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来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石坚,王欣 著  页数:346  
Tag标签:无  

前言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批评实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这种批评流派的代表人,斯蒂芬·格林布赖特(Stephen Greenblatt)在《文类》(Genre)上发表的“文艺复兴时期权力的形式和形式的权力”(The Forms of Power and the:Power of Forms in the Renaissance)一文中,提出了“新历史主义批评”这一术语,并很快成为了这一批评实践的代名词。一时之间,各种沿用文本的历史指涉、探讨文学和历史关系的文章相继发表。人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历史主义的回归,因而对这种批评实践,颇有种对待“故人”的熟悉和亲切。  历史主义产生于18世纪的末期,从词源上看,历史主义一词的英文是historicism或historism,这两个词均源自德文historimus一词。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思潮的伴生物,具有明显的反思辨的特色。历史主义“把每个人、每个事件、每个国家、每个时代当作独特的个体。而每个个体都有别于其他的个体的特征,但它们也有共同特征。”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将历史研究从自然法则、实用主义和知识主义中解放,从而带给了人类生活的新观念。18世纪初,维柯(Giambattista Vico)在《新科学》(New Science)一书中就指出,人类史区别于自然史,因为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不是创造自然。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心智、意志和行为,不同于自然研究。维柯之后,历史学家兰克(Von Ranke)、梅尼克(niedrich Meinecke)以及20世纪的思想家狄尔泰(Wilhelm Dihhey)、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伽达梅尔(Hans Georg Gadamer)等都阐述过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在他们看来,历史与文化科学有别于自然科学。

内容概要

  全面梳理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脉络,介绍了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新历史主义视野下,文学与历史,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历史语境,以及历史主义的关系;追溯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渊源,阐述了新历史主义实践的几条假设,并以实例讲解如何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阅读文本。《似是故人来: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还集中讨论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关键词,以及新历史主义与文艺复兴研究,并对这种批评实践的弊端进行了探讨。最后,《似是故人来: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范本和代表性的英文资料,包括新历史主义的文本解读和理论讨论,以满足读者要求。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简介第一节 文学与历史第二节 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与历史主义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简介第二章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渊源、假设与主张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渊源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批评实践的假设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的实践:格林布赖特“权力的即兴操作”的解读第三章 新历史主义关键词释义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社会能量说与主体建构论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政治维度:权力、颠覆、含纳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批评第四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实践第一节 “在一条黑色、不可理喻的疯狂般激动的河岸”: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的新历史主义解读第二节 制造主体:对《黄色的墙纸》的新历史主义解读第三节 《死者》中鲜活的历史第四节 家庭小说的政治:狄更斯,萨克雷和勃朗特姐妹第五节 差异重复与自我塑造:福克纳、沃尔夫、沃伦和泰特作品中的历史意识似是故人来——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第五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与文本解读(英文)Re-visioning the Restoration: Or, How to Stop Obscuring Early Women WritersThe Construction of Privacy in and Around The BostoniansTrivial Pursuits: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Ambiguity in The Turn of the ScrewSentimental Power:Uncle Toms Cabin and the Politics of Literary HistoryEruptions of Funk: Historicising Toni MorrisonHistoricizing Greenblatts “containment”: the Cold War,Functionalism, and the Origins of Social PathologyAcademic Exchange: Text, Poli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Identities in Contemporary Renaissance Criticism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如果历史研究一味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历史模式,并将所得出的规律运用于某地方能避开大雪。贯穿最后这几段的字眼“全部的[所有的]”(all)——“全部的故事”、“全都将变成幽灵”、“所有的生者和死者”、“整个爱尔兰”(262-263)——将这些全景越推越远,进入一个几乎难以认识的宇宙中。于是这最后的一幕是一个更大的框架,它甚至框容了巨大而痛苦的宗教、政治、阶级和性别的分别。大雪是最后的、残酷而简单的语境,现在它凌驾于所有压力的边缘上,这些压力透过丝丝缝隙透进了故事的叙述表层。  然而,如果结束《死者》的这场大雪是在一方面是报复历史的作弄,一种故意的文学行为,希望在“所有的生者和死者”的宇宙性的意象中,吸纳进政治斗争,它的含义还不止如此。毕竟,大雪洒满了整个爱尔兰。这个时候,叙述镜头突然拉宽,扫视整个大雪覆盖的爱尔兰,故事的最后一句因此唤起了一个分裂的民族身份的地理意象。无论一个人怎样理解这个象征,一个被大雪覆盖的爱尔兰都获得了受殖民地位长久阻碍而不可得的统一。用这种方式,特里雅斯特的流亡者给家乡送回了他模棱两可的历史礼物:一个风雪逼迫的爱尔兰伸展成为一个国家的形状。  第四节 家庭小说的政治:狄更斯,萨克雷和勃朗特姐妹  1848年的小说都开始于惩罚和排斥的暴力场景:亨德利在《呼啸山庄》中对希斯克利夫粗暴的诽谤;简·爱在红屋子里受折磨的一晚;乔瑟夫·赛特笠在《名利场》中突然拒绝蓓基;以及在狄更斯和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小说中在卡森等的手中慢慢受折磨的工人。每一幕这些不公正的惩罚都激起了没有权力的这些代表们极大的愤怒。一开始,暴力本身好像有一个外在的原因。以一种或另外的形式,历史闯进了家庭并破坏了其内部传统的秩序。《名利场》中拿破仑战争毁灭了爱米丽亚对幸福的传统希望并激起了蓓基不计后果的野心。《简爱》中当发现罗切斯特的房子里有一间特别的屋子,里面藏着他多年前从东印第安岛带回家的为了财产而娶的一个妻子时,历史以古老的遗产法和英国殖民主义的形式使一段常见的浪漫史破裂了。有别于理查森和奥斯丁的宅邸,勃朗特的桑费尔的大厦不能容纳它这段历史材料,在勃朗特允许简和罗切斯特结婚前她感到一种去摧毁这座房子的驱动力。希斯克利夫无情地操作资本拆毁了《呼啸山庄》中组织的家庭,在小说中他撵走了恩肖产业的法定继承人然后进一步推翻了每一段传统的关系。在《玛丽·巴顿》中新历史资料的介绍甚至更加引人注目,其中家庭关系必须从新的社会学材料中解救出来。  令人好奇的是当盖斯凯尔夫人用清晰的政治术语再现这个问题时,她这样说——  我住在曼彻斯特,对乡村却十分爱好,深切向往。我最初的念头便是用农村风物来做我那篇故事的骨干;我也已经开始写了一部分。故事发生的时代是一世纪以前,发生的地点是约克郡的边区。我忽然想起,在我居住的城市里,那些每天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擦肩而过的人们的生活中间,该是有着多么深刻动人的传奇材料。我素来对那些焦心积虑的人们,感到一种深厚的同情:他们好像命中注定要一生一世在生活中挣扎,时而就业,时而失业;受尽环境的颠簸,比另外一些人显然经历着更大的痛苦。  暴力的破坏力好像没有政治原因。虽然《玛丽·巴顿》一开始抱怨阶级间日渐扩大的鸿沟,但盖斯凯尔夫人很快就投人她所有的修辞天赋以禁止阶级联合的实践。和夏特乌尔斯(Shuttlewonh)等书写城市生活状况的其他人相比,她是作为一名小说家进而作为一名妇女在写作。因此,她可以声称“对政治经济或是贸易理论一无所知”(38)。然而,历史研究表明实际上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与夏特乌尔斯等人共同的策略比这些人的经验数据更加重要。  在决定怎样理解工人状况的问题上,社会学常规和感性常规几乎一样重要。两种写作的模式携手在无政治的框架中限制了政治破坏。尽管盖斯凯尔夫人吸收了政治材料的最吸引人的话题的形式,但很显然历史还是从她的小说中消失了,阶级冲突被再现为不当的性行为和家庭丑闻。我讨论的另一部小说则将一桩性丑闻揭示为分裂家庭的骚乱之源。联系卡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纽带——跨越了时空并威胁婚姻法规——使她的鬼魂前来打扰了洛克乌德的沉睡。这就迫使他进而求助于性关系的历史以确定卡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纽带是左右小说中毁灭性事件的秘密原因。类似的不合法的欲望也是我们在《简爱》中发现的最终真相。在所有充斥着罗切斯特历史的性冒险之下,简发现了最大的丑闻,即婚姻完全建立在排斥了伴侣关系的金钱和欲望上。另外,如果没有蓓基颠覆性的性行为,还有什么能在《名利场》中引起变化?远在萨克雷安排奥斯本在滑铁卢战役中丢掉小命前,就是她夺走了爱米丽亚这位深爱的丈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似是故人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