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

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华中师大  作者:何明星  页数:213  字数:16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一套“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从开始出版到现在已经八年多了,累计共有九种,虽然先后有过加印,也还是都脱销了。出版社要出新版,在版面设计上作改进,作者们也愿意借此作或大或小的修订,同时,还会有若干新着将要陆续增加进来。所以,编辑同志嘱我补写一篇序言,看来,确实是有此需要--需要对原来的设想作某些修正,对丛书策划中新的设想作一交代。  当初,设计本丛书的时候,就是与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建设相配合。我在原来的总序中说的,丛书的作者们,也就是教研室的成员,大家在学术上相互呼应协作,并且为下一步理论上的整合作准备。现在看来,这一句话要作分析:“呼应”是教学与研究的客观需要,教研室的成员们在教学任务和研究方向上有所分工,在一个集体里必须协调、默契,也必定会彼此影响;“整合”这个词儿则未见准确--每个人有自己的学术个性,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整合。学术群体的建设,尤其是人文学科学术群体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各人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自选课题做起来兴趣浓厚,有利于扬长避短。至于群体内部观点的接近,研究范围的接近,研究风格的接近,以至于课题的合作,应该是顺乎自然,不必强求。在这几个方面有合有分,分而渐合,合而复分,都不是坏事。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从比较文艺学的角度,运用中外解释学理论,对《管锥编》的解释学特征进行分析,展现了《管锥编》所具有的独特诠释方法及其价值,并着重阐明其诠释方法对中国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继承、发展和贡献。

书籍目录

新版总序总序序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绪论第一章 《管锥编》的诠释学特征第二章 “‘循环’是诠释学的基本比喻”——《管锥编》“诠释循环”之检讨第三章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语言的意义张力与诠释循环第四章 “邀请出席”与“主持对话”——主体的多边对话与诠释循环第五章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的古今融合与诠释循环第六章 斯芬克司之谜的解读——围绕人生的诠释循环第七章 《管锥编》诠释方法对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管锥编》论人生(摘录)后记

章节摘录

  (二)《管锥编》的诠释学特征  诠释活动是诠释者面对文本以某种方式寻求意义的活动。可以说人们时刻都处在诠释活动之中,无论是读书、看报,还是研究、写作。甚至是在日常谈话中,我们不也在聆听的同时理解对方吗?这时对方的谈话就是被诠释的“文本”,我们从中得到谈话者的意图。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理解是此在基本的存在方式。  但是诠释学与诠释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诠释学特征”是指在具体的诠释活动中体现出一种自身独具的、对于诠释的观点与思想。不能说每个人都有诠释活动就可以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学。这点在学术研究中有最明显的体现。可以说所有的研究无不是诠释,并且其中一些研究对自身所运用的理论方法有明显的自觉意识,但是这些研究在诠释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是人们早已用过、甚至是已经总结成为理论了的,而不是自己独有的、具有创新性质的理论方法。现实中绝大部分的学术研究活动都是如此,它们或者是在材料上有新的发现,或者在观点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在方法上难得有所创新,不能在诠释学上给予我们任何新的启发与思考。真正具有诠释学特征的著作,其研究者不仅对诠释理论与方法有明显的自觉,而且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并将之运用于研究实践之中。钱钟书的《管锥编》就是这样的著作。  钱钟书对西方当代诠释学不仅非常熟悉,而且还将它与中国传统训诂学结合起来,使训诂学的释义方法更加圆满,许多论者对钱钟书的诠释思想的研究都以钱钟书对“诠释学循环”的引用和解释为根据和结论。   ……

编辑推荐

  探究人心人情人性、解读人生这本大书、既通其词始求其心、循环往复一体通观、常恨言语浅小如人意深、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智者的心路历程、传统经典诠释的超越、邀请出席与主持会议、围绕人生的诠释循环、回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