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孔丘  页数:384  译者:学之 注释  

前言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论为主,兼记孔子一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其五代祖因避宫廷祸乱,由宋国迁居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了西周的文化传统。因此,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后更是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年轻时只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八年(前502年),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他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本书是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同时,结合个人的理解与心得,对《论语》重新作的注释与今译。限于水平,本书一定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作者简介

作者:(春秋)孔丘 注释解说词:学子

书籍目录

前言
学 而 第一
为 政 第二
八 佾 第三
里 仁 第四
公冶长 第五
雍 也 第六
述 而 第七
泰 伯 第八
子 罕 第九
乡 党 第十
先 进 第十一
颜 渊 第十二
子 路 第十三
宪 问 第十四
卫灵公 第十五
季 氏 第十六
阳 货 第十七
微 子 第十八
子 张 第十九
尧 曰 第二十

章节摘录

1.1【原文】子[1]曰:“学[2]而时[3]习[4]之,不亦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7]乎?人不知,[8]而不愠[9],不亦君子[10]乎?”【注释】[1]子:过去泛称男子,后来变为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子”一般指的是孔子。[2]学:《说文》中把“学”解释为觉悟的意思。在原文中,一方面是指学习《诗》、《书》、《礼》、《乐》、《易》之类的典籍,另一方面是指学习六艺之类的实际生活技能。[3]时:意为“在合适的时间”或是“时常、经常”。[4]习:繁体字写作“習”,本义是“鸟数飞也”,练习,引申为实践。[5]说:高兴,开心。是“悦”的通假字。[6]有朋:在有些版本中,写作“友朋”。“朋”,这里指的是朋友,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还有人认为指的是孔子的弟子。[7]乐:意思与“悦”相同,都是高兴的意思。但二者有区别,“悦”多指内在感情,“乐”则通常表露在外面。[8]不知:不了解,不知道。[9]愠:生气,恼怒。[10]君子:这里指的是有德行、品德高尚的人。【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和技能之后,并能付诸实践,这不是很开心的事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彼此之间能相互交流,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也不怨恨,这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阐释】《论语》开篇讨论的内容便是“学”,这体现了孔子对“学”的重视。“学”是孔子终生奉行的事业,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中度过,同时鼓励身边的人也要不断地学习。他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著名的教育思想,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我们第一次接触《论语》,接触到孔子思想便是从这句“学而时习之”开始的。那么,孔子让当时的人们学什么呢?学者们有各自的理解,比如,傅佩荣先生认为,应该是各类典籍和生活中必需的技能,例如“六艺”和各种礼仪。南怀瑾先生则认为,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去学某种“知识”,而是去学做人的道理。不论孔子所说的“学”,到底指的是什么,都需要经过“习”,才能感受到快乐。在学校时,老师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过后,要不断地复习、温习。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种反复地温习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怎么会让人感到快乐呢?“习”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是“鸟数飞”,就是小鸟在练习飞翔时,不停地扇动翅膀。那么,“习”在这里就应当理解为“实践”。也许,这才符合最初孔子想表达的含义。无论是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还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不把理论付诸实践,即便你反复温习,得到的只能是空泛的理论而已。况且,谁会喜欢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东西?又有谁不会对此感到厌烦呢?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往往是实验课。当看到那些生硬的公式和定律,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物理化学实验展现在自己的面前时,没有人会不感到惊奇和喜悦。我想,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是无比快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入社会,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验证自己的所学。不管是过程中,或是实践过后,我们总能感受到动手付诸实践,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这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很充实。我想,这应该就是“多动手”的含义吧。为什么孔子会在主要讲述如何学习的章节里,突然提到怎样治理一个军事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呢?可能像举例说明那样,孔子想通过治理国家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试想一下,如果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不懂得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怎么会被称为“出山便可定天下的卧龙先生”?又怎么会使出类似于“草船借箭”这样的妙计呢?毛泽东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分析具体情况。从实践中,我们又能获得新的体验和知识。这是一种良性、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法。所以,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要“求实务本,学以致用”,而且要先学做人,而后再学做学问。除了动手实践,我们还要学会反思自己。通过自我检讨,发现言行中不妥当的地方,展开自我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一种提高自身修养的好方法。只不过,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差不多就行了,干吗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自我反省就是要克服这种惰性,面对自身的错误。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想要有所成就,自我修养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再来看看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是“愠”呢?从字面上解释,是心中的怨恨没有发泄出来。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生气已经是很难得了,如果要做到心中没有怨恨更是难上加难,大概也只有修为极深的君子才能做到吧。事实上,这种方法对于处理矛盾也是非常有效的。生活中,人与人的想法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宽容谦让,人际关系才会趋于和谐。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多听取他人的观点,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修养。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接受采访时,常常会有外国记者提出刁钻的问题难为他。不过,总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从容机智地应答,体现了宽厚待人,仁爱敦厚的君子之风。本章篇末尾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则是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一种呼应。“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又何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南怀瑾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钱穆

编辑推荐

《论语:孔子的大智慧》编辑推荐”朴素蕴真理,微言见大义;礼以仁为本,仁以礼为用;做人、做事、为官、为政之道,皆在其中;诠解儒家传世经典,品味孔子智慧箴言。每一世代的中国人都读《论语》;修身立业、为人处世必读之书;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之一。不把《论语:孔子的大智慧》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生活的标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此书的注解很详细,此书有译文也有作者自己的感悟阐释部分。
  •   书不错,好书,正在阅读中,谢谢当当网~!
  •   儿子希望买一本评论详细的论语;看介绍还不错,没想到其实里面不是每篇都有详细评论啊~~有点失望~~
  •   注释较多,很好;若是字再大点就更好了。
  •   字太多,儿子不太爱看。
  •   书不错,值得一看。印刷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