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集萃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红,余渭深 编  页数:240  

前言

  名庠重大庆八旬,  棂星门下聚才俊。  黉宫弦歌傲九州,  蓄势待发志超群。  重庆大学于1932年设立外文系。几经变迁,数易其名,至今重庆大学外语学科已经度过了七十几个春秋。岁月峥嵘,业绩不凡,外文系在重庆大学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重庆大学外文系名师荟萃,俊才聚集。有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吴宓教授,他的师道师德备受海内学界尊崇;有翻译界耆宿、知名作家叶君健教授;有师从Daniel Johns、我国英语语音学研究领域的泰斗周致成教授;有长期从事语言教学、潜心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颇丰的欧治梁教授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他们治学严谨,学有专长,春风化雨,有教无类。在他们的精心培养,潜移默化下,重庆大学外文系人才辈出,不乏外语界、翻译界、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刘炳善教授为其中佼佼者,他著作等身,涉笔甚广,所著《英国文学简史》,是国人用英文编写的首部英国文学史教材;江家骏教授在语言、文学方面造诣颇高,对英诗有独特研究,曾在美国大学任客座教授。  由于院系调整,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重庆大学英语专业停办,外语学科成为公共外语。一大批外语素养高的教师,筚路蓝缕,殚精竭虑,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为重庆大学的外语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是重庆大学外语学科沧桑巨变,高歌猛进的30年。恢复了外语系,组建了外语学院,增设了语种,成立了研究所,拥有五个硕士点、一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此期间,任教的老师与毕业的校友,志存高远,学海求索,表现出色,新秀脱颖而出。教学上,锐意改革,诲人不倦,成绩斐然;科研中,着眼前沿,深入探讨,硕果累累,为我院在全国外语界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重庆大学贡献。

内容概要

  重庆大学于1932年设立外文系。几经变迁,数易其名,至今重庆大学外语学科已经度过了七十几个春秋。岁月峥嵘,业绩不凡,外文系在重庆大学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集萃》撷英集萃,汇集了23位教授的简介与论述(涵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英美文学等),旨在弘扬他们的治学、师道、人品、情操,以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书籍目录

在重庆大学念书论罗色蒂女士之诗Foreword翻译也要出精品汉语外来词译名的倾向性译林语丝感受教学相长促进教学提高重返玫瑰园闲话“整合”转喻语句与真值条件研究型读书法漫谈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三个世界诗歌格律综览欧洲:破碎之美语言学新增长点思考之五:本土化的合璧式创新论外语学习的语境Comptltational Mechanisms for Metaphor in Langclages:a Survey论情节与主题大学专业英语的测试信度与效度研究L2语音语际迁移的多维解析第二语言语义提取中的词汇知识效应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

章节摘录

  大学老师当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外文系的吴宓和朱文振。关于吴宓先生,我已写过回忆文章,现在只谈朱文振先生。  朱文振先生是著名莎剧翻译家朱生豪的兄弟。他在1950-1951学年教过我们英国文学史,用的是美国Neilson and Thorndyke编的教材。现在还记得他在班上用稳重而低沉的口吻一字一句复述《贝奥武甫》(Beowulf)故事的情景。但英国文学史只讲到乔叟就停止了,因为1950年冬天我们都下乡到沙坪坝附近的农村,去参加土改前的减租退押运动。运动结束回系,文学史也没有继续,他改教英文作文。现在想想他在课堂上并没有教我们很多东西,他对我的影响主要在于课外的潜移默化。  朱文振先生跟他那著名的兄长一样,都是典型的江南读书人。他学养有素,中外兼通,温文尔雅而又坚毅执著,在教书和著译两个相辅相成的领域中耕耘一生。我作为一个酷爱文学的学生,对于他这样清寒自守的老师深为敬佩。他教我们作文课极为严格认真,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关于教学方法,记得好像是贝多芬说过:善于教钢琴的人,当学生正弹得兴会淋漓时,不要因为一些小错而不断打断他,以便让他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最好在他弹完之后再从大方面给以指点。我还听一位老教授谈过他改学生英文作文的秘诀:可改可不改——不改。但朱先生改作文的方式却恰恰相反:一篇抄得整整齐齐的作文交上去,下周上课发还时,本子上勾勾画画加上改写,已经面目全非,而且在文章末尾还有他密密麻麻写下的一大段批语。这说明他在每一篇学生作文上都花费了许多心血,对于文章中一切大大小小的“不妥之处”都不放过,都要改掉。他自己是如此严格认真,如此吃苦,却并不讨学生的好。至少就我个人来说,看了他改过的作文后,写作文的兴致就被打消了一大半。但朱先生对学生也不乏幽默感。有一次他监考,时间结束了,同学们还拖延着不肯交卷,他耐心等待一会,同学们还不动,他笑着说:“各位大文豪,请交卷吧,好不好?”大家也笑着交卷了。他的微笑很有特点:那是极儒雅的、冷隽的,稍含一丝嘲弄的意味。我感觉他是一位正派认真的学者,他对学生严格完全是出于好意,所以在课外有时找他聊聊。  朱先生当时住在重大的教师宿舍“行字斋”,环境幽静而荫凉。房间设备简陋,只有一桌一椅一床,是典型的书生寒斋。在靠窗的书桌上摆着一部《简明牛津词典》,并非原版,而是抗战期间龙门联合书店的土报纸影印本,好像雨水泡过似的,纸页膨胀了,厚厚的,像一块四四方方的大松糕,封面还用纸粘补过——看来用得很有些年头了,这是他最常用的工具书。书桌上还放着一摞莎士比亚戏剧的译稿。谈得高兴了,他就向我介绍他翻译莎剧的经过。

编辑推荐

  重庆大学80周年校庆献礼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原为重庆大学外文系,成立于1932年,隶属文学院。建系之初,先后聘请学贯中西的西方文学家及红学专家吴宓教授、莎士比亚专家朱文振教授、英语语音专家周孜成教授等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未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外文系改为外语教研室,1985年恢复为外语系,1995年建立外语学院。2000年5月,根据国务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院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外语系、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合并,成立了新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院现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日语语言文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英语、日语两个语种的翻译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英美文学、英语教育、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测试、商务英语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与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招收计算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同时,学院开设了英语、日语、德语三个本科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2000年被确定为重庆市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该学科又被确定为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依托该学科建立的“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下设七个研究所、两个实验室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编辑部,并于2006年被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90余人,拥有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学、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翻译学等专业的教授10名、博士13名、副教授40余名、近几年,学院共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教材0包括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4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奖励30余项,承担项目(含省部级以上项目)30多项。  历经七十余年的沧桑变化,经过几代重大外语人的艰苦创业,昔日的外语系已经发展成为重庆大学规模最大的文科学院之一,为国家外语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集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