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的分量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国平  页数:202  字数:13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周国平品唐诗宋词:闲情的分量》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品宋词,是我2007年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宋人弦歌》所写的序和台词。这一台节目由北京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在全国各地演了许多场,很受欢迎。篇目和辑题是该公司的老总钱程拟定的,我只做了少量修改和补充。钱程与我素昧平生,他热爱文学,在困境中以宋词自娱,酝酿了这一台节目,托人捎信给我,期望我承担相关的文字工作。我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勉为其难,应了下来。我在中学时就非常喜欢宋词,借此机会得以重温,并把自己的体会写了出来。
  第二部分品元曲,写作的由头也纯属偶然。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的朋友王菱做一套古典韵文“新赏”的书,元曲部分无人写,找到了我。与上述品宋词不同,这一部分的篇目是我自己选定的,而评论的文字则不着眼于文学,多是随想式的借题发挥。如此成一册小书,原题《断肠人在天涯——元代爱情人生散曲新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这本小书在市场上早已绝迹,就让它在这里再献一回丑。
  第三部分是若干篇谈中国古代学者文人的旧作,曾经收在我的不同集子里,现在汇到了一起。其中,谈阮籍、袁宏道的两篇稍长,也比较系统一些,而谈孔子、韩愈、苏轼、玄奘的诸篇都只是小随笔。盘点的结果让我自己很吃惊,存货竟这样少,对于我钟爱的庄子、陶渊明、李白、王阳明等人,我怎么会没有写任何文字。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上海人,著名的哲学家、诗人。
  著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及译著《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唯美的欢娱——宋人弦歌
第二辑 断肠人在天涯——渎元曲随想
第三辑 圣人与闲人
孔子的洒脱
另一个韩愈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夜读苏东坡
人生贵在行胸臆——读袁中郎全集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阮籍与尼采

章节摘录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人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竞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径径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另一个韩愈  去年某月(编者注:本篇为作者1998年6月所作),到孟县参加一个笔会。孟县是韩愈的故乡,于是随身携带了一本他的集子,作为旅途消遣的读物。小时候就读过韩文,也知道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但是印象里他是儒家道统的卫道士,又耳濡目染“五四”以来文人学者对他的贬斥,便一直没有多读的兴趣。未曾想到,这次在旅途上随手翻翻,竟放不下了,仿佛发现了另一个韩愈,一个深通人情、明察世态的韩愈。  譬如说那篇《原毁》,最早是上中学时在语文课本里读到的,当时还背了下来。可是,这次重读,才真正感觉到,他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因为懒惰而自己不能优秀,因为嫉妒而怕别人优秀,这是多么准确。最有趣的是他谈到自己常常做一种试验,方式有二。其一是当众夸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表示赞同的只有那人的朋党、与那人没有利害竞争的人以及惧怕那人的人,其余的一概不高兴。其二是当众贬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不表赞同的也不外上述三种人,其余的一概兴高采烈。韩愈有这种恶作剧的心思和举动,我真觉得他是一个聪明可爱的人。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人联想起自己的类似经验,发出会心的一笑。  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分兵坚守睢阳,一年后兵尽粮绝,城破殉难。由于城是先从许远所守的位置被攻破的,许远便多遭诟骂,几被目为罪人。韩愈在谈及这段史实时替许远不平,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之将死,其器官必有先得病的,因此而责怪这先得病的器官,也未免太不明事理了。接着叹道:“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这个小例子表明韩愈的心态何其正常平和,与那些好唱高调整人的假道学不可同日而语。  在《与崔群书》中,韩愈有一段话论人生知己之难得,也是说得坦率而又沉痛。他说他平生交往的朋友不算少,浅者不去说,深者也无非是因为同事、老相识、某方面兴趣相同之类表层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一开始不了解而来往已经密切,后来不管喜欢不喜欢也只好保持下去了。我很佩服韩愈的勇气,居然这么清醒地解剖自己的朋友关系。扪心自问,我们恐怕都不能否认,世上真正心心相印的朋友是少而又少的。  至于那篇为自己的童年手足、与自己年龄相近却早逝的侄儿十二郎写的祭文,我难以描述读它时的感觉。诚如苏东坡所言,“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读了不掉泪是不可能的。最崇拜他的欧阳修则好像不太喜欢他的这类文字,批评他“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可是,在我看来,常人的真情达于极致正是伟大的征兆之一。这样一个内心有至情、又能冷眼看世相人心的韩愈,虽然一生挣扎于宦海,却同时向往着“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的隐逸生活,我对此是丝毫不感到奇怪的。可惜的是,在实际上,他忧患了一生,死后仍摆脱不了无尽的毁誉。在孟县时,我曾到韩愈墓凭吊,墓前有两棵枝叶苍翠的古柏,我站在树下默想:韩愈的在天之灵一定像这些古柏一样,淡然观望着他身后的一切毁誉吧。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夜读苏东坡  一  除夕之夜,陪伴我的只有苏东坡的作品。  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  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  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  “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声称是。在苏东坡的私生活中,最幸运的事就是有这么一个既有魅力、又有理解力的女人。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自从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政治舞台以后,他两度遭到贬谪,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你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到海南岛,他这个一天都离不了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通的蛮族中了却残生。  二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故,不合时宜。  苏东坡曾把写作喻作“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完全出于自然。这正是他的人格的写照。个性的这种不可遏止的自然的奔泻,在旁人看来,是一种执著。  真的,诗人的性格各异,可都是一些非常执著的人。他们的心灵好像固结在童稚时代那种色彩丰富的印象上了,但这种固结不是停滞和封闭,反而是发展和开放。在印象的更迭和跳跃这一点上,谁能比得上孩子呢?那么,终身保持孩子般速率的人,他所获得的新鲜印象不是就丰富得惊人了吗?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似乎在孩子时期一旦尝到了这种快乐,就终身不能放弃了。他一生所执著的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新鲜的感受——美感。对于他来说,这种美感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富比王公,没有这种美感,生活就索然乏味。贫如乞儿,不断有新鲜的美感,照样可以过得快乐充实。  美感在本质上的确是一种孩子的感觉。孩子的感觉,其特点一是纯朴而不雕琢,二是新鲜而不因袭。这两个特点不正是美感的基本素质吗?然而,除了孩子的感觉,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感觉。雕琢是感觉的伪造,因袭是感觉的麻痹,所以,美感的丧失就是感觉机能的丧失。  可是,这个世界毕竟是成人统治的世界啊,他们心满意足,自以为是,像惩戒不听话的孩子一样惩戒童心不灭的诗人。不必说残酷的政治,就是世俗的爱情,也常常无情地挫伤诗人的美感。多少诗人以身殉他们的美感,就这样地毁灭了。一个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有超脱之道,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这就是诗与哲学的结合。凡是得以安享天年的诗人,哪一个不是兼有一种哲学式的人生态度呢?歌德,托尔斯泰,泰戈尔,苏东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同时是哲学家。  三  美感作为感觉,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不能超脱的诗人;总是执著于某一些特殊的对象。他们的心灵固结在美感上,他们的美感又固结在这些特殊的对象上,一旦丧失这些对象,美感就失去寄托,心灵就遭受致命的打击。他们不能成为美感的主人,反而让美感受对象的役使。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执著于某些特殊的对象了。这是审美上的异化。自由的心灵本来是美感的源泉,现在反而受自己的产物——对象化的美感即美的对象——的支配,从而丧失了自由,丧失了美感的原动力。  苏东坡深知这种执著于个别对象的审美方式的危害。在他看来,美感无往而不可对象化。“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如果执著于一物,“游于物之内”,自其内而观之,物就显得又高又大。物挟其高大以临我,我怎么能不眩惑迷乱呢?他说,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就是因为“游于物之外”。“游于物之外”,就是不要把对象化局限于具体的某物,更不要把对象化的要求变成对某物的占有欲。结果,反而为美感的对象化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你再执著于美感,又有何妨?只要你的美感不执著于一物,不异化为占有,就不愁得不到满足。  诗人的执著,在于始终保持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诗人的超脱,在于没有狭隘的占有欲望。  所以,苏东坡能够“谈笑生死之际”,尽管感觉敏锐,依然胸襟旷达。  苏东坡在惠州谪居时,有一天,在山间行走,已经十分疲劳,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的灵魂就像飞鸿,它不会眷恋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它的唯一使命是飞,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美的国度里。  我相信,哲学是诗的守护神。只有在哲学的广阔天空里,诗的精灵才能自由地、耐久地飞翔。  人生贵在行胸臆——读袁中郎全集  一  读袁中郎全集,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精神阵阵爽快。  明末的这位大才子一度做吴县县令,上任伊始,致书朋友们道:“吴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生公说法石有长老。”开卷读到这等潇洒不俗之言,我再舍不得放下了,相信这个人必定还会说出许多妙语。  我的期望没有落空。  请看这一段:“天下有大败兴事三,而破国亡家不与焉。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  真是非常的飘逸。中郎一生最爱山水,最爱朋友,难怪他写得最好的是游记和书信,  不过,倘若你以为他只是个耽玩的倜傥书生,未免小看了他。《明史》记载,他在吴县任上“听断敏决,公庭鲜事”,遂整日“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可见极其能干,游刃有余。但他是真个风雅,天性耐不得官场俗务,终于辞职。后来几度起官,也都以谢病归告终。  在明末文坛上,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他评其弟小修诗的话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  对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它是中国特色的人性的解放,性灵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很重。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中国文人真不知会成为怎样的俗物。  ——周国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闲情的分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2条)

 
 

  •   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   名家典藏:闲情的分量(周国平品中国古典名作) ,还好。
  •   周先生的书基本买全了,很喜欢他的文风,也赞同他对生活、社会的观点。本书中,主要是周先生关于宋词、元曲及古代文人作品的随笔及点评。与以往哲理类的著作不同,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周先生的文品。在点评古文作品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感情、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   周国平关于宋词和元曲的感悟。先列出词曲,然后给予一些评论。周先生的文字很舒缓,有淡然从容的美
  •   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   看了其他人的评论,总结如下:评论简短,留白多,元曲多于宋词。我个人的建议是,读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别人的点评对你来说只是指点迷津,我以前就看不懂宋词,但是别人的一点提点就会让你醍醐灌顶。我从这本书中还知道了一些关于宋词的小历史。如果只是读书这本书不错,如果是做学问的话,这本书的价值也就有待商榷了。
  •   周国平品中国古典名作
  •   一直挺喜欢周国平的书,生活与哲思,很少有涉及传统古典文学的,这是第一次看,也不错
  •   唐诗宋词元曲值得一读,古诗词鉴赏的韵味在此
  •   在繁忙的生活中选择这样一本书,是对自己最好的福利,清新淡雅的文字透过淡淡的书香,让我们可以平静下来,慢慢的思考诗人词人的人生,或许作者的独特解读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能够让自己安静的享受文化和生活的书,一定不要错过哦!也许我们只听说过某一句词或诗,那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在我们读的那一瞬间能够发出:“哦,原来是这首词啊”的真情流露,我想这就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   对宋词元曲的一两句话评析,老实讲,与此这样倒不如去买那种有解析词曲的宋词元曲三百首。但后面的圣人与闲人着实不错,虽然只有几篇。因为是优惠时买的,所以还是觉得物有所值!
  •   书的装帧清新典雅,一如其文。宋代文人的生活悠游闲适,市井民间富丽繁华,一派安乐祥和的盛世景象,如同一幅书画长卷,借助于文人学士的生花妙笔,呈现在读者面前。可是有乐就有苦,你看那北宋文人的贬谪之苦,郁郁寡欢如弃妇,自喻香草美人,哀怨起来,像是失宠后被打入冷宫、泪水连连的“臣妾”。还有那南宋文人的凄凄惨惨戚戚,复国无忘,身若浮萍,臣昏主弱,其势堪哀。周国平的解说、品读更具婉约的格调,娓娓道来,多了几分闲适,少了些许哀苦,仿佛我们已置身于汴京的繁华市井之中,什么家国天下,由它去吧,此间乐,不思苦也。好书,值得推荐。
  •   这本书非常好看,看看周国平先生怎么解读古典文学
  •   周老师应该以过人的才情、丰富的感情、细腻的笔触、敏锐的美感,给我诠释唐诗宋词的艺术和思想的感悟。
  •   一直喜欢周国平的文字,不过学生还是少看好
  •   买得时候以为是周国平的散文之类的,买回来才发现是周国平评诗词的类似笔记的东西,但大师寥寥几笔也妙趣横生
  •   是冲着周国平的名字去的,以前看过他写的文章觉得挺喜欢的。这本书大略翻了一下,他的鉴赏很短但很精辟!
  •   很细腻的语言。周国平先生是诗人,用诗人的眼看诗人,自然更是胜人一筹。
  •   周国平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古典名著里的人物,值得一读。
  •   对宋词解读的很到位,很喜欢
  •   与大家一起品古典名作,确实是享受
  •   这本书是特价时买的,留白很多,,我还是更喜欢周国平的杂文。
  •   闲时读之 怡情养性 选材好 解读精炼 是本好书
  •   很喜欢中国文学,给人的感觉淡雅宁静又不失力量。感受古典的魅力和生活情趣
  •   一直很喜欢周国平的作品,选的词不错!
  •   让人放松的书,特别是元曲部分,以前了解的不多,这本书不错
  •   闲时读闲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家大作,灰常灰常喜欢。
  •   喜欢这样阅读的感觉,两杯清茶,一份闲情,惬意!
  •   难得闲情呀,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奢侈品
  •   超级精彩,推荐大家买来看看,周国平的作品不容错过啊
  •   男要读王小波,女要读周国平
  •   这是一本哲学家写的诗评,视角和感觉都比较独特
  •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
  •   文章不错,闲看很好,慢慢欣赏
  •   周先生的书,好像不如散文经典。
  •   闲暇的时候看看,的确有分量!
  •   书很精美,文字也很优美,作者对诗词的诠释也很得体
  •   看书要看书使人能静下来的书,作者的书能达到目的。反正我是不看书励志类的书。
  •   书的形式内容都不错,我很喜欢。
  •   配图很漂亮,满满的中国味!评论也很到位!喜欢!
  •   喜欢古典诗词的同志们可以翻翻那。
  •   这本书是给朋友买的,反馈说很不错的书。
  •   本书包装精美,哲理性强,空白处虽然很多,但可以写上自己的心得
  •   很好
    诗意的生活的体现
    让躁动的心灵宁静
  •   很爱很爱,我喜欢的风格
  •   很好!喜欢!都是我想要的书!
  •   很爱诗词,这本书特有感觉·····
  •   诗词多,但是点评少了一些。遗憾
  •   搞促销的时候买的,花了很少的钱买了很好的书,哈哈
  •   书很好,真该阅读当中,一直在当当买书,信得过
  •   评论有点太短了,只有短短几句话
  •   只是评述内容少
  •   品读此书是心情的逾越,在生活压力如此大的当下,细细品读此书是一种压力的缓解和释放。
  •   评点了古代的词,分析了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   很喜欢诗词、希望能把这些学好。
  •   很简短很细碎的作者自己的感想,我喜欢一开始的话,不是诗歌鉴赏之类的。不过能够让你自己也喜欢上诗词。
  •   虽然和想象中的有点不同,但是还不错
  •   这个商品很不错哦 现在还没有时间读 以后会有时间的哦
  •   感觉现在的教育,真是走入了一种误区,其实老祖宗留下太多的精华,但是现在偏偏学好多没用的英语,而不是让孩子多接触我们中华的国粹。
  •   学者的感悟与常人一样,这是经典的力量
  •   简单了一些,也就几块钱么。哈哈
  •   周老师这两年又火起来了,美文还是一如既往的高质量。
  •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品味不同的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这也是一种分享吧。
  •   挺好的,一分钱一分货吧,打折买的还挺划算
  •   包装很好,印刷清楚,内容不错,推荐
  •   非常不错,当当价格非常给力
  •   我觉得还不错,可以好好看看~
  •   质量不错。里面的诗词都是经典啊,解释得很好!
  •   还没有读 想感受一下国学大师的力量
  •   很久没有读老周的文章了,抽空仔细读一读。
  •   闲时读闲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家大作
  •   刚刚拿到,准备好好读读!
  •   一本好书,值得细读。
  •   适合年级高一点的学生读
  •   内容简洁 笔锋流畅 可读性强
  •   印刷精美,值得细细品味
  •   依旧很好
  •   细阅古人、、
  •   还没看呢,朋友说不错。
  •   这个商品不错,正版很赞!
  •   额,还没看,都忘了,应该不错,改天要好好看看
  •     周国平是我非常喜欢的哲学家、作家。《闲情的分量》这本书是好友送给我的17岁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闲情的分量》由三个部分组成——品宋词,品元曲,谈中国古代学者文人。《闲情的分量》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思考了人类永恒的命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本书前两部分对于词曲的品读,周国平仅是寥寥数语、惜墨如金。但这些文字足够有力量,字里行间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哲学空间。对于诗词的解读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周国平以文谈哲,更多的是给读者人文性的关怀和启迪,而不是单纯共鸣式的灌输。前两部分对于词曲的品读,将国学文化、深切人情和哲学思考有机的融合在短短的文字里,以情动人、以理慧人、以文养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