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魏龙,黄汉民 主编  页数:228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专门为大学新生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而编写的入门教材。本书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专业知识体系、教学安排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综合介绍,帮助新生在本专业资深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尽快熟悉本专业的学科背景,明确大学阶段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努力方向。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专业导论使用,也可供经济类爱好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1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沿革与现状  1.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1.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主要模式  1.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第2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2.1  国际经济与贸易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回顾  2.2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第3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基础及基本概念  3.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基础  3.2  基本概念第4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主要形式  4.1  国际货物贸易  4.2  国际技术贸易  4.3  国际服务贸易  4.4  国际投资  4.5  国际经济活动的其他形式第5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素质要求  5.1  培养目标  5.2  课程体系  5.3  人才素质要求  5.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知识和能力模块  5.5  与相近专业的关系  5.6  国内外大学的国际经贸专业培养计划比较第6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安排与学习方法  6.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安排  6.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环节  6.3  专业学习方法的建议第7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  7.1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研究框架  7.2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研究发展阶段  7.3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章节摘录

  第2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2.1 国际经济与贸易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回顾  2.1.1 资本主义时期以前的国际贸易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仅能维持本身生存的需要,无剩余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换需求。到了原始社会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原始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氏族部落之间开始有剩余品物物交换;在此之前,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各氏族、部落之间,只有个别的、偶然的交换,以获取必要的产品。自从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有了剩余,便出现了经常性的交换。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而来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剥削成为可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社会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出现了私有制。  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有货币媒介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增多,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已经不是零散的现象,而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他们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作坊去劳动。这时,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外,又出现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私有制有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商品货关系的发展,商业从手工业和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于是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交换关系的扩大,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从而使原始社会日趋瓦解,这就为过渡到奴隶社会打下了基础。在奴隶社会初期,由于阶级矛盾形成了国家。国家出现后,商品交换超出国界,便产生了对外贸易。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个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看还是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