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董泽芳,陶能祥 等著  页数:322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模式研究”的最终成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性的日益增强,高等教育的合理分流已。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书选择这一重要研究课题,综合运用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以及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对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和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全书共分“理论篇”、“实践篇”、“借鉴篇”、“发展篇”四个部分。本书对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董泽芳,男,湖北红安人,1945年9月出生,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2年分配到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在职攻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研究生,1986年毕业。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副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主编,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中南地区教育管理班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荆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主编。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组成员、中南地区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等。

书籍目录

导言理论篇  第一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等教育分流的内涵 二、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基础:社会分工理论 二、心理学基础:个性差异理论 三、哲学基础:“人性——秩序论”和“生命类型——职业论” 四、教育学基础:教育流动论和教育选择论 第三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实践依据 一、个性发展与高等教育分流 二、供求平衡与高等教育分流 三、社会分化与高等教育分流 四、生态定位与高等教育分流 五、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与高等教育分流 第四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演变脉络 一、高等教育分流的萌芽阶段 二、高等教育分流的拓展阶段 三、高等教育分流体系的形成阶段 四、从演变脉络中得到的启示
实践篇
借鉴篇
发展篇
附录 高等教育分流研究部分成果目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加强对合理社会分化趋势的预测,优化教育分流的结构。合理的社会分化趋势反映着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制定科学的教育分流规划与优化教育分流结构的基础。为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角色分化与适度的地位分化。我国角色分化的基本趋势是: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纯粹农民角色的比例将大幅度减小;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新行业增多,对一般技术性职业角色的需求比例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成果在社会上的广泛运用,对专门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优化的高等教育分流结构应具有“多流层、多流向、多流型、多流域”的特征。  第三,深化学校教育的各项改革,强化教育分流的功能。从我国当前学校教育来看,一是要改革单一化的办学模式,使教育分流的对象具有普遍性。我国现在每年约有20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又未经专业训练而直接进入职业社会,这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重大损失。为使所有的学生在就业前都能接受必要的分流教育,既要办好普通高等教育,又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且所有这些高校都应向着学制灵活与办学形式、招生渠道、文凭证书发放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二是要改革升学与考试制度,使教育.分流的选择策略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分取人”与“一考定终生”的选择策略为考试成绩、考察成绩、智力及性向测试成绩与推荐评语结合的选择策略,实现耦合积分,分类择优。三是要改革教学与评价制度,使教育分流的结果具有权威性。由各个学校签发的不同文凭和证书,是学校对分流培养结果的最后认定。为使学校的这种认定在社会上具有权威性,学校一方面要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改变单纯由校内教师评价的制度,实行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考评,发放由校外专家签名认定的职业技能证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是一本写高等教育分流的经典之作,值得认真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