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吕思勉  页数:536  
Tag标签:无  

前言

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吕著《中国通史》读后章立凡身处浮躁的互联网时代,阅读讲求“吃快餐”,太长的文字没人看。记忆学原理中有一条:付费的知识不易遗忘,价格越高越记得住。上网浏览毕竟有别于捧书阅读,好书还得买来读。在书号成为稀缺资源的国度,出版者不得不计算成本和利润,总喜欢出厚一点的畅销书。上世纪90年代以前那种要言不烦的小册子(党政文件除外),如今已日见稀少,盖因其性价比往往仅适于读者而非商家。不时有朋友问我:以最便捷地阅读了解五千年来的中国史,读哪种通史好?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排除掉《史记》、《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那样的文言大部头,读过的新式中国通史中,范文澜、蔡美彪先生主编的有10册,白寿彝先生主编的有22册,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是两册,均为1949年后的版本,或多或少都有“以论带史”的特色;相形之下,吕思勉、钱穆、黄现璠先生的通史类著作,比较简约精要且鲜有政治烙印。一  广博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吕思勉先生(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出身书香之家。他幼承家学,次第入塾入县学,旧学根基深厚,基本上是自学成才,未接受新式大学教育。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若按当今只重学历不重才识的官式教育制度,他连执教资格都不具备。民国时代学术重镇在北京大学,以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前往任教不成问题,他却选择了留在私立光华大学(上世纪50年代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直到逝世。吕先生的学历、学术旨趣,与当时西方教育背景的学术精英不甚合拍,而坚守“私学”传统,不愿涉足官办的公立大学,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吕先生是一位通博之才,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以及大量史学札记,共有八九百万字。这部《中国通史》原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连结”。在上册中,他将《史记》“八书” 体例加以细化,分解为十八个门类,分别加以论述。下册从民族起源、古代社会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以人文史为纬,以政治史为经,表述分明,议论风发,浓缩中国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其功力非同一般。应该用怎样的视角和立场,去回顾和审视历史?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两点:一、先有宏观视野,后有微观视角,随时穿越时空,不断调整焦距;二、保持平常心,不预设立场,审视距离放在目标时段的一百年至五百年之后。通史写作需要具备穿越时空的视野和高屋建瓴的史识,否则很难驾驭海量的史料。吕著《中国通史》不仅继承了司马迁以来的史学传统,同时采用了清末梁启超“新史学”所开辟的学术视野,将中国史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放到世界史的时空中观察研究,并对梁先生的酷锐视角有所调整,与政治保持了适当距离。二  对儒、法两家经济思想的评述我在阅读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吕先生建立在旧学底蕴和新学高度上的历史观。原书由私域扩展到公域,自初民的社会生活始,从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而及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从实业、货币到衣食、住行,从教育、语文到学术、宗教,解析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的演变。各章节的排序及内容的表述丝丝入扣,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关系。吕先生治学的严谨,不仅在于具有宏观的视野,同时也关注到历史的细节。他从经济制度上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三大时期:“有史以前为第一期。有史以后,讫于新室之末,为第二期。自新室亡后至现在,为第三期。自今以后,则将为第四期的开始。”他注意到:“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两种思潮:一是儒家,主张平均地权,其具体办法,是恢复井田制度。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甲)大事业官营;(乙)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法家在统治技术(治术)方面,懂得“创设新税,自当用间接之法,避免直接取之于农民。在与百姓日用相关的盐铁上“加些微之价,国家所得,已不少了。”汉代法家桑弘羊的盐铁官卖及均输政策,“筹款的目的是达到了,矫正社会经济的目的,则并未达到。汉朝所实行的政策,如减轻田租,重农抑商等,更其无实效可见了。直到汉末,王莽出来,才综合儒法两家的主张行一断然的大改革。”(第四十一章  财产)吕先生认为:“王莽的失败,不是王莽一个人的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王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改革运动长期停顿,仅出现过“平和的、不彻底的平均地权运动“,如晋朝的户调式、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租庸调法,至唐德宗朝改为两税制后,“国家遂无复平均地权的政策”。宋朝王安石变法,关注点已转移到粮价,推行青苗法用意虽良,但在商品交换及市民社会尚未充分发育的年代,权力无法监督,改革最终沦为秕政。他总结说: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然其宗旨虽善,而其所主张的方法,则有未善。这因历代学者,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太深,而对于现实的观察太浅之故。在中国,思想界的权威,无疑是儒家。儒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认识本不如法家的深刻,所以只主张平均地权,而忽略了资本的作用。(第四十一章  财产)这段论述是相当公允的,肯定了改革者的历史地位,而较之“文革”中为政治需要生造出的“儒法斗争史”,又不知高明凡几。三  对文化与制度的思考吕先生在解析财产制度由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时,提出“人类的联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无分彼此,通力合作,一种则分出彼此的界限来。既分出彼此的界限,而又要享受他人劳动的结果,那就非于(甲)交易、(乙)掠夺两者之中择行其一不可了。而在古代,掠夺的方法,且较交易为通行。在古代各种社会中,论文化,自以农业社会为最高;论富力,亦以农业社会为较厚,然却很容易被人征服。”而征服者在建立统治之后,就得考虑统治(或曰剥削)的可持续性,不随意干涉原有的社会组织,甚至同化于比自身更先进的社会文化:(一)剥削者对于被剥削者,亦必须留有余地,乃能长保其剥削的资源。(二)剥削的宗旨,是在于享乐的,因而是懒惰的,能够达到剥削的目的就够了,何必干涉人家内部的事情?(三)而剥削者的权力,事实上亦或有所制限,被剥削者内部的事情,未必容其任意干涉。(四)况且两个社会相遇,武力或以进化较浅的社会为优强,组织必以进化较深的社会为坚凝。所以在军事上,或者进化较深的社会,反为进化较浅的社会所征服;在文化上,则总是进化较浅的社会,为进化较深的社会所同化的。(第四十一章  财产)对于从封建时代到资本主义时代的文明嬗替,吕先生认为:封建社会的根源,是以武力互相掠夺。人人都靠武力互相掠夺,则人人的生命财产,俱不可保。这未免太危险。所以社会逐渐进步,武力掠夺之事,总不能不悬为厉禁。到这时代,有钱的人,拿出钱来,就要看他愿否。于是有钱就是有权力。豪爽的武士,不能不俯首于狡猾悭吝的守财奴之前了。这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源。平心而论:资本主义的惨酷,乃是积重以后的事。当其初兴之时,较之武力主义,公平多了,温和多了,自然是人所欢迎的。(第四十章  阶级)在工业文明东渐之前,中国的农业文明曾是一种强势文明。吕先生指出,游牧民族入侵后,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同为农业文明的佛教文化输入中国后,“并未能使中国人的生活印度化,反而佛教的本身,倒起了变化,以适应我们的生活了”;“中国虽然不断和外界接触,而其所受的外来的影响甚微”;“至近代欧西的文明,乃能改变生活的基础,而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彻底起一个变化,我们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彻底的改变,这些表述,揭示了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成为主流文明的历史必然。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是一个争执已久的话题。对于改造西方宗教为本土教门的太平天国革命,吕先生分析其失败之原因“实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若再推究得深些,则其失败,亦可以说是在文化上”。他指出:“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很不容易同时并行,而社会革命,尤其对社会组织,前因后果,要有深切的认识,断非简单,手段灭裂的均贫富主义所能有济。”(第三十三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吕先生这一分析十分精到,近代以来中国人对革命的误解,恰恰在于混淆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将两者同时并行。离现实越近的历史越难评判,吕先生在分析清朝的覆亡时,除缕陈戊戌维新失败的权力斗争背景外,也指出文化上的守旧愚昧:“只要中国人齐心,即可将外国人尽行逐去,回复到闭关时代之旧”的思想,是酿成蒙昧主义排外运动的重要原因。而革命超越改良的原因则在于:“孝钦后自回銮以后,排外变而为媚外;前此之力阻变革者,至此则变为貌行新政,以敷衍国民。宫廷之中,骄奢淫佚,朝廷之上,昏庸泄沓如故。满清政府至此,遂无可维持,而中国国民,乃不得不自起而谋政治的解决”。(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腐朽的政治、滞后的改革和媚外的外交,最终导致了革命爆发和王朝倾覆。四  余论上述种种,仅系阅读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无法尽述吕先生的博大精深。严耕望先生将陈寅恪、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其他三家都令名远扬,惟吕先生相形落寞,直到近年“国学热”兴起,才重新“被出土”。1949鼎革之际,钱先生出走香江,不与新政权合作;陈(寅恪)先生走到半途滞留羊城,成为非主流代表人物;陈(垣)先生留京痛悔前非,为新主流所接纳。如此看来,功名可“正取”也可“逆取”,有心无心的“政治正确”或“不正确”,皆足以扬名立万。“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士大夫历来有当“帝王师”的冲动,统治者想干点好事或坏事,往往摆出“以史为鉴”的身段向史家求教。其实在主子心目中,这些人大多是备用的“两脚书橱”或歌功颂德的词臣。治学如不能与政治保持距离,学者很容易失身入彀沦为政客,吕先生毕生潜心治学不求闻达,坚持做学界隐者,尤为难能可贵。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胜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观者,从这部叙事心平气和、解析鞭辟入里的中国通史中,不仅能窥见作者的史德与史识,也可洞悉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周期律,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2010年3月14日  风雨读书楼自序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今本书已将政治史移作上册,文化史改作下册——出版者注)。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经述及了。此册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册写成,即付排印,以代钞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缪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吕思勉识。

内容概要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一经出版,畅销数十年,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中国通史》分上下编,上编是中国政治史,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下编为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原作上篇为中国文化史,下篇为为中国政治史,今为方便读者阅读,将中国政治史作为上篇,中国文化史作为下篇,文字做了少量的技术处理。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著作宏富,有《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等。

书籍目录

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自序绪论上编 第一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三章 古代的开化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七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十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十一章 前汉的衰亡 第十二章 新室的兴亡 第十三章 后汉的盛衰 第十四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十五章 晋初的形势 第十六章 五胡之乱(上) 第十七章 五胡之乱(下) 第十八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十九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二十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中衰 第二十二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二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二十四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北宋的积弱 第二十六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二十七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二十八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二十九章 明朝的盛衰 第三十章 明清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三十三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乱 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 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下编 第三十七章 婚姻 第三十八章 族制 第三十九章 政体 第四十章 阶级 第四十一章 财产 第四十二章 官制 第四十三章 选举 第四十四章 赋税 第四十五章 兵制 第四十六章 刑法 第四十七章 实业 第四十八章 货币 第四十九章 衣食 第五十章 住行 第五十一章 教育 第五十二章 语文 第五十三章 学术 第五十四章 宗教

章节摘录

叙述历代的盛衰,此即向来所谓政治史。中国从前的历史,所以被人讥消为帝王的家谱,为相斫书,都由其偏重这一方面之故。然而矫枉过正,以为这一方面,可以视为无足重轻,也是不对的。现在的人民,正和生物在进化的中途需要外骨保护一样。这话怎样说呢?世界尚未臻于大同之境,人类不能免于彼此对立,就不免要靠着武力或者别种力量互相剥削。在一个团体之内,虽然有更高的权力,以评判其是非曲直,而制止其不正当的竞争,在各个团体之间,却至今还没有,到被外力侵犯之时,即不得不以强力自卫,此团体即所谓国家。一个国家之中,总包含着许多目的简单,有意用人力组成的团体,如实业团体、文化团体等都是。此等团体,和别一个国家内性质相同的团体,是用不着分界限的,能合作固好,能合并则更好。无如世界上现在还有用强力压迫人家,掠夺人家的事情,我们没有组织,就要受到人家的压迫、掠夺,而浸至无以自存了。这是现今时代国家所以重要。世界上的人多着呢?为什么有些人能合组一个国家,有些人却要分做两国呢?这个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民族的异同,而民族的根柢,则为文化。世界文化的发达,其无形的目的,总是向着大同之路走的,但非一蹴可幾。未能至于大同之时,则文化相同的人民可以结为一体,通力合作,以共御外侮;文化不相同的则不能然,此即民族国家形成的原理。在现今世界上,非民族的国家固多,然总不甚稳固。其内部能平和相处,强大民族承认弱小民族自决权利的还好,其不然的,往往演成极激烈的争斗;而一民族强被分割的,亦必出死力以求其合,这是世界史上数见不鲜的事。所以民族国家,在现今,实在是一个最重要的组织,若干人民,其文化能互相融和而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民族而能建立一个强固的国家,都是很不容易的事。苟其能之,则这一个国家,就是这一个民族在今日世界上所以自卫,而对世界的进化尽更大的责任的良好工具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族国家,这是无待于言的。一个大民族,固然总是融合许多小民族而成,然其中亦必有一主体。为中国民族主体的,无疑是汉族了。汉族的由来,在从前是很少有人提及的。这是因为从前人地理知识的浅薄,不知道中国以外还有许多地方之故。至于记载邃古的时代,自然是没有的。后来虽然有了,然距邃古的时代业已很远,又为神话的外衣所蒙蔽。一个民族不能自知其最古的历史,正和一个人不能自知其极小时候的情形一样。如其开化较晚,而其邻近有先进的民族,这一个民族的古史,原可藉那一个民族而流传,中国却又无有。那么,中国民族最古的情形,自然无从知道了。直至最近,中国民族的由来,才有人加以考究,而其初还是西人,到后来,中国人才渐加注意。从前最占势力的是“西来说”,即说中国民族,自西方高地而来。其中尤被人相信的,为中国民族来自黄河上源昆仑山之说。此所谓黄河上源,乃指今新疆省的于阗河;所谓昆仑山,即指于阗河上源之山。这是因为:一、中国的开化,起于黄河流域;二、汉武帝时,汉使穷河源,说河源出于于阗。《史记·大宛列传》说,天子案古图书,河源出于昆仑。后人因汉代去古未远,相信武帝所案,必非无据之故。其实黄河上源,明明不出于阗,若说于阗河伏流地下,南出而为黄河上源,则为地势所不容,明明是个曲说。而昆仑的地名,在古书里也是很神秘的,并不能实指其处,这只要看《楚辞》的《招魂》、《淮南子》的《地形训》和《山海经》便知。所以以汉族开化起于黄河流域,而疑其来自黄河上源,因此而信今新疆西南部的山为汉族发祥之地,根据实在很薄弱。这一说,在旧时诸说中,是最有故书雅记做根据的,而犹如此,其他更不必论了。范昧的古史,虽然可以追溯至数千年以上,然较诸民族的缘起,则是远后的。所以追求民族的起源,实当求之于考古学,而不当求之于历史。考古学在中国,是到最近才略见曙光的。其所发现的人类,最古的是1903年河北房山县周口店所发现的北京人[Peking Man。按此名为安特生所名,协和医学院解剖学教授步达生(Davidson Black)名之为Sinanthropus Pekinensis,叶为耽名之曰震旦人,见所著《震旦人与周口店文化》,商务印书馆本]。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其时约距今四十万年。其和中国人有无关系,殊不可知,不过因此而知东方亦是很古的人类起源之地罢了。其和历史时代可以连接的,则为民国十年辽宁锦西沙锅屯,河南渑池仰韶村,及十二三年甘肃临夏、宁定、民勤,青海贵德及青海沿岸所发见的彩色陶器,和俄属土耳其斯单所发现的酷相似。考古家安特生(J.G.Andersson)因谓中国民族,实自中亚经新疆、甘肃而来。但彩陶起自巴比仑,事在公元前3500年,传至小亚细亚,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传至古希腊,则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俄属土耳其斯单早有铜器,河南、甘肃、青海之初期则无之,其时必在公元2500年之前,何以传播能如是之速?制铜之术,又何以不与制陶并传?斯坦因(Sir Aurel Stein)在新疆考古,所得汉、唐遗物极多,而先秦之物,则绝无所得,可见中国文化在先秦世实尚未行于西北,安特生之说,似不足信了(此说据金兆梓《中国人种及文化由来》,见《东方杂志》第二十六卷第二期)。民国十九年以后,山东历城的城子崖,滕县的安上村,都发现了黑色陶器。江苏武进的奄城,金山的戚家墩,吴县的磨盘山、黄壁山,浙江杭县的古荡、良渚,吴兴的钱山漾,嘉兴的双栖,平湖的乍浦,海盐的澉浦,亦得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其中杭县的黑陶,颇与山东相类。又河域所得陶器,皆为条纹及席纹;南京、江、浙和山东邹县,福建武平,辽宁金县貔子窝及香港的陶器,则其文理为几何形。又山东、辽宁有有孔石斧,朝鲜、日本有有孔石厨刀,福建厦门、武平有有沟石锛,南洋群岛有有沟石斧,大洋洲木器所刻动物形,有的和中国铜器上的动物相像。北美阿拉斯加的土器,也有和中国相像的。然则中国沿海一带,实自有其文化。据民国十七年以后中央研究院在河南所发掘,安阳的侯家庄,濬县的大赉店,兼有彩色、黑色两种陶器,而安阳县北的小屯村,即1898、1899年发现甲骨文字之处,世人称为殷墟的,亦有几何纹的陶器。又江、浙石器中,有戈、矛及钺,河域惟殷墟有之。鬲为中国所独有,为鼎之前身,辽东最多,仰韶亦有之,甘肃、青海,则至后期才有。然则中国文化,在有史以前,似分东、西两系。东系以黑陶为代表,西系以彩陶为代表,而河南为其交会之地。彩陶为西方文化东渐的,代表中国固有的文化的,实为黑陶。试以古代文化现象证之:一、“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而鱼鳖则为常食。二、衣服材料,以麻、丝为主,裁制极其宽博。三、古代的人民,是巢居或湖居的。四、其货币多用贝。五、在宗教上又颇敬畏龙蛇。皆足证其文化起于东南沿海之处;彩陶文化之为外铄,似无疑义了。在古代,亚洲东方的民族,似可分为三系,而其处置头发的方法,恰可为其代表,这是一件极有趣味的事,即北族辫发、南族断发、中原冠带。《尔雅·释言》说:“齐,中也。”《释地》说:“自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同,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齐”即今之“脐”字,本有中央之义。古代的民族,总是以自己所居之地为中心的,齐州为汉族发祥之地,可无疑义了。然则齐州究在何处呢?我们固不敢断言其即后来的齐国,然亦必与之相近。又《尔雅·释地》说“中有岱岳”,而泰山为古代祭天之处,亦必和我民族起源之地有关。文化的发展,总是起于大河下流的,埃及和小亚细亚即其明证。与其说中国文化起于黄河上流,不如说其起于黄河下流的切于事情了。近来有些人,窥见此中消息,却又不知中国和南族之别,甚有以为中国人即是南族的,这个也不对。南族的特征是断发文身,断发即我国古代的髡刑,文身则是古代的黥刑,以南族的装饰为刑,可见其曾与南族相争斗,而以其俘虏为奴隶。近代的考古学,证明长城以北的古物,可分为三类:一、打制石器,其遗迹西起新疆,东至东三省,而限于西辽河、松花江以北,环绕着沙漠。二、细石器,限于兴安岭以西。与之相伴的遗物,有类似北欧及西伯利亚的,亦有类似中欧及西南亚的,两者均系狩猎或畜牧民族所为。三、磨制石器,北至黑龙江昂昂溪,东至朝鲜北境,则系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所为,其遗物多与有孔石斧及类鬲的土器并存,与山东龙口所得的土器极相似。可见我国民族,自古即介居南北两民族之间,而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了(步达生言仰韶村、沙锅屯的遗骸,与今华北人同,日本清野谦次亦谓貔子窝遗骸,与仰韶村遗骸极相似)。

媒体关注与评论

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胜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观者,从这部叙事心平气和、解析鞭辟入里的中国通史中,不仅能窥见作者的史德与史识,也可洞悉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周期律,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章立凡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自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实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顾颉刚

编辑推荐

海报:《中国通史》编辑推荐:史学大师吕思勉的传世之作吕思勉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最经典最权威的中国通史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4条)

 
 

  •   这本《中国通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经典传世之作,它不同与中国的上下五千年之类讲故事的历史书籍,它更倾向于一种文化的传播,是史学大师吕思勉以自身的修为,对历史作出的理解和阐述。《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一经出版,畅销数十年,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中国通史》分上下编,上编是中国政治史,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下编为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原作上篇为中国文化史,下篇为为中国政治史,今为方便读者阅读,将中国政治史作为上篇,中国文化史作为下篇,文字做了少量的技术处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族国家,这是无待于言的。一个大民族,固然总是融合许多小民族而成,然其中亦必有一主体。为中国民族主体的,无疑是汉族了。汉族的由来,在从前是很少有人提及的。这是因为从前人地理知识的浅薄,不知道中国以外还有许多地方之故。至于记载邃古的时代,自然是没有的。后来虽然有了,然距邃古的时代业已很远,又为神话的外衣所蒙蔽。一个民族不能自知其最古的历史,正和一个人不能自知其极小时候的情形一样。在现今世界上,非民族的国家固多,然总不甚稳固。其内部能平和相处,强大民族承认弱小民族自决权利的还好,其不然的,往往演成极激烈的争斗;而一民族强被分割的,亦必出死力以求其合,这是世界史上数见不鲜的事。所以民族国家,在现今,实在是一个最重要的组织,若干人民,其文化能互相融和而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民族而能建立一个强固的国家,都是很不容易的事。苟其能之,则这一个国家,就是这一个民族在今日世界上所以自卫,而对世界的进化尽更大的责任的良好工具了。对于历史感兴趣的此书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文化阅读气氛。
  •    当我一开始着手准备读史的时候就犯了难,上下五千年(其实还不止)浩瀚史海无数文献论著究竟该从何入手呢?虽也曾有通读《二十四史》的“豪言壮语”,但自己心里明白这不过是理想中的理想而已,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恐怕还得从白话文的通史著作入手,无他,谁叫咱就这点水平呢?那就考虑近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的大作。于是便首先买了诚之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来拜读。说实话,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真是觉得困难,虽然这本通史用白话文写的,但是书中用语词汇和当下的文章相去甚远,有时候一个句子,要仔细读上两三遍才明白是在说些什么。而且由于成书时间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有很多史学上的概念和认知和今天的也有巨大差异,比如说先生所谓的“古代”乃是指有史料以前的年代,好比三皇时代,这可和我们当下的概念差得远了,使得我初读起来,觉得是云里雾里,要仔细对比了前后文才明白过来。但这些差异只是徒增了一些困难而已,只要入了门,想必没有人不为先生丰富的学识所倾倒。而且先生另辟蹊径的把书分为两部分,先是把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社会乃至人文学术分门别类的详细解说,然后再按着年代更替来论述政治历史。无疑这样的方式能使读者首先对于中国这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在历史上各个方面的发展演化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接着再来看每个朝代每个时代的具体历史,这样一来读者对于那些纷繁的人物兴衰朝代更替的大致来龙去脉心里有个谱,知道些大概的缘由,避免了看史料如同听故事一样的泛泛而谈。
      
      而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我想先生的这本通史最大意义在于,先生的治史方法乃至整个史观和我们当下所熟悉的,或者说我们从小课本上的那些大不一样。那是因为先生身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当时西学为广为国人所接受甚至收到热烈追捧,和所有学科一样,治史的方法也毫无例外的也为之一变,从千百年来的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到了融入西方哲学的新史观。而且身处在那个外忧内患的动荡年代里的学人,无不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所谓治史也比必是抱定着以古为鉴的目的去的。所以先生的著作有很深刻的时代烙印,比方说,先生对于秦汉之际社会情况的论述,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些观点就大相径庭。而正由于他是个新旧时代中间的人物,所以他在著作中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思想和西方社会思想进行的对比,就显得分外重要,由我看来而言,可谓是精辟已极,那怕是到了今时今日其中的意义仍可为我们所深思和借鉴。
      
      当然这不是说先生就此放弃了传统的“史官精神”,或者应该说在接受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显见于文章各处)后,先生看待我们的历史较以前所有的学人都更为客观和公正吧。好比对待儒家的的态度和论述就十分的中肯,要知道在他那个年代是打到孔家店的闹的最凶的时候啊。诚然先生有很多观点在我看来是充满了学究气的,但这也未尝不是一大长处。好比谈到佛学,先生是完全用一种学究的角度来阐述佛学的情况和发展历史,说实话,我觉得和通常读到的那种充满宗教层面敬畏精神的佛学著作相比,先生的论述真是殊有异趣。而且先生关于佛学和宋代理学的对比一段论述,也堪称精妙。无论先生对于佛学,理学,儒学的个人观点是怎么样的,但是就他的论述而言,毫无疑问他是认真深入的研究过这些学术理论,且绝对的就事论事的,所以论述很是公正。绝不似当下那些半杯水就上讲坛,一开口就是偏薄的人物。或许这个时代最缺少的就是先生的那种学究气吧。
      
      史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后来人谁也不知道,即便是再标榜公正,只要是人记录下的历史,总是有偏薄的,无论如何有时代局限总是在的。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样来读所谓的“历史”呢?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样从他人论述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那份能理解的历史呢?想必也只有博采众长,好在我们很多前辈们的大作可以拜读,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史观。而作为那个新旧过渡年代的代表性学人,先生的这本通史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我们绝对不应该错过的。
  •   。《中国通史》分上下编,上编是中国政治史,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下编为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   中国通史:史学大师吕思勉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经典传世之作,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   我看太平天国运动百度一下华山尹洪浩
    一、天国起义的背景
    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率领农民起义,史称“金田起义”。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之时,曾通过拜上帝教来发展成员,壮大组织。忠王李秀成自供状谓:“天王常在深山内藏,密教世人敬拜上帝。亦有读书明白之士子不从,从者俱是农夫寒苦之家,积岁成众。知欲立国深远图者,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朝辉、翼王石达开、天官丞相秦日昌六人。除此未有人知道天王欲立江山之事。自教人拜上帝之后,数年未见动静。至道光二十七、八年上下,广西贼盗四起,扰乱城镇。各居户多有团练,与拜上帝之人两有分别,拜上帝人与拜上帝一伙,团练与团练一伙,各自争气,各自逞强,因而逼起。”(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年6月修订第三版第873页)而后,广西各地大旱,灾民流离失所。洪秀全遂趁机而起,以“天灭满清”“朱明在兴”“驱逐满族,光复河山”为口号。
    这使我们不禁产生一种疑问?一个以农立国,打击富商大贾,实行“重农抑商”的一个农业国家,历代农民起义,为何如此之多,在世界史上所罕见呢?
    史学家往往归咎于:第一,封建王朝的腐败,如帝王的昏庸,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馆。后宫干政,信任宦官,宠信外戚。
    第二,监察机构“形同虚设,玩忽职守”,官员的贪污腐化,鱼肉乡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无所依靠,流离失所。
    第三,水利年久失修,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重大灾害,如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等。这些灾害的发生,几乎都会导致农民衣不覆体,食不饱腹,流离失所,社会动荡。往往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揭竿而起。但是其中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疆域之广,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能在每处同时发生。如隋炀帝时期的农民起义。
    那么参加太平天国的义军为何如此之多呢?
    其一:清廷实行“八股取士”,实行文化恐怖政策,大兴“文字狱”,压抑汉族,导致“人心思汉”,“驱除异族,光复河山”的洪杨起义自然吸引大量汉族人士参加。
    其二:外敌的入侵。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被迫向英国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大量廉价商品远销中国,中国沿海商品很难与其竞争,再加上政府对工商业者盘收重税,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导致沿海手工业者失去生计,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其三:起义军的胁迫。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在其自供状中谓:“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烧了。寒家无食,故而从他。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年6月修订第三版第874页)
    其四:起义军“平均地权”口号的吸引。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土地,平均地权,做到“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从而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
    二、天国起义失败的缘由
    公元1853年,义军占领南京,而后定都与此,改为天京,国号“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只利用几年的时间,便横扫大半个中国,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但是这次起义很快由盛而衰,直至失败。太平天国起义,其盛也速,其衰也速。纠其原因何在?共产主义史学家会告诉你,答案很简单: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不可能代表先近的生产力,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不可能取得革命成功。这样的结论很不能使读者信服。那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呢?
    第一:不吉利的国号。太平天国,“太平”二字,一方面反映天国领导人用宗教从事起义,另一方面也反映天国领导人受张角黄巾起义,创立“太平道”的影响。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皇帝尽情享乐,宦官外戚势同水火,官员贪污腐化。张角由此而起,创太平道,(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即取“太平道”,“太平”二字),他广收门徒。给百姓治病,不收分文。东汉王朝竟予以嘉奖。后密谋起义,口号:“苍天以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东汉王朝大为震惊,皇帝一旨诏书,各地郡守予以招兵镇压。黄巾之乱终被平。但也导致地方政权做大,不服中央,由此使中国又陷入两百余年的南北朝大动乱。
    太平天国,“天国”二字。金田起义之后,义军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把八旗军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暂时的胜利使天国的领导人被冲昏头脑。定都天京之后,开始大赏功臣,滥封王爵,贪图富贵享受,失进取之心了。江山还没有打下,天国领导人就梦想着作天朝美梦,去做“活死人”了,这难道不是很可笑吗?反观清朝,清朝自知八旗军队和绿营已不堪作战,镇压不了起义,因此只得借重汉人,重用汉人,编练新兵,为扑灭这次起义奠定军事基础。
    洪秀全拜上帝教,信奉耶稣。莫非想学日月神教,高呼“太平天国,千秋万载,秀全教主,一统天下”不成?“他的耶稣教也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他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自为天弟。他奉天父天兄之命来救世。他的命令就是天父天兄的命令。崇拜耶和华上帝者,“无灾无难”:不崇拜者,“蛇虎伤人”。他的兵士,如死在战场,就是登仙。孔教,佛教,道教,都是妖术。孔教及寺观都必须破坏。”(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第24页)于是天国之军所到之处,中国古典书籍被焚毁,儒家经典被焚烧,孔庙被捣毁。便注定了这次起义失败的命运。因为许多汉族人士对义军“光复民族的大好河山,驱逐异族”也是支持的,但义军大肆焚烧中国古书籍,使知识分子痛心疾首,反而支持满清。满清虽为异族,但毕竟保护中国文化。曾国藩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讨贼檄文》:“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关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以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观,不思一为之所也?……所过州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污其宫室,残其身首,无庙不焚,无像不灭,此又神鬼所共愤,欲一雪此恨于冥冥之中者也”(萧一山著《清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57页)文中生称,此次叛乱并非针对大清帝国,而关乎名教的存亡。(陈舜臣著《儒教三千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第26页)各地纷纷组织团练,协助清王朝予以平叛,曾胡左李四大中兴之臣由此而起,为大清剿灭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
    第二,义军的残暴。这次起义也同以往的农民起义军一样,义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著名的教育家,原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在其回忆录《西潮》中记道:“大约在我出生的三十年前,我们村庄的一角曾经被太平军破坏。一位木匠出身的蒋氏族长就参加过太平军。人们说过他当过长毛的,他自己也直认不讳。他告诉我们许多太平军掳掠杀戮煮吃人肉的故事,许多还是他自己亲身参加的。我看他的双目发出一种怪光,我父亲说,这是因为吃了一种人肉的缘故。我听了这些恐怖的故事,常常为之毛骨悚然。这位族长说,太平军里每天要做祷告感谢天父天兄(上帝和耶稣)。有一天做祷告以后,想要讨好一位老长毛,就说了几句“天父夹天兄,长毛夺咸丰”一套吉利话。老长毛点头称许他。他抖了。就继续念道“天下打不通
  •   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谭其骧称他“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的国学基础深厚,但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白话本国史》渗透着作者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正如王家范所说:“先生于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议论,知道他实得益于对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知识的吸收,社会经济、社会组织、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他的中国通史,实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
  •   几年前买过一本傅乐成的中国通史,想看看台湾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受益匪浅。这次买吕思勉的同名著作,在于他的体例不同,大师作品应该不错,慢慢读。
  •   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可谓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内容涉猎很广,文笔很简洁,不像现在某些教授的作品,经常引用一些时髦的网络语言哗众取宠,吕先生这本书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有些内容确实看起来比较费劲,不过还是很长知识的
  •   小时候就读《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感觉很精彩很吸引人,现在的《五千年》觉得没什么看头了,转而就想读个人写的,《二十五史》自己看着累,也没那时间和精力,看到介绍就买了《中国通史》(许倬云),《中国通史》(吕思勉),还想买《国史大纲》,但总读正史也无趣,就穿插着《明朝那些事儿》一起读,这样才不觉得烦吧。
  •   这本书不错,但是事件讲得简略,制度说的很多,但是限于篇幅,说制度时有时是自言自语的感觉,因为有些事情他自己搞懂了,就直接说了,可是读者未必知道,尤其是税赋方面,说的多而杂,但是又太简略,说不清楚。
    如果买了白话本国史和中国制度史的话,就别买这本书了,如果懒得看那两本,买这本也行,但是想掌握历史事件的,还是看别的书吧,这本不行,建议还是买我说的前两本书看。
    再者,吕思勉的语言有时不太通顺,是时代的问题,要不然就用文言写作,要不就是白话写,两者别掺和在一起啊。
  •   订了一本吕思勉大师的《中国通史,赠一本《》你应该读懂的100处世界建筑》,还有村上春树的《1Q84》,很满意!
  •   中国通史,吕思勉大师的作品,还是很不错的
  •   这本书写的简明易懂。适合有一定历史基础或对历史有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阅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历史知识,一些历史典故的来历。有很多新的观点,作者都经过考证,言之有据,令人信服。感觉很多观点可以作为论文题目来进行研究,可以写出很多的论文来。比起钱穆的《国史大纲》(文言文写就)吕先生的文风也是相当通俗易懂的。一部48万字的书(分上下两部分)不但讲了中国从古到近代的政治史,而且还讲了古代的各种文化专题。
  •   敢写中国通史的人并不多
      以一己之力写中国通史的人更不多
      写了中国通史还被认可滴就绝对是稀有动物了
      吕先生就是这样的“稀有动物”
      
      关于吕先生和这本吕著中国通史的什么地位啊影响啊我就不赘述了 大师就是大师。


    本书的语言非常非常非常简洁
      可以说是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个字多余,中文功底十分深厚。
      阅读起来十分流畅痛快。
      估计这是和作者清末出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有关
      要知道这本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中国社会的全貌的书却只有500多页呀!
  •   吕思勉老师的中国通史啊
  •   一部很高水平的中国通史,很受史学爱好者的欢迎。比内地一些史书受极左思潮写的中国史更客观,更符合史实,更公正。所以受欢迎。
  •   一本截止目前,我看到的写作编排最特别的一本中国通史,用精炼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很多观点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对历史专业的学生和爱好历史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佳作。
  •   这本书是一个学历是的朋友推荐的作为一本曾经用作历史教材的书,读来深入浅出,中国通史,看过真的大致能通一些~这个版本印刷的很好,纸也不错,赶上了优惠,很满意~当当送货的速度还蛮快的,态度也不错~
  •   正在读的中国通史,大师就是大师,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书
  •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的讲义,有通史,亦有专题史,文笔朴实而流畅,观念新颖而不乏论证,实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老师说,在深入研究前应当多读些通史类书籍,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书很不错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历史书总是有益处的,找了好久,终于得到了吕老师的中国通史,非常高兴
  •   一个名族的文化,影响、牵引历史发展方向。这是我在学校读书学习历史时,所从来没有听老师讲过的观点。吕思勉先生通过著作,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历史,如何看待历史。南怀瑾老先生也指出过,读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要一个人一个国家民族能够审视过错,预测未来命运,而这一切都可从民族文化中窥见;此大概观点,与吕思勉先生的几乎相同,话语不同,精神却是相同,由此可见,这是正确的。
    这本书很厚重,不错,言简意赅,一句废话都没有,角度新颖,话语非常有味道,思想见地发人深省,这不但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也是一本优美的文学读物。如果爱上一本书,就不要考虑价钱了,学识、知识、做人的学问才是使你终身受益的无价之宝啊。很值得!
  •   吕思勉老师使我们在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期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   史学大师之名当之无愧。中肯是写史第一要务,吕大师做到了。同期还采买了世界通史和史记9册版,世界通史太过概要,基本讲述对人类的贡献,老外的务实风格可见一斑,但我这种史学门外汉读起来味同嚼蜡。史记基本就是国风,其间批注解释政治立场政治目的显著,而对于我这种二道贩子愤青来说,读起来也没什么意思,唯有吕老师之作读之津津有味,不过难以理解的是,为何再版时要改变老先生原始排版,将政治发展放于首位,实乃画蛇添足,编者无知啊。
  •   真正好书,吕思勉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很精准
  •   吕先生的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不错的通史,吕先生对于很多历史的评说也很客观,值得一读!当然,这本书只是一本普及型的教科书,如果想深入了解研究某一段历史,那么这本书就不够了!
  •   有思想有见地,受称为“最好的中国通史类书籍”,可谓当之无愧!
  •   中国通史这个商品不错
  •   非常值得一读。平时读多了那种叙事而无观点的史书,突然出现观点如此明确的史书,不免惊心动魄。尤其是,《中国文化史》部分,更是难得的了解古代社会的资料。
  •   讲史事太简略,故对想看历史故事的人不太适合,看史实建议看吕之读史札记,可读性很强。对历史的评论很经典,适合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读,其史学观更胜于我国官方历史观,其中所讲道理对益智很有用处,使我们明白生存以及与人相处的道理。书160页言郑华为郑信养子不准确,郑华为曼谷王朝(即现在的泰王朝)开国之君,原为郑信部下,弑郑信自立,向清朝称臣时冒充郑信之子。
  •   大师的作品,通识性的了解中国的历史。留给儿子读
  •   近代历史四大家名作,通史必备!
  •   吕思勉的历史书早就想买一本。看了一段时间了,果然名不虚传,真是经典之作。
  •   其实还没怎么看这本皇皇巨著,光是一个序言就让我损伤不少脑细胞。之所以打了五分,是觉得此种巨作,是得花一生来看,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夸张的宣传,也有些道理。
  •   比较钱穆先生的书,这本书的语言更能让现代人接受;比较黄仁宇先生的书,吕思勉先生的书遣词更加精炼,但评论中略显主观,这个和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   业余读了钱穆、吕思勉等的历史书籍,颇有收获。
  •   本书客观的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对有无知识根基的读者都很适用。
  •   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晓。
  •   看后中国历史全知道
  •   了解了解中国的历史
    不至于别人在讲话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多看点历史哲学的东西 没坏处 值得购买
  •   期待很久了。之前在书店看过吕思勉的作品,数多质优,可惜没有比较令我满意的版本,很多书都是要看完后珍藏的,所以呢,一直没买。
    前段时间看到同学看这本书,光滑皮质,老大厚一本,才20块大洋,太实惠了。就买下啦。
    至于何时完成就不知道咯。排队的书还很多呢……
  •   通史类读物,还是很不错的。
  •   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全面.性价比高,对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很有帮助.
  •   吕思勉先生的作品,一个字,赞!
  •   如果你要读通史 可以选择这个
  •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介绍中国历史
    对于爱好者而言有些晦涩和简单,但是一本史学入门的好书
  •   经典通史,过于简略,大概通读很好用
  •   吕思勉同志的书买了不少,但是看的很少,这就是我,总是喜欢用文化包装自己浅薄的内心。照样没看,没看就没有发言权,但是作为四大家之一,趁吕大师的名气给五分。
  •   了解中国简单历史,不错
  •   挺好的,了解中国的简单的历史
  •   了解中国历史的一部通俗之作,不过也有自己独到之解。不错!赞一个!
  •   大师吕思勉的经典之作,值得一读。
  •   吕思勉先生的书很好看,已经买过好几本了。
  •   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中国历史
  •   还没开始看,一看外观包装挺不错,这本书是对于中国历史比较全的介绍,推荐购买!
  •   和全球通史一起买的,买来用作工具书,非常好
  •   应该多读些中国历史,该书对历史普及有益。
  •   一本好书,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政治等!
  •   不懂中国历史的人,真应该用这本书来扫盲。
  •   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历史
  •   对比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我更喜欢黄的书。
  •   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的堆砌,而是如老师上课般将历史娓娓道来,加入老师自己的总结和理解,让人容易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
  •   吕思勉大师的书确实值得一看
  •   刚收到,速度快。一天就到。书我很喜欢。刚拿到手,还没仔细看。只能说纸张还不错。但吕思勉大师的作品。那是相当相当好好。
  •   我本身对中国历史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本书能让我更多的学习中国历史。
  •   对了解中国历史很有帮助
  •   冲着吕思勉大师之名买的。
  •   因为以前是读理科的,所以一直对中国的原始文化了解甚少,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让我获益匪浅的吧~
  •   吕思勉经典著作,值得收藏!
  •   这是吕思勉的作品。读后大开眼界。
  •   了解中国的发展,展望祖国的未来
  •   这本书非常全面,对不懂历史的人来说很有用!读了这本书,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文化休养了。
  •   此书读来畅快,多有作者独到见解,见识宽广,跳跃性比较大,非常见史书之历史堆砌。
    可惜书装订不是很结实,还没看完已经快两半了,每每拿起既爱又恨。
  •   大师的见解很深奥,很有宏观性。不建议作为了解历史的人读,最好是有点历史基础再看。
  •   还不错,挺好的,特别是《重说中国近代史》这两天我一直在看,有很多新颖的观点,很值得的一次购物。送货的师傅太负责了,速度快,态度好,我的手机在震动上没听见,师傅给我打了6遍电话。很感谢。
  •   知晓中国古今...作者很棒,很敬佩
  •   我是在网上订货后第二天就受到货了,非常快,很高兴
    书的质量没问题,很好
    书的内容比较严谨,很客观,如果哪位书友想读一些历史传奇故事之类的,不建议买这本书
    书的文笔比较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可能读得不太懂,但是读懂大体意思是没问题的。
  •   一本书籍看中国
  •   好书,更主要的是还很便宜。方便喜欢历史想了解历史的朋友做一个大概的了解。
  •   这样一位历史大事的著作,不单单是了解过去,更主要的可以了解这位能还原历史的大师的做学问的态度。
  •   想好好读点历史书,就应该看大师的书。非常幸运碰到这样的活动。谢谢
  •   吕老先生的书写的好。平均三四页一代历史,梳理的清清楚楚。

    活动时73折还另送本《你应该读懂的100处世界建筑》,真是超值啊。两本都是好书。
  •   书不错,看后对历史有全面的了解
  •   其实是老婆想读,因为每次提到历史的东西,她都发懵!不过这本书真的很不错,以前就看过,很详细,对了解历史的人很有帮助!
  •   想了解历史就看这本。
  •   这本书有点难度,主要是在文字上,没有一些历史和文字背景和功底的人,不易读
  •   对于想补历史的读者来说 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   书的纸质和印刷很好。视角比较正统客观,经典的历史读物
  •   高中学历史的,也很喜欢历史,可是,这书写得很深奥,跟课本的叙述和语言的运用不一样,看到第三章的时候就想睡了...
  •   想读历史的朋友,强烈推荐者本书!
  •   书来了,外面还包着塑料薄膜,干净,崭新,一看就舒服。打开好书,让我重新进入历史,学习历史,学习大师的渊博。
  •   让女儿和自己了解历史 领悟人生 升华自我 哈哈哈
  •   这是为了让家里小孩子了解历史买的,应该很不错的
  •   通俗易懂,了解历史!
  •   我觉得一个人要学会读史,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习经验,汲取教训,更重要的是从先人那里学会为人处世的智慧。我觉得这本书给了我想要的。
  •   刚看了开头,觉得很新颖。以前没看过文化史。
  •   为读者创造一种读史方法。
  •   很赞,值得收藏,对历史的系统的研究渗入
  •   大师 没什么说的 本来自己学历史的 历史学入门必备书 另推荐樊树志的《国史概论》 可以结合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