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  作者:于连坤  页数:393  

内容概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为基础,以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为主线,以西方经济学为借鉴,全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系统研究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 可持续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强科学发展制度建设以及推进新阶段全面改革等前沿问题;系统论证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总体构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特色鲜明,立意高远,观点新颖,思想性、理论性强,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定位论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首要问题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两大历史阶段四、初级形态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定性五、初级形态社会主义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拓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科学内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理论的科学价值第三章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论一、前苏东国家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与实践二、我国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探索及突破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国有产权人格化的难题及破解第四章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论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占有制思想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依据及我国对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三、现阶段我国社会公有制的特点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性质第五章 效率与公平良性循环论一、效率与公平的思想渊源及马克思恩格斯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研究二、效率与公平的经济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三、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演变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四、构建效率与公平良性循环机制的思考第六章 劳动与资本关系和谐论一、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二、我国传统劳动关系向劳资关系的演变三、我国不同所有制经济中劳资关系的性质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劳资矛盾的表现及原因五、加快建立新型的和谐劳资关系第七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论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标志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要求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攻方向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支撑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八章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一、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及其实质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及原因三、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第九章 国际金融危机启示论一、没有超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逻辑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将发生新变化三、警惕新自由主义“陷阱”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五、积极创造参与全球治理和竞争的新优势六、建设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军事后盾第十章 科学发展制度保障论一、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二、关键是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三、重点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第十一章 改革方向、进程和方式论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二、加快推进从经济领域为重点的改革向全面改革的转变三、实施总体规划、综合协调、整体推进的改革方式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创建论一、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三、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想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苏联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列宁根据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最早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他曾经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完整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等概念,但由于他去世过早,没有来得及进行详细论述。  斯大林时期,苏联理论界曾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基础的时期。这个阶段以进人社会主义时期为起点,以社会主义基础的建立为终点。第二阶段,是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这个阶段要完成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基本上消灭阶级和消灭工农业的对立,以社会主义基础的建成为起点,以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为终点。第三阶段,是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建立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物质基础,消除旧的阶级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资本主义的胎痕,以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为起点,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为终点。  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领导人不断修正其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赫鲁晓夫提出“二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和“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勃列日涅夫放弃了赫鲁晓夫的冒进口号,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内容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在自身基础上完善的时期;二是社会主义阶段内的社会经济成熟的时期;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即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夫虽然肯定了苏联社会所处的阶段是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但强调苏联“正处在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需要“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上任后,逐步把“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变成“完善社会主义”;苏共二十七大后,不再提苏联“已经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改提“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概念。  从斯大林开始,苏联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估计过高,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多阶段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严重地脱离实际。因此,实践迫使继任的领导人不断地修正前任领导人的提法。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早在建国之前,毛泽东就曾提出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并在全党达成共识。他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所要建立的应当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种国家形态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俄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