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

出版时间:2008-06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勇  页数:206  
Tag标签:无  

前言

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来更是争谈《论语》,连“李鬼”们都争着要挤上讲台。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依然不多,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当然,《论语》更有能让教师潸然泪下的情况,但这份感动的形成绝不是因为觉得孔子的遭遇可怜,而是因为看见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所以潸然泪下其实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从孔子那里得到了无限的感动。而常常筋疲力尽的教师也确实需要被感动。至于教师精神上的大困惑,尤其是从教一生,究竟能经历多少值得珍惜的事情,教师如何对待所经历的事情,这些事情对教师来说究竟有何意义,《论语》同样能给我们带来正确的回答。因此,当教师的,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这正是我们“向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对教师的心灵、精神及知性生活来说,看似平淡无奇的《论语》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我猜想,这与《论语》的作者有关。与《论语》是古典时代书写教师生活的最佳作品相对应,《围城》堪称描述教师生活的现代经典,然而作者钱钟书先生却丝毫看不起其所刻画的“方鸿渐”们——-连上课点个名,都捉襟见肘。讲课时,更只能寄希望于用“笑话”来迎合学生(其实是误人子弟)。与此不同,《论语》写的是孔子,但作者却是学生,而且是好几代孔门弟子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十年(甚至有人认为写了两百多年)。孔子何德何能,竟能让那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要去回忆他的一言一行?与博学的钱钟书先生相比,孔子或许并无多少学问优势,且没有工作单位。但即使如此,孔子仍可以让自己的学生感念终生,尤其是子贡一类的学生,竟还在老师的墓地结庐守孝陪伴老师,时间长达6年,连做官、生意都毅然割舍。学生就是以这些人间的极致情感创作了《论语》。所谓将心比心,老师孔子之所以能赢得学生如此厚爱,自然是因为他曾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更大的爱。这种大爱究竟由哪些人性力量构成?又曾化出多少可信、可爱的教学行为与师生交往?便成了“向孔子学当老师”时最为要紧的问题。在此之前,只需再说一点,身为后辈,我在过去也曾因为无知而对孔子以及朱熹等“孔子式的教师”有过诸多“恣意妄言”。说什么更喜欢柏拉图不喜欢孔子,朱熹不如康德。现在看来,皆是极为空洞、无甚心得之语。事实上,对于这些中外先哲,我连一位都未用心研读过;对于自己,亦没有深入的体认,却发了许多“叶公好龙”式的言论,实在惭愧。还好,诸如此类的言论丝毫不能遮蔽孔子的精神光芒,因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孔子式的教师”在以自己的一生行为向世人展示孔子的精神光芒与人文力量。我这个曾经年少轻狂的后辈也因此可以沿着他们的足迹而对教师孔子作一番“了解之同情”。比如,钱穆先生最杰出的弟子余英时先生的《论语》解读路径就非常好,他认为,《论语》应该“冷读”。“念一句受用一句,得到一句就是一句”,像“梁漱溟先生、陈寅恪先生、吴宓先生”那样,做一个“认真读《论语》的人”。孔子曾言,“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意思大概是说,即使精疲力竭,驿动的心灵也要通过读书来获得安宁。而实际上,孔子还有其他的办法来排解心灵上的空虚或忧伤,比如听喜欢的音乐,抚上等的琴瑟等,但他仍要说“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仿佛只有读自己欣赏的书,才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快乐。毫无疑问,虽然时过境迁,但孔子的精神生命亦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因为哪怕我们忙碌到没有余力,仍然要面对心灵的种种驿动——-其中自然少不了几番失意与惆怅,并因此渴望有朝一日,也来一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然后,我就可以从孔子那里知道,当老师究竟意味着什么,乃至于由此开垦出一块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并在其中长久体验孔子式的教学之恋及当中蕴含的人间极致情感。我甚至会觉得,世间最美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所包含的种种美好人性,孔子通过教学都体验到了。在这本小书里,我正要证明这一点,同时也为中国教师拥有如此一位可信、可爱的先辈感到无上光荣。

内容概要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温暖旅程,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黯然神伤,时而如沐春风,但终会归于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与美好。似乎此前的捧腹大笑、黯然神伤与如沐春风,都是通往恬静、感动与美好的必经之路。就像一个人无论爱什么,亦只有在尝尽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才可以说自己真的爱过。    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作者简介

周勇,一九七三年生,江西南昌人,青年学者,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致力于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国学术教育史、中国名校与名师等领域的研究,文章散见《读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研究》等,著有《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大师的教书生活》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上卷  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  我们有的,孔子没有  孔子有的,我们有吗?  让自己感动的精神训练  别心浮气躁,只学皮毛中卷  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  大教教心  学第一,教第二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听话的颜渊与诲人不倦  看似不好学但贴心的子路  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  大自然中的“从游之乐”  教学之恋:教师的终极命运下卷  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  寻找《论语》导游:钱穆与杨绛  设计自己的《论语》游戏  感受《论语》中的人格力量与师生关系  送一本“我们的《论语》”给毕业生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著名的《孔子改制考》中,一心成就伟业的康有为先生曾视孔子为伟大的民间政治改革家,并将自己的“维新”理想托付于他。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想起孔子时,倾向于认为孔子是中国优良史学的鼻祖。钱穆也是国学大师,钱先生想起孔子时,则常常觉得孔子不仅是中国散文、小品文的创始人,而且是一位心灵大师,总能使自己颠沛流离的日常生活充满道德气象与艺术情趣。欣赏前辈大师的孔子画像之余,我总喜欢认为孔子是“教学之王”,并因此在思考孔子的时候,特意下载了《K歌之王》。这样做虽然可能会被一些方家视为“胡闹”,但以《K歌之王》的歌词作为“理解前提”,却丝毫不会冒犯孔子——不仅不会,反而可以切实地走进“孔子的教学之恋”。我甚至想,歌者正是苦苦爱恋教学的孔子,他对着自己的学生唱,在生命临近终结的时候。只不过,歌名换成了“教学之王”。今天有许多教师都能体会孔子的“苦熬”,因为他们有程度不一的“苦熬”经历。别人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单讲万常迪、黄来旺、刘睿等我熟悉的朋友,就具备理解孔子的“苦熬”经验。十几年前,有心教书却不安分的我,曾有缘与他们同在一处工作,他们因此一度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给我友情与温暖。但即使是我,恐怕也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消除他们的沉默,更不要说从未与他们打过交道的人。也许他们注定沉默一生,任何报纸、期刊都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虽然他们的“苦熬”及其当中蕴涵的人性力量其实值得报纸、期刊去作点描绘。和许多寂寞栖身乡野的年轻教师一样,他们也曾试图通过考研究生走出来,无奈数次努力,皆未能如愿。后来,他们接受了命运。尤其当我想到,我与他们已经八年没有联系了,便更觉得,他们接受了自己的命运:默默地扎根乡村中学,教书,生活,直到上级规定的退休年龄,也没有离开那个和他们的名字一样平凡、一样寂寞的地方。此刻我想起他们,不是为了鼓励他们像孔子那样,去尽情体会一番教学之恋,因为我担心,他们的工作条件还到不了这一步。我想起他们,是想和他们说:我们拥有孔子没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其实已经很有价值,至少它们可以支撑我们从容地度过自己的教学生涯。

后记

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温暖旅程终于暂告结束了。回想过去数月为酝酿及写作本书心甘情愿地被孔子带着走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在此之前,我早已从余华那里知道了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让人“百感交集”的生活,这次的写作算是让我对写作的“精神训练”功能有了切身的体验。即使我已经停止了写作,但只要读起自己写的那些文字,还是会“百感交集”。这是一段旅程,让我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黯然神伤,时而如沐春风,但终会归于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与美好。似乎此前的捧腹大笑、黯然神伤与如沐春风,都是通往恬静、感动与美好的必经之路。就像一个人无论爱什么,亦只有在尝尽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才可以说自己真的爱过。旅程暂告结束了。平静之余,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我初来上海求学那会儿,《论语》正是业师丁钢教授让我研读的第一本中国典籍。可惜弟子不才,我并没有按业师交代的中国古典文化史“训诂”套路仔细研读《论语》,不过是偶尔翻翻,所以始终未能拿出一篇作业。工作后,随着我对钱穆、梁漱溟、陈寅恪、章太炎、朱熹等本土学术大师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我渐渐喜欢上了孔子及《论语》。尤其是开篇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更让我猛然回头,看到了那条贯穿整个中国学术史的“为学之道”。我所遇见的那些本土大师的学术及教育生涯不都可以印证夫子的感叹吗?和庄子理解孔子时常常将自己的思想赋予孔子一样。我在理解孔子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因为过于推崇孔子而浮想联翩,但我远不如庄子潇洒,虽然虔诚对待,却仍要承认,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逼近“真实的孔子”。因此我只能坦言,书中所叙有许多都是我对于孔子的美好想象。希望那些欲还原“真实的孔子”的教师不要把我说的东西当“真”,而应多读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孔子传》,以及刘宝楠先生《论语证义》、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一级的经典考据著作。至于那些喜欢美好的中国传统人文情感的教师,若相信钱钟书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大意为“其事未必然,其理未必不然”。则可以放心阅读我这本兴许连丁点“考据”学问都谈不上的小书。2008年3月31日写于菁菁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孔子是中国人的万世师表,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周勇先生的这本书,把我们带进了作为教师的孔子的世界,领略了“大教教心”等深藏在《论语》里的道理。——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一直为教育学界未能将孔子“引见”给今天的教师而遗憾,读罢此书,心愿已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我曾给一位青年教师题过四个字:无“孔”不入——不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

编辑推荐

《跟孔子学当老师》讲述了回到中国传统教育的源头,追寻令人迷醉的“教学之恋”,钟启泉、钱理群、朱永新、李镇西、卢志文、张思明、肖川等24位专家联袂推荐。跟孔子学当老师,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自我期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跟孔子学当老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大教教心”,“诲人不倦”是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教学之恋”应该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作者略带风趣,甚至调侃中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   跟孔子教书,这是所有教师的终极目标,虽然未必会达到,然而部分却不妨一学,总是会有所不同的!
  •   解读孔子的教育禅。
  •   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师楷模,这本书的透彻解析让人们真正深入地走入了孔子的精神深处.
  •   跟孔子学到了很多!
  •   孔子是“万世之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是不少。
  •   这是我们老师写得哦,每次看到他埋在书堆里写书,都很感动。写出来的书果然不一般呢。
  •   可以轻松阅读的书籍
  •   这本书对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有一定的帮助。
  •   还可以,书到的比较快…
  •   应该还好吧!我还没看完,等看完了再发表吧~
  •   我是在大约一个月前看到一位朋友买了一本,她是一位爱读书的人,看他爱不释手的样子,我就买了一本。而且名字特别好,跟孔子学做老师,多么诱人呀,就买了。但是说实在的,我买了有半个月了,只读了一般,内容是在是太杂了,泛化,什么内容都有,但好像跟孔子、跟论语关系不是很紧密,有些失望
  •   名字很大,内容对我没有什么帮助,属于大学的研究论文不实用!
  •   内容一般,离大师还有差距,继续努力。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出版社出这书都的太没品味了。我开始以为华师的老师出的书不错,一看知道是个半搭子。书中东扯西拉的,风马牛不相及,乱说一气。首先谈什么K哥之王,真是肤浅!不知道作者到底研究孔子没有,研究论语没有?浪费我宝贵的读书时间。
    大夏的书,我买了不少。像朱永新的,肖川的,周国平的,都不错的。建议以后别掺沙!
  •   这本书谈孔子而不仅仅谈孔子,汪洋恣肆,旁征博引,是一本用“心”与古今教育人对话与沟通的好书。
  •   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是一本好书。
  •   感觉还不错 关键还是内容 买的时候能有多点书摘就好了
  •   内容松散,价值不大。
  •   题目很吸引人,感觉应该很实用,买来翻翻内容,是我看过的最差的一本书之一。作者本人一知半解,功底浅薄,用现当代文学的几个作家去附会孔子,乱七八糟。准备把书籍寄还给作者,让他知道治学要严谨。
  •   内容还不错,可以一买。
  •   这本书角度新,我从卓越网买到后,两天一口气读完,受益颇深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