楚与不完美的结局,讲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情感故事。    流浪的犹太人“所罗门王”和他收养的中国孩子“加里王子”,遭遇到古灵精怪的杂技女孩兰胡儿和她的杂耍班子。在1945-1948年的上海大世界,时局诡谲,西洋魔术与杂耍班为时局所趋,同场谋生,各怀心事。奇幻的魔术,惊险的杂技,困惑的兄妹之谜,两个少年的成长被朦胧、奇妙、神秘的情愫照亮。默契的配合演绎出精湛的绝技,一次次从死亡中挣脱,他们终于明白,此生无法分离。

作者简介

虹影,著名作家、诗人、美食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长篇《饥饿的女儿》、《K-筷国情人》、《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等、诗集《沉静的老虎》等。现居北京,喜欢旅行和摄影。
  五部长篇被译成25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曾获纽约《特尔菲卡》

书籍目录

《上海之死》《上海王》《上海魔术师》

章节摘录

  这个《狐步上海》剧作者,是这里的常客。谭呐取下眼镜来看玻璃镜片,洁净得很,他还是用绒布揩揩戴上,心里倒是惊奇莫之因断语如此肯定。助手和他面面相觑。刚才两人都没听到任何上楼的脚步声,看来他们的脑子都被于堇的电话搁死了。  “之因兄,你好作惊人语。”谭呐挥手让他坐,自己也不抬起身来:他们很熟了。以前在一些文人的聚会上碰来碰去,却一直没有深交,这次合作才算正式携手合作。戏开排之后,莫之因几乎天天现身一次,有时在排练场,有时径直到谭呐的办公室。对此谭呐不由得在心里打个问号:这人是否时间太多?后来明白了作家也喜欢在演剧界进出,既然人生如戏,且看职业戏子如何过人生。  这上海滩也怪,专门生长文人,就像蘑菇,一大篓去了内地,一片空白的地上又冒出一大筐,而且更加色彩斑斓。  墙上挂钟两点过五分。天突然明朗,阳光照进房间里来。莫之因脸无表情,走了两步,站在椅子前。一束阳光穿过阳台,正好打在他的膝盖上。“这个女人好做惊人事!”他说完,叹了一口气。  “我知道你一直反对请于堇主演。”谭呐理解地说。“不过你相信我们吃这碗饭的:明白什么角色,非得什么人演不可。”他的手抬起来,点向莫之因,朗声笑起来。“说到底,你创造了这个角色,罪责在你!”  看看墙上的钟,谭呐跟助手说他可以下班了,由他守在这里等电话。助手默默地走了,顺手拉上门。门重重地合上,把这幢洋房震得直颤。谭呐皱了皱眉头。这个房间并不小:两张桌子,三把木椅,一个大书橱,中外书都有,房间正中间有一个尚未生火的壁炉。同层的另一个房间是他的卧室。楼下是厕所和洗澡间,另两间房空着。这个当作办公的房间朝东,有两面窗子,如果是大晴天,光线很好。  不过,谭呐写东西时并不太喜欢阳光直射,靠着桌子的这面窗总是拉上一半窗帘,情愿开着台灯。

编辑推荐

  文学史上的异数,中国最受争议的传奇作家,虹影倾力打造的,“写海上花”系列作品,恢弘神秘滑青诡艳,充分表达了她一贯的,细腻锐利激烈痛楚。  你爱读张爱玲吗,那就会爱读虹影,文学史上的异数,中国最受争议的传奇作家,她的作品被译成25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出版,虹影倾力打造的“重写海上花”系列作品,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登陆上海卫视、东方卫视、北京电视台等各地电视台热播。  中国第一本“旅馆小说”,也是中国少见的国际间谍小说。故事发生在珍珠港事件前夕的上海租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魔术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虹影的长篇小说想象力天马行空,富有张力,语言描写细腻流畅,我很喜欢!
  •   虹影的上海三部曲都很好看,喜欢。
  •   相对其他的虹影作品,这部感觉淡然些,纯属个人感受。
  •   这是一篇分着的书评,因为在《英国情人》之后,我继续追寻着虹影的文字。一下子买了这个“上海三部”的套装——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上海王》《上海魔术师》《上海之死》。因为书要一本本的看,评要一本本的写,不该将其中的一篇当做三本的书评,所以就分到各个页面来说。

    这篇是:《上海魔术师》

    不知为什么,从《饥饿的女儿》之后开始追虹影的文字,每次在开篇之时,就会有种迷惑的感觉——说是迷惑,其实可能是夹杂了欣喜、奇怪等等多种情绪。本书以一个“他”开头,说到了传世书“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代过去,一代又来”。本以为这个是《上海王》的续集,看了很久也不见到熟悉,才慢慢的知道,上一个故事已经过去了。

    故事讲述了1945-1948年的上海大世这个舞台上,一个战火纷飞,穷人或者商人靠卖子赚钱的年代里,一个杂技团的女孩和一个与外国人一起变幻魔术的男孩从相识到相恋再到逃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路线很简单,但是看书过程之中,会有一种,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如何的悬疑之感。这个故事的主要矛盾在这对暧昧的男女之中,夹杂着舞台之上的各种人情世故——欲望、利益等等的冲突,人们在追寻二人的身世过程之中,主观上可以确定二人的亲缘关系,却又得不到确实的证据,二人的相爱,在禁忌之中却又惺惺相惜,相濡以沫。最后二人的出走,被逮捕,直到绝处逢生,这一路走来说惊险却不刺激,说平淡却不平静,总是有那么一丝悬念吊在其中,让人无法解脱。

    或许之前几本小说的“不完美”和“哀戚”的情绪,会让人看不到美好的结局,但是坚持下去,看到这个“魔术师”三个字儿,却好似给予了我们一些希望。结局是美好的,即使没有所谓的真相,在他们的二人世界之中,已经无法分开彼此,或许是爱情的坚定与亲情的不可分割的种种因素。

    这本书是虹影上海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是在三本阅读完了之后才动手写这篇“书评”,所以按照她的写作顺序来讲,这是一本关于上海三部的一个美好的结局。这里透着直白简朴的文风,却包含着作者擅长的细腻的真实感情。确实是一本不错的小说。
  •   很早就开始读虹影的书了,三部曲一直没机会看,今天先看了《魔术师》,还是那样典型的虹影风格,捧起来就爱不释手。书的内容很好很喜欢。
    纸质感觉一般了,字有点小,虽然会增加纸张用量,不过为读者的眼睛考虑,再大点的话觉得会更好了。
  •   中间有些写作的技巧完全算是模仿了国内王安忆那批作家而已.
  •   感觉她的书也就《饥饿的女儿》写的不错,看了其他的感觉没什么,思路描写特别的乱不清晰,没什么水平。可能就是赶上个好年代,她运气好,跑到国外有了安逸随性的生活罢了。
  •     兰胡儿和加里王子(中国孤儿)是大上海最低贱的那类求生者,兰胡儿耍杂技,加里变魔术。没想到他们搭班配合默契得像天生,没想到一分开两人就会出意外,没想到荒芜之地也长出爱,更没想到他们有可能是双胞胎。求生都是奢望,何况爱可能不伦。爱的遭际究竟如何?心惶惶。
  •     现世里的爱情,总是于苍白中透露中乏力。就好像很多时候的你我,都不会再有那种在一个酿雪彤云低压如铅的傍晚静静候着暖炉上的酒杯了。或许如今的我们,最渴慕的也不过是一份激荡的,颤栗的,一种在硝烟密布作为背景之下的激越的感情。
      我想这也是美德。
      就好像琥珀。亿万斯年之中,静静的在岁月轮转中蹉跎着,静默着,守候着,也不过是为了重生之后的美丽。
      任何时刻,不畏惧时间或是其他强大的阻力的爱情,往往会使我们唏嘘又感慨,因为就像虹影说的:“当鱼遇到鱼鹰,末日就来临了。”这样的爱情才是我们来人世一遭所收获的最美。
  •     虹影。《上海王》前未读过她的书。校图收藏的不全。《饥饿的女儿》一上午爬高上低……未果。一口气读完《上海魔术师》。然后发现其实她写作的风格我不讨厌。主要人物不多,我喜欢的。两个。善恶呢,很分明,坏人只有一个,虽不算作HAPPY ENDING,开放式结尾也不错。所以读起来又快又过瘾。文字还是一样的干巴。我觉得她的文字,连散文,都很干。干脆,不拖泥带水,但不是活的。不是张爱玲说的,一寸一寸的活的。所以才有人说她写书时为了翻译?主角只有两个,加里王子,还有兰胡儿。我太懒,读到人物少的小说就开心不已。所以红楼读到现在,也只是有宝黛的地方读过。
      
      
      
      这次的女主角不那么强势了。不像月桂女王,冷酷到底。是个泼辣伶俐不够漂亮的野丫头。而男主角加里王子,虽然是他的所罗门王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的魔术跟班,然却一派王子风度,灵活机巧,有勇有谋。关键是,他很纯情。我喜欢。他们囿于“兄妹”的爱情虽说有些老套,幸好有中西合璧、矛盾丛生的上海“大世界”。这个舞台,大约是30年代上海最好的缩影。流亡的犹太老,流动的天师班,都想于此有一席之地。各色人物,各种杂耍,魔术,在此流转。真的杂技,假的魔术,玩命的中国人,忽悠人的犹太流民。幸好他们都一样善良。因为他们都有痛失家国故园的伤悲么?犹太老渴望回归耶路撒冷。兰胡儿和加里想找寻他们的来历。这是个乱世。幸好他们彼此相爱。
      
      
      
      上海不属于他们。最终他们都要离开。所以,共党来了,他们要逃。然而实际他们要逃的,只是上海。是他们不确定的身世和命运。最后,一张船票也要玩命去换。四大绝技,连天师班偷火车的本事都使上了。我忽然很感动。杂技和魔术,上海,大世界,这里一切真假虚实,他们的爱一直都在。轮船沉了。拚了命逃出生天,一身绝技加上爱的信仰。二人到了台湾却依旧难逃身份怀疑。四大绝技,显山露水。然而,还有一个呢?所以,我相信最后加里,一定逃得出。因为他是我们最可爱最勇敢的加里王子阿。
      
      
      
      看到老所罗门王拼了命玩枪挣船票那点,我竟然要哭了。故土,故园,他的圣城。加里却不是犹太人,他的故园在中国。所以我想,老所罗门王真的要孤独终老了。这一次,异乡人又在上海这片繁华的海上花都,上演了一幕幕喜剧,悲剧。最后退去。像阿其,小月桂他们一样。外乡人眼中的上海,从来都是这样。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虹影说,他们来了,征服了上海,最后离开。
      
      
      
      乱世里,上海最美。正如唐娜在〈别恋〉里唱“一如上海动荡越显光芒,绚烂不怕爱多灾多难”。
      
  •     我只读过虹影的这一本书.
      
      在南京的大众书局,我一眼看中了它.
      也许是因为名字.
      又或许是因为那句话,鱼遇见了鱼鹰,末日便降临了.
      
      这本书的语言很杂,如虹影自己在序言中说的那样.
      兰胡儿说话的腔调天南海北.
      而加里和所罗门则接近圣经的语言.
      一般人会看得很吃力,因为总是要转换着理解.
      
      但这个故事是庞大的,关于爱的,冒险的.
      读的时候,你好象能一直看到那个上海.
      
      灰蒙蒙的上海,以及那个明亮喧闹的"大世界".
      
  •      《上海魔术师》是虹影的上海三部曲收宫之作,个人认为三部上海之作中,《上海之死》最佳,《上海王》其次,《魔术师》最末。
       相比之下,《魔术师》的构思单薄,情节较常规。《上海之死》则将“日本为何能成功轰炸珍珠港”这一历史问题置于章节之中,字里行间引诱人步步前进。《上海王》介于二者之间,中人之姿。
       所以,如果想了解非常历史时期的非常选择,那么《上海之死》会引领你穿过历史的迷雾;如果想了解一个女人的命运之轮如何转动,那么《上海王》会让你感同身受;如果想回味青涩的初恋,看看《魔术师》吧,他们曾经是那个年代的桀骜不逊的男孩女孩,他们的爱情也是那么与众不同。
  •     
      
      虹影的《上海魔术师》讲了一个经不起质疑的爱情故事。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代表中国文化的马戏班和代表西方文化的魔术班,两个少年男女相恋。时间从一九四五年开始,那时候他们十四岁,属严重的早恋现象,恋到一九四八年,他们十七岁。他们是一胞双胎的亲兄妹。但作者的态度一直是暧昧的。故事结束时,开往台湾的船只沉没,两个人逃到一个荒岛上。女孩子说:“爱吧,爱我吧,我俩就是要永远在一起,管他们兄妹不兄妹”。
      可以看出,虹影为这个小说做的准备或者相应的积累是不够的,由于她这些年来一直在推出长篇,她写的又是不熟悉的生活,在生活经验所不能够帮忙的地方,她露出了软肋。这个小说也可以反映出当代中国小说家的三重焦虑以及虹影的应对:一是创新,二是“形而上”,三是市场考虑或者揣摩读者。
      以创新言,虹影说她要做“一件现代中国小说家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做的事情”,就是写一本“众声喧哗”的杂语小说,魔术班主所罗门是圣经语言,马戏班主张天师是江湖语言,加里王子是语言海绵,各样都有一点,兰胡儿是兰语,说话颠倒语序,夹杂着一些诗词曲里拗口的东西。这种“新”并不新,小说家使人物用符合他身份的语言说话,古今中外的作家都这样做。这种“新”也不够个性化,或者说不够彻底。同时,这些语言的本意是要塑造人物,但在小说里,人物语言完全表皮化,人物的内心和行为没有跟着起变化。情节和对话,故事的设置,叙述节奏,细节描写,都很“大路化”。整个故事讲完,仍然是一个通俗小说。
      以“形而上”言,作者说大世界“是杂语的狂欢之地,复调的竞争之所,现代性的实验地,中国文化的符号弹射器”,那她的叙述语言,叙述节奏,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现,就应该更细腻,更缓慢,有更多扎实的细节,和更加富于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魔术可以和关于世界的知识相联系,可以有好多生存的沉重和内心的挣扎来体现犹太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关于生存、生命的思考;也可以写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写生命的无奈。但作者既没有能够写出智慧和知识,来使故事有趣;她也没有把这个爱情故事里面的追问、无奈和悲剧性深入下去。概括地讲,这小说向内心拓展不够。
      但在对市场的考虑上,虹影有她的机智。正如现在的电影人,把文化符号大杂烩,然后拼贴在电影里一样,虹影把大上海、大世界、东方马戏、西方魔术、两个亲兄妹、一组文化符号等拼贴式的结合起来,要的就是合读者的口味。
      其实,“创新”和“形而上”跟小说的关系远为复杂得多。创新未必都好,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创新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都是一门学问。“形而上”更是一个难玩的东西,如果自己没有精神上的熬煎,很容易成为“为赋新诗”哼哼唧唧的玩意儿。没到那种生命痛苦和生存无奈的境地,还是不要追求小说的“微言大义”了。
      有六个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在书封底上为她说了好话,有的说,这作品“让人惊喜”,有的说,“虹影为中国的现代性开辟了新的想象路径”。我看完了这个小说,很有些不以为然,想起里面两个小小的少年经常夹着英语的口头语,禁不住也要说:
      “MY GOD!我主怜悯!”
      
  •     每天晚上睡前看一些,花了十来天,昨晚看完。有点失落。
      这故事的结局不是我喜欢的结局,亦或说,根本不是个结局吧。虽然一路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兰胡儿和加里就书里最后一页那样,虹影也许想让他们幸福的,我想他们也是这么努力的。不怕大家鄙视,我没读出这本书里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那真的是爱情么?也许是爱,但不一定是爱情吧。或许是因我自身不懂爱情……=.=!
      然而我不担心那些。我挂念着所罗门,这个可怜的老人,是否就孤孤单单地在遥远的耶路撒冷终老……我心充满悲凉。
      我一向不太会评论,只说说自己的感觉而已,不满者请莫怪罪。
      但总的来说,虹影的文字较之前的有所变化,感觉很新奇,她带我走进那个在动荡时代依然热闹非凡的大世界,周遭充满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嘴脸。
  •   对她的语言还不是很适应
    看起来总是觉得别扭
    结尾我也不太喜欢
    说不出来的怪
  •   虹影所努力的怪
    什么语言都有
    所以才这样吧
    很高兴有人跟我感受一样^_^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