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素材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丹青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前言

  去年,这本书与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合约到期了。念及书市时常断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意新出修订版,顺带编成与《退步集》之类同样的版式。  我回国后面世的头一册书原是《纽约琐记》,时在2000年秋初,其实,《多余的素材》先已印妥样书,夏天就寄到了。此前我从未见过自己写的“书”,拿在手里翻。几天后,我的责编,江苏美术出版社顾华明电话里压低声音说:《多余的素材》不能发行了。  奇怪:我听了一点不奇怪。理由呢,好像是写了个别不宜谈论的历史人物吧?没错。我原就喜欢弄些不安分的小把戏,自己写着玩。稍后得知并非什么局子下禁令,而是社里另有同志觉悟高,报上去,社领导遂决定不出版。那领导.三十年前与我是知青江湖老相识,都画画,曾在招待所共用一盆洗脚水,如今居官,有为难,我当然体谅的,不久见面搓饭,彼此心照,只字不提这回事。然而三五册样书散出去了,怎么办?上海文艺出版社表示乐意出,条件是抽去几篇,并请位资深老编辑逐篇批注,很夸奖,还打印成字条夹在书页中,使我感动而受用,但我故意扭捏,不愿删,事情便自黄了。又有热心朋友送呈北京三联书店试试看,婉拒的理由倒是很恳切:无关内容,而是市面上散文类图书太多了,不好卖——我心中一喜,从此得知自己的文字涂抹居然可以算“散文”。  有趣的细节是,江苏那边承印的厂家在苏北,长期业务印制中文版《圣经》;国中还在印《圣经》?可见广有圣徒在,唯不知此说是否详确;至于《多余的素材》经已印妥的一万本书芯,据说按照惯例,随即捣成纸浆了。  于是我忘了这件事,只存本样书在身边,好歹是个纪念。  两年后,山东画报出版社刘瑞琳同志问起清华美院的杭间教授,打听废书稿还在不在,于是安排见了面。谢谢杭老师与刘老师:不久我已坐在济南一个小房间支使编辑来回摆弄书中的图片……转眼五年过去了,上回作“引”我曾将以上事故闪烁其辞提一笔,给大家留面子,现在想想,书中所写全是无事之事,此番没话找话讲,索性给《多余的素材》再添一小点多余的素材——说来好笑,我索性写写“肉蒲团”之类淫书,或斗胆撩拨所谓政治话题,倒也风流一把,然而都不是,只是初涉书写的习作,既印且毁,实在抬举了,何况不久又出版,不亏不盈,不起微澜,连个小小的冤案也谈不上,只是前后三易出版社,由江苏而山东而广西,一路下来,分明变成旧货色,如今好比微波炉里转转,原样端上,谁起兴致买? 封面总要重新弄过的,适可将前两册书样子缩小了,印在封底上,算是此书前身的如实交代;图片则大可添换——书中写到邱岳峰,结果邱公子辗转寻到我,赠我邱先生早岁与晚年的照片;有一篇说及早夭的钢琴才女顾圣婴,也给我获得她生前的丽影;又有学者徐宗懋送我从未面世的蔡元培林语堂等民国前辈老照片,都是难得觅见的影像史料,补入书中,正合适:末尾有几篇涉及民国的教授与教师,当时下笔,哪想到自己翌年会有受聘教书的机缘,近时重读,颇惊讶怎在七八年前即已留心国内的教育和大学……文字内容,则补进两篇遗漏稿,太过短促而油滑者,删除二三,其余照旧:倘若读者不嫌弃,当然很感激,但我是作者,赠书到手,好意思送人么?我知道,若是诚心巴结旧雨新知,莫如多写新篇幅,无奈我不再如那些年有闲空。即便零零星星写起来,新书起个什么题目呢?眼下,只能预先谢谢再次破费的读者,并请对这本书的修订与再版,多多包涵。  2007年8月11日

内容概要

国内知名公共知识分子、画家、文化批评家陈丹青继《退步集续编》后再出力作。     本书为《多余的素材》修订版,内容稍有改动,增加添换了多幅插图,体现了更为精妙的图文搭配关系。     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景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

书籍目录

修订版序 引 题记 我的第一次油画风景写生 我的第一次油画肖像写生 我的第一次素描人体写生 归国的确认 闲散美人 炎黄子孙 饭米穗 大上海 参考与消息 《上海快车》 表皮脂肪 基本如此鬼见愁 青春的名实 动物凶猛 乡村骑士 捉奸与鸡汤 恐怖与效果 阶级与钢琴 牺牲与死亡 怀旧与革命 红色娘子 《红色娘子军》 看煞 瓦西里、沙夏、艾莲娜 弗哭 胡说 形式与形式感 形式、样式、模式 邱岳峰 于是之 亚明 赵丹 颜文 老家伙与小家伙 人犹如此 树何以堪 单身囚禁 胡兰成 革命与相貌 北伐与战争 民国的下午 民国的教授 民国的教师 凄凉的喜悦 鲁迅的墓园 众所周知 《丝瓜》 彼哉

章节摘录

  去年,这本书与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合约到期了。念及书市时常断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意新出修订版,顺带编成与《退步集》之类同样的版式。    我回国后面世的头一册书原是《纽约琐记》,时在2000年秋初,其实,《多余的素材》先已印妥样书,夏天就寄到了。此前我从未见过自己写的“书”,拿在手里翻。几天后,我的责编,江苏美术出版社顾华明电话里压低声音说:《多余的素材》不能发行了。    奇怪:我听了一点不奇怪。理由呢,好像是写了个别不宜谈论的历史人物吧?没错。我原就喜欢弄些不安分的小把戏,自己写着玩。稍后得知并非什么局子下禁令,而是社里另有同志觉悟高,报上去,社领导遂决定不出版。那领导,三十年前与我是知青江湖老相识,都画画,曾在招待所共用一盆洗脚水,如今居官,有为难,我当然体谅的,不久见面搓饭,彼此心照,只字不提这回事。然而三五册样书散出去了,怎么办?上海文艺出版社表示乐意出,条件是抽去几篇,并请位资深老编辑逐篇批注,很夸奖,还打印成字条夹在书页中,使我感动而受用,但我故意扭捏,不愿删,事情便自黄了。又有热心朋友送呈北京三联书店试试看,婉拒的理由倒是很恳切:无关内容,而是市面上散文类图书太多了,不好卖——我心中一喜,从此得知自己的文字涂抹居然可以算“散文”。    有趣的细节是,江苏那边承印的厂家在苏北,长期业务印制中文版《圣经》:国中还在印《圣经》?可见广有圣徒在,唯不知此说是否详确;至于《多余的素材》经已印妥的一万本书芯,据说按照惯例,随即捣成纸浆了。    于是我忘了这件事,只存本样书在身边,好歹是个纪念。    两年后,山东画报出版社刘瑞琳同志问起清华美院的杭间教授,打听废书稿还在不在,于是安排见了面。谢谢杭老师与刘老师:不久我已坐在济南一个小房间支使编辑来回摆弄书中的图片……转眼五年过去了,上回作“引”,我曾将以上事故闪烁其辞提一笔,给大家留面子,现在想想,书中所写全是无事之事,此番没话找话讲,索性给《多余的素材》再添一小点多余的素材——说来好笑,我索性写写“肉蒲团”之类淫书,或斗胆撩拨所谓政治话题,倒也风流一把,然而都不是,只是初涉书写的习作,既印且毁,实在抬举了,何况不久又出版,不亏不盈,不起微澜,连个小小的冤案也谈不上,只是前后三易出版社,由江苏而山东而广西,一路下来……        书摘    我的第一次油画风景写生    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油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第一次油画风景写生。第一次使用刮刀。三小时后,“苏联油画”大功告成,我站起来正要呼叫走开游荡的两位画友过来欣赏,身后站立良久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开口了:    “初学油画吧?同志,我也是搞艺术的,我要严肃地告诉你,你看,那是什么建筑?你为什么偏偏要画它?再看看你的调子,同志,又灰又暗,哪里看得出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简直像16世纪的穷乡僻壤!”    “16世纪”?“穷乡僻壤”?而且他说“调子”,显然懂行。    我心跳,紧张,写生的狂喜顿时蒸发净尽。两位画友早已过来,几次张嘴想要辩说,但这位年纪至少大我们二十岁的男子不容插嘴。他沉着脸,表情诚恳,重复说道:“同志,你要好好想想!”    这句话,是当年“政治”上极为严厉而流行的“起始句”或“结束语”。    现在想来,这男子的心态真是好不难说:他站我身后看这许久,最低限度也还喜欢看见有人在画风景画——那年,我曾亲见一位有名的右派老画家,居然一边在礼堂画着“红宝像”,一边扯开喉咙唱:“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五十多岁的人了,分明唱给别人听,也分明侥幸自己被起用,画着革命画——时势严峻,天气严寒:这位男子仍会走来公园逛一逛,看看雪景,看人画画,而终于要对陌生少年来说那番革命的话……    他说的全是假话套话么?那是彼时彼刻的真心话。及长大成人画下去,一路曾有多少老同志好同志语重心长找我谈谈话:“小陈啊,你要好好想一想!”    三十多年过去了,那天我们就这样在雪地上僵持着。我不怕他。以我那时的个头和年龄,最后一招是打架(三个对一个);但我怕他说的话:我知道那是大道理,是“文革”初始天天听到的革命腔,可我心里知道自己的确不想画“社会主义新中国”,存心模……

编辑推荐

  继《纽约琐记》之后,《多余的素材(修订版)》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余的素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9条)

 
 

  •   读王赛《艺术,是常识还是尝试?》随想




    感受孩子的成长是一件美妙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好的书籍,真诚的作者是孩子的良师益友。陈丹青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个有知青背景的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大概可以代表那个时代在知识分子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的共同经历。文革的狂热,上山下乡的无奈,十年浩劫结束后的出国潮。他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在美国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这个特殊的成长背景,让他对自己的经历对国家命运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尤其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更冷静更理智地看待很多问题,他的《退步集》重在思想问题上的一些探讨。而他的《多余的素材》,则更多表现了他感性的一面,其中的许多小文章我都是读了又读,尤其是几篇人物素描,写赵丹的,写亚明的,着墨不多,但是生动传神,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仿佛呼之欲出。写邱岳峰的,竟然可以在一个人身上承载那么多人的共同记忆,并且准确地分析了邱岳峰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当时集体无意识的心态。我惊叹于作者对事物的感知和描摹能力,比如对邱岳峰的声音,通过他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三十多年前的记忆唤醒了,仿佛就在昨天,刚刚在团部露天电影院看完《简爱》。简爱的自尊独立,罗切斯特的孤傲、不幸、以及被爱征服的幸福,黑白影片所散发出来的怀旧气息,尤其罗切斯特沙哑深沉的独特嗓音,以及观影过程中自己内心的起伏,一切的一切都随着陈丹青的文字复活了。
    还有一篇《参考消息》,写上海人的共同记忆。那长长的一大段不带任何标点符号的文字,那样直接那样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一个上海人对上海的热爱、得意和迷恋,毫不掩饰的恣意宣泄,让我脑子里多年的上海印象瞬间清晰起来。
    我不是上海人,不可能有最直观的感受,但是从小我的目不识丁的母亲嘴巴说出上海两个字时,前面一定是要加一个“大”字的,而且是不常见的神往且遥不可及的神情。从小在新疆的团场生活,见过几个上海人。虽然平时的生活上没有什么直接的交集,但是他们身上所共同散发的东西还是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上海知青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仿佛他们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那种优越感,那种大城市生活的市民气质,那种种的生活习惯和细节,以及在众人面前说话时的神情,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也是复杂的,很小的时候有羡慕,成年之后有欣赏,上师专时看过余秋雨连载在《文汇报》上的《上海人》之后,有会心的一笑和笑过之后的思考。
    也许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童年的记忆对一个人的影响会很大,可能真的在对待上海这个城市上对我是有影响的,可以说在我的潜意识中可能是有上海情结的,原来不自知,现在逐渐清晰起来。难怪我那么喜欢程乃珊和陈丹燕的作品。八十年代,我读过很多程乃珊的小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蓝屋》。主人公身上的独特气质曾深深地吸引过我,现在知道了那就是小资情调。其实不仅仅是小资了,主人公的原型确是当年上海滩叱咤风云的大资本家颜料大王吴同文的小儿子,是真正的大资本家。蓝屋也确有其屋,真名被上海人叫作“绿房子”,是吴同文的私宅,建于三十年代,由国际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完成,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豪宅”。这在程乃珊前几年的纪实随笔《上海Lady》中的《绿屋情结》里有专门的介绍。我喜欢看这一类的纪实随笔,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风花雪夜》,那一个个充满怀旧气息的人和事,那已经带有一丝丝历史感的老照片,就是那样得吸引我,那是一种风情,一种气质,一种让平凡生活变得不平庸的味道,一种在现今赤裸裸的物质社会中再难感受到的气息!
    不知道自己这样总带有一点怀旧情怀的心态是否正常,似乎与现实中的很多人和事不自觉地总保持着一点点的距离,也许社会环境真的太不相同了,能引发共鸣的东西不多见了,也许是自己已经out了,感谢陈丹青以及和陈丹青一样真诚的文人,用他们的文字带给同时代的人一些美好的回忆,带给现在的孩子一些纯真的情感和冷静的思考,不至于在浮躁的世界中飘得太轻!

    2012年2月28日
  •   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迁,都会给时代的不同个体留下不同的但也大体相似的影响。很多历史事件更是集体的共同记忆。只是在民间人们的述说中,历史事件越来越有更多的版本,越来越多地加进不同人们对待事件的态度、心态以及评论。总之,这些事件的发生,这些共同的述说,这些事件与述说的集合,就构成了社会民众对整个历史变革和文化变迁的一种集体记忆与讲述。
    历史记忆之于个体,也是有很多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汇聚而成的,这些故事的发生,实实在在地说明的历史就是这样发生的。故事给人们一种历史发生的现实感。这些故事,通过在个体身边的发生、演绎以及很久以后的回忆,构成了一个人对社会最感性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对于一个人而言,才是最可靠,最生动,也最值得不断的回味、思考、抒发!
    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就是这样的一本抒发自我历史感的一本文集。老实说,自己知道陈丹青这个名字,也是一年时间之内的事情,又一次拜访我的启蒙导师剑云先生,他给我提建议,要我在学习民俗学、人类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同时,要注意一些有关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要学会一些美学理论来处理面对研究当中的一些问题。回想起来情景依然生动。只是时过境迁,自己不能如愿以偿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闲来读读书以慰藉自己的一点心里缺失。离开的大学,要看书就得买书,我所在的城市在我看来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所以网上买书成了我每月都要做的一件事情。这本丹青先生之《多余的素材》就是网购得来的。
    文章多数关注有关文革的事情。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作者最为宝贵的年轻时代,所以不能忘却的这些事件,聚会在一起,形塑了作者的一种有关文革的历史感。
    书中的文章有事件的专门叙述,有人物和事件的交汇,有特定时代现象的具体呈现,还有作者对有关现象的评介,等等。总之,大都置于文革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之中,所以,这种时空的特殊性给这些作者的记忆一种大众化,放佛我们在读的不是一个人的记忆,一个人的经历,而是历史演绎中,一群人集体的反映。这也就是这本书给我们最有特色的地方,至少我这么认为。能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来反映整个一个历史时段,这需要很大的洞察力,需要很耐心的思考,也需要对人和社会的高度责任与关注,有关文革的事情述说,还需要一定的勇气。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坦率地说道,几家出版社不想出版此书的原因就是作者的一些用笔可能会给出版社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作者的执着成为这本书出版很迟的一个原因。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进行过一些的想象。我想《多余的素材》可能是一本有关美术的专论,和开卷后的情景截然相反。于是乎,我就在想作者为何要将书名题为“多余的素材”?现在我想有这样的意义在里面:作者所提供的这些有关文革时期的历史素材,其实和官方很多公开的历史材料是不一样的,它受到史学家的关注也和那些正史中的材料有不同的待遇。对于专门研究文革历史的人而言,这些素材就可能显得多余或者没有用处,微微透露出作者的一点批评之意,也折射出作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历史情感。
    其实,口述史的研究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这些平生的经历讲述,就是一种历史的再建构,就是一种不同史观的表达,代表民众集体的有关历史的讲述,它的意义也大于所谓的官方历史书写,特别是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知道了这点,我们就不得不明白有这样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普通人经常会买一些历史有关的书籍来读,而这些书籍当中野史笔记或者另类历史著作占有了自己阅读量的很大比例。当然,这里提到这种现象,并不是将陈丹青先生之著与野史笔记相提并论。
    丹青先生言到,有编辑将这些文章归类为散文,我自己倒是没有这样的归类意识,如果真是散文的话,它又属于那类散文呢?从作者的文笔来看,确实有散文的特点,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作者是一位思想独特的人,行文亦有一点怪异,读它的文字,甚至有些时候有点不显流畅,停顿反常,其实慢慢想来,这是有一定道理在里面的,即作者这样的停顿,这样的反常用笔,正好流露出作者用笔时的思考。有很多的时候,当人们在遇到一些重要的问题,在面对一些严肃的话题需要表达的时候,流畅倒是显得有些多余的随意,这符合我们的生活逻辑。作者的这些文字,让我感到他在赋形当中思考的沉重和下笔时的慎重。当然也能够透析作者的历史情感。
    总之,这是一本让我读到的不同一般的具有历史感的著作,虽然不是专门的论著,但是它排除掉一般历史著作的苦闷、艰涩、沉重之外包容的内容却显生动、活泼、细微、全面而不发慎思,这种写作的视角让人受益匪浅。
  •   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本书内容: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法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   这本书取名《多余的素材》,我看后在笑丹青的谦虚。丹青的书,除去《退步集续编》其余尽皆读过,而读过三次的有三本:《外国音乐在外国》(《陈丹青音乐笔记》),《纽约锁记》和《多余的素材》。我很中意陈丹青这样的以绘画者的目光来审视身边的世界的执笔者。后来读木心,发现木心也是这样看世界的,简直不晓得是画画儿的都这样,还是木心与丹青实在有缘,再或者丹青尊师,而受其影响入骨。此书是最能表明陈丹青审视世界的一本书,它或者真的是素材,丹青写起来也不像其他书里面一样会抒发,会议论。这本书就是白描,再加上一句轻描淡写或幽默或睿智或理性或悲伤的自叹,以为之后拾用引路的。它或者是在记录一个风尘女子,但她却很美。它又或者只是在说一个旧人,他却很鲜活。读这本书不应该渴望得到太多精神上的建树,它是一本“看见”的指导书。用好了,将会发现生活的另一层面。Pink Floyd有张专辑,Dark Side of the Moon,封面上有一个三棱镜,一束白光被三棱镜折射成了七种颜色。而这本书就是那个三棱镜。
  •   国内知名公共知识分子、画家、文化批评家陈丹青继《退步集续编》后再出力作。
  •   本书是陈丹青先生从一个画家的独特视角,亦庄亦谐地描写他自己经历的人与事,或者也可以说让读者透过他的图文,了解一些历史背后的故事,由于他身份的特别,一个老上海的居民,一个与一些名人比邻而居、或擦肩而过的孩子,一个台湾老兵的后代,一个下了乡又出了国的当代名画家,所以他的文字让人读来感慨良多.他写赵丹的那一篇已被选入《读者》,那一篇的确很感人。当当网的送货员很不错,送书及时,而且书的质量也很好,没有任何折损,我对你们的服务很满意。表现好的就是要表扬一下。
  •   《退步集》和《退步集续编》一直在批判这几件事:中国教育体制特别是艺术教育体制和现状;文革思维和文革语法、语气的遗祸;文艺腔。这里单说一个文艺腔吧,因为《多余的素材》差不多是陈先生的一个“以身作则”——怎样摆脱文艺腔,不滥用词汇,而全凭作者心智、阅历和人格魅力而成好文章。我也是文艺腔的受害者,当年写情书,不使用文艺腔,整篇情书不看上去又假又油腻,对方是不让过关的。就像现在很多拍马屁的现场,似乎马屁不够假,拍者和不拍者就都不满意,非得一看就是马屁才舒服。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大宴会的菜肴要是可口而顺口了,就不是大宴会了,大宴会就得不好吃才行;比如……80年代后,每一代年轻人都遭遇各自的《还珠格格》、《梅花三弄》、《一帘幽梦》,这些都是味精,不能当白米饭吃的。当白米饭吃了,人会变形的!陈先生的上海腔、孔先生的山东腔、易先生的湖北腔,倒是很好的五谷杂粮。
  •   陈丹青的作品已经买过《文学回忆录》《纽约琐记》《荒废集》《退步集》《退步集续集》等好几本,很喜欢其作品图文并茂的风格,更显生动自然。这本《多余的素材》,刚刚看了个开头。作者在序文里介绍了这本集子诞生的过程,看后深感不易。依旧是图文并茂,依旧是朴素的语言,大爱这个“老愤青”的作品。书的质量非常不错,字迹大小也很合适,朴素的封面,简约的设计风格。喜欢!
  •   看多余的素材的时候总觉得作者在倾诉他们年代的一些人和事,有好的也有坏的。有的时候听老一代的人总是说他们的那个年代没有现在那么开放那么乱,其实不然,我想可能是以前通讯没有那么发达,消息的发现和传播没有那么便利,所以很多老一辈的人才会觉得现在的社会开放和乱,而作者在书里也有提到当时的一些现在看起来开放乱的事情。我想现代社会也没有想老一辈说的那样,反正媒体发掘的很多都只是个别事件,我不觉得我们的社会真的就那么样。当然还有的是作者的老师们的一些回忆,多么的真切,我还很是惊讶陈老师就有这么多的记忆和我们分享。对文革年代的反思有太多太多了,我这等晚辈是不能谈的,我只是感受到那个年代夺走了很多人的梦想希翼,带走了一个本该很有价值的年代,但是想陈老师这样有理想的人还是看到了希望,成就了自己,我总觉得很是感动。现在的年代好了,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发展自己了,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离我们不远的沉重年代。多余的素材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   陈丹青的文字流露出一种独特的清醒,但并不是直白的抒发,而是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目前已经看完了《退步集》和《退步集续编》。他的书品相好,装帧很老、派,有旧时代那种真心做好书的情怀在里面。可惜的是当当买给我的书里加了一本残损的书。我买书是纯粹阅读的,也是嗜书者。再说我也是一穷人,买书不易。买书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希望以后不要送残书给我。
  •   起初,是因为太钟爱已故配音表演艺术家邱岳峰先生,在阅读纪念邱老的文章中,偶尔读到了陈丹青写的,于是就记住了,于是就留了心。买来后觉得很满意,没有浪费时间和金钱。
  •   从“锵锵三人行”里认识这位双眼炯炯有神的男子,喜欢上他的胡说八道。听说许多人了解陈是从他的书开始。他竟然还写书!!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读了这本《多余的素材》,佩服得不得了!笔法雅致,以小民口吻和角度叙述历史,感情真挚朴实。而对陈的文字的最好赞美,或许就是“丫竟然身份是画家!”
  •   陈丹青的书,窃以为此书更为细腻及人性化."阶级与钢琴""民国的教授"等颇能让人感到心灵的栗动.陈丹青的思想和文笔,在我看来竟和鲁迅先生有些神似,虽深度和博大稍逊先生.但一样的正直与真诚足以弥补之,他们一如童真般的魅力就足以迷惑"大众读者"了.陈先生的画好,貌好,文章好,真乃天生尤人也.愧煞阿Q矣!
  •   这次《多余的素材》封面简介 纸质也好 标题是陈老师的笔迹,记得在一本书里读到陈老师的字也是不弱于他的画的,这个我想大家看过陈老师一些 静物画册画的 都应该能够感受到吧。
    里面的老照片给人很深的时代感。
    陈老师的文字和画我向来都喜欢,这本很朴实 浑厚 安静。
  •   看过陈先生的退步集,然后就把他的其他书都收了,非常喜欢这套书的封面设计,没有一点“多余的素材”
    当然这些内容是一定好过封面的,郑重推荐
  •   非常好,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还有这样深刻细致的观察,更难得出国多年还有优美的汉语文采.独立又自由,聪明又老实.他的画怎样不知道,但他就是萨义德所说的稀有人种-跨越了自己狭隘的专业,所写所说的是更广泛的事情,是个业余者-真正的知识分子.也许他的文字比他的画更有价值呢,也说不定.特别是看了他的<退步集续编>里关于鲁迅的几篇文字,简直前无古人,太棒了!
  •   大爱陈丹青。难得这么有勇气、正义感、责任感的艺术家。是他让我知道了陆洪恩、顾圣婴。历史的细节太残酷。
  •   米开朗基罗说:大卫像已经在里面了,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拿掉就好。不知道陈丹青的寓意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   陈丹青先生的忠实读者,敢说实话的人不多,知道说实话没用还说的人少之又少,特意看完了来评的,这本不像《退步集》一样分专题,都是一些随笔,更能从中窥得生活的迹象
  •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发人深省。一本不是杂文,却是杂文的书,读来让人很有些意味。这本书是修订版,与原书(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版本)相比,改动并不是很大,尽可放心购买。虽然是一位画家的“素材”,但却从书中看出了作者文学家的思考。一本有思想的书,很好!
  •   书的质量很好,牛皮纸封面,很符合书的风格。
    陈丹青的文笔很好,如他自己所说,力求用最质朴最真实的文字。书中有很多怀旧的话题,但话语尖锐、思想独特。
  •   看他闲闲下笔,或一人一事或一时一地,一会儿节制内敛文气俨然,一会儿又鲜活跳脱粗声骂娘,过去年代的场景和故事活生生在眼前一一展映,那些记忆很亲切,字里行间的情感很熟悉。最喜欢他写人的篇什,寥寥数笔勾画出精简的肖像,那些人就从文字中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多数是旧人,很多细节很多将要消逝的真实。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读他笔墨的感觉,借姜文的“来劲”或可总而言之吧。那小子如何?“彼哉彼哉”——哈哈这个收尾真是有趣得很呐。
  •   很喜欢陈丹青的文字。买了两本。还有本《荒废集》。这本还没有看,放假了。终于有了时间美美地看书了,啊哈哈。
    .
  •   要送人,就先看完了
    一 书质量很好,纸张感觉也好,没味(看到有个人说他买的书味太大了)
    二 前面有几篇中间几段没标点符号,是不是有意为之啊。要有意也太随意了吧,后面就没这情况。
    三 偶尔有几个错别字,也可以原谅的。
    四 书的内容距离我们这些年轻人有点远,但也正是这样才充满趣味。
    五 丹青先生画的好,写的也好,我看到有人说他写的太罗嗦,我觉得是我们看东西不太耐心,毕竟我们和作者差距不小,很多东西都需要慢慢品的,也值得去品的。
  •   看陈丹青的书缘于一种自由的感觉,他写了有一些我们也许看到了的活者没有看到的细枝末节,他能够由小见大,而且感觉真实,有旧时书生的狷狂,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媚俗,真自我.如果写书的人都是满嘴假话,书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看书就是要看这样的东西......受益匪浅!
  •   现正在在哈陈丹青,所以他的书我基本上都会买。
    很不错的有思想的画家!
  •   陈丹青的书都有一种独特的文艺气质,精美的图片加上恰到好处的文字,喜欢这种风格的朋友可以读读,应该不会失望的!!
  •   初识陈丹青是在电视人物专访中,介绍他的经历及他的油画创作;再识陈丹青是在他的文字里,透过文字可以一窥他的个性,亦如曾经的王小波般的特立独行。
  •   一向喜欢陈丹青的文字,本书风格依旧.封面设计的简洁朴素透着股文化味儿.真诚的面对内心也沉得下来的人通过陈丹青来做些思考吧.
  •   喜欢读陈丹青的文章,虽然他不是作家,不能写出天花乱坠的文字,但他的文章都让人觉得真实,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一些人。
  •   是院长推荐的书,陈丹青的确是一位非常有趣的学者,他的《笑谈大先生》也很不错!
  •   大概算陈丹青最早的一本书了,相当惊喜。无论是文字还是配图,都十分考究。特别是图片,令人深感震撼。。

    推荐这本。
  •   挺喜欢陈丹青写的书,以后还会买
  •   陈丹青的书值得一读,还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照片。
  •   多余的素材并不多余
  •   有思想,有见识,有反思.一句话---好书.问陈丹青老师好.文革过来的人,见解不凡.发人深省.推荐他的荒废集.
  •   看历史在你眼前晃来晃去,看大师多余的是什么素材~!
  •   陈丹青这一篇散谈,每一章点到为止,或以引起读者深思,爱!
  •   书中自有陈丹青先生的文气、雅气、痞气……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陈丹青写的东西蛮诙谐 读起来很轻松
  •   陈丹青太有魅力了,相信书如其人吧!
  •   陈丹青敢说敢做 文字犀利 好
  •   多余的素材 其实一点都不多于,我们应该多多的关注所谓的多余。
  •   多余的素材不多于哦
  •   一直喜欢陈丹青,他写的东西有意思,什么都敢讲
  •   最近很喜欢看陈丹青写的东西!
  •   喜欢陈丹青的书!不用多说,就是喜欢他的文笔和对于生活的视角。
  •   陈丹青的笔触亦庄亦谐,在不羁中透出一种典雅、高贵。非常喜欢这样的文字。
  •   是陈丹青早期作品,那时候的陈丹青还敢怒敢言,虽说是个愤青但是他的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是值得借鉴的,看得出他是一个坦率的人,推荐大家看这本,点醒一下自己。
  •   陈丹青老师的书,值得一读!有担当的人。
  •   真正的知识分子可能就是陈丹青这样的吧
  •   陈丹青从画到文字,都是够劲
  •   很好,我本人很喜欢陈丹青先生!
  •   陈丹青先生的文笔,这么这么的好。一边读,一边会心一笑。
    而且是点到即止的写法,让人有思考的空间。
  •   陈丹青的书我在书店经常翻,翻到最后还是愿意买来读。
  •   一直支持陈丹青的书,非常值得品读
  •   这个叫做陈丹青的男人的书从来不去怀疑
  •   陈丹青老师的书非常值得看,语言好,思想独到。
  •   喜欢陈丹青老师的书,值得阅读。
  •   还没看,但陈丹青的书至今没见到过很无趣的。
  •   陈丹青的书,一如既往的好
  •   买了所有陈丹青的书
  •   当当的书一直都不错 买陈丹青老师的书也不是一次了 每次都怀着很美好的心情把书捧在手里 美美的看完 妹妹的品味
  •   一如既往的风格,评论当代艺术,评论当代中国。这本书读者比较厚重,一遍一遍的读有些收获,无论是觉得他的观点可取,还是反对,相信都会有些启发。我还是比较支持陈丹青的。
  •   凭借着两个,陈丹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买了
  •   读此书可感受陈丹青所经历的岁月。
  •   从这本书开始认识陈丹青,一口气买了他好几本。只是喜欢,说不出理由。
  •   很久就喜欢丹青的文章,今天终于买到手了。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第一:你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老上海的味道,又像看一本黑白的相册,我只想说“漂亮”。丹青喜欢鲁迅,他的文字也像鲁迅那样好玩,当然是不同的。笑过之后让人有所思,历史大背景之下的人物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我认为不论从文字还是内容上都是值得一看的。丹青是一个个性的人,看了他的书我不后悔。
  •   陈丹青的文笔确实没得说,最重要的是他清醒地头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读来荡气回肠
  •   喜欢陈丹青的文笔和犀利的思想,该书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令人深思。
  •   陈丹青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好,犀利、深刻,是中国社会当前人文启蒙和美学教育所需的教材级范本。
  •   正在看,一直都很欣赏陈丹青
  •   犀利的文笔,喜欢率真的陈丹青
  •   好书难得。陈丹青的思想还是值得读一读的。
  •   这个商品不错。喜欢陈丹青
  •   陈丹青的经典作品
  •   很喜欢陈丹青老师
  •   等了好久终于有货了,立马下手了!陈丹青老师的作品就快收齐了!
  •   陈丹青的作品我都喜欢,而且也都买,喜欢他的真实性格,很尊重个性。
  •   陈丹青的文笔很是锐利,喜欢!
  •   陈丹青的笔调幽默,真切,文章和其画一样有水平!
  •   陈丹青老师的作品,猜想不实在的话连他的关都过不了。很好的作品,更好的文笔,无比好的桀骜的态度。赞!
  •   说老实话,还没时间看。就陈丹青一名,就值得购买
  •   喜欢里面写的内容,更爱里面的老照片~
  •   买的时候就很兴奋,不错的一本书。不多余的,呵呵
  •   世上本没有多余的素才材。
  •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很多过去的故事 让我们通过文字和图片走近过去的生活 是很好的素材。
  •   前不久在咖啡馆看到,丹青先生画画很扎实,没想到他的文字也很有看头。读了一半,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那些故事或事故,心中生出许多感慨来。这本书适合闲暇时光静心来看。没有买到当时看到的第一版,心中有些遗憾,但这版的装帧版式也都很好。
  •   因为看了 笑谈大先生 才买的这本 相对没有原来厚重 都是些民国图片 还好
  •   以前只知道陈大师会画画,没想到文章写得也不错。很有小资情调,但最好是闲暇时,心情放松时再读,更能体会其中味道。
  •   若干年前在书店站着看完的。久久放不下。决定弄本实体书。
  •   这书修订后,内容更加丰富了。很好。
  •   笔法逊色于退步集
  •   书是很不错,但是当当的包装台坑爹了。。。非常非常坑,用的泡沫袋不知道是放了多久腐化的,一打开泡沫屑洒得满地都是,身上穿的衣服正好也吸屑,粘了一身,地板是今天刚刚打扫的,又得重新打扫。很气愤,以后不打扫再在当当上买东西了.
  •   此书太值得一看了,尤其是在现时,能给人一清醒。作者高屋建瓴,敢说敢言,寓意深刻,是现实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   此书的文章自然是不用夸的,且说说书的质量:封皮纸张厚重有手感,打开书页纸墨香气扑鼻,握在手中开本大小适中,文字清秀,读着不累眼啊。之前买了本看,这本作为收藏,好好的塑封包装书架上珍藏了。
  •   您喜欢这本书吗?写点读书心得与大家哪个一拿到书就看完哦……没可能嘛~不过我是慕名而买的,应该挺好的。
  •   丹青的书已购数本,这本虽早,却更重要。
  •   有点怀旧感觉的一本书。有老上海弄堂的味道,70后以后的人还是不推荐了,估计没什么共鸣。
  •   还没看完,大致翻了一遍,还要仔细重看,再来补充.敬重陈老师不单为他的文章,是为他是有正义感敢说真话的知识分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