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时代生活史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存仁  页数:4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这种银饼,是咸丰五年(1856)所铸,我也见过。  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入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作者简介

陈存仁(1908-199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
  1928年,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9年3月17日,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
  1935年,主编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后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1937年,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
  1949年,赴港行医。
  1957年,被推选为香港高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总理。
  1964年,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衔。同年,编撰出版“中国医学史》。
  1970年,被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
  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共四大册,1982年正式出版)。
  1980年初,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衔。
  1990年9月9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一块钱尽是血泪第二章 地窟下藏银揭秘第三章 事章太炎以师礼第四章 结婚前失恋滋味第五章 抗争后中医不废第六章 药王庙遭遇离奇第七章 吴稚晖妙喻性理第八章 于右任图报知己第九章 丁福保指导购地第十章 李时珍墓前萋萋第十一章 编药典百折不挠第十二章 城隍会别具深意第十三章 游日本风俗怪异第十四章 接财神空有所期第十五章 谢利恒师请回忆第十六章 上海滩人才济济第十七章 法币成功银元废第十八章 市面繁荣风气改第十九章 为防牵累急走避第二十章 一枚银元值千亿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后记

值此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谨重刊此书以为纪念。我的父亲名保康,字存仁(又名承沅),于1908年出生在上海老城厢一个世代经商之家,祖上饶有资产,祖父及其五房弟兄在大东门一带开设了两家衣庄和两家绸缎庄。然而,在父亲八岁那年,由于经营不善,家道中落,两家衣庄及绸缎庄全部变卖还债,而祸不单行,祖父又罹急病遽然西归。孤儿寡母,没有了经济来源,全靠亲友接济度日,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幼年的父亲便是在这样贫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亲十多岁时,中学毕业后,在伯祖的资助下,根据祖父要让父亲学医的遗言,投考了由丁甘仁先生创办、由谢利恒先生任校长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了阅读中医典籍,父亲又先后拜姚公鹤先生和章太炎先生为师,补习国文。由于家境贫困,父亲在读书之余还应征为丁福保先生做过抄写和剪贴工作,并时常忙里偷闲,写些短文,用“存仁”或“绿豆”作笔名,投寄当时《申报》的副刊“常识”和小报《晶报》、《金刚钻》等,以获取一些稿酬,补贴生活之需。由于生活的磨练,父亲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和写作的习惯,他一生除行医外,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写作,从不中辍。很多年后,父亲青年时代的朋友秦瘦鸥世伯,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我和陈存仁年龄差不多,“加上都爱爬格子,向大小报投稿.于是很自然地碰到了一起(这也许就是佛教所说的缘分吧)。可我们在性格上毕竟还有差别:他沉着稳重,克制力很强,我则大胆好奇,喜爱热闹。另外有几个游侣如姚克、鄂森等经常和我去餐馆或上跳舞厅,甚至跟着别人闯进赌场或妓院去,竟想在堕落的‘雪坡’上试一试‘滑翔’的滋味。陈存仁却从来不愿同行,几次之后,我们也不再邀他了。当时,我们都还纯真坦率,并没有为此责怪他没有哥儿们的义气。后来我变得懂事了,一经追想,更不由不对陈存仁的富于定力,不随波逐流,感到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使他在十几年后便功成业就,从无数的同道中脱颖而出”(《上海滩》1992年第6期)。诚如秦世伯所言,父亲的这种品质正是他日后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而父亲这种优秀品质的形成,除了其幼年失怙、家境贫寒的客观环境的逼迫外,还得益于其所拜之师丁甘仁、丁仲英、谢利恒、姚公鹤、章太炎、丁福保诸位先生的教导和熏陶,这在父亲的著作《银元时代生活史》中有所反映。父亲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先后跟随丁甘仁先生和其哲嗣仲英先生写方实习。在实习阶段,父亲就筹划创办一份医药防病保健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名曰《康健报》,这个想法一提出来,便得到了丁仲英和丁福保先生的支持。父亲经过周密的筹备之后,终于刊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医药报刊。这份报纸有很多名医名人撰稿,且“编排格式新颖,大小标题做得引入注目,因此,才发行了二三期,就在社会上激起了一定程度的轰动”(《上海滩》1992年第6期)。《康健报》第一期就发行了一万四千份,以后,又获得八千户固定订户。实习两年后,父亲获得了一定的诊病经验,获师同意后,便在山东路二号(南京路口)租得两间屋子,独立开设诊所,正式挂牌行医。由于初出茅庐,加上诊费订得较贵,开始一段时间病家并不多,每天只有三五个病人。当时父亲才二十岁,而人们选择医生总以为越老越有经验,为了适应这种心理,父亲有意识地成年穿着深色的长袍马褂,架一副平光眼镜,戴一项瓜皮帽,俨然成了一个“小老头”。在父亲的苦心经营下,数年以后,诊务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父亲曾医好了于右任先生的伤寒病,与右老结下了一段友情。1929年3月17日,为了抗议国民党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提出的“根本提倡西药,推翻中医中药决议案”,全国医药界代表聚集上海总商会,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商讨对策。父亲便是这场抗议运动的发起组织者之一。大会推举了五名代表赴京请愿,父亲是为代表之一。事后,父亲撰写了《三一七国医节事件回忆录》一书。这一事件后,父亲被卫生部聘为顾问。1935年,父亲积数年之辛劳,主编出版了一部三百多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由世界书局出版。《中国药学大辞典》一版再版,前后达二十七版。但为了编撰这部药典,父亲疲劳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休养了数月之久,才逐渐康复。两年后,父亲又主编了一部《皇汉医学丛书》,其中收集的汉医书籍达四百多种,亦由世界书局出版。秦世伯在他的文章中也谈到了父亲编撰《中国药学大辞典》之事,他说:“他的规划如此细致周密,不由我不觑着他那张镇定的脸,怔了好一阵子。孔子日:‘毋友不如己者。’这个陈存仁,岂但我所不及,简直使我五体投地了。”(《上海滩》1992年第6期)1948年底,上海物价狂涨,货币贬值,生活无以为继,父亲不得已决定离开上海,到香港另谋生路。1949年初,父亲举家迁往香港。当时父亲所有的积蓄总共是九千港币,连订一间小公寓也不够。我一位在香港的外叔公问我父亲:“沅哥,看你在上海时气派还不小,你真的只有这么一点点?好了,我现在有些事去美国几个月,你一家四人就暂时住在我这里,不必付租。唯一条件就是我这个广东佣人跟了我多年,你用下去。”总算住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一切得从零开始。父亲又开始觅房设诊所,挂牌行医。香港多广东人,通行粤语,父亲深知,要赢得病家,必须克服语言的障碍,他特地聘用了两名粤籍少女作助手,一位担任挂号,一位充当翻译,自己则拼命地学广东话。同时,在行医之余,父亲仍勤奋地写作。他在香港销路最大的《星岛晚报》上辟了一个专栏“津津有味谭”,专门谈如何吃的问题,提倡在汤菜中加些中药的饮食疗法,这颇受素来讲究饮食的粤籍人士的欢迎。至今,香港五十岁以上的人对“陈存仁”这个名字仍很熟悉。这个专栏一写就是二十年,天天一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父亲从不收取一文稿酬,但文章刊登的版面位置是从不变更的,他希冀的是一种广告效应。很快,父亲便在香港打开了局面。父亲一生致力于宏扬祖国的传统医学。1935年,父亲任中国医学院常务董事兼总务主任,为扩建学院,他亲自起草了集款建院的计划书,并自捐巨款,与各位董事倡导集款筹建了五座大厦。他一手创建的国医图书馆,所藏医书甚多,管理先进。然而惜逢“八一三事变”,新建大厦全部毁于战火。在香港,他参与创办了香港针灸学会,并被推举为会长。1978年,墨西哥芭蕾舞团应邀到香港访问演出时,应当时的香港总督夫人要求,父亲曾派自己的学生去为他们针灸疗伤,针灸几次后,该团几位首席舞星的腿伤霍然痊愈。数月后,这个学生被邀请到墨西哥为墨总统针灸。这件事也多少影响了香港英国人对中医药的看法。香港中文大学创建“中药研究中心”,聘父亲为“建筑基金会主席”,父亲非常高兴,不遗余力,以一人之力,筹得捐款达一千二百万元以上,为中药研究作出了贡献。父亲一生致力于整理和研究祖国的传统医学,他除了早年编纂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和《皇汉医学丛书》外,到香港后,又陆续编纂了《中医师手册》、《医药常识丛书》、《中国医学史》、《中国药学大典》等著作。其中,《中国药学大典》是1978年应日本讲谈社之请而编纂的,当时父亲已年届古稀,他整整耗费了三年的时光,编纂完成了这部四大册的皇皇巨著。为了编纂这部巨著,父亲由于用脑过度,曾两度小中风。除了医学著作之外,父亲还曾接受香港“大人”杂志之邀,连续撰写了《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两部关于旧上海生活的札记类书。父亲是老上海,生于斯,长于斯,又因工作关系,阅人无数,交游甚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三教九流,几乎都有接触,加上他每天记日记,保存了丰富的资料,所以关于老上海的故事,往往信手拈来,便是一则兴味盎然的趣事。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拍摄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上海滩》,轰动一时,而片头打出的特别顾问就是“陈存仁”,虽然他们并末征得父亲同意,但他仍很得意。父亲一生行医,他的经验很丰富,诊断力很强,经过父亲诊断的病人,如中医药无法治疗,父亲就会告知病人,你得的是某某病,应找某某科专家,不然会误事的,许多次以后,连香港最有名的西医也不得不佩服父亲的诊断力之强。其实,父亲是一个很注重学习的人,他不仅注重中医药学的学习研究,而且同样认真地学习西医的理论和知识,早在1946年,他就曾聘请一位西医每天为他授课两小时,学习西医的病理学知识,如此坚持了两年之久。父亲一生还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1929年,他发起组织了三一七国医抗争活动。1948年,父亲被沪中医界选举为国大代表,他在大会中,对国事倒行逆施,感慨不绝,除中医提案外,不发一言,选举总统时,竟未投票,并将选票带回。1957年,父亲又被选为东华三院高级慈善机关总理。20世纪70年代中期,父亲被聘入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这是在香港上海人的民间组织,历来由工商界的顶极人物担任名誉职务。1985年,因年龄和健康的关系,父亲宣告退隐,并移居美国洛杉矶市。1990年9月9日,父亲在睡眠时因突发脑溢血而逝世。正如秦世伯在文中所言:“他走得很匆促,也很潇洒。”父亲生前一直希望我能继承他的事业,跟随他学医,但因那时我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对理工科有兴趣,故未能听从父亲的意愿,弃理从医。几十年后,我却为此感到十分后悔,为当时放弃了这样好的条件,未能继承父亲的事业而深深遗憾。1992年,经朋友介绍,我在成都结识了对中药颇有研究的四川企业家李星炜先生,我们合资成立了一家生产中成药的制药公司,并发展成今天的三勒浆药业集团,以先进的生物技术来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使中药更能发挥其效用,造福于人类,以此稍补我心底的遗憾。陈树桐

编辑推荐

一位老中医的民国生活札记。阿城、沈昌文、王学泰、赵珩、雷颐中,鼎力推荐!  写老上海的书,这《银元时代生活史》最好!——阿城  这样的书,让我这个当年上海的“小瘪三”大开眼界!——沈昌文  时代的写真,生活的侧影,一个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记忆的消失……——赵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银元时代生活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9条)

 
 

  •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偶然购买的一本书,却带给我莫大的欣喜,这种没有准备的阅读享受,上一次是由莫言的《生死疲劳》带来的。作家出版社出版《生死疲劳》的时候没怎么做宣传,埋没了一本好书。有人说好书是埋没不了的,但没有鼓吹(此词献给《兄弟》)和宣传,一本好书就可能在书架上荒废光阴,对作家、读者和出版社都是一种浪费。几年前,为了凑够免费送货的金额,顺带买了《生死疲劳》,没想到不经意买来的书一读之下却不忍释手。莫言在此书中的恣意想象超乎所有中国当代作家之上,生死轮回的故事精彩极了,称《生死疲劳》为中国魔幻现实主义扛鼎之作可能为时过早,但这本书一定会在中国的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像这种偶然得到的好书,之前还有《静静的顿河》《霍乱时期的爱情》《耻辱者手记》《龙床》,这些书都带给我意外之喜。最近一次没有预料到的阅读享受,就来自于陈存仁的这本《银元时代生活史》。陈存仁的名子以前没听说过,看过本书之后才晓得,当年风靡全国的香港电视剧《上海滩》的特别顾问就是他,现在回想起来,电视剧开头的人员表上好像是有陈存仁的名子。陈存仁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以中医为业,一九四九年离开上海去了香港。《银元时代生活史》是陈存仁根据自己早年的日记和后来搜集到的材料,写成的有关解放前老上海市井百态,风物人情,社会生态的生活札记。阿城说“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我觉得好就好在,这本书完全从个人的视角、经历去写,真实而又朴实。书中文字毫无刻意的修饰雕琢,就像作者在平静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因为作者以前有每天早晨记一篇日记的习惯,所以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他都能写的清楚详细;另外作者从事中医,社会各界,三教九流的人他都有接触,笔下的故事就特别的丰富有趣。可以想见,当年的上海滩十里洋场,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物混迹其中,有商界巨擘,文人雅士,也有地痞流氓,军阀买办,这些人中龙凤,或穷凶大恶之徙在陈存仁的书里都可以领略一二。而且从这里了解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以往的角度有所不同,我把这种角度看作是历史和人物的侧面,与正史相比正确与否不敢说,但我觉得足够真实细致。陈存仁父辈家境殷实,在他六、七岁时家道中落,颇受了一番苦难,后经自己的努力在20岁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21岁就自立门户开设中医诊所,可谓年轻有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风云际会,陈存仁凭借职业的便利和自己的聪敏,结实交往了不少时代人物,如章太炎、于右任、吴稚晖、曹汝霖等。在陈存仁的笔下可以看到章太炎是如何爱吃臭乳腐,如何痴到找不见自己的家;可以读到吴稚晖在拉肚子后写的自嘲诗和关于男女房事的俚歌;可以知晓于右任出入妓院惹起风波,是为了寻找当年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一位妓女。这些故事和人物的侧面可是在正史里读不到的。陈存仁事业有成,他当时的生活水平在上海应算中上偏上,结交往来以富人居多,所以上层社会的色士犬马书中多有记录。前《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说:“这样的书,让我这个当年上海的‘小瘪三’大开眼界!”“这样的书”也让像我这样对老上海知之甚少,而又想了解更多的人大开眼界,收获颇丰。陈存仁的另外一本《抗战时代生活史》是上次和《银元时代生活史》一并买来的,现在正在读,相信也会有不少收获和乐趣。
  •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是旧上海的中医师陈存仁,他出生在世代经营绸缎的富贵家族。但是出生不久就家道中落,父亲早亡,很小就经历了大家族一夜之间极盛而衰的悲剧和父亲无钱下葬的惨剧。他个人从一个少爷,变成三餐青菜,十天一肉的贫家小子。但是,凭借他个人的努力和头脑,以及不错的运气,成为了著名的中医师,报社老板,业界领袖,从而重振门庭。这本书详尽地讲述了这一段个人史,所以有人把它和高阳的《红顶商人》相提并论,作为个人励志教材。陈医师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坚持每天一记。所以,他有充足的素材可以写进书里去。这本书也变成了旧上海的百科全书,陈先生的笔墨触及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各色人等和当时的生活做了非常详尽的刻画。由于他是中医师,能够接触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走卒妓女,比起章诒和的那种只针对“红色贵族”生活的描写,又要生动鲜活得多。也因为他是医师,国学老师是章太炎,所以下笔极为朴素,力道拿捏恰好。一路娓娓道来,既不让人觉得厌倦,又不觉得此人张扬,而是始终津津有味,难以释卷。旧上海的人物风情,尽在这一本书里。《银元时代生活史》本来是给香港《大人》杂志的专栏,前3/4笔力连贯,唯有后1/4略显散乱,在整体的感觉上稍微有些欠缺。但是每个单篇本来就独立成章,所以并不影响阅读,而且不用像我一样一口气读完。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个人生活,陈先生非常仔细地描写了他的成长过程,那种旧中国里中国人的想法和作派,让人无限神往。尤其是他的长辈和他的朋友给他的教义,看得我连拍额头。假若我早年能够预见书中的那些长辈,听取他们的教诲,不知道能少走多少弯路。而让我最感慨的一点是,这种教诲和见识,从书里看来,乃是家中的传统,老辈人传授给子侄辈,最后成为世家的传统。里面对事业、金钱、婚姻、人际关系,都有非常精辟和实用的见解,教人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站直了生活。民国时代的人,骨子里有一种风华神采,怕并非是偶然。这本书最有趣的一点,是在于始终抓住经济。陈医师经历过家道中落,贫苦不堪的生活,因此对钱非常敏感。而这本书本来是以银元为题,所以自始至终,每篇都要谈到一块银元能买多少东西。在银元购买力的高低变化之中,等于是一部旧上海的金融史。也因为这个原因,显得非常鲜活,有生活趣味。谈到旧上海,人人都知道淞沪会战,知道杜月笙黄金荣。但是,对于当时一个普通上海市民的生活可能知之甚少。《银元时代生活史》弥补了这种不足,可以让读者在几十年后了解当时一户普通人家每月的消费结构,怎么娱乐,怎么请客,怎么过年。这种针对普通家庭的真切目光,在21世纪的今天也依然让我觉得亲切感人。而且,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时代在轮回,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又在身边开始重现。由于书中多次谈到了理财,赚钱的方法,明确提出了地产才是致富最快的途径,因此,又被许多人当成是一本理财的书籍。虽然只是几十年间的事情,但是那时候的中国人远比今天的狼崽仔们可爱。有一种很老派的气度和风华,让人觉得心里无限亲近。不似今天这样张扬、蛮霸,而是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受。今天的中国人一派挥斥方遒的气概,有王道霸道之气,却根本不如前人那么从容,温和。若不是战乱连绵,那个时代真是让人向往。我惊异于一点:怎么看都觉得当时的中国人和今天的中国人是全然的两类。若把它们置于等同的时空,大概除了发肤的颜色类似之外,整个精神和气质都彼此完全不同。读完《银元时代生活史》,让我怅然良久,觉得有某种悠久和发达的文明已经失落,某种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已经中断。而究竟是什么东西,以及什么原因,那不是我的能力所能探讨得了的问题。摘自失落的文明
  •   以作者个人的经历以及银元的价值为线索,叙写上世纪上半叶老上海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非常值得一读。
    写人物,章太炎、吴稚晖、于右任,虽然只是不多笔墨、少量言行,但非常传神;
    写社会,妓院、地产交易、银庄、银窖等等,饶有趣味。
    好书也。
  •   这是一部很好的书,很值得一阅,也是我这几年看到的最好的书,作者其实通过银元时代生活,讲述了自已的成长史,写得很好,内容丰富,厚实,记载了上海百姓当年的生活真是部好书,尤其70.80后的人更应看看,会对你们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   作为上海滩的名中医,陈先生师从章太炎丁仲英等17位民国时期响当当的名家,由因治病著书的缘由结识当时上海滩三教九流的名人。从一个普通上海市民的角度为读者生动地展现民国期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此为我目前所见最详实、最生动的民国时期的上海史料,非常有收藏和研究的价值。
  •   封底阿城的一句评语扎实而精准: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

    何以如此?因为有个好作者,老上海最好的旁观者。优越的出身,良好的教育,顺利的人生际遇,造就了作者的气质、学识、阅历、经历以及叙事和理解力。

    看着作者的那张小照片,香港上层人士的标准照,这下倒是知道这个味是怎样炼成的:就是老上海味儿。——英租界、法租界、日租界的余味,以及江浙财富、文蕴的余味。

    书挺厚,但读起来非常流畅,质量非常高的聊家常。把家常聊得高质量,是最好的几种文字之一。爱不释手。

    最后还可插一句,书中穿插的许多相关人物,好长寿!于是动了念头日后再去看看陈存仁先生写的其他几部食疗作品。
  •   陈医生作为旧上海的名医同三教九流均有接触.他以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描述了旧上海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内容详实,文笔自然生动,实为近来写老上海的好书,值得推荐.
  •   通过银元描述当时的上海,人文、社交、意识形态的变化,好书值得一读。
  •   比《抗战时代生活史》更有意思!抗战时代笔者生活在租界这个孤岛上,所见所闻不免略有所限。但银元时代就不一样,触及的社会层面更多一些,人事也更多一些,非常有意思,仿佛带读者走进了那个活生生的年代。想了解那时候江沪浙(北平)风物的人不可不读!想知道那时候社会及士民的道德水准、文化修养的人不可不读!强烈推荐的好书!
  •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从没落家庭中一步步走上上流社会的名医,他熟悉底层社会,周旋于上流社会,与民国时期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有很深的了解和交情。借他的眼看去,民国时期的上海、北京,旧时代的日本……这些城市的画卷,画卷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活灵活现,展示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社会的全貌。书中讲述的故事精彩、人物形象。想做官的人,可以从中看到如何做官;想发财的人可以从中看到如何发财;想学习交际,让自己变得长袖善舞的人可以从中学到交际场中的一招一式;想看文化的人,可以从中看到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与处世方式;想看历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历史纠葛的线索;关注经济的人,可以从中看到民国时期的经济史……总之,这是一本如此引人入胜的书,近50年来最值得阅读的一本书。我想给这本书打五颗星,但是当当只能读出三颗星!为什么?
  •   可以了解在没有日本人侵略之前,中国人的生活是平静,富裕,有盼头的。看了这本书,了解上海在解放前的很多所不了解的真实情况。该作者还有一本书《抗战时代生活史》,我也看了,看了之后,对日本人非常痛恨,日本侵略让中国的发展落后了一百年。
  •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描写的细节准确生动,往事被电影似的再现,虽说是围绕中医而展开,但涉及面很广,是一部民国老上海的活画卷。对于民国中西医纷争一段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抗争取消中医的亲历主角,叙述内容有重要史料价值。
  •   作者很有心,当时的日记使得后来对以往经历的事情历历在目,是玩银元同仁的必读之作,写法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上乘佳作,另一本作者的抗战时代生活史,年前当当就没货,缺货登记后到现在也没下文,昨天看见**有货,就买了,当当要加油哟!!!
  •   以前对作者毫无了解,偶然的情况下买了这本书。没想到看了感觉如此的好,从细微之处落笔,使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录。既不左,也不右的一个人,认真的记录了上海的那一段普通人眼中的历史。推荐大家购买。
  •   简单地说点读后感。民国的物价看来真稳定啊。是不是某种程度符合了《货币战争》中金银作为终极货币的说法?历史总是这么吊诡,当人们讨厌一个时代的时候,往往并不了解自己想象的世界其实是虚幻的。当真实到来,却总是怵目惊心。
  •   银元时代生活史偶像推荐的,要是早点读到这本书就好了,不过现在也不迟
  •   生活的历程,老上海,背后的故事。。。交叠在一起。陈先生思维缜密,爱动脑筋,为人正派,学识渊博,看他的书,让人受益匪浅相比抗战时代生活史,个人更喜欢这本
  •   初读时不以为然,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的吸引了,能看到普通如你我--既无苦难压身亦无家财万贯--在那个年代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历史也可以是从一个普通人身上去回看感受.当最后作者出于生活压力不得不离开上海时,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同样的压力,心情十分难受.非常值得读.
  •   书名很枯燥,内容却很丰富。

    之于那个旧时代,这本书跳开俯视的姿态,给了我们一个平行的视角:这个就是生活,这个就是喜怒哀乐,这个就是时代的微观——这个就是我们自己的视角,而非庙堂之上的视角。

    书中关于名人轶事的记述犹为精彩,比如,写章太炎经济穷困,夫人收到润笔费时泪花闪烁的情境,在刹那间,名人就活生生地生活在芸芸众生中了。

    相比于某些书的所谓思想性,我更喜欢这种原生态的历史再现。
  •   写民国时期上海民间生活的书,这是最好的一本!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一本书!
  •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陈老先生儒医兼修,写大上海上流的生活真实,有趣
  •   今天刚收到,才看了第一章。感觉对旧上海的点滴描写细微,但那时作者才六岁。虽然有很多内容可能是成年后了解的,但也有不少是作者的回忆描述,如果是真的,那实在是少年老成。
  •   一个老中医在旧上海的真实生活史!
  •   他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过去,了解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困苦,让我们更觉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在生活中多做善事,快快乐乐的生活。一块银元,一部伤心的社会史。
  •   很久没看过这么平实又富有生趣的文字了,作者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的人,一件件小事在作者笔下是那么的生动,把人直接带到了那个时代的大上海,强烈推荐!
  •   老上海的生活缩影,作者是个有心人,非常好的书。
  •   比较真实再现了旧上海的人文景致,细处见情趣。老先生年轻时是很圆于世故的,所谓的处世哲学、生财之道,对今日想发财成名的人很有帮助,不过上海“小男人”精打细算的习惯,不敢恭维。佩服陈先生的毅力,在医事之外,还有如此大的精力编书著书广为交际。
  •   细致的描民国时代大上海的全貌,而且很受启发
  •   被推荐了好几回,直到假期才看,果然是好书,老中医笔下的旧上海被描绘得细腻、真实,比很多宏大叙事和板着脸孔的学术著作好。
  •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真实的老上海生活实录。
  •   这本书以前在朋友处读过,一直记忆中留着印象,这是一本写老上海写的最好的书。
  •   挺不错的~很值得喜欢收藏银元的朋友看一看~~
  •   记得有人这样评价过这本书,我也这么评价!作者在旧上海打拼时,结论了很多的高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近朱者赤!
  •   要了解民國時期的生活,尤其是日常經濟和醫療行業的細節,不可不看。舊上海時代的繁華是我們不能想象的,讓我了解到我祖父母的生活習慣。
  •   对于了解老上海的生活很有帮助
  •   作者写了自己从少年求学,成年行医的经历,时间横跨几十年,认识人物遍及三教九流。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代的中国,以及大变革环境下人物的生存状态。
  •   很好的一本,反映旧上海的书,用[钱]说话,通俗易懂,风土民情,一目了然。
  •   这是一本最好的讲老上海的书——没有之一!
  •   虽然有自夸之嫌,但从中可以了解民国上海的景象、人情世故,还是受益匪浅的。
  •   不错,上海人感觉更深些
  •   這本真挺不錯....在我看了N多關於舊上海的是書籍后...
  •   民国是最陌生的历史,也是各种形态最杂乱的时代,通过这本书可以从最真实最生活的角度去感受这段历史,绝对比教科书能给你更多的民国印象,从第一视角去看永远比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能给你更多的感受和思考,一本好书,一段时光。
  •   此书在我的待购书目中已呆了很长时日了,近日重新浏览时,发现其他网站已缺货,赶紧在当当下单购买,正在阅读。
    书的内容非常详实,470多页的容量,经作者仔细组织,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以个人生活折射年代的好书。每节的题目也很特别,作者颇费心思地设置这些格式工整的题目,颇有些章回体小说的风格。
    书中配有很多图片,包括名人照片及简介、街市一景等等,很能增长见闻,亦可使阅读更有趣味。
  •   中老辈的上海人应该会很喜欢这本书
  •   对旧上海有了更多的了解
  •   认识旧上海的一本好书
  •   人生感悟呀,对于了解旧上海以及国民素质,很不错呀!
  •   好书,了解旧上海必读
  •   一个中国经济的缩影一个投资理念的导引一个传奇的人生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很好有时候,觉得作者的生活就象一本武侠小说描写的那样关键时候总能遇到名师,能得到指点作者认识的,都是中国当年的大腕而作者的家庭,也是中国当代的名人,比如他老婆的大哥,就是吴有训,那可是中国社科院的名人啊,国宝级的人物。
  •   先读了作者的《抗战时代生活史》,两本书侧重点不同,这本书给读者以生活的启示~
  •   对民国时期生活的描写细致又生动,还穿插了许多当时有趣的名人描述。

    看后对当时的生活有深刻的印象!
  •   陈老先生博闻强记,尤为难得的是他有写“生活史”的见识。大量丰富的时代细节。老先生的笔墨属于波澜不惊形,除了开头谈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有点得意洋洋,其余喜怒不行于色,笔墨节制,带出人间万象
  •   喜欢看这一类的书,前天又买了作者写的另一本书《抗战时代生活史》
  •   反映民国风貌的书,作者是那个时代的人,值得一读。
  •   民国时代的真实写照
  •   一个时代的写真、缩影,从中了解那个时代的各色人物~~
  •   看了抗战生活史,我一下子买了全套陈存仁的书!好看
  •   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不错。
  •   年纪大了之后捏,生活也平淡起来鸟,很想看到其他人有趣的经历,希望找到小时候抱着别人的游记或者传记新鲜而有趣的阅读经历

    我想这本书的内容作到了~~~~作者还讲述了很多道理,不道学不说教,对于我现在来说,相当好....
  •   一口气当当网上所有的陈存仁先生的书都买了
    民国——奇葩
  •   好书,就是想请掌柜的将陈先生的《抗战时代生活史》调剂一本到荆州,贵店不能将此书送货呢!
  •   对于我这种有点民国情节的人来说,确实是本好书!
  •   避免了偏听偏信 对于一些名医有了真实的了解
  •   作者很平实的讲述了一段他那时候的历史生活,非常贴近生活,是我们了解过去的一段很不错的书。
  •   难得的史料,由中医留下.
  •   作者写得很细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到,不排除作者夸大的成分,哈哈
  •   一口气看完,太精彩了,作者提供了极为详尽丰富的日常细节,使那个时代在眼前异常清晰!
  •   至少对那段历史时期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精神有了一个认识和了解,一部没有任何政治色彩的好书。不过,年龄小的人可能会没有太多的感受。
  •   以后这种书,很难再出了,因为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了。
  •   写得基本真实,以前就看过,现在再看,依然觉得可读性很强.不过现在有人对该书某些地方的真实性有疑问,但基本无损对人的启迪.我觉得年轻人看看,思考下会更有帮助.
  •   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好看
  •   读来旧时生活宛如目前 生动无比,也惊叹作者惊人的记忆力
  •   作者对生活娓娓道来,让人感觉进入时空隧道,跟随作者一起来品读那段生活,通过此书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理财的道理。
  •   喜欢阅读老人们的文字,或许原因就在于,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
    而这个已经故去的老人,他的笔触下,那个时代的风景,风情,看似浅淡的记录与评述,
    可以佐茶,也可下酒,更可以在长长地夜里,静静的让时光,回转到从前。
  •   每个人都有一身的故事,有的将自个儿的精彩娱乐自己,有的秉持快乐分享平方论。讲得好不好,别人爱不爱听,与其说是学问,不如说是“天赋”。做“说故事”学问的人,故事多半脱不了“做”的痕迹,或显山露水地摆弄文字,或患得患失地居高自傲;而天赋“说故事”的人,不一样,娓娓道来,不温不火,而意蕴伸长。陈存仁老先生的书中,说的是旧故事(先前我最怕读遗老遗少的回忆录),读来却对今日之为人处事启发良多。
  •   买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写小说了解用。因为这点立场所以我非常满意。作者对于当时的风土人情描写十分丰富。但作为日记。它是没有主题的、。所以一般人很难坚持。不过作者的处事人际,心态为人都值得学习。到底是丰富还是枯燥就凭个人而定了
  •   陈先生真是心思缜密的人,记账细致、写人生动,是了解那个时代的不错范本。不枯燥,很有趣!
  •   我喜欢这种文笔,goodgoodgoodgood
  •   我问过有关老中医,内容具体,翔实,真实,有些观点有争议
  •   以前读过此书,只不过是别人的.由于觉得此书有保存价值,才购买.但没想到此书的封面很脏,纸张也薄,与原来读过的那同一书名的书不可同日而语.
  •   书的纸张很好,内容也不错,可以通过此书来了解民国,还可以知道许多名人轶事。值得拥有
  •   最近买了陈存仁老师的一个系列。
  •   陈先生的书,对于现在人的生活,仍然有益
  •   陈先生的文笔朴实,给我们如实的反映了过去的岁月平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世事的看法,很难得,很不错的书!
  •   好书,可以看出作者本人一生顺利平安的原因是什么,
    也可以看出许多真实的人生故事
    一天时间精读完成
  •   如果你有一定的沉淀,推荐你看下这部书
  •   是在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博客上看到推荐的,真的很精彩本身对这个年代很感兴趣,可惜一直知道的的都是一些脸谱化的东西这本书,很细致,将那个年代的那个截面,多姿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口气念下去,畅.
  •   这是我看过写民国写得最好的一本书。真,生动,机智,让人满怀阅读的愉悦感。
  •   1、了解民国历史、奇闻异事的一手材料,很长见识,可读性也很强;2、书的装帧、纸质都没话说。
  •   完全是生活实录,还原了那段历史,进人能够理解吗?看后你就理解了!
  •   一般我们看历史都是由战争和朝代组成的 民众的生活往往被忽略了 这本书看了后很长见识
  •   让我有了对于那个时代更加形象的了解。
  •   真心不错,读完了,不管内容是否详实,起码反应了那个时代大概的情况。
  •   非常非常棒的一本书~!!帮我们了解那个时代~
  •   随着作者文字了解当年。。。。。。
  •   很有生活有历史感的一本书,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历史。
  •   此书很不错,有知识,有趣味,有作者人生经历,建议可以读一读。
  •   第一次从个人角度亲近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周遭,很丰富也充满趣味。
  •   买之前,看了一点,下决心时还有些犹豫;买回来之后,看了,爱不释手,真庆幸自己做出购买的决定,一点都不冤,值,真值!
  •   一本很有价值的书,非常值得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