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晗  页数:全4册  
Tag标签:无  

前言

为史学前辈吴晗先生的代表作《朱元璋传》重版作序,我深感冒昧,更有一种难以名述的悲凉。回顾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就与小学时代读吴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以及《地理小丛书》有关。当时我对这三套丛书是每出必买,搜集得很齐全。上中学后,又读了《朱元璋传》、《读史剳记》等专著,对其考证方法及夹叙夹议的文体印象深刻。“文革”结束后我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专业,与这段早年的阅读史不无关系。此次重版《朱元璋传》,系依据1949年的版本。但作者在1965年版的自序中,曾对1949年版本作了三点检讨:一、有超阶级思想,对彭莹玉和尚的评价和史料引用不当;二、当时不懂马列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以为国家机器只是官僚机构和军队;三、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故对朱有苛评。其实,这三点主要是来自毛泽东的批评。对朱元璋这位专制君主的评价,领袖与学者的视角从来就不在同一地平线上。作者既如是说,而这次重版仍采用这个版本,确实需要说明理由:一、在存世的四个版本中,1944年版本是战乱年代急就而成的历史通俗读物,1954、1965年版本有过多的政治意志介入,只有1949年版本真实地表达了作者本人当时的观点;二、与1949年版本相比,后来的版本虽然贴上了阶级与国家学说的标签,但叙事骨架仍是原来的。三、目前流行最广的是1965年版本,而1949年版本发行量相对较少(2001年海南出版社有重印),且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朱元璋传》曾四易其稿。其中1944年的版本有两个,重庆胜利出版社版书名《明太祖》,在创出版社版书名《由僧钵到皇权》。1947年末,此书的增订稿章节开始在一些刊物上刊出,1949年正式以《朱元璋传》的书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1948年到石家庄时,曾将书稿进呈毛泽东。毛曾对书中对起义领袖彭和尚“功成不居”的评价提出异议,认为像彭和尚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有逃避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阅读后退还稿本时,毛还特地给吴晗写了一信,着重谈到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辰伯先生: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谨致革命的敬礼!毛泽东十一月二十四日除信中提及的两次晤谈外,另据吴晗追记,同年12月还有一次长谈。毛当时提出:第一,彭(莹玉)的下落是消极的、道家的,称赞不当。第二,国家机器由军队、法庭、特务机构等组成,而不是由官僚机构和军队组成。第三,朱元璋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不是由个人的人性物欲决定的,团体利益决定个人利益。这次谈话产生了1954年的修订稿本,但未付梓,仅油印百余册征求意见。上述追记即用钢笔记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稿本上,吴晗同时以毛笔加注曰:下面这一启札记是1948年12月间毛主席的当面指示,地点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主席的住处。谈话时间从下午6时到12时。主席指示的话很多,当时所记的仅仅是对于这一稿子的主要的话。吴晗追记。1954年4月1日。由是可知,两人在西柏坡的晤谈,至少有三次。另据吴晗的妻姐袁溥之记述,毛还提出了这样的意见:“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的(得)好点,不要写的(得)那么坏。”(袁溥之:《忆吴晗同志二三事》,《北京盟讯》1981年第三期)直到1965年,作者才将最后一个修订稿本交付三联书店出版。“文革”结束后,北京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吴晗文集》,收入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朱元璋传》1954年油印稿本以及1965年三联书店版两个版本。《朱元璋传》初版对传主有“三个伟大”的评价,即“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最伟大的政治家”及“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中前两个还是“最伟大”。但在第二版中突出了朱元璋残暴嗜杀的性格,加上了“以屠杀著名的军事统帅”、“最阴险残酷的政治家”。吴晗在1965年版的自序中,也承认“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蒋的形象在抗战时期是“民族领袖”,战后竟演变成反民主的独裁者,作者对朱元璋先褒后贬,折射出知识分子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情感变迁。毛泽东对吴晗曾有“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勖勉,吴晗1950年发表《我克服了“超阶级”观点》一文,也谈到伟大领袖的教诲:“特别指出彭和尚这一条,给了我极深刻的阶级教育,挖出我思想中的毒瘤,建立了我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他诚恳接受毛泽东的批评,根据新发现的史料修改了对彭和尚的评价,在1954年版本中增加了让步政策论,1965年版本中又增加了中小地主阶级论,肯定朱元璋功大于过。评价确实是“写得好点”了,但似乎仍未领悟深意,辜负了领袖的期望。九个月后,作者即因1961年发表的历史剧《海瑞罢官》,稀里糊涂地成了“文化大革命”祭旗的头道牺牲。以往学界对此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影射史学”上,兼有评及引用史料的粗疏之失。一个学者的政治倾向,影响到他的研究工作乃至对研究对象的历史评价,使吴晗成了中国历史学界“影射史学”的代表人物,其中既有其本人的原因,也有传统政治文化上的原因。身处一个泛政治化的时代,一旦成为这种“代表人物”,他的一切著述都可能被贴上“影射”的标签,而现实中的千古风流人物,也随时可能自动前来“对号入座”。可能是出于文化上的不自信,当草莽枭雄或外族首领坐定龙廷时,不免对新归顺的士大夫阶层心存疑忌,生怕被这帮舞文弄墨的家伙愚弄。早年读此书,印象最深的是他引用明徐祯卿《翦胜野闻》中的一段轶闻:朱元璋外出私访人一破寺,见墙上画一布袋和尚,并有题诗一首,墨迹犹新,立即派人追捕作者,未获。其诗曰:大干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又何妨?囊括江山创立明王朝的朱元璋,毕生紧抓权力从未“放宽”过,他通过特务政治和文字狱,屠戮功臣、知识分子和百姓,本是不争的事实;而《朱元璋传》解读雄猜之主自私的深心,可谓层层剥离,直人堂奥,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气。中国士大夫总摆脱不了事功的传统,治学中偏好帝王之学,希望辅佐明主并有所建树,其实这是一门如履薄冰的学问,君心依然深不可测。从“影射史学”转向“遵命史学”,从改写《朱元璋传》到发表《海瑞骂皇帝》,作者曾力图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熊鱼兼得,却迷失自我,身陷黑箱。“影射”的猜疑如影随形,“遵命”的研究事与愿违,对君臣关系的揣摩越深入,后果越致命。这其间,从上到下最缺的,是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平常心。将历史作为现实的参照系,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思考和表达模式。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只是将史实当作一面镜子去对照现实,无须作为讽喻刺隐的手段,这是正常“映射”与非正常“影射”之区别。“影射史学”只是专制时代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缺乏言论自由之社会的特殊产物;它同时也可以被利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文革”中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即是其中的著名范例。以今度之,“影射”无非是严肃的“恶搞”,“恶搞”往往是非正规的“影射”,在社会生活正常化之前,各种另类表达之纠缠亦无从摆脱。作者早年师从胡适,并在其指引下专攻明史,胡适对作者的学术和人生道路有重大影响。二十世纪30-40年代是全世界左倾的年代,虽然吴晗曾潜心考据不问政治,但正如其自述的那样:“1940年以后,政治来过问我了。”1943年他加人民盟后,其政治倾向导致师生之间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胡适亦曾惋叹:“吴晗可惜,走错了路。”一个甲子过去,当今学界正热衷于重新解读陈寅恪、胡适、钱穆和傅斯年,却已很少有人评价吴晗的学术成就。这位左翼历史学家与同时代的大批激进知识分子一样,真诚地投身革命并积极跟进,检讨自己也伤害过别人。身为独立意识薄弱的学者之一,“工具化”的史学犹若一把双刃剑,令历史学家成了自身专业的受害者。在走过了春风得意的十几年后,作者终因一出历史剧《海瑞罢官》身陷文字狱,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造化弄人,革命吃掉了自己的儿女,其个人悲剧不仅在于如何研究和演绎历史,更在于误踏历史悲剧的大舞台,且无意中成为演员之一。这结局自1948年献书时即已注定,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宿命。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历史场景总是以惊人的相似重复着,戏外有戏,戏中有戏,但戏还是老戏,只是改编了剧本并换上了新演员。一个历史悠久积淀厚重的民族,如果屏蔽历史,拒绝反省,将难以走出“周期律”的循环怪圈,更无法把握未来。生活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络可提供更丰富的历史参照物。史家大可不必着意于“影射”,只须让翔实的史料自己说话;读者会一代比一代更精明,对历史的解读将越来越个性化。无论是治史或读史,当你打开这部史学名著之际,作者的命运也在昭示后人:欲洞察真相求取真知,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第一要务。2008年7月12日  风雨读书楼

内容概要

本套书包括以下内容:《张成正大传》:张居正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以及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也曾经使用过不光彩的手段,其个人生活也难说检点。生前,他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死后,却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否定了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国,也走向了灭亡之路。    阅读本书,读者会对张居正这位专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对传主所置身的那个时代有更清醒的认识与反思。本书不仅有相当突出的学术成就与研究价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李鸿章传》: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即使没有这些失误,李鸿章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彼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不仅企业没有效率,更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最后作者忧虑地说,在晚清政府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但要想再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想到中国未来的前途,不禁毛骨悚然,不知道最终是什么局面。  《苏东坡传》、《朱元璋传》。

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著名学者,传记作家,曾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对西方传记文学有深入研究。l949年以前,他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和齐鲁大学等高校任教。建国后,担任复旦大学教授,是复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朱东润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主要

书籍目录

《张居正大传》: 序言 第一章 “荆州张秀才” 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开始 第三章 休假三年 第四章 再投入政治漩涡 第五章 内阁中的混斗(上) 第六章 内阁中的混斗(下) 第七章 大政变 第八章 初步的建设(上) 第九章 初步的建设(下) 第十章  第一次打击以后 第十一章 从夺情到归葬 第十二章 元老的成功 第十三章 鞠躬尽瘁 第十四章 尾声  附录 隆庆、万历十六年间内阁七卿年表《李鸿章传》:  重读《李鸿章 传》  李鸿章传(白话文)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 所处的历史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 未发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第四章 军事家李鸿章 (上)  第五章 军事家李鸿章 (下)  第六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李鸿章 (上)  第九章 外交家李鸿章 (下)  第十章 赋闲时期的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 的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传(文言文)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 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 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 (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 (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事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 (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 (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 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苏东坡传》《朱元璋传》

章节摘录

皇权的极峰就整个历史的演进说,皇帝的权力到朱元璋可以说是达到了极峰。研究皇权的极权化发展,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士大夫地位的下降,二是巩固皇权的诸多约束的被摧毁。至于人民,向来只有被统治被剥削被屠杀的义务,和治权是丝毫沾搭不上的。在明以前,士大夫是和皇家共存共治的。具体的先从君臣的礼貌来说吧。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可见不但三公,连小官见皇帝都是坐着的。唐初的裴寂甚至和唐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前也都有坐处。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奏事了。到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了三个时期的君臣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士大夫地位的下降。从形式再说到本质:坐的时期的典型例子是魏晋六朝的门阀制度。汉代的若干世家宦族,如关西杨氏,汝南袁氏之类,四世三公,有数不尽的庄园,算不清的奴仆,门生故吏遍天下,本身有雄厚的独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在黄巾动乱时代,地方豪族如孙策、马腾、许褚、张辽、曹操之类,为了保持土地和特殊权益,组织地主军保卫乡里,有部曲,有防区,造成军事力量。小军阀抗不住大股黄巾,投靠大军阀,大军阀又互相吞并,结果是三分天下,建立三个皇朝,原来两类家族——世族和豪族也都占据高位,变成公卿将帅,成为高级官僚了。这些家族原是共建皇业的股东,和皇家利害共同,休戚一致,在九品中正的选举制度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大官位全为这些家族份子所独占。东晋南渡,司马家和王谢等家到了建康,东吴旧族顾、陆、朱、张等家族虽然是本地高门,因为是亡国之余,就吃了亏,在政治地位上屈居第二等。这些高门,世执国政,王谢子弟更平步以至公卿(北方的崔、卢、李、郑、王等家族也是一样)。到刘裕以田舍翁作皇帝,陈霸先更是寒人,在世族眼光里,皇家只是暴发户,无根基,没派头,朝代尽管改换,好官我自为之,士大夫集团有其传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地位,非皇权所能动摇,士大夫虽然在为皇权服务——因为皇帝有军队——目的在以皇权来发展并保障士大夫的已有权益。在这情况下,士大夫是和皇家共存,共享治权的。皇家的利益虽然大体上和士大夫一致,但是在许多场合,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例如世族的荫蔽人口,霸占农田水利以至山林湖沼等,经隋代两帝的有意识的打击摧毁,如取消九品中正制度,取消长官辟举僚属办法,并设立进士科,用公开的考试制度,用文字的优劣来代替血统门望高下,来选任官僚。但是,文字教育还是要钱买的,大家族有优越的经济地位、人事关系,因之,唐朝三百年间的宰相,还是被二十个左右家族所包办。门阀制度下的士大夫,有历史的传统,有庄园的经济基础,有包办选举的制度,甚至有依门第高下任官的成文法,有依族姓高下缔婚的风气,高门华阀由此种种便成为一个利害共同的集团,并且,公卿子弟熟习典章制度,治国(办例行公事)也非他们不可。在这诸多特殊情势之下,士大夫是和皇家共存的,只有双方合作才能两利。而且,皇帝人人可做,只要有强大的军力能夺取政权便行,士大夫却不然,寒人役门要成为士大夫,等于骆驼穿针孔,即使有皇帝手令强制,也还是办不到。何事非君?士大夫只要不损害他们的权益,可以侍候任何一姓的皇权。一个拥有大军的统帅,如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持,却绝对作不了皇帝。考试制度代替了门阀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是十世纪以后的事。经过唐代前期则天大帝有意援用新人,任命进士作高官,打击世族。经过后期甘露之祸(太和九年,公元835年),白马之祸(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和藩镇的摧残,多数的著名家族被屠杀。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世族失去了庄园,流徒各地,到唐庄宗作皇,要选董朝廷典故的世族子弟作宰相都很不容易。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唐代每科平均不过三十人,宋代多至千人以至几千人),用进士来办事,名额宽,考取容易,平民出身的进士在数量上压倒了残存的世族,一发榜立刻作官。进士出身的官僚绅士和皇家的关系,正如伙计和老板,是雇用的而不是合股的。老板要买卖作得好,得靠伙计忠心卖力气,宋朝家法优礼士大夫就是这个道理。用宋朝人的话说是共治,著名的例子是文彦博和宋神宗的对话:文彦博:王安石胡乱主张,要改变法度。其实祖宗朝的法制就很好,不要胡改,以致失掉人心。宋神宗:更改法制,对士大夫也许有些吃亏,可是,老百姓是喜欢的。文彦博:这话不对,皇家是和士大夫治天下的,和老百姓何干?宋神宗:就是士大夫也不全反对,也有人赞成改革的。这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三月间的事。和前一时期不同的,前期的世族子弟有了庄园,才能中进士作官,再去扩大庄园。这时期呢?中进士作了官才能购置 庄园。名臣范仲淹年轻时吃冷粥,过穷苦日子,到作了大官就置苏州义庄,派儿子讨租子,得几船粮食,便是好例子。前一时期的世族,庄园是中进士的本钱,后一时期的官僚,庄园是作官的利息,意义上不相同,政治地位自然也不因之不同。更应该注意的是印刷术发明了,得书比较容易,书籍的流通比较普遍。国立学校学生入学资格必须父祖曾作几品以上官的规定取消了,而且,还有许多私人创立的书院,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比较不为少数家族所囤积独占,平民参加考试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了。读书成为作官的手段,“遗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念书,考进士,作官,发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帝王作仆服务:“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政府的提倡,社会的鼓励一,作官作绅士得从科举出身,竭一生的聪明才智去适应科举,“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皇权由之巩固。官爵恩泽,都是皇帝所赐,士大夫以忠顺服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换取皇家的恩宠。皇家是士大夫的衣食饭碗,非用全力支持不可。士大夫是皇家的管家干事,俸禄优厚,有福同享。前期的共存之局到此就变成共治之局了。君臣间的距离恰像店东和伙计,主佣间的恩意是密切照顾到的。士大夫从共存到共治,由股东降作伙计,已经江河日下了。到明代,又猛然一跌,跌作卖身的奴隶,士大夫成为皇家的奴役了。明初的士大夫,既不是像汉、魏世族那样有威势,又没有魏晋隋唐以来世族的庄园基础,中举作官得懂君主的窍,揣摩迎合,以君主的意志为意志,是非为是非,喜怒为喜怒,从办公事上分一点残羹冷炙,建立自己的基业。一有不是,便丧身破家,挨鞭子棍子是日常享受,充军作苦工是从宽发落,不但礼貌谈不上,连生命都时刻在死亡的威胁中。偶而也有被宠用的特务头子,虽然威风,可是在朱元璋的心目中,甚至口头上,只把这些人当恶狗,养着咬人。皇帝越威风,士大夫越下贱,反过来也可以说是士大夫越被制抑,皇帝就越尊贵,君臣的关系一变而为主奴。奴化教育所造成的新士大夫,体贴入微地逢迎阿谀,把皇权抬上了有史以来的极峰。巩固皇权的诸多约束的被摧毁,是皇权极权化的另一面。隋唐以来的三省制度,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把政权分作三部分。在形式上在理论上防止臣下擅权,分而治之,各机构互相箝制,同时也防止作皇帝的滥用权力,危害根本,是消极的巩固皇权的一种政治制度。实际执行政务的六部,在尚书都省之下,地位很低。凡百政务推行,名义上由政府首长负其责任,事情作错或作坏了,一起推到宰相身上,免官降黜甚至赐死。皇帝对国事不但不是直接领导,并且是不负法律责任的。例如有天灾人祸等重大事变,开明一点的皇帝最多也不过是素服减膳避殿,下诏求直言,或进一步自我检讨一下,下诏罪己,闹一通也就算了。因为皇帝不能作错事,要认错,要受罚,也只能对上天负责。三省制度的建立,正是为了使皇帝不负行政责任,用臣下作赎罪羔羊的办法。到元朝合三省作一省,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以后,又废去中书省,提高六部的地位,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根本取消了千多年来的相权。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之外,又是事实上的政府首长,直接领导并推讲庶务,皇权和相权合一,加上军队的指挥权,立法权,司法权,和任意加税或减税权,以及超法律的任意处分权,人类所能运用所能想到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一人之手,不对任何个人或团体负责。这种局面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单独就门下省的封驳权而说,是约束皇权滥用的一种成文法制。其实,封驳权不限于门下省,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也有这个权。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中书省长官在得皇帝所同意的事项或命令以后,交词头(原则或具体措施)给中书舍人起草诏敕,舍人如不同意,可以缴还词头,拒绝起草。皇帝如坚持原来主意,也可以再度命令执行,但是舍人仍可以再次三次拒绝,除非职务被罢免,或是把这任务交给另外一个舍人。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封是原封退回,驳是驳正诏敕的违失,凡制敕宣行,重大事件要覆奏然后施行,小事签署颁下。有违碍的可以涂窜奏还,叫作涂归,又叫作批敕。这制度规定皇帝所颁诏令,得经过两次同意,第一次是起草的中书舍人,第二次是签名副署的给事中,最后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所谓“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谓为敕?《新唐书卷一百十七?刘祎之传》。”如两省官都能尽职,便可以防止皇帝的过举以及政治上的失态行为,对于巩固皇权是有极大作用的。当然,历代帝王很多不遵守这约束,往往不经中书门下,以手令直接交尚书施行,这种情形,史书上叫作墨敕斜封,虽然被执行了,但在理论上是非法的。元朝废门下省,给事中并入中书省,到明初废中书省后,中书舍人成为抄录文件的书记,给事中无所隶属,兼领谏职,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两道约束被清除,皇帝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真接颁下,任何人都得遵守,不能批评,更不容许反对,造成了朕即国家的局面。皇权跳出官僚机构的牵制,超乎一切之上,这也是前所未有的。_其次,在明以前,守法在理论上是皇帝的美德,无论是成文法典或是习俗相沿的传统。为了维持一个集团的共同利益,以至皇家的优越地位,守法是作皇帝的最好最有利的统治方法。皇帝地位虽高,权力虽大,也不应以喜怒爱憎的个人感情来毁法、坏法,即使有特殊情形,也必须先经法的制裁,然后用皇帝的特赦权或特权来补救。著名的例子如汉文帝的幸臣邓通,在殿廷不守礼节,丞相申屠嘉大发脾气,说是朝廷礼节给破坏了,下朝回府,发檄传邓通审问,拒传就处死,邓通急了,向皇帝求赦,皇帝只好叫他去。到府后去冠光脚跪伏谢罪,丞相厉声说:“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叫长史把他拖出去杀了。邓通在下面磕头讨饶,额角都砸出血来了。文帝才派特使向丞相说情,说这人是我的弄臣,请特别赦免。邓通回去见皇帝,哭着撒娇说丞相几乎杀了我,见不到面了。申屠嘉是列侯,是元老重臣,代表重臣集团执行法纪,重臣集团和皇家利害一致,汉文帝便不敢也不能不守这个法《汉书卷四十二?申屠嘉传》。。又如宋太祖时有臣僚该升官,太祖向来讨厌这个人不批准,宰相赵普非照规矩办不可,太祖生气了,说:“我偏不升他官,看怎么办?”赵普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是古今来的通道。而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的刑赏,怎么可以用个人的喜怒来破坏?”太祖气极,竟自走开,赵普一直跟到宫门口,不肯走,太祖拗不过道理,只好答应了。这例子说明赵普和宋太祖都能守法《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不过重要的是赵普不只是宰相,还是皇家旧人,他的利害也是和皇家一致的。到朱元璋便不理会这个传统了,朝廷里没有像汉初那样的元老重臣集团,有地位有力量可以说话作事,也没有像宋初那样家庭旧人,有胆子有分量敢于说话作事。相反,他的利害是和朝廷的勋贵大臣对立的,成日成夜怕人对他不忠,不怀好意,一面制定法典,叫人民遵守,犯法的必死,他自己却法外用刑,在《大诰》里所处分的十种死罪和酷刑,都出于法典之外,而且全凭喜怒杀人,根本不依法律程序。在政治上的措施,擢用布衣儒士作尚书九卿以至方面大官,也是不依成法的。他的性格、权力,加上古所未有的地位,使得没有人敢拿法来约束,甚至劝告。自己决不守法,在法律上,在法律之外,却强迫全国人守他的法,一点不许有差池,这正是暴君独夫民贼的典型人物。他用残酷的恐怖的屠杀手段,推翻八百年来的传统政治制度,组织新的分部负责政府,自己综揽大权,造成专制的残暴的独裁政治。接连不断制造大狱,杀了十几万社会上层的领袖人物,利用检校和锦衣卫侦伺官民,应用里甲制度布成全国性的特务网,用廷杖挫损士大夫的气节,立“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之法,强迫知识分子服役。在三十年为一世的长期统治下,开国功臣被杀光了,谋臣策士一个个被消除了,豪绅地主成群成批被淘汰掉了,全国上下各阶层的人吓得胆战心惊,诚惶诚恐,束手服从。他不但是国家的元首,也是政府的当局,也是国军的最高统帅,是最高的立法人和审判官,又是法律的破坏者,具有无限制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支配权。用学校和考试制度造成忠顺的干部,用里甲轮役的方法动员全部人力。他收复了沦陷于外族四百三十年的疆域,他建立了中华民族自主的大帝国,是大明帝国的主人,也是几十个属国和藩国的共主,他被后代人称为“民族英雄”,也是有史以来权力最大地位最高最专制最独裁最强暴最缺少人性的大皇帝。对官僚地主士大夫,朱元璋用一副恶狠狠的面孔,青面獠牙,无人不怕。对平民百姓,有另外一副面孔,白胡子的老公公,满脸慈悲相,满口和气话,如果不看他的真面目,也许是人民多年来所梦想的有道明君呢!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好容易巴到收割了,完租纳税之外,剩不了一丁点儿。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荒,全家着急,毫无办法。可是国家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作工也是农民的事,要使国家富强,必得农民安居乐业才办得到。”这套话的主要意思,是要吃鸡蛋得喂饱鸡,要不然,也不能让鸡饿死。使农民安居乐业的办法,不外乎上代人常做的,积极的为农民兴利,消极的为农民除害。兴利的事业主要是增加生产。建国以后,下令凡民田五亩到十亩的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到晚年又令户部劝谕民间,凡是有空地的都种植桑枣,由官家教授种植方法。加种棉花的免除租税。棉花的种植从此遍布全国,过去平民常穿的麻衣,逐渐为棉布所替代,衣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其次是水利,鼓励人民一切对于水利的建议,特别吩咐工部官员,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防备水旱灾的,根据地势一一修治,并派遣国子生和人材到各地督修水利,统计开塘堰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再就是劝导农民合作,用里甲作基础,户部劝谕,一里之内,有婚姻死丧,疾病患难,有钱的助钱,有力气的出力气。春耕秋收的时候,一家无力,百家帮忙。每乡里备有木铎,选出老人每月六次持铎游行宣讲。每里有一鼓,农桑时日,清早击鼓催人起床作工,有懒惰的由里老督责,里老不管事的处罚。除害指的是赈灾和肃清贪官污吏。照规定,凡各地闹水旱灾歉收的,蠲免赋税。丰年无灾伤,也择地瘠民贫的地方特别优免。灾重的免交二税之外,还由官府贷米,或者是赈米、施布、给钞。各地设预备仓,由地方耆老经管,准备大批粮食救灾。灾伤州县,如地方官不报告的,特许耆民申诉,处地方官以死刑。洪武二十六年又手令户部,地方官有权在饥荒年头,先发库存米粮赈济,事后呈报,立为永制。三十多年来,赏赐民间的布钞数百万,米百多万石,蠲免租税无数。凡地方官贪酷害民的,许人民到京师陈诉,《大诰》说:今后所在布政司府州县,若有廉能官吏,切切为民造福者,所在人民必知其详。若被不才官吏同寮人等捏词排陷,一时不能明其公心,远在数千里,情不能上达,许本处城市乡村耆宿赴京面奏,以凭保全。自今以后,若欲尽除民间祸患,无若乡里年高有德等,或百人,或五六十人,或三五百人,或千余人,岁终议京师面奏,本境为民患者几人,造民福者几人,朕必凭其奏,善者旌之,恶者移之,甚者罪之。呜呼!所在城市乡村耆民智人等皆依朕言,必举此行,即岁天下太平矣。民间若不亲发露其奸顽,明彰有德,朕一时难知,所以嘱民助我为此也。若城市乡村有等起灭词讼,把持官府,或拨置官吏害民者,若有此等,许四邻及阖郡人民指实赴京面奏,以凭祛除,以安吾民《大诰?耆纪奏有司善恶第四十五》。。甚至鼓励人民把贪污吏役和土豪绑赴京师:今后市政司府州县在役之吏,在闲之吏,城市乡村老奸巨猾顽民,专一起灭词讼,教唆陷人,通同官吏,害及州里之间者,许城市乡村贤民方正豪杰之士,有能为民除患者,合议城市乡村,将老奸巨猾及在役之吏、在闲之吏,绑缚赴京,罪除民患,以安良民,敢有邀截阻挡者枭令。赴京之时,关津渡口毋得阻挡。官吏贪赃到钞六十两以上的枭首示众,仍处以剥皮之刑。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也叫皮场庙。各衙门公座旁照例摆一张人皮,里面是稻草,叫做官的触目惊心,不敢做坏事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三十三?重征贪吏》条引叶子奇《草木子》。。地方官上任赏给路费,家属赐衣料。考绩以农桑和学校的成绩作标准。来朝时又特别诰诫,说是“天下新定,百姓财力都困乏,像鸟儿刚学飞和新栽的树木,拔不得毛,也动不得根。”《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循吏传序》。求他们暂时不要狠心剥削,危害皇家的安全。话说得很多,手令面谕,告诫申斥,翻来覆去的要官吏替农民着想,替政府的租税和人力动员着想。成效如何呢?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说:今之守令,以户口、钱粮、狱讼为急务,至于农桑、学校,王政之本,乃视为虚文而置之,将何以教养斯民哉!以农桑言之,方春,州县下一白帖,里甲回申文状而已,守令未尝亲视种艺次第、旱涝戒备之道也。以学校言之,廪膳诸生,国家资之以取人才之地也。今四方师生缺员甚多,纵使具员,守令亦鲜有以礼让之实作其成器者。朝廷切切于社学,屡行取勘师生姓名,所习课业。乃今社镇城郭,或但置立门牌,远村僻处则又徒存其名,守令不过具文案、备照刷而已。上官分部按临,亦但循习故常,依纸上照刷,未尝巡行点视也。兴废之实,上下视为虚文,小民不知孝悌忠信为何物,而礼义廉耻扫地矣。官僚政治的任何作为,都是纸面上的,文字上的,和实际情形全不符合。弄得“民俗浇漓,人不知惧,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故或朝信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令下而寻改,既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明史卷一三九?叶伯巨传》。”十二年后,解缙奉诏上万言书,也说:臣观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商税之征,率皆定额,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于补纳。夏税一也,而茶椒有粮,果丝有税。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何其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且多贫下之家,不免抛荒之咎。今日之土地无前日之生殖,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也可见他的治绩只是纸面上的。苛捐杂敛,弄得贫民卖产赔纳;徭役繁重,弄得贫民困苦逃避。尽管杀的人多,处的刑重,贪污的空气还是照旧,用他自己的话来证明吧:浙西所在有司,凡征收害民之奸,甚如虎狼。且如折收秋粮,府、州、县官发放,每米一石,官折钞二贯,巧立名色,取要水脚钱一百文,车脚钱三百文,口食钱一百文。库子又要办验钱一百文,蒲篓钱一百文,竹篓钱一百文,沿江神佛钱一百文。害民如此,罪可宥乎?急得跺脚,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了刘辰《国初事迹》。!结果还是“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陆容(成化时人)曾经用具体的事实,分析洪武朝官僚政治的效果说:国初惩元之弊,用重典以新天下,故令行禁止,若风草然。然有面从于一时而心违于身后者数事:如洪武钱、大明宝钞、《大诰》、《洪武韵》是已。洪武钱民间全不行,予幼时尝见有之,今不复见一文,盖销毁为器矣。宝钞今虽官府行之,然一贯(一千文)仅值银三厘,钱二文,民间得之,置之无用。大诰惟法司拟罪云有《大诰》法减一等云尔,民间实未之见,况复有讲读者乎?洪武韵分并唐韵,最近人情,然今惟奏本内依其笔划而已。至于作诗,无问朝野,仍用唐韵。

后记

本书作者吴晗是中国历史学家。原名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入。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4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联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市副市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1958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研究尤有成就。除此书外,另著有《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等。编有京剧《海瑞罢官》,并因此受到过错误批判。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作了全面描述。结合元末明初的历史条件,对朱元璋一生的功过作了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在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吴晗的《朱元璋传》有四个版本,诞生于中国现代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第一版写于抗战局势仍然恶劣的1943年,第二版写于内战的连天烽火中(1949年),后两版则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1965年)。一般历史学家认为1949年版水平最高,本书于1949年8月在上海初版,由协兴印刷所印刷,三联书店发行。此次出版即以1949年8月版为底本编辑整理,另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排,径改书中刻印错误,标点符号按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处理,余则保持底本原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朱元璋传》重版序言章立凡为史学前辈吴晗先生的代表作《朱元璋传》重版作序,我深感冒昧,更有一种难以名述的悲凉。回顾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就与小学时代读吴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以及《地理小丛书》有关。当时我对这三套丛书是每出必买,搜集得很齐全。上中学后,又读了《朱元璋传》、《读史劄记》等专著,对其考证方法及夹叙夹议的文体印象深刻。“文革”结束后我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专业,与这段早年的阅读史不无关系。此次重版《朱元璋传》,系依据1949年的版本。但作者在1965年版的自序中,曾对1949年版本作了三点检讨:一、有超阶级思想,对彭莹玉和尚的评价和史料引用不当;二、当时不懂马列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以为国家机器只是官僚机构和军队;三、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故对朱有苛评。其实,这三点主要是来自毛泽东的批评。对朱元璋这位专制君主的评价,领袖与学者的视角从来就不在同一地平线上。作者既如是说,而这次重版仍采用这个版本,确实需要说明理由:一、在存世的四个版本中,1944年版本是战乱年代急就而成的历史通俗读物,1954、1965年版本有过多的政治意志介入,只有1949年版本真实地表达了作者本人当时的观点;二、与1949年版本相比,后来的版本虽然贴上了阶级与国家学说的标签,但叙事骨架仍是原来的。三、目前流行最广的是1965年版本,而1949年版本发行量相对较少(2001年海南出版社有重印),且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朱元璋传》曾四易其稿。其中1944年的版本有两个,重庆胜利出版社版书名《明太祖》,在创出版社版书名《由“僧钵”到“皇权”》。1947年末,此书的增订稿章节开始在一些刊物上刊出,1949年正式以《朱元璋传》的书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1948年到石家庄时,曾将书稿进呈毛泽东。毛曾对书中对起义领袖彭和尚“功成不居”的评价提出异议,认为:像彭和尚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有逃避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阅读后退还稿本时,毛还特地给吴晗写了一信,着重谈到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辰伯先生: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谨致革命的敬礼!毛泽东十一月二十四日 除信中提及的两次晤谈外,另据吴晗追记,同年12月还有一次长谈。毛当时提出:第一,彭(莹玉)的下落是消极的、道家的,称赞不当。第二,国家机器由军队、法庭、特务机构等组成,而不是由官僚机构和军队组成。第三,朱元璋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不是由个人的人性物欲决定的,团体利益决定个人利益。这次谈话产生了1954年的修订稿本,但未付梓,仅油印百余册征求意见。上述追记即用钢笔记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稿本上,吴晗同时以毛笔加注曰:下面这一启札记是1948年12月间毛主席的当面指示,地点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主席的住处。谈话时间从下午6时到12时。主席指示的话很多,当时所记的仅仅是对于这一稿子的主要的话。吴晗追记。1954年4月1日。由是可知,两人在西柏坡的晤谈,至少有三次。另据吴晗的妻姐袁溥之记述,毛还提出了这样的意见:“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的(得)好点,不要写的(得)那么坏。”(袁溥之:《忆吴晗同志二三事》,《北京盟讯》1981年第三期)直到1965年,作者才将最后一个修订稿本交付三联书店出版。“文革”结束后,北京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吴晗文集》,收入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朱元璋传》1954年油印稿本以及1965年三联书店版两个版本。《朱元璋传》初版对传主有“三个伟大”的评价,即“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最伟大的政治家”及“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中前两个还是“最伟大”。但在第二版中突出了朱元璋残暴嗜杀的性格,加上了“以屠杀著名的军事统帅”、“最阴险残酷的政治家”。吴晗在1965年版的自序中,也承认“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蒋的形象在抗战时期是“民族领袖”,战后竟演变成反民主的独裁者,作者对朱元璋先褒后贬,折射出知识分子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情感变迁。毛泽东对吴晗曾有“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勖勉,吴晗1950年发表《我克服了“超阶级”观点》一文,也谈到伟大领袖的教诲:“特别指出彭和尚这一条,给了我极深刻的阶级教育,挖出我思想中的毒瘤,建立了我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他诚恳接受毛泽东的批评,根据新发现的史料修改了对彭和尚的评价,在1954年版本增加了让步政策论,1965年版本又增加了中小地主阶级论,肯定朱元璋功大于过。评价确实是“写得好点”了,但似乎仍未领悟深意,辜负了领袖的期望。九个月后,作者即因1961年发表的历史剧《海瑞罢官》,稀里糊涂地成了“文化大革命”祭旗的头道牺牲。以往学界对此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影射史学”上,兼有评及引用史料的粗疏之失。一个学者的政治倾向,影响到他的研究工作乃至对研究对象的历史评价,使吴晗成了中国历史学界“影射史学”的代表人物,其中既有其本人的原因,也有传统政治文化上的原因。身处一个泛政治化的时代,一旦成为这种“代表人物”,他的一切著述都可能被贴上“影射”的标签,而现实中的千古风流人物,也随时可能自动前来“对号入座”。可能是出于文化上的不自信,当草莽枭雄或外族首领坐定龙廷时,不免对新归顺的士大夫阶层心存疑忌,生怕被这帮舞文弄墨的家伙愚弄。早年读此书,印象最深的是引用明徐祯卿《翦胜野闻》中的一段轶闻:朱元璋外出私访入一破寺,见墙上画一布袋和尚,并有题诗一首,墨迹犹新,立即派人追捕作者,未获。其诗曰: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又何妨?囊括江山创立明王朝的朱元璋,毕生紧抓权力从未“放宽”过,他通过特务政治和文字狱,屠戮功臣、知识分子和百姓,本是不争的事实;而《朱元璋传》解读雄猜之主自私的深心,可谓层层剥离,直入堂奥,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气。中国士大夫总摆脱不了事功的传统,治学中偏好帝王之学,希望辅佐明主并有所建树,其实这是一门如履薄冰的学问,君心依然深不可测。从“影射史学”转向“遵命史学”,从改写《朱元璋传》到发表《海瑞骂皇帝》,作者曾力图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熊鱼兼得,却迷失自我,身陷黑箱。“影射”的猜疑如影随形,“遵命”的研究事与愿违,对君臣关系的揣摩越深入,后果越致命。这其间,从上到下最缺的,是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平常心。将历史作为现实的参照系,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思考和表达模式。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只是将史实当作一面镜子去对照现实,无须作为讽喻刺隐的手段,这是正常“映射”与非正常“影射”之区别。“影射史学”只是专制时代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缺乏言论自由之社会的特殊产物;它同时也可以被利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文革”中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即是其中的著名范例。以今度之,“影射”无非是严肃的“恶搞”,“恶搞”往往是非正规的“影射”,在社会生活正常化之前,各种另类表达之纠缠亦无从摆脱。 作者早年师从胡适,并在其指引下专攻明史,胡适对作者的学术和人生道路有重大影响。二十世纪30-40年代是全世界左倾的年代,虽然吴晗曾潜心考据不问政治,但正如其自述的那样:“1940年以后,政治来过问我了。”1943年他加入民盟后,其政治倾向导致师生之间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胡适亦曾惋叹:“吴晗可惜,走错了路。”一个甲子过去,当今学界正热衷于重新解读陈寅恪、胡适、钱穆和傅斯年,却已很少有人评价吴晗的学术成就。这位左翼历史学家与同时代的大批激进知识分子一样,真诚地投身革命并积极跟进,检讨自己也伤害过别人。身为独立意识薄弱的学者之一,“工具化”的史学犹若一把双刃剑,令历史学家成了自身专业的受害者。在走过了春风得意的十几年后,作者终因一出历史剧《海瑞罢官》身陷文字狱,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造化弄人,革命吃掉了自己的儿女,其个人悲剧不仅在于如何研究和演绎历史,更在于误踏历史悲剧的大舞台,且无意中成为演员之一。这结局自1948年献书时即已注定,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宿命。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历史场景总是以惊人的相似重复着,戏外有戏,戏中有戏,但戏还是老戏,只是改编了剧本并换上了新演员。一个历史悠久积淀厚重的民族,如果屏蔽历史,拒绝反省,将难以走出“周期律”的循环怪圈,更无法把握未来。生活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络可提供更丰富的历史参照物。史家大可不必着意于“影射”,只须让翔实的史料自己说话;读者会一代比一代更精明,对历史的解读将越来越个性化。无论是治史或读史,当你打开这部史学名著之际,作者的命运也在昭示后人:欲洞察真相求取真知,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第一要务。                             2008年7月12日  风雨读书楼

编辑推荐

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传》是吴晗毕生心血的经典之作,明朝历史读物的最佳选择,帝王传记的巅峰巨制。毛泽东主席亲自披阅与提奖,终成不朽名著。这是目前市面唯一的解放前吴晗写定,毛主席阅读并提出修订意见的版本,当时作者思想自由,文思活泼,语言生动,正当盛年。在他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乞讨度日的小流氓和英勇睿智、气度恢宏的统帅;一个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的帝王形象活灵活现,《朱元璋传》终成明史及帝王传记的不朽名著。《朱元璋传》是20世纪四大传记之首,对朱元璋这个创立大明霸业的封建帝王的多疑、猜忌、阴冷、狡猾、老谋深算的性格的刻画无人能及。看了《朱元璋传》就能明白朱元璋是怎样由一个乞丐成为皇帝的。朱元璋的聪明、毅力、手段及手腕让你既惊叹又惋惜,对他反腐的坚决及勤政爱民的一生充满敬意,但对他的极权、残暴又很痛恨。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人。《朱元璋传》还配有反映明代政治军事生活的图片,有助于对明代政治生活的理解,给您精美大气及权威经典的双重享受。

名人推荐

毛主席写给吴晗(字辰伯)的信辰伯先生: 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谨致 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十一月二十四日统一中国创立明王朝的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特务政治,大兴文字狱,屠戮功臣、知识分子和百姓,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此书解读雄猜之主自私的深心,可谓层层剥离,直入堂奥,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气。中国士大夫偏好帝王之学,希望辅佐明主并有所建树,其实这是一门如履薄冰的学问,君心依然深不可测。从改写《朱元璋传》到发表《海瑞骂皇帝》,作者曾力图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熊鱼兼得,结果事与愿违,对君臣关系的揣摩越深入,后果越致命。                                                       ——章立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朱元璋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9条)

 
 

  •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熔史学文学于一炉,著就令人心潮澎湃的传奇巨篇,大师级文笔写绘最壮阔的人生。吴昑、朱东润、梁启超、林语堂的巅峰巨作之联袂呈奉,历史读物的最佳选择,知人知世,传统政治智慧纤毫毕现。 朱元璋——从乞丐做到皇帝,磨难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翻天覆地中更见心路曲折毛泽东亲自过问与褒奖,吴晗廿年四稿,此版最见风骨。 张居正——权相兼帝师,最纷繁芜杂的官场斗争,王朝改革惊心动魄,一扫世之颓风以厚黑手段建立光明事业,明朝三百年只此一个政治家。 李鸿章——生前身后滚滚骂名,是能臣还是卖国贼?重新审视晚清变革总设计师真相久经患难,拊心呕血,天下困局亦变局看他如何突破。 苏东坡——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才高志远,迭遭坎坷而秉性难改,旷达荡拓的乐天派时不我与,众浊独清,中国历代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生。
  •   我是从当当网的论坛上知道有“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说的。看网页上,这几本书名头很响,仿佛应该是妇孺皆知的,我也很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感到有些惭愧。虽然这几个人中只对张居正最感兴趣,但冲着这个名头,也为了完整性,我选了陕师大版的,下单买入。

    如今,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四本书我一一读过,再加上近来我读过的《弗洛伊德传》、《凯恩斯传》等等,自以为对传记作品有一些心得。我以为一本好的传记,最起码应该具备三大要素,才能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即一是传主要名气大,并且性格复杂,有多面性,议论不一,可供挖掘;二是作者也要有名气大,素质质高,并且要认识深刻,有独到之见;三是写出的作品要资料丰富,文笔优美,有可读性。这三者缺一不可,哪怕是稍弱一些,都不能算作好的传记。而这四本传记,就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

    从传主方面来说,这四个人在历史上鼎鼎大名,在民间也有无尽的传说,几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同时也都充满争议。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一个文人,头顶诸多眩人眼目的光环,是大文学家、大诗人、大词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同样是他,为官又宦海沉浮,辄遭贬谪,却始终不忘为民造福,留下了关于他的诸多故事传说。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以一介贫民,从农民起义起家,驱逐了异族统治,建立大明江山,恢复了汉人正统,还极大的完善了封建集权制度,这让对这民起义从无好言的钱穆也对他赞赏有加,同样是他,又极度嗜杀,动辄行瓜蔓抄,株连万人。张居正则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二百多年以后,整个统治阶层已经腐化,行政机制已经僵化,面临改朝换代危机之时登上历史舞台的,他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让整个官僚体系恢复生机,让整个兵备足够抵御外侮,同样是他,又为了巩固权力而内交阉宦,外结边臣,最后又被自己的学生万历皇帝把他的一切推翻。李鸿章是晚清三杰之中活得最久的一个,也是最为人诟病的一个,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扑来了捻军队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成为大清的中流砥柱,同样是他,又兵败甲午战争,连连对外议和,签订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协议,被贴上了卖国贼的标签。

    从作者方面说,这四位作者也是名气大得不得了,他们的名头也给这四本传记增色不少。《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是著名文学家,曾和鲁迅进行论战,写出的闲适小品深得人们的喜爱,他的《京华烟云》已经拍成了电视剧,这本书还是用英文写的。《朱元璋传》的作者吴晗,是著名历史学家,作为胡适的弟子被寄予厚望,在解放后又做了北京市市长,后因写《海瑞罢官》而罹祸。《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朱东润是著名学者,对西方传记文学有深入的研究。《李鸿章传》的作者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维新派的领袖,参与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雄浑有力,《中国少年说》对每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

    从作品方面来说,也是异彩纷呈。《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用英文写的,对苏东坡作为文人、作为官僚、作为家人的各个身份都进行了解读,文笔生动、细腻,风格闲适、从容,纵使经过翻译,也能感受到他的美文之美。《朱元璋传》对他的残酷嗜杀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文笔平实自然,明白易懂,这就象是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那开国帝王的故事,吴晗那历史学家的风范自然而然跃然纸上。《张居正大传》的作者充分借鉴了西方传记的写作方法,资料详实,议论精当,逻辑严密,很有可读性,是很典型的学者作品。《李鸿章传》全文用文言文写就,全书只有六万余字,语言精炼,而且富有激情,可谓汪洋恣肆,“敬”、“惜”、“悲”三字又满含无限悲愤,让人心恨恨不已,在使李鸿章形象跃然纸上的同时,也带出了梁启超的风格。如果各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四本书的特色,我想是这样的:最为西化的传记是《苏东坡传》(因为用英文写就),最为平实的传记是《朱元璋传》(因为行文非常明白易懂),最为专业的传记是《张居正大传》(因为作者对传记文学的研究),最具中国特色的传记是《李鸿章传》(因为文言文所写)。

    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分别以四个人的画像作为封面,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李鸿章传》还给出了白话文的翻译,对读者考虑得非常周到。从纸张到印刷,都无可指谪。但美中不足的是,校对太不过关,每本书里都有错别字,读来感觉非常扎眼。另外,说是插图版,书里所选的插图虽然也增加了知识性,但有很多和书里的内容联系不大,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无论如何,这套书整体上不错,对得起它的价位。里面这四本书也确实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对得起“二十世纪四大传记”的名头,值得一买,值得一读。
  •   喜欢李鸿章传。梁启超先生的文章很有气势,历史观点客观独到。与张居正相比,李鸿章生不逢时,实在是一个悲剧。这位清末大员领导了整个清末洋务,却从未拥有过张居正那样的权力,只能在统治者给予的有限空间内修修补补,做不到根本性的变革。既要克服内外重重阻力,还要背负汉奸骂名。当然李鸿章本身是封建官僚,有太多太多的不足,但他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让一个人去背负一个民族、一个王朝、一种制度的失败是不公平的,也是在推卸责任。最近市场上的书籍大都包装过度,喧宾夺主,好像天价月饼。这套传记恰如其分,精致的包装、适当的配色与书籍的内在相呼应,而且价位平易,实在是个人珍藏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   此套书,甚好!下面分几个方面说。包装:外面有一个设计精美的盒子,很漂亮,而且很结实,美观而且实用。内容:李鸿章传。原著水平确实高到了一定的境界,斗胆讲百年前的学者无出梁公右者。梁公跳出了那个时代的传统思维,从根本上认识到了国弱,弱在制度。窃以为,梁公的伟大并为被这个时代所认识。梁公的深谋远虑,梁公对介绍西方思想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翻译者雾满拦江秉承原作者思想,翻译准确,文采不输,实在难得。朱元璋传。应该说这是四本中最差的一本。也许吴老先生水平是有的,但可能某些因素让老先生未能尽述所有。从这点说,老先生是可悲的,知识分子不自由最可悲。书中的亮点是老先生对中国封建制度的认识,以到极致。我们的封建制实行了2000年,确实是靠中国的统治者的聪明才智,不断的完善封建制度,所以才延续2000年。若我们的封建统治者也像欧洲的那么迂腐,让那么多的人在毫无所望的生活中恨那么少的人,我想我们会比欧洲早进入资本主义至少千年----我们都学会种地了,欧洲的所谓高级人种还咿呀乱喊,到处打猎呢。张居正大专:这本书翻译的好,毫无从英语翻译过来的痕迹,且语言优美,连贯不拖沓。这书道出了中国几千年的问题:做中国人难,做伟大的中国人则难上加难----纵使你真的想做一番实业,也往往要用非常的手段。苏东坡传: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肖多说,甚至他还应该更高。东坡的政治生涯不顺,不如其弟。书中对王安石的看法和梁公截然相反,这里不做评价。两个字;好书!
  •   本记吴晗、朱东润、梁启超、林语堂的巅峰巨作之联袂呈奉历史读物的最佳选择,知人知世,传统政治智慧纤毫毕现。熔史学文学于一炉,著就令人心潮澎湃的传奇巨篇大师级文笔写绘最壮阔的人生。
  •   朱元璋、张居正、李鸿章、苏东坡都是历史的佼佼者,而作者对传主的研究和理解也是入木三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都是上个世纪的作品,距离传主的年代少的有一百年,多的则是六七百年,这对于作者准确把握传主的性格更增添了难度,所幸的是,作者将这一难题完美地解决了,不愧为“20世纪四大传记”。名不虚传,对我来说,还有一点,就是“物超所值”!
  •   刚看完李鸿章,感觉李鸿章写的不像是传记,其他的正在看。
  •   冲着梁启超买的,看了李鸿章的一生,看着梁翁给的血淋淋的评价,好书,其他未读。
  •   头两天刚刚看完《张居正大专》,正在唏嘘不已的时候,碰上了本套书的促销,那当然立马下单喽。到货很快,质量不错,设计简洁,很适合传记类的风格。名人传记本身就非常值得一读,更何況是出自大家之手,不仅想推荐给喜欢看书的单位一把手,更想想更多的人推荐。不过,从看《张居正大专》的情况看,读者要具备一定的古文和历史基础,否则对一些章节或表述会更难准确理解的。所以也逼得自己要多补补课了。
  •   从皇帝、宰相、文豪的人生浮沉中读中国传统政治智慧
  •   读书的乐趣不仅在于看别人的故事,而更多地在于走好自己未来的路,不至于多次地重复摔倒在同一个地方,抑或踏进同一条河流。特别是断断续续读完《朱无璋传》后,只觉一阵凉风从脑后袭来,似乎太阳也是冰冷的。这样的书,个人以为,并不适合心有“宏图伟业”者参考,只应给一身无求的平民在饭后茶余作为笑谈的论据资源。因为历史都是重复的,太阳和月亮轮流交替,照耀了人间亿万年,今天的现实,明天将汇入历史。如此想来,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也是因“学问”而成为“文革”祭坛上的第一个牺牲品,其中缘由,令人深思、叹息!!
  •   在近似白描的勾勒中,把每位传主传奇的一生展现出来,读者就成为欣赏者,心灵平静的与主人翁对话。好!现在只读完了苏东坡传!接着读
  •   20世纪四大传记是一套值得认真去静下心来读的好书。
  •   读史使人明志,尤其历史名人传记,送给上初中的外甥的,不知道他读的怎样了
  •   这四本书在大学的时候陆续读完了,但一直没有自己买一套来。都是很不错的人物传记,名家写名家,自然有一种不同的视角。赶上这次活动,果断下手。喜欢人物传记的就买吧,不会有错的!
  •   朱元璋等这些人生经历应该会对我有所帮助,读完后再来评吧
  •   四大传记,很好,包装也很好,价格也非常便宜。一个字,赞。
  •   需要耐心品读 政治智慧需要手腕 不是老百姓能玩得起来的 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物力挽狂澜 都是出自名家手笔 好书
  •   人物传记中的四大经典传记,值得一看。
  •   不愧为20世纪四大传记
  •   当当包装的很用心,没有损坏,送货速度也可以,书不错,可惜出手早了,刚收到货 《20世纪四大传记》就降价了,多花了20多,心急了。
  •   很经典的四大传记,都是大家之作,也许可以加上王安石传成为 五大传记
  •   读传记对高中生来说是特别有用的,特别是写作方面,有助于提高其能力。
  •   现在的传记都写得太含糊太不认真了,没有什么含金量,甚至是流水账一般。这一套都是经典,人物也经典,笔者也经典,值得一看。有硬壳包装,很适合收藏,而且价格非常划算。
  •   尤其是吴晗的朱元璋传
  •   四个喜欢的人物的传记,细细品味
  •   了解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以此为线索可以熟识中国古老光辉的文化,以古老历史的积淀来鉴别当今之事物。可谓古为今用,社会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的升华,摒弃历史就等于空中楼阁。可以陶冶情操,增加谈资,增加游历的经验
  •   很好的书,帝王,政客,文人,改革家都有,有代表。有见地!好
  •   四本书,尤喜《苏东坡传》
  •   顶级传记 值得珍藏
  •   初次看到这样的传记,很是不同
  •   看不懂啊,搞文学研究才有吧
  •   非常不错的一套书,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
  •   最喜欢这几本书,准备再看一遍。
  •   读传纪,读人生,读感悟
  •   对于喜欢历史人物的人来说 这几本书很好了 价格也实在
  •   这个商品不错,又恶补了不少历史
  •   相当具有性价比,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一套好书!
  •   终于收到了这四本书,价格与市场相比便宜不少,而且书的质量很好,送来时还附着薄膜保护
    非常喜欢,而且还是国学大师倾力所著,向往已久!
  •   特价时候买的,质量不错,设计简洁,很适合传记类的风格,4本书本身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再加上这个价格和质量,推荐。
  •   一人一个口味
  •   不错的书,正在学习中。
  •   好书。正在学习中
  •   写得很好,值得一看,给赞!
  •   很好的一套书受益匪浅
  •   自己观看丰富学识,送人也很有面子。
  •   还没看完,文言文不好懂啊
  •   内容没的说,庄镇也不错
  •   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内容丰富,我喜欢!
  •   4本,都是大家之作,仔细读
  •   算是不错的书,正在读,捧着书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   今天收到书,质量不错,价廉物美。翻了翻,这书值得一读。
  •   直接寄到家里的,父母说好~
  •   说起来惭愧,这套书买回来这么久了还没怎么看过,只能说包装很好,印刷不错,纸张质量很好了,买书在当当还是挺好的,我这儿物流很快,一般2天就能到,价钱也比较合理。
  •   床头阅读
  •   我喜欢,女儿也喜欢。发货快,就是外包装坏了。路途遥远,内容物还好
  •   书本是自己选的,内容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寄来的书有瑕疵,心情不爽。
  •   没想到这套书,有这么好。印刷质量,和内容都不错。可以收藏。
  •   不文不白,看着不如原版有味道
  •   人物传记中的四大经典传记。
  •   一套负责任的书
  •   也是很全面的书,给同事家的孩子捎的
  •   套装书包装精美,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   终于到手,哈哈。
  •   实惠,划算,都是名家的大作
  •   好便宜 很核算
  •   书买的很划算 打完折还有满99减30的活动 话说当当的快递变快了啊
  •   满减的时候买的,很实惠!
  •   没想到还有张恨水的,买重了
  •   必看无疑!
  •   好实惠的书。好不错的书。以后还来这买
  •   看了正文,不错。
  •   纸质很好,包装也不错.
  •   真正的好书!正版万岁!
  •   限时抢的,非常好,很实惠。
  •   这套书我是给我老公买的,他很喜欢.
  •   给朋友捎的 她很喜欢
  •   名家的书值得收藏
  •   书比较好,但邮的比较慢,还是很喜欢的
  •   不错,收藏着。
  •   5折咧~~
  •   东西很好 速度也不错
  •   当当的送货越来越好了,继续加油
  •   价格质量都不错,发货快。
  •   名人傳記多多益善,更何況多是出自大家之手。開卷有益吧。
  •   很喜欢。。值得慢慢品鉴
  •   还没看完~~,挺好的
  •   看了《明朝那些事》后对人物传记非常感兴趣,因此买了这套传记。
    传记明显要写的严谨很多。
    刚开始看《张居正大传》,感觉读起来有些累,里面摘取了很多顾问描述,要理解一下的。
    不过传记大多是这个样子的。
    书的纸张不是很厚,还可以。
  •   喜欢张居正,这本传记很错。
  •   很喜欢这些书,只是书的质量有点问题,朱元璋传里有一页出现了一个不小的洞,虽然可以猜缺的字,但总觉得有点郁闷;苏东坡传里也有别字和错误的地方,不知是作者的错还是排版的问题
  •   四月初参加当当购指定书满99元送40元的券的促销活动, 结果却因为结算时用了5元抵用券.(9000分积分换的) ,就没有40元赠券了。对当当失望之余也写出来,希望不要有人重蹈我的覆辙呀。
    很喜欢的书,看完《苏东坡传》就想找来他的所有作品慢慢读呀。
  •   历史没有真假
    真有真诚与否
    因为历史都是后人的主观判断加上丰富的想象力
    不错的传记
    但也不必担着这个四大的头衔 被 招摇过市
    封面的纸张和颜色特别容易脏
    耐脏度
    就像历史一样
  •   现在的书商,惯用插印无关痛痒的图片以抬书价的伎俩,该书除用此小技之外,为压低成本,竟然将字号缩得极小,行距调得极密,致使书阅读起来相当困难。看到书商的吹嘘本以为不错,拿到手才大呼上当,奉劝真正爱书读书的人不要买这个版本。
  •   在朱元璋身上,我们会看到诸多的神话,却看不见诸多的神秘。吴晗是我国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早研究朱元璋的学者之一。他本人对朱元璋其人的酷爱,可谓是饭不离口,衣不离手。我身在吴晗故乡,义乌中,看见这个市的老人家有很多人都在看这本书。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多是表达着,一个是朱元璋本身出自农民,就像我们喜欢毛主席一样了,二是吴晗是同乡人,所谓故乡情,力捧于他,三是吴晗的这本书,文辞优美,言简意赅,对朱元璋直逼透露,非常的详尽。而我有幸也看了一下,不想与着当年的赵明诚一样,鉴赏了古物,就不想还给人家了。这是无礼之举,只是为表达此书的妙,及吾人的喜欢!
  •   去除一些依风附草的政治味,书倒是好书。老子有言: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位老先生倒好,也不估摸一下当时的形势,不知道毛公当朝,大有太祖的遗风,居然纵笔行文,直指圣意,其不出人命,岂可得乎?
  •   先是看了当年明月,感觉轻快,后看李亚平,另有高论,近看吴晗,惊诧不已,原来上一代已将明史写成绝唱,今人皆源出于此
  •     听说毛总在指挥紧张激烈的三大战役之时还在看这本书,也许仅凭此一条一切推荐都是多余的!不想臧否历史,随便扯上几点:1、这本书并没有“毛主席亲自披阅的书”这个副标题,至少我买到的这本没有。不论毛是否披阅过,这本书都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一读。明史研究的人很多,吴晗最有名(也是我最早听说的一个),除却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绝对是大家中的大家。希望大伙抛开毛的影响,还其本身,以历史的眼光去读,方能见其真谛!2、书写得清新明快,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小说来读。读了这本书你才知道原来历史学家并非都是老学究样,写那些又臭又长晦涩难懂的学术样文章;读了这本书你才会明白写通俗读物的历史学家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读了这本书你才知道原来象《万历十五年》那样有趣的书之前早有人写过;读了这本书你才发现写历史书应该有怎样严谨的态度;读了这本书你才觉得原来“某某那些事”都是狗屁!……3、这本书是吴晗1948年写定的版本,应是这本书的本来面目。在1965年版的自序中,作者检讨自己是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这点看来很有趣啊。
  •   看了好多关于朱元璋的书,这本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书,正在看,装潢很精美,值得一看,这本书用的是吴晗的1949年版本,没有所谓的历史的局限性,值得一看
  •   明代给我的感觉是十分晦暗的,充满阴霾和杀气。这本彩图的传记,让人欣慰。书中的图很漂亮,有很多南京(金陵)的珍贵文物图,文字还是吴晗的文字,简练、悠扬。图文很搭,相得益彰!
  •   书的质量很差 书页都散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