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讲演录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勇  页数:388  
Tag标签:无  

前言

  现代文学是一个非常特殊也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它的时间不长,但话题特别多;它的空间也不大,但内容极其丰富。可以说古今中外文学发展的态势、源头、焦点以及文学的创作、理论、翻译、社团、流派等,都能在这里找到话题,而且这些话题往往是经典性的。喜欢并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很多,这很正常;喜欢并研究现代文学的人也很多,这看起来似乎不太正常。然而只要懂得现代文学的特殊性,就会觉得这并非不正常。1986年,在我刚开始从事现代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的时候,这个学科就已经被人们反复宣布为“拥挤的学科”。这是实情。记得当时一位老师为我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现代文学是一座小山,那么这座小山上已经没有一寸土地、一块石头没有被人摸过的了。如今20多年过去了,现代文学这座小山依然成果不断,这说明此山虽小,却蕴藏丰富,是一个富矿。一个时段的文学,其价值大小,不是由它的时空的长短大小来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历史意蕴和文学成就来决定的。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四编,对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作了比较深刻的反思,对现代文学的文化蕴涵作了较为充分的阐释,对现代文学的思潮流派作了颇具现实性的论述,并对现代作家的经典意义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书以史带论,在通俗性的演讲中渗透着严谨而又深刻的分析,以生动的讲述方式把读者带入现代文学复杂的历史情境之中。这本书还特别涉及当下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既充分展示各家的争议,显示了较为宏阔的视野,同时又阐述了作者自己比较严谨的判断与分析。总之,这是一本学术性、生动性与通俗性结合得比较好的讲演性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刘勇,原籍江苏扬州,在南京长大,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7年当选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讲学并任客座教授,同时在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希腊、意大利等国家进行文化考察。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编  文学史建构的反思 第一讲 文学史的“断裂”——晚清是晚清,“五四”是“五四”    一、被忽略的“近代”    二、被放大的“五四”    三、晚清、“五四”两相宜 第二讲 文学史的“统一”——新旧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    一、在新文学格局下的旧文学    二、重建新旧文学的研究框架    三、重审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第三讲  文学史的“跨代”——现代文学整体观的理论与实践    一、从“断代史”到“通史”  二、作家研究的“断裂”    三、建构有机的“整体” 第四讲  文学史的“拓展”——从“新国学”看现代文学的定位    一、“新国学”的现实指向    二、“新国学”的学科构想    三、“新国学”的价值预设    四、“新国学”与全球学术第二编  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 第五讲 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一、静水深流:现代文学的宗教蕴含    二、道行殊途:现代作家的宗教思考    三、双重人生:现代作家的宗教体验    四、亦儒亦耶:现代作家的宗教求索 第六讲  现代文学与心理文化    一、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    二、死亡意识的直面与超越    三、忏悔情结的生成与演化    四、性恋心态的繁衍与失衡 第七讲  现代文学与传播文化    一、出版文化:现代文学的外在塑形    二、职业创作:现代文学的商业转换    三、影视改编:现代文学的媒介转换 第八讲  现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一、京派:精深蕴藉的文化追求    二、海派:时尚通俗的审美情态  ……第三编 现代文学的思潮与流派 第九讲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第十讲 左翼文学运动及其精神遗产 第十一讲 现代文学的两大留学生阵营 第十二讲 日据时期的台湾小说第四编 现代作家的经典意义 第十三讲 鲁迅与胡适:一个身左,一个向右? 第十四讲 闻一多与周作人:一个向前,一个向后? 第十五讲 茅盾与郭沫若:人生派与艺术派? 第十六讲 巴金与曹禺:两个作家,一种情怀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文学史建构的反思  第一讲 文学史的“断裂”——晚清是晚清,“五四”是“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历程。回望这个发展过程,最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什么呢?最值得我们深省的问题又是什么呢?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一直处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中,一直处在深刻的变动中。概而言之,每过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框架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动与调整。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代文学三阶段论(“三个十年”)的建立,到钱理群等人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再到海外学者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等等,不停地反思,不停地调整,不停地转型,在发展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逻辑。这些反思和调整既与文学研究的内部相关,更与当时外部的社会文化思潮关联密切。这就清楚地表明,文学史研究与研究者所置身的时代思潮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这样一种时代思潮的强行介入,却也使现代文学史研究长期存在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总是在两极之间摇摆,缺乏客观性,未能形成一种准确的史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态。特别是最近,不少研究者在挖掘出晚清“被压抑的现代性”后,认定“晚清时期的重要”,“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甚至得出晚清是现代文学起点的结论,剑走偏锋,以偏概全,在强调晚清重要性的同时,又对“五四”和现代文学本身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估计不足。这很难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文学史观。

编辑推荐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  如果说现代文学是一座小山,那么这座小山上已经没有一寸土地、一块石头没有被人摸过的了。如今20多年过去了,现代文学这座小山依然成果不断。此山虽小,却蕴藏丰富,是一个富矿,依然可以掘宝不断,刘勇此书即为例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文学讲演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有深度,刘勇老师的作品
  •   很好的一本书,好好学习
  •   很好的书 邹勇老师的书 一直都不错
  •   未读,翻着看了几页,感觉很值。
  •   装帧很精美,老师推荐,还没开始看呢~
  •   内容很好,就是书封皮都压皱了。
  •   买来看这本书,没什么感觉,38元确实不便宜。直到两个月后,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到文学院去自习,发现2楼的多媒体教室笑声阵阵。于是后门包抄,细看讲者,正是作者刘勇,颇为风趣,顿时对现代这块有了重读的兴趣。
  •   水平不怎么地,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