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魂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 编  页数:623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记载的是关于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的故事。吴铎、钱洪老师嘱我作序,虽是诚惶,却不敢辞却。作为丽娃学子,时常感念师长的教诲;作为一任校长,深知肩上承启的重任。今年恰逢学校60周年校庆,离退休的老教授们担纲编辑这本书,有幸先读,感慨万千。这其中,写就的是丽娃河的故事,凝聚着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几代人的情感。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的这句话对于华东师范大学师生来说,就是“丽娃河”,就是丽娃河畔的故事延续形成的丽娃河文化。60年前,华东师范大学选址丽娃河畔的时候,师生们边建校边教学,挥洒着辛勤汗水,但一张张灿烂的笑容表达了心中无限的喜悦。创业的担当和直面困难的达观,在那一刻就已经彰显。60年间,丽娃河畔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过坎坷曲折,但更多的是朴实中闪耀着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光华,勤勉中折射出创造和进取的个性。    关于老一辈名师,娓娓道来的往事,是悠悠的情怀,是深厚而热烈的爱。丽娃河的雅致,处处让人流连,我们这所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浸透着前辈建校时的用心。60年来,文史理工不同学科,大夏光华多元文化,以及五湖四海的教师学生,汇聚在丽娃河畔,是前辈的胸襟,形成了求实创造的文化传统。在许多人看来,丽娃河的色彩如同淡雅的水墨画,但换一个角度欣赏,也许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丽娃河水,平静的是淡定从容,波澜的是追求创新。建校之初,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师奠定了华东师范大学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的历史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老一辈不坠青云之志,提携后学共同进步;新一代锐意进取,瞄准前沿发奋进取。60年间薪火相继,流逝了岁月,留下了感动。这本书描绘的是丽娃河畔丰富的色彩,记录的是华东师大的历史,我们感受到的是文脉隽永、师魂人望。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我看来,大学所以最神奇最具魅力,是因为这是与大师对话的地方。丽娃河畔的老一辈名师,有铁肩担道义的革命家,有诲人不倦的教育家,有探求真理的科学家……而本书的许多撰稿人,也是名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体会着老一辈名师给予的关爱,记录了老一辈名师的风采,这是学者的对话,也是智者的交流。每一篇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反映着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透过字里行间,也折射出每一位人物的独特个性,表达了作者的深刻体会。作为大学精神的主要缔造者和履践者,老一辈名师求实创造,砥砺耕耘,凝练了今天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他们的开放胸襟和开拓精神,造就了今天华东师范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大气的校园文化。他们弘学励教,薪火相传,成就了今天华东师范大学众星云集的辉煌景象。    学校老教授协会组织编辑出版了这本《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恰逢其时,立意高远。走过一个甲子,当回眸风雨历程,我们为老一辈名师的辉煌而骄傲,也为老一辈缔造的光辉而感动。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东师范大学正致力于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我们需要铭记老一辈创业者的功绩,需要继承老一辈开拓者的精神。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把我们的大学建设得更好。    大师就是大学。大师的故事就是大学的故事,大师的历史就是大学的历史。    是为序。    俞立中    2011年4月28日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记载华东师大七十余位老一辈知名学者、教育家风采事迹的文章合集,所记人物有华东师大第一、二任校长孟宪承、刘佛年教授,著名文史哲大家吕思勉、陈旭麓、冯契、施蛰存教授、苏渊雷等。

书籍目录


前言 文脉隽永 师魂人望
现代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路人
——首任校长孟宪承的学术贡献
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当代中国教育事业
——记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教授
中国著名合唱指挥家、教育家
——记马革顺教授①
有德性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德性
——悼念老师王元化先生
爱国重教倡导男女平等
——记校图书馆原馆长王国秀教授
学人风范导师楷模
——追忆法国史专家王养冲先生
一位追求民主、献身教育事业的学者
——记石啸冲教授
大象无形
——记左任侠教授
人如其名
——琐忆史存直师
神思慧境磊落嵌崎
——记冯契先生终其一生创建的智慧哲学
“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
——吕思勉教授治学的创造精神
献身教育锐意创新
——记朱有谳教授二三事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许杰·
严谨治学身正为范
——记理论物理学教授许国保·
风雨人生笔墨春秋
——记文史学家苏渊雷教授
用生命奏响真理的音符
——李平心先生高贵俊伟的学术品格
人生楷模治学良师
——怀念华东师大地理系的缔造者李春芬教授
学贯中西高雅平和
——记数学家李锐夫先生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奠基人
——严重敏教授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严钦尚教授的学术风范
振笔疾书才贯二酉
——忆束世激师
通古今经天纬地
——吴泽先生的学思历程·
用译作点亮人们的心灵
——记著名翻译家余振教授
一生与“小”字打交道的大学教授
——记沈百英教授
一位平常而又不寻常的学者
——回忆沈灌群教授
潜心物理教学刨建师大物理系
——记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张开圻教授
“观察、观察、再观察”
——记著名动物学家张作人教授
呕心沥血辛勤耕耘
——记著名生理学家张宗汉教授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
——记张耀翔教授
中国河口海岸学科建设的先驱
——记陈吉余院士的学术生涯
一位可敬可亲的人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教授之道
忆昔思今承志前行
——纪念恩师陈彪如先生
学以致用求实创新
——记上海微波界元老陈涵奎教授
魂系大夏
——记欧元怀教授对创建大夏大学的贡献
潜心问学世纪行
——罗永麟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
一生坎坷赤子心教书育人花满园
一一金祖孟教授学术思想及教育贡献
身教重于言传
——纪念周子美先生
鸟类学家的诗意人生
——记著名的动物学家周本湘教授
远在天国的您不再孤独
——怀念气候学家周淑贞教授
博学笃行慎思明辨
——周煦良教授的治学处事之道
治学严谨成果斐然
——记著名植物学家郑勉教授
克己奉公甘为人梯
——记著名光谱学家郑一善教授
开拓进取抢占学科制高点
——记著名动物学家郎所教授
勇于求索,不断追求
——记胡寄南教授
一代地理学宗师,
——记胡焕庸教授
厚积薄发薪火相传
——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郝昺衡教授
关注小学教育开拓现代教学法的研究
——记赵廷为教授
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
——追忆赵祥麟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
直躬是身谋
——记赵善诒先生的精神风范
百科全书式的文坛巨擘
——追忆施蛰存先生
图书馆事业拓荒者
——记洪范五教授
潜心教学陶铸人才
——我的导师姚启钧先生
不用扬鞭自奋蹄.
——记夏炎先生的感人事迹:
突破禁区古为今用
——记洋务运动史学家夏东元教授
老骥伏枥矢志不渝
——记仁师顾可权教授
中国著名音乐学家和作曲家
——记钱仁康教授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关于钱谷融先生
开创学科发展的先河
——记著名的生态学家钱国祯教授
使命·责任·价值
——徐中玉先生的学术理念与追求
对“光与真理”孜孜追求
——怀念哲学、逻辑学教授徐怀启
好学敏求,谦冲渊默
——徐震塄先生言行录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郭圣铭教授的治学和为人
学术造诣深厚诲人不倦一生
——缅怀唐宁康教授
值得回忆的一些事
——记著名动物学家堵南山教授
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著名体育教育家
——记黄震教授
融汇贯通注重实践在继承中创新
——记教育学家曹孚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将我国代数群研究引向世界前沿的带路人
——记曹锡华教授
治学严谨,成果卓著
——记萧孝嵘教授_
一位真正的老师
——记教育学家萧承慎先生l
道直如弦,矢志教育
——中国比较教育先驱常道直先生l
博学·慎行·深思
——记数学家程其襄先生
不坠青云志鹚鸾气自雄
——记程俊英先生
立论精辟,以传播现代心理学为己任
——记谢循初教授
七十余载山河志春华秋实勤耕耘
——记我国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褚绍唐教授
以办好附中为乐的大学教授
——记廖世承教授与光华附中
为她流传着的动人故事
——植物生理学家颜季琼教授二、三事
我国近代动物学的奠基
——记著名动物学家薛德焴教授
朴实俭洁一身正气
——记古文字学家戴家祥教授
概率统计界的老前辈
——记魏宗舒教授

章节摘录

二、开花、结果与扎根    20世纪80年代,为了突破教学上“大面积丰收”这个难题,刘校长与我结下了特殊的师生情缘。    1985年武汉会议开过之后,我与先生见面的机会比过去多了,主要是在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会议上,彼此渐渐熟悉起来。有一个初夏的日子,刘校长夫妇约我在他们家吃便饭。菜很简单,大概四五小盘,可是刘师母亲自下厨,又有酒,是刘校长家乡湖南醴陵捎来的米酒,每人一小杯。边吃边谈,那天刘校长的兴致特别高。不知不觉,又谈到教育。他说,中小学教师积累的经验很多很多,有人说叫“汗牛充栋”。但是,你有没有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是没有作出理性的概括,往往只是热闹了一阵,开了花不结果,有人说叫“过眼云烟”,不能站住。于是,新来的教师只好从头摸起。这是多大的浪费,多么可惜。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理论工作者深入到中小学去,二是中小学教师都能做些教学研究工作。现在最需要的是懂得中小学教育,又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善于思考的人。    饭桌上的一席谈,深深地打动了我。紧接着,1987年,在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建议下,我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成了刘校长的门生。在他的主持下,金一鸣教授、余震球教授、邵瑞珍教授、瞿葆奎教授和杜殿坤教授等先后为我作课程指导,前三年读硕士,后三年读博士,1993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    读书非易事。回想三四十年前在复旦大学学数学时,苏步青教授有一句话:“严师出高徒。”严格、严密、严谨,寒窗数载、丝毫不敢马虎。到80年代苏老为我们开中学教师专题讲习班,严师之风仍不减当年。这次师从刘校长,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宽容、宽厚的导师同样可以使你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刘校长对学生从不发号施令,只有平等讨论。例如有一年冬天的某日,我从青浦赶到华东师范大学,刘校长亲自为我讲课,却不知在刘校长寓所还是办公室合适。于是在校门口先打电话问刘校长,他反而问我,你看哪里方便呢?这种事当然不能由我来说定。先生不说,我又不能说。磨了好一段时间,刘校长说了一句,我家里有一盆火很暖和。我才明白他比较倾向在寓所授课。刘校长的家在楼上,每次讲完课,他都要送学生下楼,挡也挡不住。送下楼时还要问我接着去哪里。那天我告诉他,还要去一下师大教科院办公室。刚到教科院不久,天下起了雨。正在这时,我看到刘校长一手拿了双雨鞋,一手拿把雨伞走进办公室,对我说:“我看你今天没有带雨具,给你送来了。”此情此景,让人没齿不忘!先生对学生的期望和感情,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述,作为学生,唯有百倍的努力才能报答先生。    在学术上的民主、宽容和大度,是刘校长大家风范体现。他多次建议,从各学科领域选拔人才,共同开展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并付诸实践。他经常与我谈到,要认真创设良好的研究小环境。他说物理学的哥本哈根学派有一种“下午茶”的形式,出席的人来自各个领域,随便谈谈,出了很多思想,不一定谁做了特别充分的准备,毫无拘束才有创新。人家有哥本哈根学派、剑桥学派,我们为什么不去形成学派?全国有很多教育改革,但从理论上、实践上形成学派的还没有。    物理学形成学派的根在实验室,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必须扎根于中小学校,奠基于活生生的课堂。时下,教育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教育有一道人为的鸿沟,刘校长力主研究人员要深入实际,花大力气穿透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屏障。他自己率先垂范,带头身体力行。他曾先后五次来到当时我工作的青浦县,不仅听介绍,还下学校、进课堂,找教师、学生谈话,然后给予深入浅出的理论剖析与指导。刘校长指出,我国在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许多学科还只能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要出自己的成果,理论必须和实际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必须和应用研究工作结合。从我国的情况出发,当前应该大力加强应用研究,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的联系。他估计有不少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学科,都将在教育改革中得到较大的发展。  三、明源辨流话教改  明源头、辨流变,是刘校长指导学生学习教育理论的突出风格。他常说,教育理论体系庞杂、流派纷呈,一定要分清哪些是源、哪些是流,它们分别产生于怎样的时代背景,源与流之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茫茫书海中迷失方向。    记得在1990年5月下旬,刘校长又一次在青浦考察。同来的还有很多专家、学者。那一年,我们正在做两件事:一是完成“析取教学目标主成分”的大样本实验,得出结论认为,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不等距、可简化。二是青浦县实验中学“活动一发展”的教学整体格局显示出始料未及的一些真实效果,让学生聪明起来似乎有了一点招数。刘校长亲眼看过之后,很激动。当天他在讨论会上说道,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要改革,怎么改?从前有两派(指赫尔巴特的传统派和杜威的现代派),我们现在要解决联系起来的问题,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通过活动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说:“我过去学教育、就是两派都学。过去变来变去,没有变出个好结果来。这次来看了你们的三类活动,很有道理,想得比较深了,很多具体问题都考虑到了,所以学生能变聪明。学生怎样变聪明,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中心问题.,将来究竟怎么搞下去,当然很不简单,但终归是要解决的。刘校长还说,另外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青浦的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结合得这么紧,几乎没有见到过。只是学校单方面搞改革,有困难;研究机构很积极,没有学校也不行。青浦这两方面结合得那么好,坚持下去,一定能在全上海、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很兴奋!”就在这一天,刘校长兴致勃勃的挥毫写下了“教育改革的楷模”七个大字。    早在1984年,刘校长见到了青浦教学大面积丰收的例证,他很兴奋。1990年,刘校长在青浦看到解决中小学教育中心问题的一种理性思考,又一次兴奋不已。就在那天晚上,刘校长约我去他的住所。坐定之后,刘校长从实验中学的“活动一发展”说起,一直讲到中外与古今。他说,我从国际看到国内,从旧社会看到新中国,学校教学的方式有两种,那就是接受式与活动式,其他很多方式无非是它们的流变而已。接受式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进行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但不利于学生的独创学习。活动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获得出自需要和目的的技能技巧;但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前者的主要倡导者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一直到苏联的凯洛夫。后者的倡导者有卢梭和杜威。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潮,两个不同的源头。教育改革与创新离不开积累与文化,也就是说应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两种教学方式作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最近一二十年来,这两种方式都出现了不同的流变,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相互接受和吸收的趋势一真理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就目前我国的教学而言,防止机械灌输的接受、寻找让学生主动活动的教学方式,培养他们高超的创造才能,应当成为改革的主导原则。    此前此后,先生指导我读了许多书。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到奥苏贝尔有关认知同化理论与有意义接受的著作,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到皮亚杰有关活动内化理论与活动式的学习,等等。刘校长循循善诱,不断提出问题:为什么接受式学习至今还被广泛采用?它受到现代派哪些方面的猛烈抨击?它对学习的本意有哪些理解上的偏颇?对发展思维有哪些局限?另外,为什么人们说“离开了杜威,教育史是一段空白”?现代不少改革流派与杜威的活动是否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而杜威及其后继者的实践为什么干不下去?毛病出在哪里?我渐渐意识到这一连串的问题对研究教育的人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我们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着的时代,简单的“非此即彼”已不能回答真实的问题。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正是这个时代教育改革的大敌。刘校长的明源头、辨流变,站在前人肩膀上,坚持革新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绵绵师恩,虽纸短而情深。先生当年明源辨流的教诲,宛如无边大海中的航标灯,是生命里程中火播薪传的闪光。P29-31

编辑推荐

由华东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组编的《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记载的是关于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的故事。关于老一辈名师,娓娓道来的往事,是悠悠的情怀,是深厚而热烈的爱。丽娃河的雅致,处处让人流连,华东师范大学这所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浸透着前辈建校时的用心。60年来,文史理工不同学科,大夏光华多元文化,以及五湖四海的教师学生,汇聚在丽娃河畔,是前辈的胸襟,形成了求实创造的文化传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师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