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基础/学科教育展望丛书

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钟启泉  页数:454  

前言

  新千年来临之际,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各国教育体制的框架已经基本搭设完成,当代教育的发展开始聚焦在变革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层面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进行了多次重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现实问题。当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此背景下启动的。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起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改革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也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为此,我们在考察、总结并推广自己已有的成熟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同时,亦应关注世界范围的改革。

内容概要

  《学科教学论基础》介绍了西方学科形成的史略、中国学科课程沿革、变革时代的学科新形态:日本的案例、学科教学与学力理论等。  《学科教学论基础》由两编组成。第1编“学科形成史略”梳理了中外学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前景;第2编“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技术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当然,本书的阐述不过是为“三位一体”的教堂研究的基本理论。当然,《学科教学论基础》的阐述不过是“三位一体论”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视野和若干素材而已。

作者简介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专家,世界课程研究促进会亚洲代表;日本京都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获“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一等奖”。

书籍目录

第1编 学科形成史略第1章 西方学科形成史略1 学科的起源2 希腊主义时期的“自由学艺”3 中世纪的学艺4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艺5 近代学科的诞生6 新教育运动与改革教育学运动的学科发展第2章 中国学科课程沿革1 中国古代学科课程沿革2 中国近代学科课程沿革3 新中国学科课程沿革第3章 变革时代的学科新形态:日本的案例1 变革时代学校教育的课题与改革的方向2 初高中阶段学科课程的新构架3 超越近代学科的学校课程开发——日本“文部省研究开发指定学校”课程4 学科教学与学习课题的确立第2编 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第4章 学科教学与学力理论1 学科教学与学力理论2 学力理论的历史发展3 “学力”与“学科统整”4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第5章 学科教学与活动理论1 学科教学的心理活动理论2 学科教学: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 教学中“习得”的心理学基础与前提第6章 学科教学与沟通理论1 沟通文化与语言文化2 对话:教学的基本原理3 作为文本的教学语言4 教学规范的转型第7章 教学科学与媒体理论1 教育中媒体的含义与作用2 现代媒体的教学潜能分析3 教学媒体?集息能力?教学方式第8章 学科教学与认知学习能力1 教学与发展2 从认知心理学看学科教学3 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第9章 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1 信息传递型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2 问题解决型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上)3 问题解决型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下)4 练习型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后记

章节摘录

  学校教育同儿童的生活是脱节的。“田园学舍运动”就是针对这种弊端,主张儿童在田园地带过生气勃勃的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之中实施全人格的教育。其代表人物就是利茨(H.Lietz,1868-1916)。他在柏林郊外创设“田园学舍”。这种生活教育的实践以英国的雷迪(C.Reddie,1858-1932)创办的寄宿学校为蓝本。“田园学舍”采用寄宿制,通过手工、农业、学术、艺术等种种领域,实施生活教育。在这里,一切知识传递与教学法的形式都是第二位的。  6.2.3统一学校运动及其学科观  改革教育学运动是围绕着学校制度开始的。升学型的文科中学.和就业型的实科中学的划分,在阶级移动激烈的19世纪末,使人们忍无可忍了。于是,“德意志统一学校联盟”在1886年应运而生。联盟的要求在1900年的“学校会议”上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满足,承认文科中学、实科中学、高等实科学校同等学历。  6.2.4劳作学校运动及其学科观  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teiner,1854-1932)是劳作学校的创设者。他在《小学校的改造》(1905年)的讲演中正式提出_了“劳作学校”的名称,认为“劳作学校”是实施公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场所。在《劳作学校的概念》(1912年)和《劳作教育学概念》(1923年)的专著中,他抨击了主智主义的形式教育,强调缔造未来理想的国家之根本,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国家意识与公民伦理。因此,公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育的手段,强调了重视手工作业的“劳作学校”的必要性。这对于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凯兴斯泰纳成为改革教育学派的代表性的理论家。  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基本教育理论作为基础的。他的教育理论包括了七项基本原理:①全一性原理。即要求受教育者的人格是一切机能的合乎目的的统一。

编辑推荐

  《学科教育展望丛书》所突出展示的学科的研究和开发向单向传授向主体探究的转变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实质。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我国学科教育的转型亦在世纪之效启动,为此,我们需要考察和分析学科教育的有益成果,而《学科教育展望丛书》恰恰为我们瞭望世界搭设了一个平台。该丛书力图准确地把握世界学科教育发展的脉博,全面地介绍和分析各国学科教育发展的特点,细致地勾勒出各学科的整体轮廓,使世界学科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将对我国学科教育的转型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其介绍和分析的学科教育的实践模式亦将对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产生较大的指导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科教学论基础/学科教育展望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教育类书籍中的精品,更适合搞学术研究的人读!
  •   不错的书,很适合中学生去读,激发学习兴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