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研究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怀琪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郑樵中国史学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大史学家,他写出的200卷《通志》,是我们今天能看得到的,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巨制。其中的“二十略”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见解,体现着他的史学智慧,凝聚了他多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毫无疑问,《通志》是我国传统史学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史苑中的一朵奇花异葩,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的珍品。

书籍目录

自序:国学、时代与郑樵研究郑樵评传  前言  第一章 从一介草民到大史学家    一 “风晨雪夜,执笔不休”    二 观察自然,渴求知识    三 有心报国,无路酬君    四 步履维艰,坚持修史    五 山林三十年,著书千余卷  第二章 《通志》:又一部通史巨制    一 会通修史,继承创新    二 “二十略”——《通志》的精华    三 史书表谱的价值在洞察占今    四 卓越的史识和深厚的功力  第三章 冲破藩篱。独立思考    一 《诗》、《书》可信,而不必字字可信    二  对“经既苟且、史又荒唐”学术局面的抗争    三 “好攻古人”,“开学者见识之门户”  第四章 实学主张、类例方法与自得之学    一 实学主张:学问在明用    二 类例方法:治学如部伍持军    三 学贵创新:成一家之言,写自得之书  ……郑樵文集郑樵年谱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而典礼这一部分恰恰是全书最薄弱的,除《乐略》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其实也是学术文化方面的观点)外,其他的方面均没有特色。因此,《通志》并不能作为“百代宪章”的总汇,因为实学思想没有贯彻到底。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也不应该苛求,作为远离阙下的山林一介寒士,没有机遇促使他站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中央去审视历代制度的得与失。《通志·总序》说史不要“徒相尚于言语”,不能“专鼓唇舌”,联系郑樵的实学思想,也就是不能把辞章之学、义理之学的恶习带到史学领域中,具体地讲,史书应当只纪实事,“纪传者,编年纪事之实迹,自有成规,不为智而增,不为愚而减”。①要删去没有内容、没有价值的论赞,不搞褒贬美刺,不搞天人感应、牵强附会的解说。以这样的要求去衡量郑樵自己写的《通志》,可以看出他大体上还是实践了这些主张。《通志》纪传部分的论赞很少,《岛夷传》等带有明显褒贬意味的列传名目也被他删除了。郑樵在史学上有褒贬评论,却很少有对历史的褒贬美刺。《天文略》、《灾祥略》突出宣传的是反对谶纬的思想。和历代正史比较,郑樵的《通志》在历史记录上的主观感情成分很少、美刺褒贬的成分很少,追求反映历史实际的史学趣味很浓。和宋代的经制之学相比,郑樵的实学思想与其相同的地方,这就是重视典章制度的研究,从历代典制的因依损益中找到治理社会可以理鉴的经验。但郑樵的实学思想和经制之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郑樵在史书里追求历史记载的客观性,其实学思想突出的是这一方面。在《通志》里,他对礼、职官、食货的认识,反而显得平淡元奇。(二)强调自然知识和《诗》、《书》同等重要,强调要通过实际观察获取有关的知识。如果只读《诗》、《书》,不知天文、地理,是一个学者的重大缺憾。

编辑推荐

《郑樵研究》: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郑樵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