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教程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韶军 编  页数:328  

内容概要

  《通识教育课教材·国学基础教程》是中国国学的入门教材。从国学定义的概说入手,分经、史、子、集四部对国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接着对中国国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校勘、注释、目录、考据、义理)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国学大师、现代中国研究国学的著名学者的国学成就进行介绍,书后附录部分还对国学的基本文献与书目和近现代国学研究的趋势及特点进行了介绍。这是我校历史文献所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相信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很大作用,是一本不错的通识教材。  在这样的背景下讲论国学,当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难。今人在现代教育系统中根本不可能完整地了解国学,更不可能系统地受到国学的训练。因此,现代中国人对于国学已经非常陌生,一日忽欲讲论国学,却发现人们根本没有阅读国学书籍的能力了。所以,一些学者认为今天如欲恢复国学,至少要50年至100年,甚至100年还不够。此非耸人听闻的虚言,而是实际情况的反映。既然如此,我们为本科生开讲国学,也只能介绍国学的基本常识而已。希望读者明白:一方面,不可能仅仅读此一书即可登堂入室,尽窥国学之精奥。另一方面,现代的教育与学术日趋分化,既有诸多的一级学科,其下又分更多的二级学科,然后还有不同的专业方向等,如此一来,人们在学术上趋于专精,治专门之学尚属易事,而欲掌握其全体则难。而国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诸部相互贯通,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现代学人了解和研究国学的另一困难所在,当今人们之所以对“国学”有非常不同的理解与议论,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国学概说第一节 为“国学”正名第二节 现代中国人如何讲论国学第二章 经部之学(上)第一节 经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经学的类别第三章 经部之学(下)第一节 三礼之学第二节 四书之学第三节 乐经之学第四节 小学第五节 经学的结束第四章 史部之学第一节 “史”和“史学”第二节 正史之学第三节 编年之学第四节 纪事本末之学第五节 别史杂史之学第五章 子部之学(上)第一节 从“道术”到“方术”第二节 “天下一致而百虑”第三节 诸子十家纵横观第六章 子部之学(下)第一节 魏晋以后的子部之学第二节 法家与兵家第七章 集部之学第一节 集部的形成、发展及内容第二节 别集和总集第三节 诗文评第八章 校勘学及其方法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第二节 校勘的方法及依据第三节 校勘学的发展史第九章 注释学及其方法第一节 古代注释的发展第二节 典籍注释的名称第三节 典籍注释的种类第十章 综观国学著作的门径:目录学第一节 目录学的作用与起源第二节 目录学的发展第三节 目录学发展的高峰第十一章 考据之学及其方法第一节 义理、章 句与辞章第二节 训诂第三节 考证第十二章 义理之学及其方法第一节 经部之学的义理阐释方法……第十三章 历代国学大师及其成就第十四章 近现代以来的国学研究附录:国学基本文献简介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国学概说  近现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理解千差万别,很多人尝试为“国学”下定义,但至今对于“国学是什么”仍无一致的看法。本章试用形式逻辑学的方法确定“国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应该如何看待国学等问题,本书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来对国学的内容进行论述的。  第一节 为“国学”正名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求真。所谓的真,就是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为了求真,不能只凭主观感觉发表意见,否则意见越多,对于事物的认识就越混乱。为了求真,必须凭借真实可靠的证明与合乎逻辑的论证以形成结论。  中国古代学术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辨”谓分辨,“考”谓考察,“章”、“镜”则皆谓明。学术之明辨,是指学术不同类别之间的横向辨析;源流之考察,则是学术发展史上源流关系的纵向梳理。学术欲求真,必须包括这种纵向横向的考察辨析。细致区分事物在类别和源流上的差别,以求准确界定事物并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这就是学术的基本要求。  自从近代西学传入以来,中国人就提出了中学、旧学、国故、国故学、国粹、国学等一系列语词,来与“西学”相区别。但人们的理解一直难以统一,最终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再次出现了国学热,人们重提国学,而对国学的理解与解释,仍然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表面上非常热闹,实际上各行其是,盛名之下,“周学”被人们任意打扮,千差万别,相差甚远。虽然都在讲国学,其实相互间根本无法对话。  于是,我们想起了孔子的名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天来讲“国学”,必须首先做好“正名”工作。“国学”之“名”若无“正”解,关于国学的“言”论就会“不顺”。“言”既“不顺”,“事”则“不成”,最终仍会使国学如百年前一样,在热潮之后走向沉寂。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基础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