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后一口气

出版时间:2003-07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西)路易斯・布努艾尔  页数:218  字数:172000  译者:刘森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自传,书中讲述了作者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作为与20世纪同行的电影导演,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曾被流放到墨西哥。但所有这些磨难都不能消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独特的个性;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但有时对人对事却有着强烈的偏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代电影大师活生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的造作和伪饰,只是一份真实。

作者简介

路易斯·布努艾尔(1900-1982),西班牙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天主教家庭,一生导演了三十多部电影。其中《被遗忘的人》获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纳萨林》获戛纳影展国际奖,《比里迪亚娜》被评为戛纳影展最佳影片,《毁灭天使》获戛纳影展国际影评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1.记忆2.童年琐忆3.卡兰达的鼓声4.萨拉戈萨故居5.康吉妲的回忆6.世俗的乐趣7.马德里(1917-1925)8.巴黎(1925-1929)9.梦幻与空想10.超现实主义(1929-1933)11.美国12.西班牙和法国(1931-1936)13.爱与爱情事件14.西班牙内战(1936-1939)15.永远的无神论者16.回到美国17.好莱坞续篇18.墨西哥(1946-1961)19.正反两面20.西班牙—墨西哥—法国(1960-1977)21.天鹅挽歌译后记布努艾尔电影作品年表

编辑推荐

  “电影馆”出版的本意而言,是为了拓出一个关于电影、电影史、电影作者、电影理论的对话场域,我想,这也是我对“中转”这一系列的期待。多元化的时代与独白的文化结构,间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最大悖谬之一。凭借电影,我们重返20世纪,尝试理解和探寻新世纪别样的世界与多元的表达,多种可能的生活与多个维度的生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最后一口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看他的电影,觉得这个人离得很远。但读到这本书,一切都顺理成章。自传往往比别人代写的传记更加切中要害,说的话也不见的要冠冕堂皇。经过岁月的洗礼,他可以坦然地向我们讲述他的生活和对人生的体会。一个伟大的导演,一个有趣的老头!
  •   在电影事业上屡屡创新的电影大师真实的人生写照。
  •   这本书的风格就是朴素的诉说,我觉得很好..自我,直接,随和.可以看见历史,可以看见文化,可以看见个性.人生充满变化,起起落落.最后的一口气,你做了你自己,还是带了面具活了一生?追求了你喜欢的还是世俗要你喜欢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我觉得更有启发.
  •   西班牙童年压抑的宗教气氛让他爆发出骇人的激情,在屏幕上。
  •   目前最好书 很受益
  •   书很好,价格也好
  •   封面不同,当注意购物者的消费心理。书还未读……
  •   很不错 真的值得买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   完美!!!!!!!!!!!!!!!!!!
  •   第一次接触到布努艾尔这个名字,是在电影史或者电影杂志的字里行间,夹杂在其中的或许还有几幅剧照(或者纯文字描述)——一片乌云遮住月亮、一把剃刀割开眼珠、一只手掌爬满蚂蚁——对这位大师的印象差不多都源自他最早的那部超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数个画面。在那个只有进入电影学院才能看到大师电影的时代,这部叫做《一条安达鲁狗》的17分钟实验短片只能在脑海里枉自猜度。到了今天这个DVD泛滥的时代,当影像在视网膜上消逝的同时,对布氏一知半解的观者不禁感到惊奇:这个在天主教家庭中成长的人,为何对宗教充满如此的怀疑和揶揄?这个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为何他的作品终究没有被超现实主义所局限?这个拍摄了32部电影的大导演为何竟有10部曾经被禁?——布努艾尔是如何成为一个任何艺术潮流之外、任何电影运动之外的伟大的个人主义电影作者的?或许只有他自己的话才能解释这一切。《我的最后一口气》是布努艾尔去世前几个月完成的,可说恰好归结了他本人一生的经历和思考。然而这又不是一本经过深思和矫饰后写成的书,只是布努艾尔坦诚甚至有些天真的一些谈话(由其编剧搭档让-克劳德·卡里埃整理成书),所以更见一份真实。在书的开篇,布努艾尔就坦言经常把梦境和记忆混在一起,无可辨明,所以他一上来就申明自己不是历史学家,他的记忆(自传)是凭他的事实和谎言组成的,亦有若干想象。反观布努艾尔的作品,他的确对事物的外部兴趣并不大,西班牙的导演辞典上写“他的联想力总是高于他画面的物质内容……(他的电影)正是由于他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结果,是他不断地诉诸观众的潜意识的结果,他同观众的联系更多的是在直觉的层次上,而不是在理性的层次上。”所以他的自传表面上讲了若干历史事件、人物逸闻、生活锁事,实际上依然不过是在说他一生的梦境——当然粗浅地去读,由于他本人经历了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1968年,由于他本人和达利等大艺术家之间的繁密交往,种种逸事秘闻已经能给人以足够的乐趣。布努艾尔一向被人认为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极端的人,按照他的制片人及好友赛·西贝尔曼的说法“他有一面是非常之资产阶级的,但他反抗他自己的那个阶级。”在这本自传中可以看到他如何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又如何彻底蔑视那个阶级。在书中,他谈到自己某部作品的构思,往往只是因某个想法或者场景而驱使成的,这点让我联想到另一本大师的笔记——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导演的故事》。《我的最后一口气》也可以看到布努艾尔的杂谈录,他谈到梦(其中许多梦境的实录)、谈到爱(亦有关于性的诚实叙述)、谈到死亡(就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前不久),以及命运、艺术和信仰。在谈到梦时他说:“如果有人对我说:你还能活20年,那么你愿意怎样度过这每一天的24小时呢?我将回答:给我2个小时的活动时间,20个小时做梦,条件是做完梦我都能记住才行。因为只有被记忆所玩味,梦才存在。”谈到爱时他说:“我认为爱只是一种信仰,然而在某种范围内,它却又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许多人认为爱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幻觉,爱可以分析,可以研究,可以治疗。我的看法则不然,我们并不是幻觉的牺牲品,我们过去在爱,今天亦然。”在谈到死亡时,这个出生于一个世纪之初(1900年)的老人又有更尖锐、明晰的想法:他对这个“启示录号角吹响已久”的世界充满毁灭性的悲观;他将逐渐死去的朋友们的名字记在一本《死者手册》上;他不害怕死亡,但他害怕客死他乡,害怕苟延残喘。这本自传的最后几句话,被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她亦和电影难以分割)用在她著名的《荒人手记》中:“布努艾尔一天一天老去时,他不害怕死亡。唯一一桩,他渴盼每隔10年从棺材里坐起来,读一份当日的报纸。”
  •   看了他的书,再去找他的电影,差不多都是令人崩溃的电影,但至少是一个有想法的导演。书比电影通俗多了。最有趣的是他说死倒不可怕,不过自己再也不知道这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有点可怕,最好每隔十年从地底下钻出来,买几张报纸来读一读。
  •   喜欢自传的朋友喜欢电影的朋友可以读读
  •   书好旧的样子封面还特脏,我要求换货却被告知暂时缺货,我又订了本看是不是真缺货,一看“预计明天从武汉发货”我靠,坑爹呀!妈逼
  •   這本書我個人是很喜歡的,網上看了開頭就決定來買。來當當買是因為顯示有貨,我之前去**,因為這個封面沒貨了只有另外個一個版本的才買的結果送來的卻是我當初不要的另外個版本的封面也就是說和上面顯示的封面是不一樣的==有種被騙的感覺但是這本書還是很好的……哎
  •   在当当买专业书,值,性价比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