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城市江湖社会纠纷解决模式

出版时间:2010-01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作者:易江波  页数:323  
Tag标签:无  

前言

  古代中国社会或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不同于欧洲大陆的社会。古代中国社会有着自己特殊的政治机理。具体说来,古代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公共组织模式,有着特殊的公共政治事务处理模式,有着特殊的社会控制或治理模式。总而言之,有着特殊的社会秩序架构及原理。  对于这一点,近代史以来的学者们,在学术研究的理论认识层面上,似乎都比较清楚,但是一到学术研究的实践操作层面上,大家似乎都模糊了。就是说,抽象地讲这些道理时,似乎谁都清楚,但一到具体分析、阐释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时,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比如人们惯于用西方学者从西方社会发展史中总结出来的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商品经济、市场制度、市民社会、私人空间、公共权力、公共政治、民族国家、公法与私法、私有制等一整套概念体系作为标准或尺度,去分析或阐释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现象,结果就等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不知不觉就歪曲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的本质。  基于这样一种“以西范中”、“以西解中”的衡量或解读,我们在过去的研究中,惯于觉得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秩序(或体制)一无是处;特别是惯于认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远远落后于西方,过于粗糙、野蛮、简陋。所以,近代史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中国法制史著作和教材常常可以写成控诉古代中国法制落后、腐朽、残酷、保守的控诉状。

内容概要

江湖社会的存在与活跃时近代中国的一个日常现象。通过本书的研究,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江湖社会解纷模式可以概括为“帮权自治型”解纷模式。在“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的现代性的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江湖社会解纷模式蕴涵的本土自治能力、自治经验极易被忽视。针对于此,本书以“汉口码头”这一近代中国城市基层空间为研究场域,描述、解释在这场域中的江湖社会如何解决纠纷,他们解决纠纷的模式在近代中国法律发展、法制变迁过程中有何特质与意义,这是一项以大量原始档案为基础的“城市区域法制史”范畴的研究。本书试图探讨,在近代中国继受法与固有法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法律发展大势中,底层社会力量的纠纷解决活动具有哪些内在机理、常变之道,这些“内在机理”、“常变之道”在中国法治进程中有何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本书引用史料翔实,研究领域及角度比较新颖,语言通俗易懂,作者能够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认识和看待中国近代城市江湖社会及其各构成要素,包括其纠纷解决模式的利与弊。本书研究在选题上的特殊性注定了其研究所涉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无论对中国城市区域法制史还是对于中国法律文化多元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易江波,男,1975年10月生,湖北仙桃人。历年求学于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先后获得法学学士(1996届)、法学硕士(2003届)、法学博士(2009届)学位。本科毕业后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湖北警官学院任教员至今,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曾下派至仙桃市公安局千河派出所任基层瞽员一年。

书籍目录

总序          序         导论             一、本书关注什么问题         二、基本概念阐释与学术史回顾        (一)江湖社会:从“造反”、“革命”到“日常生活”   (二)近代汉口:从码头到市镇到近代城市      (三)纠纷解决:在司法技术之外的功胄乏与意义     三、方法与材料:微观的区域社会史与底层视野中的法律史第一章  底层营生:近代汉口码头江湖社会及其纠纷 一、近代汉口码头江湖社会的存在形态        (一)底层:江湖社会的空间特征        (二)帮:江湖社会的组织形态          (三)抱团的共同体:江湖社会的内在属性     二、近代汉口码头江湖社会纠纷        (一)近代汉口码头江湖社会纠纷的日常图景       (二)近代汉口码头江湖社会的纠纷种类        (三)“业”的纠纷:汉口码头江湖社会纠纷的基本属性 第二章  谁来摆平:江湖社会的解纷主体及借助力量 一、主力型力量:江湖社会内部的解纷力量       (一)当事人自身             (二)民间权威:江湖精英           (三)特殊阶层:流氓          二、助力型力量之一:被江湖社会借助解纷的  其他社会力量          (一)亲族、同乡及街邻         (二)自由职业者           三、助力型力量之二:被江湖社会借助解纷的国家力量  (一)基层行政机关          (二)基层司法机关        第三章  黑白两道:江湖社会的解纷途径与手段     一、江湖社会力量白行解纷的途径        (一)调解的缓:中与互惠机制         (二)公议处罚的集体惩戒机制         (三)“打码头”的集体决斗机制——以大智门码头工人纠纷为例           (四)刺杀的复仇与铲除机制——以码头头佬易祥泰被枪击案为例          二、江湖社会借助其他社会力量解纷的途径      (一)亲族、同乡、街邻的参与和善后机制     (二)报界的舆论公示机制          (三)律师的促进调解机制         三、江湖社会借助基层国家力量解纷的途径       (一)国家力量辅助解纷的确权与缓冲机制     (二)江湖社会解纷途径中对国家力量的非法借助:贿赂请托机制        第四章  交织的“法网”:江湖社会的解纷规则与依据  一、习惯            (一)传统法制下的习惯         (二)民国法制下的习惯        二、帮规            (一)地缘型帮规            (二)业缘型帮规            (三)秘密结社型帮规          三、国家法             (一)传统的国家法          (二)民国的国家法        结论  “帮权”解纷模式与本土自治资源  一、帮权自治型解纷模式         二、谁之自治、何种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表格目录         

章节摘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长江中下游城市和市镇的研究中,汉口是一个被关注的焦点。美国学者罗威廉对汉口的商业、行会、社会冲突的研究,成为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一个典范。皮明庥的武汉城市史研究也有丰富的成果。关于市镇的研究也较多,其中以任放的《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研究》较为系统化。汉口城市史的研究正在逐步拓展,如武汉大学历史系关于“十五至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课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关于“近代新兴职业群体与都市社会的系列研究”,均涉及汉口研究,而且取得了众多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的成果,如冯天瑜、陈锋的《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周荣的《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杨国安的《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王美英的《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市镇史、城市史的研究已大体超越宏观、概况的平面式描述而进入深度分析。  比照当代中国的城市模式与行政区划体制类推传统“市镇”形态、类推汉口的古代与近代治理框架,这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4]“以商况较盛者为镇,次者为市。”[5]在早期,“市”仅具有经济职能,“镇”则是镇守之地,具有军事、行政职能。宋代以后,市和镇之间的区分标准发生了变化,二者并无本质的不同,仅有量的差异而已。[6]赵冈认为,“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它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部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中国城市江湖社会纠纷解决模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看得出作者文学底蕴非常深厚!视角独特,颇有收获!
  •   还可以,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