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

出版时间:1994-4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怡  页数:29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介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源流、发生发展,以期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之后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李怡,湖北汉阳人,1966年生于重庆。198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并为教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重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诗探索》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已出版个人学术著作《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参与撰写出版了《闻一多名作欣赏》等。

书籍目录

修订再版前记序导论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中国新诗:创作和阐释的艰难/进入新诗本体与阐释的传统文化视野/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第一章 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特征(一)兴与中国现代新诗的生成中国现代新诗生成的两种文化根基/以物起情、随物宛转的诗歌表现模式/现代诗人的主体创作机制/兴与象征(二)比与中国现代新诗的修辞远取譬与近取譬/近取譬的两个特征/变异的传统(三)比兴传统与中国现代新诗的物态化特征“物态化”辨/中国现代新诗的物态化特征(四)意志化与物态化的消长“意志化”辨/中国现代新诗的意志化趋向/意志化与物态化的消长第二章 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形态(一)屈骚与中国现代新诗的自由形态“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中国现代新诗的屈骚式“自由”/中西比较说“自由(二)魏晋唐诗宋词与中国现代新诗的自觉形态走向“纯诗”/生命与艺术/面对挑战(三)宋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反传统趋向宋诗:“反传统”的诗文化原型/反传统的中国新诗/局限、变形与超越(四)《国风》、《乐府》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趋向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潮流/歌谣化的历史根基/中国新诗歌谣化的基本特征/自由、自觉、反传统与歌谣化第三章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本文结构(一)辨与忘:中国现代新诗的文法追求循环往复的辨与忘/两种诗法背后的两种思维/在“辨”与“忘”之间(二)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音韵特色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协畅化追求/中国现代新诗的拗峭特征……第四章 文化传统中的个体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2)西方诗学观念对中国诗歌“现代”取向的种种影响,它怎样受到古典诗学传统的限制、侵蚀和择取,最终到底留下了什么。  显然,第一个层面属于传统文化的阐释视野,在西方被称之为“原型批评”。不过,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原型通常都与“神话”相联系,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就是关于神的诞生、历险、受难和复活的记忆,文学就是这一古老而常新的神话模式的反复讲述。然而在中国,高度成熟的儒家文化却早已涤除了我们原始年代的诸多“神的记忆”,因而我们所谓的“原型”又主要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典型的社会文化心理,就诗歌而言,指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它的发展成熟过程中所建立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由唐宋时代的极盛而衰之后,这些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似乎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它久久地回旋在人们的心底,从不同的意义上影响着新的创作活动。中国现代新诗的建立与西方诗歌的输入关系甚大,但是,“文化及其产生的美感感受并不因外来的‘模子,而消失,许多时候,作者们在表面上是接受了外来的形式、题材、思想,但下意识中传统的美感范畴仍然左右着他对于外来‘模子,的取舍。”①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