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理查德·豪厄尔斯  页数:253  字数:255000  译者:葛红兵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方式。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本书第一部分介绍各种解读图像的方法,让读者学会从图像的外观、形式、历史、意识形态、符号学、解释学等角度解读诠释图像;第二部分则直接向读者诠释美术、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其他新媒体图像。

作者简介

理查德·豪厄尔斯,系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院传播艺术专业教师。

书籍目录

插图说明前言:写给教师的话绪言第一部分 理论 第一章 图像学 第二章 形式 第三章 艺术史 第四章 意识形态 第五章 符号学 第六章 解释学第二部分 媒介 第七章 美术 第八章 摄影 第九章 电影 第十章 电视 第十一章 新媒体关于全书的总结注释译后记

章节摘录

  罗杰·弗莱1886年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格会教徒家庭,父亲爱德华爵土和母亲玛利贝尔纳·弗莱夫人居住在伦敦海格特(Highgate)。弗莱所受的教育显然是传统的,但他自身并非如此。在克里夫顿读中小学时,他“把自己潜在的叛逆深深地掩藏在顺从的外表之下”。在剑桥的皇家学院读书时,他发觉自己逐渐喜欢上了学术生活(必须指出是社会科学)。尽管他主修的是自然科学,但他逐渐对许多学术话题的讨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论是哲学、政治、宗教还是艺术,尤其对艺术最为热衷。,在自然科学上以优等成绩毕业后,弗莱决定做一名艺术家,这也遭到了来自家庭的反对。他于1896年完婚,并因此而加深了对家庭的关注。  作为艺术家,弗莱的成就并不突出,然而,作为讲师和评论家,他的声望却不断提升。他的热情和成就集中在对意大利“绘画大师(Old Masters)”的作品评论上,如拉斐尔(Raphael)、提香(Titian)和波提切利(Botticelli),他在美国的声誉也由此飙升。1906年,在由著名的美国金融家、慈善家、艺术收藏家J.P.摩根(J.Pieront Morgan)的私人资助下进行的旅途中,40岁的弗莱接受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的任命。他并不常驻纽约,更多时候却是在欧洲为博物馆购买油画。在欧洲,他产生了一种比对“绘画大师”更加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后印象主义画家。这最终被认定为是另一种离经叛道。  弗莱新的热情背后的想法其实显现出惊人的简单性:艺术并不限于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这个想法在今天不会造成争议,但是对于弗莱来说——当然包括20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阶层——它的确引发了争议。在这之前,弗莱的兴趣和成就都在意大利“绘画大师”的油画上,在这些油画中艺术家最终克服了比例(propor-tion)、透视(perspective)、色彩(colour)和和谐(harmony)的问题,使得作品过于现实,仿佛是透视现实的窗口,就像我们透过画框看到真实世界。在接下来的500年里,现实主义似乎就等同于油画。例如在17世纪的荷兰,艺术家们通过一种近乎照相式的精确笔触捕捉一些细节来描绘静物,例如晶莹的露珠落在精细的布满叶脉的叶子上,散落在植物学意义上的花枝中间。弗莱承认这些都是精到的技巧,但他还敢于质询现实主义细描的实际目的。他写道:“如果绘画艺术的目的仅仅是模仿,那么这类艺术作品若不被视为好奇心的产物或者精致的玩物,那真是太奇怪了。”这是一个简单而文雅的句子,却也是直接反对500年来有教养阶层普遍接受的观点的断言。对此弗莱做何解释?  据弗莱的论述,人们有两种生活:实际的和想像的,艺术品与后者“密切相连”。实际生活涉及的是日常经验的单调的细节,而想像生活构建人性的“最完整的形象”。他解释说,这很像在街上溜达或者赶上了火车时的真实场景与在电影中看到的相似场景之间的区别。假设一个人真是在街上溜达或者赶上了火车,另一个人是戏剧演员,二者都在匆忙四顾寻找朋友或者努力在火车里找位子。烈而,要是在屏幕上看到这些场景,却能够“看得更加清楚”(弗莱强调)。不仅如此,只是旁观而没有参与其中,就不会有亲身体验(例如在田野里躲开一头活生生的公牛),有的只是在想像中做出反应。因此,绘画艺术是“想像生活的表达,不是实际生活的复制”。孩子们在作画时清楚这些道理,“他们带着自由和真诚,表达大脑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孩子们的想像世界”。弗莱以孩子为例,对成人作品也做了相同精确的区分。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艺术家和观众。艺术是想像生活的“主要器官”,想像生活以“更为明晰的感知、更为纯洁和自由的情感为特征”。因此,要达到这种高层的状态,必须通过艺术这一媒介。弗莱总结道:“因此,我们必须放弃根据其对生活的反映来评判艺术品的做法,而应把它看作是对情感的表达。”  ……

编辑推荐

  我们身边充斥着图像,包装袋、CD封面、电视、电影,等等,甚至报纸的首版图片,但是,我们常常并不知道它们到底在说什么。它们表面的意图和内在的意图有什么不同?大多数人都知道一些语言文字的解析技巧,分析什么是作者明里说出来的,什么是作者暗里说出来的,什么是正话,什么是反话,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如何分析图像。  在这个日益丰富的图像世界里,"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视觉文化》向读者介绍了各种对图像--视觉文本进行分析、解密的方法。  第一部分介绍各种解读图像的方法,让我们学会从图像的外观、形式、历史、意识形态、符号学、解释学等角度解读诠释图像,第二部分则直接向读者诠释美术、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其他新媒体图像。  《视觉文化》2003年在英国首版以来获得了学界的众多赞誉。哈佛大学约翰·史蒂高认为。《视觉文化》对我们熟"视"无"睹"之物的分析是高屋建瓴的;剑桥大学约翰·哈维认为,《视觉文化》对视觉文化领域的重要思想、关键问题和重要文本做了深入浅出的总体性介绍,对试图进入视觉文化殿堂的读者大有裨益;爱丁堡艺术学院布伦特·麦克格里格认为。  《视觉文化》涉及范围广泛,可以令读者以新的视角、方法在更广更高的层面领略图像的奥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视觉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美学理论的入门经典之作,可读性很强。方法论的基础。
  •   翻译得也很好。ps它本来就是教材。
  •   入门好书入门好书入门好书入门好书入门好书入门好书
  •   书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梳理视觉领域内分析和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描述了现代的视觉传达途径。通篇用了大量的例子辅助分析和理解,作为视觉文化研究的入门指导,这本书还是比较有用的。作者在文中也提到,这本书没有大量的彩色插图以节约读者成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参考画册或利用网络搜图来配合理解。
  •   了解图像文化的导读作品,举例生动,深入浅出。但是还是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基础。
  •   基本上把视觉文化的框架都梳理出来了,不错
  •   很有收获,理论和案例都很好,第二部分讲媒介不如第一部分,太过繁杂。
  •   内容挺丰富的,例子蛮多。但就是好多插图看不清,要是彩色的就好了。
  •   比较深入,学术性的书
  •   老实说这本书我看不进去,仿佛是没那么艰涩,仿佛是没那么空洞,仿佛是没那么自说自话,但是,我看不进去,难以让我兴奋,我的理解力甚至找不到一个落脚点。。。
  •   非常失望,原以为会有大量的插图,并且就插图来讲,但整本书图片很少,文字很多,显得枯燥和不知所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