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钟启泉,汪霞,王文静  页数:3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课程与教学研究在国内开始受到重视,课程与教学理论书籍不断问世,一些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教科书也相继出版。在这种情况下,再编一本有自己存在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论教科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阅读、查寻、上网搜索了国内外已有的大量研究资料,并多方听取本教材拟使用对象的意见,几经讨论和修改,力图使之具有新意。这也正反映了我们对其存在价值的追求。  作为理论研究,我们首先侧重于抓住课程与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我们着重探讨了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九个基本问题: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关系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政策,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当代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其次,我们采取就事论事方法,以理清问题或思路为本,不迂回,少“插曲”,追求简明和概括。  作为教材编写,我们首先把立足点置于通俗性之上。我们认为,学习这本教材的学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成为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而只是希望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以此作为思考课程与教学问题的起点及实际进行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所以,我们力求避免采用培训教育理论专家的表述方式,而是注意使用明晰、易懂的语言来陈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让理论不再那么高深难懂,以推动教育理论的通俗化。其次,我们试图增强教材自身的研究功能,发挥其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和活动的广泛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各章内容之后,专门列出“问题与思考”、“研究与活动”和“推荐阅读书目和网址”。  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作为21世纪的教材,是为培养新世纪教师队伍的生力军而编写的,应该具有时代气息。所以,我们一方面不仅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影响,还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国际流行的新的认知学习工具。首先,在各章的前面放一幅“概念图”。这些图把各章的重点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既便于学习者把握每章的要点,又便于他们复习和巩固。这些格式新颖、表达清晰的图正是借助于热门的认知工具“Inspiration”绘成的。“Inspiration”教育软件是由加拿大“转变策略”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开发的一种功能强大的认知学习软件,其宗旨在于通过“头脑风暴”、设计、组织、描和、画、概念图、网络联接等形式,激励(inspire)学生发展理念、组织思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其次,根据电脑多媒体、因特网在教育教学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特点,在各章的后面还附有可供学习者查询的相关主题的“推荐访问网址”。另一方面,我们尽可能反映课程与教学新的改革动向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在第二章“课程。与教学政策”中,介绍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中,探讨了国家本位、地方本位和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最后一章“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透视”,不仅分析了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还展望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主。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一、课程二、教学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二、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关系概述二、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政策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政策概述一、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涵义二、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特征三、课程与教学政策研究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及价值取向一、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二、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三、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决策模式第三节 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政策一、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特点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与取向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第一节 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的涵义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二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一、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二、课程设讨的取向三、课程设计:目标的确定四、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第三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一、教学设计的本质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三、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准则一、课程组织的涵义二、课程组织的准则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一、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二、学习者取向的课程组织三、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四、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结构一、课程的纵向组织结构二、课程的横向组织结构第四节 教学组织一、教学组织的涵义和类型……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第九章 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透视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一、课程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涵义多重的教育学术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中,所使用的课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都有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与建构。因此,要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课程涵义,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水平的层次性与差异性,一个最基础的。“怎样认识课程并对课程作出界定”的问题就能引发各种类型和各种取向的课程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课程与教育实践相伴共生,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共生共长。在原始社会,老一代向新生一代传授采撷、捕鱼、狩猎、歌舞等生存技能和民俗传统等,即属于课程活动内容;孔子春秋时期的私学教育,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后来对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记载,实为课程实践的例证;在古希腊,从苏格拉底(Socrates)“产婆术”对儿童“真、善、美”的灵魂的塑造,到柏拉图(Plato)“为实现理想国”教育蓝图而拟定的人的终生教育计划。虽然,当时还没有“课程”词汇的出现,实际上是今天我们所指的“课程设置、课程进程”等问题的萌芽。  “课程”一词在我国文献中的出现,始见于唐代。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涛经?小雅?巧言》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南宋朱煮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这里的课程已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在国外,“课程”一词,英语为curriculum。在西方教育史上,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首先提出“课程”(curriculum)这一术语,并将之概念化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文“curfere”,即“race course”,意为“跑道”,规定赛马者的行程,与教育中“学习内容进程”之意较为接近。斯宾塞将“课程”术语引人教育中,并很快被西方教育者普遍采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