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乡约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董建辉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主要从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这两个不同层面,结合对一些典型个案的深入分析,系统阐述了明清乡约的发展历程,附带也溯及乡约的起源及其在宋代的发展。作者指出,因为明清乡约偏离了吕氏乡约的发展轨道,沦为封建王朝统治民众的工具,与吕氏乡约所具有的民间性、自治性渐行渐远,由此导致了乡约地位的降低和乡约长的官役化,乡约的弊端日趋严重,教化效果每况愈下,所以乡约最终必然与封建王朝一道,退出历史发展的舞台。《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同时对乡约与乡规民约的区别与联系、明清乡约的职能与属性、明清乡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流弊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一、20世纪上半叶的乡约研究二、20世纪末以来的乡约研究第三节 概念的澄清:乡约与乡规民约一、乡规民约的特征和发展二、乡约的演变脉络三、乡约不等于乡规民约第四节 史料、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章 乡约的缘起第一节 《周礼》的“读法之典”一、周官的教民职掌二、周官的读法教化三、乡约源自“读法之典”第二节 吕氏兄弟及其《吕氏乡约》一、吕氏兄弟其人其事二、《吕氏乡约》的制定与推行三、《吕氏乡约》的具体内容第三节 朱熹对《吕氏乡约》的修改一、朱熹的社会教化理念二、朱熹对《吕氏乡约》的修改第四节 南宋乡约的推行第五节 小结第三章 明代乡约的理论第一节 黄佐:乡约、保甲、社仓、社学综而行之一、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四者关系的演变二、黄佐与《泰泉乡礼》三、黄佐的乡约理论四、黄佐乡约理论的特点第二节 章潢:乡约、保甲、社学、社仓分工合作一、章潢与《图书编》二、章潢的乡约主张三、章潢乡约理论的特点第三节 吕坤:合乡约、保甲为乡甲约一、吕坤与《实政录》二、吕坤的乡约主张三、吕坤乡约理论的特色第四节 刘宗周:从寓乡约于保甲到寓保甲于乡约一、心学殿军刘宗周二、寓乡约于保甲三、寓保甲于乡约四、刘宗周乡约理论的特点第五节 陆世仪:以乡约为纲,统领保甲、社仓、社学一、晚明真儒陆世仪二、陆世仪的治乡三约理论三、陆世仪乡约理论的特点第六节 小结第四章 明代乡约的实践第一节 明代乡约的演进一、洪武至永乐年间:明代乡约的肇始二、正统至正德年间:官办乡约与民办乡约并举三、嘉靖八年以后:乡约的全国性推广第二节 王阳明的《南赣乡约》一、《南赣乡约》推行的社会背景二、《南赣乡约》的主要内容三、《南赣乡约》的社会效果第三节 江西永丰县乡约一、永丰乡约的社会背景二、永丰乡约的内容三、永丰乡约的特点第四节 安徽祁门县文堂陈氏乡约一、宗族乡约的演变二、文堂陈氏乡约的制订三、文堂陈氏乡约的内容第五节 小结第五章 清代乡约的泛滥第一节 清代乡约的发展一、宣讲圣谕,乡约趋于形式化二、远离民众,乡约日渐官役化三、泛滥推行,乡约概念扩大化第二节 张伯行:寓乡约、保甲于社仓一、寓乡约于保甲二、寓乡约、保甲于社仓第三节 福建长乐县梅花里乡约一、梅花里乡约推行的背景二、梅花里乡约的内容三、梅花里乡约的性质第四节 江苏乡约局一、江阴乡约局的创设二、各地乡约局的继起三、江苏乡约局的评价第五节 小结第六章 明清乡约的历史评价第一节 明清乡约的属性与职能一、明清乡约的属性二、明清乡约的职能第二节 明清乡约的作用第三节 明清乡约的流弊第四节 明清乡约对当今的启示第五节 小结第七章 结论附录一 永丰乡约附录二 文堂陈氏乡约附录三 长乐梅花里乡约参考文献致谢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在国家政权建设只延伸到州县一级的中国古代社会,乡村社会的秩序究竟是如何维持的,这是我近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2003年,我承担了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农村乡约文化的扬弃问题研究”,目的是探讨在我国广泛推行村民自治制度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乡约文化中有哪些东西可以为我们借鉴,又有哪些东西是必须抛弃的。毕竟,至少从明清以来,乡约或乡规民约就在我国农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民间习惯法或地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和王朝的律法一起,共同维护着广大农村的社会秩序。虽然在有的时候、有的地方,某些乡约或乡规民约与王朝的律法是矛盾的、冲突的,①但只要不威胁到王朝的统治,只要这种矛盾或冲突不是根本性的,封建政府就对它们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容忍态度。而且,正如一些学者的研究所表明的,王朝的地方官员在对各种民事纠纷进行调停时,并不是简单地排斥民间“俗例”,而是巧妙地它们与国家律法之间找到某种平衡,从而便利处理的结果能够被双方的当事人所接受。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清乡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