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松林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前言

  康拉德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牛津英国文学史》认为他是20世纪英国文学八大作家之一,利维斯认为他的作品与简·奥斯汀、乔治·爱略特、亨利·詹姆斯、D.H.劳伦斯的作品一起构成了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国外对康拉德这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有非常全面深入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缺少对他的系统研究,尤其缺乏具有中国学者批评特色的研究成果。王松林教授完成的博士论文《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可以说弥补了国内康拉德研究的这一缺憾。  这篇博士论文的最大特色首先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作者以道德哲学批评方法为主,并结合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叙事学研究等方法,对康拉德的小说创作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道德哲学批评方法即伦理批评方法,是近年来在我国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伦理批评的方法强调把作家的道德倾向和作品的伦理价值作为对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价值判断,这对于目前我国道德缺位的文学批评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正是运用了伦理批评的方法,所以对国内外以前的康拉德研究才有所突破。  作者从新的视角出发,在新的批评立场的基础上展开对康拉德的小说研究,因此在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者把英国商船的航海伦理作为研究康拉德小说切入点,其重点在于研究康拉德的生活伦理环境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剖析康拉德三大类小说的伦理内涵及伦理价值,探讨康拉德的小说艺术与伦理价值表达的关系,阐释康拉德三大类小说的伦理道德价值的生成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作者借助新的批评视角,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梳理出贯穿康拉德三大类小说的英国商船航海伦理这一主线,从而理清了康拉德小说伦理主题演变的脉络:即由海洋小说对航海伦理美德的倡导,到丛林小说对这些美德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丧失的忧虑,再到城市小说对政治生活中道德堕落的揭露以及对道德救赎之路的寻找。根据翔实的文学史料和细致的文本分析,作者总结出康拉德三类小说的伦理逻辑:对美德的倡导——对美德丧失的忧思——对重建美德的呼唤。

内容概要

  《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以英国商船航海伦理为切入点,系统地论述了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指出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丛林小说”和“城市小说”表述的不同伦理内涵和内在关联,并探讨了康拉德小说的叙事形式与伦理表达之间的关系。《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认为,康拉德不仅是从伦理道德的属性来理解和看待人,而且还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待写作的。康拉德将人置于极致的冲突和痛苦状态中来凸现人物的道德精神,这一手法具有极高的悲剧审美意义。

作者简介

  王松林,教授、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江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西省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访学一年,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及江西省社科规划和教育规划项目多项,著有《二十世纪英美文学要略》、《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参编),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英美文学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引论一、选题的缘起1.问题的提出2.选题的意义二、文献综述1.国外康拉德研究概述2.国内康拉德研究概述3.国内外康拉德道德批评概述4.国内外康拉德研究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三、研究路径1.关于康拉德小说的分类及“城市小说”概念的提出2.研究的具体路径3.写作思路和基本观点第一章 康拉德所处的伦理环境第一节 康拉德的反社会达尔文主义伦理观1.社会达尔文主义:维多利亚时代对达尔文主义的误读2.赫胥黎和华莱士对康拉德的影响3.康拉德:反社会达尔文主义伦理第二节 康拉德与英国商船航海传统伦理1.英国商船航海传统伦理观的形成2.卡莱尔的“工作伦理”对康拉德的影响第三节 康拉德的多元文化身份及其写作背后的道德焦虑1.康拉德的多元文化身份及其道德矛盾2.康拉德用英语写作背后的道德焦虑第二章 康拉德的海洋小说:“几个简简单单的信念”第一节 《“水仙号”的黑水手》:“几个简简单单的信念”1.忠诚与责任:“持久的本质的东西”2.有克制的怜悯与同情3.政治秩序与道德责任第二节 《青春》和《台风》:“工作就是法则”1.《青春》:奋斗不息,死而后已2.《台风》:“直穿过去”第三节 《阴影线》:道德的镜像1.年龄意识与道德成长:对康拉德本人说法的质疑2.“我”的道德解剖:镜像与日记3.直面死亡:人的高贵第三章 康拉德的丛林小说:“道德的发现”第一节 “马来三部曲”:文明冲突与道德矛盾1.巴巴拉蚩的形象:“野蛮”与“善良”2.巴巴拉蚩的声音:对白人“德行”的愤怒谴责3.巴巴拉蚩的智谋:对种族神话的颠覆4.矛盾性:康拉德早期小说的道德立场第二节 《黑暗之心》:文明冲突中的“道德发现”1.叙述者马洛:“冥思的菩萨”2.在看与被看之间:文明与原始的交锋3.“可怕呀!可怕!”:道德的发现第三节 《吉姆爷》:西方文明和道德重建的悲剧1.吉姆在帕图森的西方文明和道德重建2.吉姆作为殖民者的道德尺度3.“吉姆爷”之死:神像的坍塌第四章 康拉德的城市小说:“蛇的天堂”第一节 《诺斯托罗莫》:“物质利益”的腐蚀力1.《诺斯托罗莫》:“一张最大的画布”2.桑·托梅银矿:“蛇的天堂”3.高尔德:“物质利益”的奴隶4.诺斯托罗莫:被腐蚀的“不可腐蚀者”第二节 《间谍》:伦敦城里的道德虚无主义1.温妮:一个对生活“满不在乎”的女人2.维尔洛克:一个道德虚无主义者3.无政府主义背后的个人私欲第三节 《在西方的眼睛下》:从背叛走向忏悔1.拉祖莫夫的背叛:政治和个人前途对道德的胜利2.拉祖莫夫的负疚:“道德幽灵”的折磨3.拉祖莫夫的忏悔:“走出去——去毁灭”第五章 康拉德小说的伦理叙事第一节 “框架叙事”模式与马洛的道德困惑1.“框架叙事”:马洛与听众的伦理共识2.“延宕解码”:道德判断的复杂性第二节 康拉德写作的“道德目标”:忠实与真实1.“效应的累进”:对感知方式的忠实2.“生活的瞬间”:对真理的一瞥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原则是将文学文本与其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作“平行解读”。传统上,文学文本被视为历史背景的产物。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虽然承认文学文本与历史背景的不可割离性,但却认为文学不是历史的附庸,历史也不是凸显文学文本的背景(context),而是与文学文本同等重要的“同质文本”(co-text)。新历史主义视历史为一种叙事,像文学作品一样,历史将经验纳入了意义模式。这样,历史就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性,非文学的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分界线被抹去了。新历史主义还将文学文本与当代的历史背景(或日“非文学文本”)并置起来,以求在当代语境下解读文学文本。文学作品既与创作时代有关又与读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相关。新历史主义的意趣是倾向于意识形态的,它关注诸如父权、国家权力、殖民话语之类的问题。因而,它自然与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结成理论同盟,并从这些理论中自由地吸收思想营养。康拉德在1905年写的随笔《亨利·詹姆斯赏析》(Henry James:An Appreciation)中阐述了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小说是历史,人类的历史,否则,它什么也不是。但是,小说又不仅仅是历史,它有比历史更为充足的依据,它基于形态各异的现实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而历史文献只基于对印刷/书写符号的阅读,即对第二手材料的阅读。所以小说更接近真实。撇开这点暂且不说。历史学家也可以是个艺术家,小说家则是个史学家——是人类经验的保存者和阐释者。”托马斯(Brook Thomas)据此认为康拉德是新历史主义的先驱。他研究了《黑暗之心》的殖民主义问题,强调“任何历史都不可能指涉过去的本来面目,因为我们的历史总是受到我们现在的观点的影响”,“历史学家采取的叙事方式决定并铸成了他对过去的再现”。托马斯将19世纪的历史观与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表现的历史观进行了比照,指出19世纪视历史为有机的、连绵不断的进步,而康拉德的小说却呈现了一种零碎的、断裂的历史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