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倪端  页数:229  字数:22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黄仁宇先生可谓是近世纪以来史学界的一大异数,他的“大历史观”“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在史学界影响深远。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可以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角度,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黄仁宇的研究显系后者。在黄仁宇“大历史”的范畴内,分析因果关系及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对其他细端末节,不过分重视,甚至每个历史人物的贤愚得失,都认作次要。对此,他解释说:“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情事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尤其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历史应当或不应当如何展开,因为它一经展开就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无须人们从主观上加以想象或构造,人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历史何以如是展开。以“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的客观态度,放宽历史的视界,探寻事件的前因后果,正是黄仁宇“大历史”所提倡的学习方法。那么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凡有一件重要事件的发生必有后面的背景,只要它能与以前或以后的人与事相互印证,就取得它在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存在就一定合理么?这是否又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套路?对此,黄仁宇的解答是:“大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勇敢和道德,……目的是勾画一个历史的大纲,着重东西的汇合。”其实“大历史”强调用较长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个新的视角,重要的还在于我们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加以掌握和运用。就像在历史研究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一样,它们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绝不能究其一点而不及其他。“大历史”笔下的通史也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通史不同。在注重历史发展逻辑之余,各朝代己不再是可以拿来互相比较的单位,而是前后一贯,具有因果关系。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为其思想核心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走出殿堂,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书斋中“玩物”。以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的标准来看,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国民历史性格”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震撼史学界的《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该书最初是用英文写成,但最早出版的却是中文版。1980年其中文版由中华书局在北京出版,其老友廖沫沙特地题笺,印在封面。这部书的英文版是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时美国名作家厄卜代克特地在《纽约客》杂志撰写推荐文章。《万历十五年》一书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历史类好书提名。后来,台湾出版人陶希圣先生很欣赏这本书,就由其主持的食货出版社出版了台湾版,并亲自为这本书作书评附于书后。从此,黄仁宇在两岸三地成为知名度颇高的历史学者,文章时有见报,并集结成多本专书,其作品被各方追捧,真可谓是史学界之异数。探究其原因,这恐怕与黄仁宇先生的文风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作品,首先建立一个大的历史架构,然后以个人的人生经历(作为国民党下级军官在抗战中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的体会,以及在美国生活多年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认知与反思)对照历史记载,从而发展出一套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的独特解读。写作格式不拘成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历史呈现于读者眼前,因而吸引了广大读者。尽管黄先生的书受到了读者的追捧,一时洛阳纸贵,然而在学术界先生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互见,没能获得一致的肯定。正统的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先生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合于一瞬,总让他们觉得过于冒险,把历史解释得过于简单化了。在先生的回忆录《黄河青山》中,也屡屡提及他撰写的书在美国是如何如何的难以出版,以及他与费正清、亚瑟·莱特等知名汉学家在对中国史解读和撰写方式方面意见是如何如何的相左。实际上,先生半路出家不假,但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明代史,确实是下过苦功的。他曾用两年半的时间,把卷帙浩繁的《明实录》阅读完,并做了详细的笔记,由此可知其用功之勤、功底之扎实。台湾影响颇大的《中国时报》曾组织了一场《与大历史对话——黄仁宇研讨会》,并分别安排了专题演讲与综合座谈会,“业内人士”与“业外人士”各抒己见,互相争鸣,成为史学研讨会的一大奇观。有学者说,随着《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出版,“不仅显示出黄氏以财政制度解析社会结构的史家慧识,更蕴含着黄氏多年苦读全套《明实录》巨帙的心血结晶。那些总喜欢批评黄氏“空疏”的学者,若能早些看到这部明代财政专书,可能亦不会如此“勇敢”。当前的中国史学界,学者们研究的视野愈来愈狭小,出版的作品也愈来愈细屑,历史的价值已经被大量纷繁而琐碎的史料所淹没,史学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

内容概要

黄仁宇先生可谓是近世纪以来史学界的一大异数,他的“大历史观”“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可以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角度,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黄仁宇的研究显系后者。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为其思想核心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走出殿堂,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书斋中“玩物”。以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的标准来看,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国民历史性格”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  ◎影响统一的主要因素:地理条件   ◎文化凝聚力不可夸大   ◎中国社会演变的动力:均田制   ◎中国古典的政治模式:官僚主义  第二章  中国历史发展的轮廓  ◎制度与文化的奠基:从周公到孔子    ◎确定中国历史的主调:第一帝国    ◎社会的重新整合:长期的分裂   ◎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二帝国     ◎收敛与退缩:第三帝国   ◎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中国长期革命 第三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  ◎封建制度的确立者:周公   ◎从“克己复礼”到“百家争鸣”:孔孟思想的流变   ◎计划经济的原始风格:李悝变法 第四章  第一帝国——秦汉(上)  ◎开创中国政治的早熟:秦始皇    ◎并非商人参政:汉武帝   ◎外戚的最高典范:霍光 第五章  第一帝国——秦汉(下)  ◎毕竟是书生:王莽   ◎最成功的人士:刘秀   ◎瓦解汉朝的工具:党锢之祸 第六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上)  ◎乱世枭雄有局限:曹操   ◎以军统民的失败:西晋    ◎长期分裂的确立:淝水之战 第七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下)  ◎与自然力量对抗:南朝北伐   ◎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孝文帝改革   ◎文教体系的产生:分裂中的积极因素 第八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上)  ◎不了解自己的地位:隋炀帝    ◎帝王将相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史学家的为难处:武则天     ◎沉重的隐患:开元盛世   第九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中)  ◎两种体系的冲突:安史之乱     ◎新旧交替的代价:藩镇割据     ◎推动历史的工具:黄巢    ◎政治与国防重心的东移:五代十国    第十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下)  ◎权力的重塑:赵匡胤    ◎财政税收商业化:王安石变法    ◎农业国家的现代化困境:贾似道买公田    第十一章  第三帝国——明清(上)  ◎文化冲突的尴尬:忽必烈    ◎彻底的“复古”:朱元璋    ◎被夸大的改革:一条鞭法     ◎明清无“资本主义萌芽”  第十二章  第三帝国——明清(下)  ◎弥补中国的缺陷:清军入关    ◎中央集权的巅峰:康乾盛世    ◎不明智的退缩:闭关锁国  第十三章  长期革命  ◎长期革命的准备阶段: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     ◎高层与低层的脱节:辛亥革命    ◎悲剧性的过渡人物:蒋介石    ◎创造新的低层:土地改革  第十四章  世界资本主义  ◎商业系统=资本主义    ◎简单化的数字管理:威尼斯的经验    ◎进取与保守的统一:荷兰的兴起    ◎改造英国的高层:光荣革命   黄仁宇小传  ◎在父亲的影响下    ◎投笔从戎    ◎恋爱时光    ◎求学生涯   ◎在坎坷中跋涉   ◎荣誉与耻辱   ◎尾声   附录 附一  黄仁宇学术著作概述   ◎《万历十五年》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放宽历史的视界》       ◎《中国大历史》     ◎《十六世纪中国明代之财政与税收》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附二  黄仁宇现象 附三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打开眼界,才看得出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黄仁宇先生的作品,听黄仁宇先生讲中国历史,在脑海中必须有一个清楚的概念,那就是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观是什么。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一般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都很虚无缥缈,没有办法讲得清、道得明。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大凡真正的历史学家,必然会有自己对整个历史的看法,有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和看法,又会不可避免地浸润到他的历史著作中去。黄仁宇先生也是如此,只有真正了解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观,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史学思想。黄仁宇先生是一个经历丰富而又坎坷的历史学家。他出身戎马,早年四处奔波的军旅生活,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底层情况,对于中国社会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其后赴美求学,除了获得不少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黄仁宇先生也自称,他的历史观是与众不同的。正是由于有了开阔的视野,其文章才能经常察人所未察,言人所未言,慧眼独具,发人深思。那么,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观是什么呢?这就是他所反复指出的“大历史观”。即必须在长时间的范围内,综合考察决定历史走向的各种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和比较,来探究历史的真实面目,发现其中的规律,而获得真正的知识。黄仁宇先生所关心的,是那些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他欲通过历史研究而探求的,是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所发生的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将会决定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因素。在黄仁宇先生看来,虽然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却是下面将要论述的几个方面。◎影响统一的主要因素:地理条件中国在公元之前,而且自赢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是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所关注和思考的核心问题,因为关注和思考这种影响,实质上就是在关注和思考人类自身文明的起源问题,而这正是历史研究的永恒命题之一。众所周知,人类的文明古代形态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比如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非洲文明、俄罗斯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玛雅文明等等。以研究文明形态而享誉全球的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甚至将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有影响的文明划分为26种。面对众多的文明形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各种文明之间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编辑推荐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是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的一种尝试。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读者往往在面对大师博大精深的著作时而望洋兴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虽然就看了前面两章,就很吸引人了。黄仁宇的书确实不错,能够抛开政治的构架去思考历史,还看过他写的《中国大历史》,两本书都是从一个全新的,从小学到大学重来没有接触过的角度去分析历史的发展……很有看头
  •   黄仁宇是开启我新的历史观的一位史学家。他的每本书都值得一看。就当重新学习一遍中国历史。
  •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读物,也是一本人物研究读物不仅能看到中国的大历史更能了解黄仁宇这个人的思想综述性很强不错
  •   我喜欢这一本书,更准确是喜欢陕西师范大学编的这一套书,几乎都在当当网上买了
  •   好书,发货速度、书籍质量都很好
  •   作为全面综合的了解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观的一条途径,不过感觉还是直接读先生的大作为好
  •   读起来有些新的视角,综合性的叙述了一些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观,不错!
  •   原以为是黄仁宇写的,但不是,只是引用他的几句话。整体感觉对历史事件的剖析和评论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一般化。
  •   本来以为是黄仁宇写的,结果不是,截取了历史的几个环节,但叙事不像叙事,分析不像分析
  •   没仔细看,不是黄仁宇写的,只是把他写的东西概括的叙述了一下,没什么意思~~~
  •   可以说是黄仁宇系列书的缩影版吧,一般。。。
  •   书本身内容很好。但是建议只是业余爱好历史的同志不要买。过于正史性,会略显乏味。
  •   这本书,讲的比较深,难坚持,特别是夏天.所以我决定秋天再重新看看.
  •   观点比较新颖,内容有点深奥,不太容易理解。
  •   本来以为是黄仁宇写的,结果不是,郁闷
  •   拿黄先生的名字说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