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金灿荣 主编  页数:28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际问题研究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显著的跨专业特征和现实倾向。一方面,国际关系理论通过不断借鉴、吸收和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和军事科学等相关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方法,得以建立、发展和完善。所以说,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环境和繁荣程度。另一方面,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的学术兴趣和视野,总是受到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和局限。无论学者们怎样竭力保持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态度的中立,这门学科的整体发展方向都与国家所面对的外部局势、所处的国际地位和对外交往的政治需求息息相关。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改革开放为中国高校国际问题研究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改革,极大地解放了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也为国际问题研究的学科发展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尤为重要的是,与对内改革同步进行的对外开放,给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给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一个对外开放的中国如何认识和看待外部世界,我们曾经的意识形态敌人甚至战场对手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如何处理美苏对峙、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台海危机、中美关系波折等重大外部挑战?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机遇期,加速中国国力的复苏和增强?外交,国之大事也。这些重大问题30年来都吸引和鞭策着几代高校国际问题教师和学者。近两年来,随着中国崛起的态势日益明朗,中国应该如何认识自己过去的发展,如何定位自己的未来角色,如何回应国际上的要求和期待?种种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也使一个处在开放时期和崛起时代的中国对于国际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有更迫切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辉煌时代铸就了国际问题研究的黄金岁月。  回顾30年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西方理论的引介和扬弃已经得以深入的展,理论建设的主体意识早已成为共识,关于建立“中国学派”的探索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在国别区域研究方面,一些传统的研究领域已经自成体系,随着国家交往范围的扩展,研究的视野还在不断 拓;重大国际问题研究紧密地追踪着国际政治的变化,许多问题的源流得以厘清,为国家的决策和民众的认识提供着智力支持;中国外交和大战略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不同的学术观点于此争鸣。

作者简介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组织编写。
金灿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 学会副会长、全约研究员、中国和平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 务理事、研究员。主要学术研究领域: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

书籍目录

提要Abstract第一章  改革时期的高校国际问题研究 第一节  跌宕的背景:世情与国情的双重激变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高校国际问题研究的学科生命 第三节  中国崛起与中国高校国际问题研究的历史使命第二章  中国高校国际问题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高校国际关系学科的重建与发展 第二节  学术研究平台:学术期刊建设、学术成果、学科领域和研究学会 第三节  中国高校国际问题理论研究的谱系及影响因素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第一节  回顾与概述 第二节  中国高校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分析第四章  国别和区域研究 第一节  国别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问题研究的发展第五章  国际重大问题研究 第一节  安全与冲突:中国与世界——高校有关安全问题的研究 第二节  精神家园——高校有关民族主义的研究 第三节  塞壬还是神话?——高校有关全球化的研究 第四节  工具的理性?——高校有关联合国的研究第六章  中国外交与大战略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研究 第二节  中国外交与大战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国外交研究的思考第七章  高校国际问题研究前景展望 第一节  高校国际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二节  未来国际问题研究学科发展展望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改革时期的高校国际问题研究第一节 跌宕的背景:世情与国情的双重激变一、站在2008年的学科使命2008年8月8日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讲,是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发生的几件事情,在全世界范围内激荡着人们的心灵,折射出这个时代深刻的变革特征。北京时间的8月8日晚上8点,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开幕。在全世界超过40亿人的注视下,中国一方面展示着长久以来为人所熟知的、悠久的文化,另一方面以高科技的手段表现出令人惊叹的现代化成就;万人整齐划一的表演透露的是这个庞大国家所特有的资源禀赋和惊人的组织能力,而造型独特的体育场馆似乎又在张扬着新时代中国人的个性和自由。在世人眼中,当代中国的形象可能既是古老的,又是全新的,既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既是可以理解的,又是难以捉摸的。但无论如何,全世界都认识到,这一天的中国是强大的。超过80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北京共同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在随后的比赛中,中国以明显的优势在金牌总数上超越了美国。这是只有在冷战时期苏联才取得过的成就。那么,这样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它会怎样使用手中迅速聚集起来的财富和实力?国际权力格局可以和平地调整和再分配吗?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问题复杂的非西方国家能够最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成为一个富裕的世界性大国吗?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汇集国内百余位高校知名专家、优秀学者通力合作,共同完成18卷的丛书《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日前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据教育部相关部门介绍,全面、系统、客观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发展特点和发展成就,是进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也正是该丛书出版的宗旨所在。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国际问题研究以及有关交叉学科。各学科报告撰写者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对各学科领域三十年的新进展进行把握,力求融贯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并为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前行提供了以资借鉴的启示和引导。《发展报告丛书》通过对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以高校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分卷主编、组成高水平研究团队,集体攻关,是丛书得以高质量问世的首要原因。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卷》由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主编;《历史学卷》“中国历史”部分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主编,“世界历史”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斯德先生主编等。这套丛书的问世,是我国高校学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呈上的献礼之作。

编辑推荐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国际问题研究》通过对三十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