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狮子香炉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舜臣  页数:277  字数:140000  译者:姚巧梅 / 袁斌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在陈舜臣推理小说经典选集《焚画于火》的解说中曾提到,与当下诸多文学奖项林立的态势不同,以前推理作家能荣获的殊荣只有三项: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以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而长久以来一人全部囊括的作家只有陈舜臣,所以“三冠王”就成了他的美称。最近高桥克彦、桐野夏生以及东野圭吾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但陈舜臣的“三冠王”具有这些后生作家身上所没有的特征。乱步奖是面向公众征稿的推理小说新人奖,一般而言获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作家初登文坛的处女作,接下来大多数人都会按部就班先后获得推理作家协会奖和直木奖(如果不局限在推理小说范围内的话,现在一般的获奖路线是: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一山本周五郎奖一直木奖一柴田炼三郎奖一吉川英治文学奖。当然这个路线上的每个阶段并不一定都要逐一遵循)。作家一般都会凭乱步奖和协会奖,先在推理小说领域内确立其地位,再通过影响更大的直木奖(最初推理小说总体而言处于劣势),在文坛上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可。而我们看看陈氏,1961年以《枯草之根》初登文坛即荣获江户川乱步奖,1969年凭借《青玉狮子香炉》(在此次出版中与《方壶园》合并)夺得直木奖,第二年凭借《重见玉岭》。

内容概要

本书为陈舜臣短篇推理小说集,辑录了“青玉狮子香炉”、"方壶园"、“大南营”、“九雷溪”、“梨之花”、“相册”、“兽心图”等七篇。其中“青玉狮子香炉”为直木奖得奖作品,以故宫珍藏的文物青玉狮子香炉因战乱惊险辗转各地为主线。“方壶园”等六篇以中国古代诗歌风格为背景。本书展现了陈舜臣将将推理与历史巧妙融合的深厚功力。

作者简介

陈舜臣,  他是生于日本的华裔作家
  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
  他一生充满传奇,获奖无数
  他是一位实力派作家
  他深受柏杨、司马辽太郎的推崇
  他的作品风行日本四十年
  他著述等身落落大满百余种
  作品风靡销量多达两千万
  推理小

书籍目录

代序一 青玉狮子香炉二 方壶园三 大南营四 九雷溪五 梨之花六 来自相册七 兽心图解说

章节摘录

1北京正阳门外的西边,有个地区叫“琉璃厂”。以前,建造宫殿用的琉璃瓦就在这里烧制。从前通西山的河道就在旁边,对搬运烧制琉璃用的原料土来说有地利之便,所以,就将官窑设在该处。后来,官窑荒废渐渐形成市街,而成为书肆、文具、书画古董店林立的文化地区。清末,夏仁虎在《旧京琐记》记载:琉璃厂为书画、古玩商铺萃集之所。其掌各铺者,目录之学与鉴别之精,往往过于士夫。1920年,琉璃厂新开了一家卖工艺品的润古堂。这种店在这一带有很多,因此,这家新开的店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况且,这家店像是刻意躲着四周的眼光似的悄悄地开张了。王福生是润古堂的主人。他原非商人,而是从事翡翠与玉加工的雕刻匠。店铺的出资者是一名叫野日什么的日本人,王福生不过是形式上的店主,几乎是个傀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时值日本大正元年。许多满洲旗人和宫廷官僚都失去了俸禄,而不得不依靠典当度日。他们纷纷卖掉祖传之宝和皇帝赐予的宝物,这对收藏家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那名叫野口什么的日本人,是个在日本拥有几个有力收藏家客户的古美术中介商。他为了采购中国美术品而投资开设润古堂,并以具备工匠诚实性格和鉴定眼光的王福生为名义上的店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其作品中经受政治变动及颠沛流离的人物形象颇具魅力,展现了不断变化的时代风貌。他的作品具有日本作家所没有的洒脱和奔放的风格。  ——大佛次郎一部小说之所以深刻,并非一定写尽了人世百态,也不…定是真实的故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才是人生的真谛。以中国为背景来创作,陈舜臣是推理小说领域内无可代替的第一人。  ——稻畑耕一郎

编辑推荐

《青玉狮子香炉》:陈舜臣作品风靡日本四十年作品销量两千万日籍华裔作家文坛三冠王得主日本历史小说双璧之一历史推理大师陈舜臣代表小说震撼出版!日本第六十届直木奖得奖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玉狮子香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1条)

 
 

  •   个人评价:★★★★☆

    不好意思,我擅自更改了书中的诗句,原诗是“恼杀史郎木石肠”,不过考虑到最近我被人评价为严肃冷淡,因此自称肠如木石,也不算错

    我恼杀的是啊,为什么对陈先生的短篇毫无抗拒啊,看到就沉溺其中,不想自拔。他固然有上佳文笔,但别人也有,偏生对他这些推理短篇爱不释手,着实可恼

    为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

    故事是以《青玉狮子香炉》为主推的,青玉,自不免联想到稼轩的《青玉案》,故事的发展倒足可当得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不过本篇也是推理内容最弱的一篇,有点《玉岭的叹息》那个格调,栀子花的余香缭绕

    但我引用的诗句却出自《九雷溪》,这个案件的诡计也颇似《玉岭的叹息》中的杀人手法。因此陈先生的风格确实很专一,并非以推理为主,仍然是以忧郁而怅惘的句子打动人最容易被感动的部分

    轻轻的叹息声,穿透着每一个故事的历史,清晰地传到耳中

    作品确实很久远了,比读者也年长许多。在出生之前已经有那么精彩的故事呈现,微一遐思,不胜心向往之

    不过大佛次郎说陈先生的作品“洒脱和奔放”,我有些不以为然,我倒是经常从作品中看到彷徨和纠结;不过想来这是日本文化崇尚的风格吧,一般的小说中,彷徨和纠结可能均比陈先生的作品更甚。我个人感觉,陈先生的小说,无论短篇还是中篇,都忧、喜得恰到好处,有些因结局所限,稍忧得过了些,也不为瑕

    对于一位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今天才能看到他当年的推理作品,在我认为这是一种迟到的弥补。国内对推理小说实在太过忽视,如同动漫一般,就这样硬生生地被日本后来居上,身为推理迷的我极不甘心,相信动漫迷也不会甘心的。推理可以说是国情所限,可是中国人在日本,就写出这么优美的软推理;那中国的动漫画家们又怎么说呢?

    想那种问题会头疼,我还是欣赏小说吧!合集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前两篇:《青玉狮子香炉》和《方壶园》,前者文笔细腻故事曲折,又是以国宝为背景,自然备受关注;后者涉及到李贺轶事,又有巧妙的作案手法,也有点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的味道(《大南营》也是)。不过我最喜欢的,自然还是恼杀的《九雷溪》,可能是被那首情诗闪到了吧,呵呵!《方壶园》中的诗句其实更多,不过那个故事以案件为主,人心为辅,诗句纵佳,地位倒在末次了。而我虽然不赞成在推理中加入爱情,但若并非为爱而爱,那我当然愿意看到了,毕竟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倒不如说人家冰肌幸得毫端点,想到自身伤口位置,忽起共鸣吧,汗)

    铁石心肠也会有感动的时刻,却只恼名篇集锦,书评才只得一个
  •   总是想看陈舜臣的书,又总是犹豫中徘徊,不知道一个日籍华人能写出怎样的东西,最后还是买了。本书是本合集,刚看完《青玉狮子香炉》,觉得读他的书不累,很舒畅的感觉,但又不失趣味。一只赝品,带动整个故宫的的变迁,带动一种最深沉的思念,假亦真时,情到浓时,顿笔的霎时还留有余味。我想故事内容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杜撰的,虽是如此,看后让我萌生了一种想法,台北故宫不容错过啊!
  •   原本以为陈先生的文笔应该更华丽点才对——而又不像日本本土作家的笔调淡疏,所以看书的时候,总有种怪异的感觉。说不好是什么。几个小故事本身还是描述的很精彩的,尤其到最后揭开谜底,会突然觉得“啊原来不过是如此啊”。陈先生的文字也有点那种日本战后作家普遍具有的清淡的哀伤的氛围。青玉狮子香炉与其说是一个推理故事,不如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不过我还是打五星啦。
  •   青玉狮子香炉这一篇简直可说是没有什么推理小说的元素。不过挺喜欢写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   第一次买这位作家的书,以前没接触过.看完觉得他的语言有相当浓重的日式风格,因此不太喜欢.里面的第一篇《青玉狮子香炉》倒是可以从中了解到故宫文物一波三折的坎坷经历。
  •   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的作品,覆盖的领域很广,使人们看到了陈舜臣除历史小说外,写推理小说的功力。
  •   陈舜臣的中国背景的古典推理小说集,短篇的最精彩。
  •   陈舜臣的书都比较喜欢,作者是出生在日本的中国人,对于中日两国文化的了解比当今许多作家都要深刻,所感所写也要更娇精彩。
  •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盛名倒是听了许久,但不知道为何在点击付款前总是犹豫~~已经记不清与他错过的次数了,但终归还是买了这一本,因为看了介绍,说是他的处子作在内是佳中的上品.
    其实爱读的是推理,一次又一次沉醉在英伦古典及日式本格的日子数数也多年~~读了几百本推理的自已如何也有些"阅历",所以总不爱选他~~试读过数次,总觉得他有些老腐,有些酸气~~好像没有磅礴的势态.
    但以为自已最爱日本的时候,在以为自已哈韩哈日,最迷阿婆的日子后,读此书,最适合的二个字当属"回归".回归到最初的自已,
    其实不爱中国味的推理是因为逻辑,但骨子里爱极了中国味的诗词,读完了他,便完全地被勾起了浓烈的中国山水画情节~~尤是泼墨,也是简简数笔,却意境极深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味道吧.
    他的作品如茶,要细品~
  •   很好。很喜欢陈舜臣的作品。
  •   作为一位获得直木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值得一读,内容不枯燥,而且可读性强。
  •   直木奖的得奖作品,值得一看吧
  •   读了两宋王朝以后我变成了陈舜臣的忠粉儿!一定要读齐陈舜臣。
  •   陈舜臣其实真不错
  •   陈舜臣的好书!
  •   喜欢看推理小说的,还是值得一看,充满悬疑,并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历史文化。
  •   开始读这个作家了作品了,玉岭的叹息也很好
  •   感觉很温暖,有浅浅的哀伤.不是推理大作,但写出了人性中执着的一面.
  •   推理大师的名作啊!
  •   读过电子书 在冲温一遍吧 喜欢这种历史推理的类型
  •   日本人写的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
  •   陈氏作品如连绵山岳,丘壑泉岩并现,九转之中已经是风韵百端.
  •   是短篇集,看着还不错啊
  •   没有评论的那么好,还可以,没什么悬念,可能习惯看东野的了。觉得风格不是喜欢看的。
  •   就一个字,好!大家之作!
  •   写中国写得太好了!非常真实
  •   悬念颇多的一本书
  •   短小又不失精妙的铺垫描写,慢慢沁入你心脾,印象很深
  •   故事蛮有新意,但是很平淡写的
  •   还没看呢,很值得期待啊!
  •   期待拜读。
  •   很不错的视角
  •   还没看 应该不错~~
  •   最近败得太多太多了。一看有当当快递上门,LG都不给我好脸色了....所以,这本还没看呢。但是略翻一下,感觉是我的菜。喜欢!
  •   当当活动买入,价格实惠,装帧精美,很不错,适合慢慢看,屯书时购入,有时间再看吧,以前有时间没钱买,现在有钱买又没时间,总之屯书是件好事。
  •   还没有详细的读,很期待,外人对国人文化的理解。
  •   还没看内容,纯粹觉得这书名好美好有感觉
  •   闲暇无事,顺手拈来,翻上几页~不错
  •   很早就想买了,这次终于买来了。
  •   慢慢欣赏中!
  •   现在只看了前面两个故事。文笔平实流畅,故事很有意思。
  •   真是大作家
  •   还没看完,但是应该还不错吧
  •   书蛮好看,送货快
  •   青玉狮子香炉—玉做的香炉,如女人温暖的肌肤。一个香炉,一个女人,一段在玉和女人香之间无望的情感。香炉辗转天涯,爱恨亦逐...
  •   以前没接触过这位日本华人作家,据说很厉害,所以就选购了一本大家推介的青玉狮子香炉。昨天一收到就看了,还没看完哦。
  •   刚读完第一个故事《青玉狮子香炉》,很出乎意料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小说,但感觉没东野圭吾的好看。个人看法。
  •   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推理小说集。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历史小说,并没有推理小说那种神秘紧迫的气氛,更像是在品味一段历史。
  •   陈舜臣,日本有名的古典小说作家,支持
  •   以中国背景来进行创作是作品的主要特色,与此前看日本的推理小说相比,作品充满中国文化因素,读来较为亲切。
  •   喜欢陈舜臣的书,但这本书还没翻呢,估计不错
  •   陈舜臣的小说,总是给我很浓重的历史感,很细腻,也很有回味
  •   對日本大眾文學其實沒什麼興趣(雖然陳舜臣是華裔,但作品風格絕對的日式),文筆很一般,陳舜臣的確還是有歷史功底的,作品中也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閒暇時讀讀還不錯的。
  •   感觉比较古色古香的封面,对作者也比较有兴趣。华裔日本人。100-50,划算!
  •   本来是当推理小说买的,但是读起来不大像推理小说。
  •   还是日本人的感觉和视角,好象有点日本人说中国人的感觉。
  •   纸张及内容都很好,今天又买了玉岭的叹息。价廉物美。
  •   看了这本书 心情莫明的沉重 那样的一生真的是个无言的结局 亦是个无言的劫
  •   第一篇写得特别好,可是后面几篇就挺失望的。总体上说,书的质量挺好,而且蛮便宜的。
  •   一些文章的想法很忒别,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风格。
  •   喜欢陈先生的历史小说
  •   比中国人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
  •   还未拜读!
  •   简介还可以
  •   买了 还没看 就是当当的发货和**一比就差好多 光配货就有一天的时间
  •   非典型侦探小说
  •   买回来才知道是推理小说。是几个故事。刚看了第一个,写的挺有意思的,也让人看着有兴趣。关于故宫文物的转移事件,不知道真实性是多少。
  •   本书的历史背景是清末,主角是中国在军阀混战年代的手工艺人和他所恋慕的女子。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李同源的一步小说性自传。设定是有新意的,但是这个翻译就。。。请翻译者在回去读读中文好吗?一会中国式的语言一会日本式的语气,亲,我转换不过来,好吗?
  •   作者名气好像不是特别大,不过名字有特点。这种古色古香的推理也值得体验一番
  •   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具有诗歌的内核,虽然诡计反复用到一个道具,但还是值得一读。
  •   不如作者写历史的散文好看
  •   一般般,闲时没事看看
  •   虽然该作久负盛名,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对此书里面的故事不喜欢。
  •   不作评价,没看
  •   没关系
  •   暂时,还不能妄下结论!因为,还没有读。但是,看了大家的反响,还是可以!希望是一本不错的书!
  •   (─.─|||不明白为啥要把这篇归到推理小说里,如果因为这个是中篇合集的话,后面几篇《方壶园》、《九雷溪》、《照片中的人》(?)甚至是《梨之花》才算是推理吧……其实《青玉狮子香炉》的写作风格与《玉岭的叹息》很相近,直线叙事的笔法,最后的结局都让人欲诉无人诉那~后面几篇全部是密室,中篇是一种美好的长度——没有废话,该结就结。╮(╯▽╰)╭
  •   陈舜臣的推理作品,很精彩。
  •   都是历史风情的推理短篇,作者一贯的风格。
  •   喜欢这本书,推荐喜欢玉石的朋友都看看
  •   这本书被推荐人灌了很大的的荣誉,我一激动,买了下来。细看之后,发现有的故事写得还行,但似乎没有别人吹的那么好看,我倒真没看过推理小说,只是觉得反倒觉得但就情节而言,这本推理小说很似武侠小说,但又不如武侠小说那么扑朔迷离,跌宕起伏,当然也有可能是翻译的缘故,丢失了原作的一些本味
  •      每天睡前读一段,到今天总算看完了,这会子也算了了一桩心事。(某小主上身中)
       坦白说,在读之前已经做好了半途而废的准备,毕竟是那么多年前写成的书,还多是那么厚重的时代做背景的,没想到读来却全无晦涩之感,真真是极好的。(某小主继续上身中)
       《青玉狮子香炉》
       初时他只是一个匠人,学习着师傅的技艺、讪笑着师傅的怪癖。直到那命定的一天,他猝然明白了什么叫“软玉温香”,转而体会了什么叫“不疯魔不成活”。他为自己的作品疯魔,这一路,这一生,随它辗转,北上南下、西迁东移。错过功名,错过财富,错过一个女人的美丽与哀愁,最后于它却仍是错过。读书时,原已猜到这不可避免的失去,但还是猜不透他重逢时的放弃,是近乡情怯?还是洒脱释怀?
       《方壶园》
       真正的主角应该是那位早夭的鬼才。有人的荣、辱、生、死皆因他而次递变化。又或许说,真正的主角是那个时代,只有在彼时,寄人篱下也可以桀骜不驯,一事无成也可以一亲芳泽,富甲一方也可以自惭形秽。只要你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是我们无法到达、也无法真正理解的时代,所以那个时代才是神仙世界方壶园,所以那个时代才会如书中的方壶园般被炮火拆毁。
       《大南营》
       若论艺术价值显然《方壶园》要更胜一筹,但我却更爱此篇。只为那个向凶手展开宽阔后背的老人,那一刻他想的什么不得而知,在文中看来水到渠成,可试问又有几人能做到?
       《九雷溪》
       从前你为我写诗,现在我助你体面的报仇、自杀。
       《梨之花》
       正应了港片的那句话“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
       《来自相册》
       让人瞠目结舌的一个故事,你即使猜中了结局,也猜不到缘起。
       《兽心图》
       借书中书完成的一个故事,和《时间的女儿》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很喜欢这类用自己的看法臆测历史悬案的故事。陈舜臣老师啊,你有没有兴趣写一写“斧声灯影”?
       总之,一本薄薄的小书,几乎每一篇都选择了战乱冰冷的年代,每个人物都是各自大时代背景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角色,不得志的军官与被出卖的革命家,孤独的王后与潦倒的政治家,每个人在自己的战斗中或胜或败,但终于还是被碾碎在历史的魔掌之下。
       抱歉,我只被故事本身所感动,书中那些精巧的密室被我华丽丽的忽视了。
  •      方壶园。文笔犀利,意味深长。
       先是诗人高佐庭无端在卧室被利剑刺死,后有富家子吴炎无故上吊自杀。方壶园这神仙之所竟然蒙上了萧杀之气。随着拨云见日,案情水落石出,此间种种引起读者对人性的思考:人活在世间,到底该追求什么?
       介绍下历史背景。 时值晚唐,猜想大概在唐文宗统治时期。社会还是大致分士农工商。其中皇帝地位最高,可是职位稀缺。所以大多数人希望能做官,仕途最重要,以混迹官场为荣,也就是进入“上流社会”。学而优则仕,即使不仕,也要混熟了,做个名士。此中代表就有不少文人骚客。或者说,官还可以有荫,可以斜封,甚至买,才华却是天赐异禀,最高境界,因此长远看,似乎文人更有资本笑傲江湖,比如大诗人杜甫名垂千古,可是他那时代的宰相是谁?恐怕没几个人知道。
       鉴于诗在本文中的重要性。这里还得专门说说诗。唐诗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似乎唐朝人都爱好写诗,而且很多人写得好。其实这个也是有原因的。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再说商人。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商人在中国古代从来都不受重视,甚至要受压迫歧视,比如宋代就规定,如果世代经商的话不允许参加科举,不按规定去了,一定会被众人检举揭发,然后被严肃处理。晚唐这个时期稍微有点不同,安史之乱后,皇权衰落,财政紧张,鉴于此,唐德宗任用著名的杨炎进行财政改革,实行盐铁专卖。因此,此时的盐商是官商,属于国家垄断经营,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还有一点,唐代的皇帝很多都笃信道教,希望长生不老。大臣们或者是有钱人有条件的也有这个美好愿望,办法就是炼丹吃丹。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有不少人本命不该绝却因为吃丹早早仙游了。也有成功的例子。药王孙思邈就炼丹,也吃,以先天体弱之资质活了一百多岁。不幸的是,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好几个皇帝如唐武宗都死于滥用丹药。
       方壶园的故事大概就是在这些情况下真实的发生了。
       下面是人物一一出场。
       高佐庭,诗人。著名诗人李贺的知己好友。作为食客寄居在盐商崔朝宏家中。善于写诗,虽然没有功名,以文才混迹于官场。毫不奇怪,高明显看不起商人。
       崔朝宏,盐商。如前所述,白手起家,作为官商积累财富无数。养了很多食客如高佐庭等。拥有一所豪宅-神仙居所 方壶园。因为上了点年纪,所以还经常炼丹,求长生不老。令人惊讶的是,有一天突然开始学写诗了。
       李标,李贺堂弟,灯笼匠。寄居在方壶园。靠编制灯笼为生。而面对长安的花花世界,他有一颗燥动的心。
       吴炎,富家子,纨绔子弟。到长安本为求取功名,却垂涎青楼美女的美色,不料见美女得学会吟诗。
       翠环,青楼女子,美丽。能吟诗者方能见翠环。
       李贺,著名诗人,鬼才。恃才傲物。不幸天妒英才,年纪轻轻却早已经驾鹤西游。留下未发表付梓的诗歌托付给好友高佐庭和杜牧。
       杜牧,著名诗人。历史人物。风流才子,不用介绍了。李贺和高佐庭死后,他因为保存了李贺诗的抄本,去找李标了解李贺的少年时期要帮李贺出诗集。
      
       陈舜臣擅长推理,就像以前看名侦探柯南一样,我来跟着分析分析案情,谁是凶手?为何行凶?才智不同,身份不同,追求不同,这样一群人,何以在彼此的无言的精神斗争中,在彼此的贪欲诱惑下,终于酿成悲剧?、、、、、、
      
       盐商崔朝宏的生活此前一直很平静。他生意成功有钱有豪宅有个漂亮女儿。交游于官场,有许多相交密切的官员,还炼丹。用美国人的说法,典型的成功人士----self-made man。他动一动盐价,将立刻惊动半个大唐。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回首当日一穷二白,崔朝宏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更想当然认为食客高佐庭一定会感激他,欣赏他。毕竟,这厮高佐庭离开方壶园的话,估计吃饭都没着落,唉,这种人,除了吟诗,会干什么?
       可是突然有一天,崔朝宏吃惊的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高佐庭看他的目光中放肆地表达着鄙薄!——“区区一介盐商”!自己以前居然没有察觉?更令崔沮丧的是,在青楼,人们不知道他富甲天下的崔朝宏,高佐庭却诗名远播;高佐庭居然不给自己面子拒绝为一位官员的母亲写寿联,而那位官员居然不生气。换句话说,高以诗成功地真正进入了“上流社会”,而崔奋斗半生虽家财万贯仍游离于那个光彩夺目的世界之外。崔朝宏觉得自己人生价值观瞬间倾覆。。。。。。
       从此,崔朝宏开始有点不一样,开始学写诗。不奇怪,崔朝宏追求的是什么呢?社会地位,真正融入名流。
       这不久,高佐庭遇害。别无异样,只是意外丢了诗人自己和李贺的诗稿。此案因为没有线索被搁置。一年后,吴炎在方壶园内自杀。吴炎的死意外地解开了高佐庭之死的谜底。
      
       shi吴炎杀害了高佐庭,拿走了高佐庭手中保存的著名诗人李贺的诗,这些诗在李贺生前没有发表。
       吴炎不擅长写诗,作为富家子不愁衣食。奉父母之命到长安求取功名,却并不热衷功名,偏偏喜欢上了一位青楼女子。这青楼女子比较特别,美名曰翠环。
       翠环不但有美貌还很有思想。有哪个美女能永远年轻呢?与其“老大嫁作商人妇”,不如早作打算。歌姬们多梦想结识才子?才子才子大多是谦谦君子,不说能如玉堂春,守得花开。或者如苏小小,李香君那样成就一段佳话也不枉此一生了。古代的才子,尤其在唐代,必定先是诗人。因此能吟诗者,方能见翠环。
       于是,忘了功名为何物,吴炎何惜千金买一笑。高佐庭就这样枉送了性命。吴炎苦心孤诣,借李贺的诗,花费了大半年的功夫赢得了翠环的垂青。
       吴炎进入方壶园的方式也是值得玩味,道具是石头和竹竿。怪不得高佐庭案现场没有痕迹。
      
       美女青睐,美梦成真,可后来吴炎如何又舍了翠环而去?咎还在李贺的诗。
       杜牧突然来访方壶园,找到李贺的堂弟李标了解李贺生平,说要为李贺刊行诗集。原来,杜牧之前曾抄录了一份李贺的诗。手中的李贺的诗并不是孤本,自己的行为将随着李贺全集的刊行大白于天下,吴炎无意中得知这件事后,顿觉“此生无望”。
       哪位神探像柯南样抽丝剥茧将案情一一剖析开来呢?李标——李贺的堂弟。崔朝宏感慨,你不愧是李贺的堂弟,有如此才能,胜过官衙差官。
       出乎意料,李标忙否认是自己聪明。
       原来李标亲眼目睹了吴炎潜入方壶园行凶,只是当时一直不知道吴炎的动机。李标发挥做灯笼特长潜伏在园中。李标为什么深更半夜跑到园子里当石头人呢? 又是两种人之间的精神斗争。鬼才李贺,庸人李标。李标评价李贺脑子确实灵光,却对李贺看不起自己耿耿于怀,心中一直心存怨恨。李标入方壶园中找高佐庭居然是要去毁了李贺的那些诗。可说是精神胜利法吧。李贺和李标是亲戚,对我们而言,不至于李贺也要藐视这位堂弟吧?也许专家说得对,李贺的诗才,如璀璨明珠光华四射,映出来了周围人的平庸,刺痛了这些人包括李标的神经吧。崔朝宏听了,对二人之间的战争深感理解,就如自己和高佐庭,在这样的对峙中谁能赢了谁呢?
       李标为什么在警方面前缄默,不提供线索呢?
       李标从乡下来到大都市,大都市的光怪陆离,奢华生活无时无刻不诱惑着他,刺激着他。可是区区灯笼匠又能如何改善境遇呢?机会来了,李标经常借机旁敲侧击,暗示知道方壶园凶案的秘密,从富家子吴炎那里勒索了无数钱财。仔细观察的话,李标也变多了,生活宽裕多了,还竟然跑到城北找了位圆圆。有了钱有了一切。李标的追求比较简单,金钱,还期望精神上的尊重,这个有点难。
      
      
       问题是,吴炎插在高佐庭胸口的那一剑并不是要害,应该不至于致命。高竟然没有挣扎?
       文中通过崔朝宏的回忆,读者获悉高应该是吃了崔的丹药。而且是碰巧吃到了波斯人给的那种能昏睡至死的丹药。虽然高佐庭对崔炼丹吃丹言语之间多有讽刺,可也许高也不是真清高,他也有追求,金钱不在乎,地位已经有了,美女呢?崔朝宏的女儿不是也为他的才华倾倒么?他追求的是,高难度的,长生不老。也真是讽刺,高佐庭的长生不老梦需要依托这位他实在看不起的俗蠢商人崔朝宏才能实现。
       崔朝宏的内心世界,文中隐而不言。崔朝宏很大方,多次给高佐庭丹药吃。要知道这丹药是有成本的。最后这次更是让高佐庭自己三选一,是有心还是无意呢?恐怕还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是想让上天帮着决定,对这个对手,到底是在精神上继续和他痛苦地对抗呢,还是在肉体上消灭这个敌人?
      
       值得玩味的还有一点,凶案的发生地---方壶园。所谓“方壶”,乃是《列子》中所记述的神仙们居住的海岛,然而崔宅里的“方壶园”,却是名副其实的方形之壶。神仙样的处所竟然变成了世俗的贪欲荟萃所在。
      
       最终这不祥的方壶园被拆。可是人们心目中的大大小小的欲望却还留着。我也还在思考人性。。。。。。
       还是把这首一生何求抄录在下面,对照。以作深度思考。
       冷暖哪可休
      回头多少个秋
      寻遍了却偏失去
      未盼却在手
      
      我得到没有
      没法解释得失错漏
      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
      不知哪里追究
      
      一生何求
      常判决放弃与拥有
      耗尽我这一生
      触不到已跑开
      一生何求
      迷惘里永远看不透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      陈舜臣,日本国籍华裔,他的历史推理小说写得很棒。
       青玉狮子香炉可以算代表作了,是个中篇小说。讲玉匠李同源和青玉狮子香炉一生的纠葛。也可以说是一篇文物的断代史。而推理的味道就相对比较淡了。
       故事发生在民国,琉璃。乱世中,太监偷了国宝卖给外国人,后来皇帝清点文物太监怕被发现要师父制作赝品。耿直的李同源非常吃惊:师父竟然要用最心爱的好玉来做这个赝品-还说这将是传世之作。阴差阳错,师父突然中风不能操刀雕刻,师父的儿媳妇淑英鼓励李同源来完成这件作品,淑英是个大学生,寡妇,李同源埋在心底偷偷爱慕的人。
       如果不是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作为热血青年积极参加广东革命运动,淑英也许就不会早早成了寡妇;李同源也许就仅仅是一个巧夺天工的玉匠,对淑英那份爱慕也许永远无从表达。师父的突然病倒,偶然地成全了一切。
       在完成狮子香炉的那几个月里,每天晚上淑英睡觉抱着玉,用自己的肌肤将玉暖热;白天,淑英坐在一边,看着陪着李同源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李同源理解了什么是爱,理解了师父为什么说他雕刻的玉更有人情味。李同源将对淑英的爱慕用他的鬼斧神工精心地雕入了青玉狮子香炉。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自青玉狮子香炉完工那一刻起,淑英的影子却一天天离去。而李同源也没有像我们读者期望的那样将这点点滴滴的爱恋表达,更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
       青玉狮子香炉被太监带走作为乾隆三十四年的贡品放在故宫里面。李同源有难以形容地不忍割舍。接着时局动乱,孙文去世,举国悲恸;家里也出了大变故,师父师母双双离世。淑英通过学校同事庄念伟介绍李同源去后来的故宫博物院工作,自己远走上海。因缘巧合李同源也得以能守着青玉狮子香炉。
       这以后就是李同源的余生了。他无法集中精神再做雕刻。几十年恍恍惚惚,虽然活着并和众人在一起却在内心与世隔绝,仿似不食人间烟火,唯一惦记着的是陪伴着心爱的狮子香炉。而淑英多年后嫁给了庄念伟。那些年,国内比较乱,后来故宫博物院辗转变迁,他们三个人都随着这个乱世中的文物到处迁徙。
       可以没有爱情,可以没有家庭,可以没有朋友,可以居无定所,到处漂流,但是李同源不可以没有青玉狮子香炉的相伴。陈舜臣写得最精彩的一段时文物中的精品要被选送到台湾,李同源想尽办法让装着香炉那个红印的箱子也被带走。
       当有一天突然发现香炉被换走,李同源彷佛心被偷走了。真真是天塌一方。万般失落中,他开始了追寻香炉的人生之旅。推理开始了。最后证明居然是庄念伟换了狮子香炉卖给美国人。这其中的因果我不想分析了,无非是贪欲等。。。。。。
       故事倒是个好的结局。年过花甲的李同源和淑英一起去了美国,终于找到了令他魂牵梦萦一生的青玉狮子香炉。当确证宣传页上画的正是自己呕心沥血之作,并被世人视作是真正的乾隆三十四年的那个珍品的时候,他突然眩晕了。
       可能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接下来这重逢的场景。李同源再一次出人意料地表示要马上离开,不看实物了。不能看,不看。。。。。。而其实他此生已经没有遗憾,青玉狮子香炉以假成真,心血被世人认可,从此一生颠沛有了意义。。。。。。。
      
       有专家评论说,天才不是人人都有,更多时候是以精魄换才华。李同源做成狮子香炉后,就幻化成狮子香炉了,所以与淑英擦肩而过。
       真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故事。很长时间我都分析不清楚。李同源这个人怎么回事。
      
       看完这个故事,有时候会想起来另一个痴迷的人:中国奇人传里面的,隋朝的乐工万宝常。李同源是陈舜臣先生虚构的人物,不幸的人生中有他的幸运。而万宝常是历史上真有其人,有非凡的音乐才华,曲高和寡,最后孤独死去。中国奇人传是人物传记,陈舜臣认为历史本身就是推理,所以万宝常的人物传记中也有推理的意味,也许比着青玉狮子香炉这味道更淡。
       当时,隋文帝杨坚,历尽艰辛刚刚结束了几百年南北朝的分裂动乱局面建立隋朝。立国之后,要确立国之根本,所以杨坚下诏修隋乐确立主旋律,相当于要确定国歌,目的是隋朝能够持续稳定统一,避免重蹈北魏,北周等短命王朝的覆辙。大隋乐不能类似梁乐(南朝梁的音乐),虽然动听却属于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大隋乐也不能用胡音,也就是胡地少数民族鲜卑族等的音乐,表示继承正朔,隋朝秉承周朝,汉朝,为正统。乐工万宝常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场的。
       万宝常本是官家子弟,天资聪颖,自小接受贵族教育,但是乱世中,居家在战争中做了战俘,从此成为乐户,天分加上自身的修养,加上将毕生的心血投入音乐,万宝常在乐户中脱颖而出。
       有人说,万宝常不自量力,这主旋律的事情岂是你一个地位卑微的乐工能置喙?有人说,万宝常没有政治头脑,不懂人情世故。
       对万宝常来讲,从来没想那么多,他的世界很简单,除了音乐还是音乐。正如段小楼评价程蝶衣,是个戏痴戏疯子。那万宝常就是个乐痴。
       可是创作大隋乐不像雕刻青玉狮子香炉,非一人之功。郑译很不喜欢万宝常,因为天无二日,乐府无二主。郑译是贵族子弟,音乐造诣很高,原是北周重臣,而且在隋文帝登上皇位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隋朝建立之后,郑译远离政治准备寄情音律,于是希望大隋乐出自他手。可是,偏偏有个万宝常。
       作为主管官员,郑译拒绝万宝常参与隋乐制定的讨论,尽管他自己从音乐的角度也常常赞成万宝常。而后来隋文帝竟然也对二人之间的种种略有耳闻。隋文帝召见万宝常聆听他的意见,赏赐大量财物。可是因为他的史上著名的猜疑之心并不采纳。而太常寺的同事们也不喜欢万宝常;甚至和歌的歌女也如是,因为万宝常的音乐比较特别,她们无法和唱。
       万宝常品味到了孤独的滋味。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反对他的音乐。而其实,他们的不赞成不完全代表不欣赏,反对是因为嫉妒,因为不理解,因为猜疑,因为万的音乐妨碍了他们。。。。。。甚至他的妻子也既不欣赏更不理解他,还经常讥笑他,最后对他绝望离开了他。
       万宝常听了新修订的隋乐后,痛哭失声,以为是亡国之音。没有人理会他。不幸他一语成偈,隋果然二世而亡。这是后话。
       终于,万宝常在孤独中离开了人世。他永远也不知道,包括郑译,那些同事们其实多么欣赏他的音乐才华,后世唐代修隋书还为他这位身份卑微的乐工写了传记。
       李同源是幸运的,白胡子老头老专家最早就对青玉狮子香炉给予了肯定。所以多少年来,他可以孤芳自赏,在回味那几个月燃烧的生命的火焰的日子里有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地。万宝常是不幸的,从没有人在他面前表示欣赏他的音乐,包括他的妻子。可也许正因为对其他的无知,才造就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就如约翰纳什,上天给予必先索取,不会让你那么完美。
      
       下面引用青玉狮子香炉中的一段对话。
       “师父接下润古堂的时候,你好像非常反对。”
       “是的|”淑英答道。“广东革命运动残留下来的火使我那么做的,当时还残留着余火。·······我的一生,全部投注到在广东那一年了。在那里燃烧的火,微微弱弱过了两三年。。。。。。然后消失。后来是靠着别的火种活下来。”
       “我的更短,燃烧的只有创作香炉的那几个月。”
       “可是,残留的火似乎继续燃烧得很久,。。。。。。有三十五年了吧!”
      
       这应该是青玉狮子香炉这篇小说的点睛之笔。 也是值得我们思考所在。
      
       我常常在想,人为什么活着?做些什么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而不是每日routine?电影三个傻瓜中说得好,“爸爸,如果我是摄影师会怎么样?我可能会赚得少一些,房子会小一些,车子也小一些,但是我会幸福。”我的幸福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李同源和万宝常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火种。
       书中提到当李同源得知青玉狮子香炉成了原创品将一直流传下去,激动地难以自已。或许人们并不总是那么自信,有时候还是需要别人需要社会来认同自己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又有谁能做到真正与世隔绝?人们毕竟是社会的人,需要他人的指点,帮助,合作,认可,鼓励等。如果万宝常有个知音人也许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随便写写。理解的还是不深刻。
  •     这只是薄薄的一个小本子,一个并不离奇的中篇故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故宫文物辗转史”更为贴切,从冯玉祥将废帝溥仪逐出宫去,到部分珍品渡台安置,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作者讲来近乎平铺直叙,从故宫博物院成立,清点文物造册,反复周旋防止军阀觊觎,到东北易帜之后的黄金年代,再到8年抗战中的全国迁移,先到南京又到上海,再兵分几路,辗转汉口、武昌、宝鸡、成都、重庆、乐山数地分批安置,抗战胜利之后又回南京,再到渡海赴台。
      
      纸上寥寥数字,地图上几条路线图,一段在大时代背景下几乎无人关注的小事,哦,也不对,当时不少人反对,认为占用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也是政府的不作为,认为带着文物跑,不带人民跑,不是个合格的政府。这里我无意辩驳这些行为的对错,我只是觉得很震撼,震撼于我之前的无知,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到日本人写到的这段历史,不知怎地我只觉得汗颜。
      
      昨天看到张佳玮的一条说说:“每次去西湖转,看各种景点说明,无论是苏小小墓、武松墓、什么什么塑像,都会来一句“20世纪60年代被毁,之后重塑”的句子。昨去林风眠先生故居,刚跟人感叹说“保存挺好,没被毁过”,立刻就看见“林先生1966年自毁画作、1968年被捕,1972年释放"的字样。”很多人会说,文革嘛是个特例,群体陷入疯狂了嘛,但是现在我们就不拆迁古城和名人故居了么?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太长了,东西太多了,所以子孙后辈们也觉得没什么稀罕的,只有像美国那种没历史的,和日本那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国家,才整天对我们的历史咸吃萝卜淡操心。
      
      日本人将切腹的行为美其名曰“玉碎”,之前我觉得他们很有阿Q精神,直到我看到他们对于老舍的始终的关注,在老舍去世的第二年,著名作家水上勉就写了《蟋蟀葫芦》,以寄追悼之情。1970年,才偶从旧报端上得知老舍自杀消息的井上靖,随即写下著名散文《壶》,通过一个故事慨叹老舍一定是那种“宁为玉碎”的文人。1978年,开高健索性以《玉碎》为题,写了短篇小说,并成为川端康成奖获奖作品。有吉佐和子更是写下了报告文学《老舍之死》。1989年,中园英助又有短篇小说《彷徨湖》问世。1991年,冈松和夫写了另一篇小说《太平湖》。2002年,日本老舍研究会会长杉本达夫,连续写出《关于老舍之死的断想》两篇。他们一直没有忘记过老舍,这位在文革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人,我只是再度觉得汗颜。
      
      也许我们始终是一个韧性很强的民族,我们崇尚强者,关注大历史中的铁血和权谋,我们的忘性很大,因为很多时候只有把什么都忘了才能毫无顾忌地开足马力向前冲,砸碎一个旧世界,才能迎来一个新世界。很多人都相信这个,不是么?不认可不加入到这种主流的价值观里,就是一种落后的近乎于背叛的行为。
      
      李同源就是这么一个时代洪流中的孤独者,对于他来说,除了心心念念的青玉狮子香炉以外,“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相比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他所处的时代动荡不按,他见过皇帝,见过几任总统,见过军阀,见过日本人美国人,亲历文物万里迁移辗转,但是,“任何事物都穿不透他的盔甲”,抗战胜利之时,“呼喊胜利的声音不绝地响彻李同源的四周。他想起孙文进入北京和北伐军收复北京的情景。如同当时那样,人们狂热的模样在他眼里,不过是发生在云雾般迷蒙而遥远地世界里的事。”
      
      我们可以拿民族大义之类的旗号去批判和抨击他么?那么这样的我们和文革中批判老舍的人有何不同?那么这样的我们和孙海英、吕丽萍这对“恐同症”夫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常常违心地站在多数人这边,因为我们怕作为少数的那种疏离感,只有和多数人在一起,才会觉得自己安全了,因为少数人永远不掌握话语权。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理解并尊重个人的选择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不强加价值观给别人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动用国家、民族、道义等等大帽子去扣死别人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帮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争取他们应得的权利呢?
      
      我不得不承认,这可能最终又是一个令我汗颜的结果。
      
  •      初识陈舜臣是在三联,一口气读完整本《鸦片战争》已是日暮西山,竟是不知今昔何年。
      
       后来知道陈是日本历史小说双璧之一的大师级人物,一套十八史略理下来,境界远在柏杨之上。
      
       柏杨的境界其实没得比,那是把牢底坐穿加以时日熬成的大师,是盛世的配饰。如果以境界论,吕思勉和孟心史才有得谈。
      
       但还是有大不同,陈是以日本为基点回看中国大历史,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亲切中有疏离的味道,不受中国固有的文化心胸所限,又多了层洒脱奔放。
      
       冥冥中觉得陈氏一族可追溯至明末遗民。
      
       这次读到《青玉狮子香炉》。陈氏的处女作集,对我却是新天地。
      
       到底是日本人,怎能少了本格推理。
      
       一卷七篇基本都有密室作案,手法谈不上高明,但却有着超越推理之上的深刻。
      
       正如陈氏在《青玉狮子香炉》中提到的制玉之道,贯穿于作品中的不是技术,而是创作者的精神。
      
       陈氏谈到历史小说技法时说到“我认为最好是让自己融入那个时代和历史中去。所以需要设定一个虚构人物。也许这个人就是我的化身,也可能是我所向往的人物,或者是我认为不应该变成的那种人。”
      
       陈氏的推理总是有着大时代的背景,《青玉狮子香炉》的故宫文物南迁,四十年王朝更替;《方壶园》的大唐诗国盛世;《兽心图》的莫卧尔王朝家族争斗;《九雷溪》的反围剿失败,狱中的瞿秋白。旋涡般的时代命运将个人裹挟其中,带着历史的宿命和释然。陈氏的推理小说不是随着谜题的解开曳然而止,而是值得你一咏三叹。
      
       接着会去读《玉岭的叹息》,而十八史从后羿射日读起。
  •     题目就透露了内容。。。
      这本书,是最近才看的。因为以前看了《玉岭的叹息》,最近又看到了这本书,于是就看了。和《玉岭的叹息》比起来,我更加喜欢这本。虽然仍隔着文化的膜,若有似无的生疏感觉,又仍然是日式的情感,但不得不说,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内容要精彩很多。
      内容真的要精彩很多。《玉岭的叹息》,那么长的一本书,至多也只算是讲了两个故事,而这本书里,却讲了许多个。每一个故事在几十页里展现,从背景介绍到高潮再到解读,有了一种紧凑的感觉,这才是我想要读的推理小说,想要的紧张的刺激的悬念迭起的感觉。
      然而我所读过的推理小说毕竟不是很多,不知道这获得过直木文学奖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推理小说比起来是不是更合胃口,然而它清新的环境,没有故弄玄虚的感觉,让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推荐的。
  •     话说读了好久,今天又拿出来翻翻,一时兴起,写了以下文字
      
      
      历史推理小说崛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作品层出,但陈舜臣却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品,甚至我觉得他的推理很大区别于普通推理小说,他既不同于一般本格派,也不是什么社会派,当然更不是变格派,或许我觉得可以给他一个名称——文化推理
      就《青玉狮子香炉》一书来说,似乎能真正称得上本格的也就《方壶园》《大南营》《梨之花》,其中诡计稍显出色的我觉得就《方壶园》而已。但陈舜臣的小说确实很能打动人,我想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气韵十分浓厚,或者说是传统儒者的仁的关怀。
      陈舜臣的汉文化功力自是不用说的,全书的诸篇中,都充满了文化关照,这种带有着明显传统中国式的文人情怀,大约才是陈舜臣的最大特色。《青玉狮子香炉》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案件,没有斗智斗勇,甚至连大浪淘沙般的历史背景都只是用温婉平淡的笔墨渲染着,而李同源那股执着的魂牵梦萦的情愫,也没有用重笔去写,全文如此的温和,仿若淡笔泼出的一幅水墨,或许这就是传统中国特有的情感,若即若离,濡湿厚重,陈舜臣不用重笔,是因为其中的底蕴已经足够的沉重,笔调宁静是因为这也真正是最传统的色彩,或许全篇也可以看做陈舜臣内心的文化取向的流露。什么作品是最好的呢?那必须是倾注了作者炽烈而又悠远的情感的作品(这既是文中的李同源,也是现实的陈舜臣)
      《方壶园》其实熟悉李长吉诗的童鞋在读到吴炎送给名妓的诗时,就可以知道凶手了(当然结尾的小意外不算),本篇也算是中国气息浓烈并且推理精彩之作,窃认为是全书最佳之作,方壶园既是院子的实体,也是人心的表征。这里荡开说说,李贺的那只锦囊,既是他诗思的,也被后人认作是不寿之兆,全文中为这只锦囊,两个年轻人死了,不知是陈舜臣刻意为之,还是只是巧合,不过陈舜臣选取李贺作为背景,确实高妙,这个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又早夭的才子,将小说的时代氛围完全烘托出来。小说最后,方壶园之谜没有了,留下来的确实奇丽瑰秀的李长吉之韵,这样的结尾,不也正是陈舜臣仁的充满文化关怀的表征吗?
      《九雷溪》据说原型是瞿秋白,也是位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学者
      《来自相册》结尾是逆转,但却是极富感情色彩的情感逆转
      《大南营》感觉中规中矩
      《梨之花》主要是以中国抗倭历史为题材
      《兽心图》讲印度历史的,这里就不评论了
      可以说,陈舜臣全书中充满了一种儒者的情怀,温文尔雅,笔触温润又平静,文化气息非常浓厚,说是推理小说,倒不如说是文化小说。文字虽然平静宁淡,却又不失之悠远绵长,这才是陈舜臣的风格,没有人能模仿得了,文化的共鸣才是全书最能感人的原因
      
  •     《青玉狮子香炉》并非以奇巧构思缜密逻辑出彩的推理小说,更像是静水下涌动浓墨色急流的历史散文。以陈氏之蕴藉隐忍,并未激扬文字,却能在不动声色地激扬读者的心。
      小说始于清帝逊位,民国草创,直至大陆变色,偏安台湾,期间贯穿了军阀混战、北伐、抗战、内战的数十年光阴。和平总是如此短暂,而任何一场战争都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外交……《香炉》这个故事巧妙地选择了其中一个狭窄精致的视角——战火中的文物保护。
      主人公李同源是民初琉璃厂的年轻玉器学徒。在故事中,他和他心爱的作品——赝品青玉狮子香炉共同见证了数十年间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的倦怠与蓬勃,战乱与太平,屈辱与荣耀。小说似乎隐藏着不少象征或者说索隐,比如主人公的名字,香炉作为“赝品”的设定,以及存放香炉的箱子上的红油漆标记。恍惚中我解不出其中况味,唯一可确知的是,李同源对香炉的锲而不舍的莫名执著,其实就象征我们这个民族对珍贵文物的殷切之爱。
      不愠不火的故事,随着民族命运的骤变,一迭复一迭地被推向更高潮。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从北平迁运到南京和上海,然而漫长的清点刚结束,抗战已全面爆发,在政府的安排下,文物被分批次向不同的目的地转移,到汉口、长沙、宝鸡、汉中、宜昌、重庆、成都……随着战火的疯狂蔓延,文物总是停留不久,又被迫向更安全更内陆的城镇迁移……
      美丽而脆弱的故宫文物颠沛流离的历程,如波澜壮阔的画卷,如惊心动魄的史诗。无论战事多么紧张,时局多么动荡,乱世中无论是凄风苦雨里的政府还是如飞蓬飘萍的个人,都始终以文物的安全为要务,在冗长的血色年代,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守护着民族文化的载体,守护着文明与信仰的传承。强烈的集体意识与民族归属感的迸发,如此地荡气回肠,令人掩卷太息,久久不能自已。
      《香炉》是陈氏的早期作品,不得不感叹他深邃的历史造诣赋予其文章的沧桑壮阔。
      北洋时期紫禁城残烟衰草的薄暮。
      青天白日旗翻飞在晴空的热烈希冀。
      红军如雪崩般连克东北、江北的气势如虹。
      ……
      伟大时代的伟大历史,怎能不令人壮怀激烈?
      最优秀的作者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文笔与辞藻,而是内涵与情怀。平实洗练的文字,更能以其广度与深度震慑人心。
      
      
  •      陈舜臣的作品,目前在中国一下子热了起来。不过,相对于其他我们引进的日本作家来说,陈舜臣似乎有点不太一样。他不是东野圭吾这样的推理新锐,也不是像青山七惠这样的文艺少女,他是一个成名已久,享誉文坛多年的老作家,他是日本的华裔,有着纯粹的中国血统,他创作了那么多的通俗作品讲述中国历史,还有那么多以中国为背景的推理小说……他似乎没有理由被我们忽略,然而他的确是刚刚才被我们发现和记起,就像一位资深编辑说的那样:就在我们疑惑陈舜臣为什么不红的时候,他一下子就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然而这个发现也太晚了,陈舜臣已经封笔了很久,我们就好像从故纸堆里面,突然淘出来了一件稀罕的宝贝,人人惊异不已。即使如此,陈舜臣的作品也还是冷热不均。现在中国读者关注的,大多是他的通俗历史作品,最热的恐怕是《中国历史风云录》和那部极具穿越感的《诸葛孔明》,而他的真正“本色当行”的推理小说,除了这次广西师范大学川社出版的《青玉狮子香炉》和《玉岭的叹息》外,就不多见了。
      
       其实这并不让人难以理解,陈舜臣的推理小说大多以中国为背景,对于日本人来说,这种异国情调当然带来了一种新奇感,但同时,它也给日本读者带来了一种疏离和隔膜。大佛次郎的话最有代表性:“他的作品具有日本作家没有的洒脱与奔放的风格。”大佛次郎的话,可以看作是对陈舜臣的“综合鉴定”,虽然他读到的洒脱与奔放,是否妥当,还可以另议,但在言语之间,分明已经把陈舜臣排除在了日本作家以外。也许,在众多的日本读者的潜意识里,陈舜臣从来就是个身体常驻日本,而心灵却植根于中国的两栖动物吧。
      
       那么中国人又会怎么看呢。大量的统计信息无从得知,可是从网络的热度就可以知道,我们喜欢的,还是他的历史故事。陈氏推理的“中国元素”,按说应该是获得中国读者芳心的最有力武器,但实际上却可能正是不被我们接受的关键。陈舜臣的中国推理故事,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有点架空的味道。就像现在流行的架空历史小说一样,只有那么一个抽象的真实背景,比如大唐,比如民国,比如光绪年间等等,而容纳故事的容器,则是一个完全由作者创造的虚幻空间。在这里,关键点不在于“创造”-------哪一个文学作品又不是作者的创造呢--------“虚幻”才是重点。陈舜臣的推理中的中国背景和故事的中国味道,没有一篇不给人一种似真非真,似幻非幻的感觉。这听起来似乎太不符合推理小说的特质:陈舜臣的故事是细腻的,推力是严密的,人物的感情也是合情合理的,可就是那一点让日本读者一下子就画出界限的“中国感觉”、“中国味道”,其实一点都不到位。在读《青玉狮子香炉》的时候,总觉得似乎什么地方不对劲,好像永远隔着一层什么东西,故事有中国的历史背景,没有中国的历史氛围,有中国的人,没有中国的人情世故,所有的人与事,似乎都浅浅地浮在了抽象的历史真实之上。如果说陈舜臣给日本读者的,是新奇和陌生的话,那么他带给中国读者的,是童话般的虚幻和单纯。
      
       虚幻又怎么样呢?这并不是陈舜臣的缺点,而是特点,即使是写中国的故事,我们也没有资格和必要,要求作者一定给我们提供对于中国社会的真实感和熟悉感,就像高罗佩著名的《狄公案》,生活在大唐,但爱情与法制观念都颇为西化的狄大人,照样是文学经典人物。陈舜臣不是高罗佩,他笔下人物的思想与习惯,既不中国,也不西方,可能也算不上多么日本,他们思维清晰,言辞明确,却面目模糊,他们是没有归属和认同感的人,就像陈舜臣本人一样。
      
       陈舜臣是生在日本的台湾人,曾经因为是台湾“国籍”,而不能进入大学工作,但同时陈舜臣又是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他的中国情怀,往往都寄托在了虚幻的古代中国上,对现实中的台湾和中国,陈舜臣恐怕并没有多少感情和了解。矛盾和错位之下,陈舜臣的推理小说,就从《青玉狮子香炉》中的各种边缘和弱势的人物开始了。这是陈舜臣早期作品的结集,陈舜臣最喜欢的主人公,全都集中地表现在这里了。所谓的边缘和弱势,并非仅是物质层面的意义,而是精神的压抑、边缘化和身份的模糊,他们可以包括卑微而执着的治玉工人,沦为囚徒仍旧偏执的革命者,还有漂泊到异国的精神障碍者等等等等,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梨花枪》,不过虽然是纯粹的日本故事,犯罪分子仍然是情感固执又隐秘的,永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老头子。
      
       没有精英,没有强者,但不等于没有激情。陈舜臣在塑造这些弱势人物的同时,又总是让他们暗暗地表现出一种执拗的坚持,或者在压抑中爆发激情。这些弱势人物,大多不声不响,平淡无奇,没有人知道他们心里到底怀有怎样的目的和欲望,而这欲望,在常人眼中,又往往过激甚或扭曲,爱上玉的精魂,就可以生死以之,而看上去却与常人无异,为了追求革命理想和壮烈的人生,可以视死如归,但死前示人的形象,只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和囚徒,甚至让叙述人产生懦弱的印象,直到谜底揭晓的那一刻,才让人突然意识到,这些按常理本不在推理视野中的弱者,他们曾经怀有多么强烈的欲望和激情,不管是美好的追求,还是邪恶的欲念,而他们的欲望与激情,又曾经过多么强烈的压抑和扭曲。即使是邪恶的动机,也往往有一个可以原谅的理由。对于如此让人惊愕的反差,作者全部选择了用淡笔来写,好像不经意,又好像“事实本来如此,有什么好惊讶的嘛。”我们很难说清楚,这到底是作者故意在制造戏剧效果呢,还是心绪始终都与这些弱势人物在一起,对结果早就没有了悬念所致。
      
       这里还该提一下《长安日记》。早期的作品让陈舜臣获得了成功,也鼓励陈舜臣继续创作,于是有了1979的《长安日记》。此书中国于1985年曾经翻译出版过,现在纸质原书恐怕已经不好找了。《长安日记》是陈舜臣全部创作的中点,却也几乎是其推理小说的终点。成功后心态大概已经发生变化的作者,在这部故事集中的弱势与感伤色彩仍有保存,但已经减弱,然而与此同时,身份认同的问题却变得明朗化了。作者不再用暗示的方法来变现自己的困惑,而是直接给了主人公一个显赫又神秘不定的出身,让他直接问出了“我是谁?”的问题。然而,直到全书结束,这个外国侦探兼中国居民,也仍然没能回答“自己是谁”?在《长安日记》之后,陈舜臣差不多就不再创作推理小说,也许这是因为,作家发现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生活中,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解开这个迷了吧。
      
      
  •     首次展卷陈老师的推理小说,似乎惊喜不大,或许从推理诡计和解构方面,一部几十年前的获奖作品会稍显陈腐,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撇开推理性,人物刻画和故事性是我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七个短篇中,兽心图讲述宫廷异恋和血腥斗争令我最为欣赏,次之九雷溪、来自相册。
  •     【八月初完成。原址:http://commu.dangdang.com/member/myreviewdetail.php?displayid=4787179783862&review_id=5262311】
      
      
      
      个人评价:★★★★☆
      
      不好意思,我擅自更改了书中的诗句,原诗是“恼杀史郎木石肠”,不过考虑到最近我被人评价为严肃冷淡,因此自称肠如木石,也不算错
      
      我恼杀的是啊,为什么对陈先生的短篇毫无抗拒啊,看到就沉溺其中,不想自拔。他固然有上佳文笔,但别人也有,偏生对他这些推理短篇爱不释手,着实可恼
      
      为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
      
      故事是以《青玉狮子香炉》为主推的,青玉,自不免联想到稼轩的《青玉案》,故事的发展倒足可当得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不过本篇也是推理内容最弱的一篇,有点《玉岭的叹息》那个格调,栀子花的余香缭绕
      
      但我引用的诗句却出自《九雷溪》,这个案件的诡计也颇似《玉岭的叹息》中的杀人手法。因此陈先生的风格确实很专一,并非以推理为主,仍然是以忧郁而怅惘的句子打动人最容易被感动的部分
      
      轻轻的叹息声,穿透着每一个故事的历史,清晰地传到耳中
      
      作品确实很久远了,比读者也年长许多。在出生之前已经有那么精彩的故事呈现,微一遐思,不胜心向往之
      
      不过大佛次郎说陈先生的作品“洒脱和奔放”,我有些不以为然,我倒是经常从作品中看到彷徨和纠结;不过想来这是日本文化崇尚的风格吧,一般的小说中,彷徨和纠结可能均比陈先生的作品更甚。我个人感觉,陈先生的小说,无论短篇还是中篇,都忧、喜得恰到好处,有些因结局所限,稍忧得过了些,也不为瑕
      
      对于一位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今天才能看到他当年的推理作品,在我认为这是一种迟到的弥补。国内对推理小说实在太过忽视,如同动漫一般,就这样硬生生地被日本后来居上,身为推理迷的我极不甘心,相信动漫迷也不会甘心的。推理可以说是国情所限,可是中国人在日本,就写出这么优美的软推理;那中国的动漫画家们又怎么说呢?
      
      想那种问题会头疼,我还是欣赏小说吧!合集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前两篇:《青玉狮子香炉》和《方壶园》,前者文笔细腻故事曲折,又是以国宝为背景,自然备受关注;后者涉及到李贺轶事,又有巧妙的作案手法,也有点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的味道(《大南营》也是)。不过我最喜欢的,自然还是恼杀的《九雷溪》,可能是被那首情诗闪到了吧,呵呵!《方壶园》中的诗句其实更多,不过那个故事以案件为主,人心为辅,诗句纵佳,地位倒在末次了。而我虽然不赞成在推理中加入爱情,但若并非为爱而爱,那我当然愿意看到了,毕竟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倒不如说人家冰肌幸得毫端点,想到自身伤口位置,忽起共鸣吧,汗)
      
      铁石心肠也会有感动的时刻,却只恼名篇集锦,书评才只得一个
  •     看了TXT的《再见玉岭》后相当喜欢陈舜臣讲故事的风格,于是买了本书追看。这本是短篇集,下面分篇讲一下。
      
      1青玉狮子香炉
      李同源把对于一个女人的爱慕雕进了青玉狮子香炉,始终没有表白过的他日日与香炉为伴,到后来对人的爱转变成了对香炉的爱,就算眼看着她投入他人怀抱也无意挽留。
      用现在的眼光看李同源就是一超级宅男,宅得不能再宅,放弃了与社会的交流只守着心爱的手办,因为他的一生在这里。显然是不为大众认同的处世方式,但感情一样真挚,看着他选择的人生叫人一阵阵心痛。到了最后说的那段话,我也不知道该理解为幡然醒悟还是执迷不悔。就当是醒悟吧,这样也算个不太让人遗憾的结局。
      本篇几乎跟推理不沾边,但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2方壶园
      一般的推理总是从案件出发,先写出谜团和悬念来吸引人看下去,情节就是侦探破案的过程了,最后道出了凶手才解释一下他的动机。但是陈舜臣却不然,他往往从事件的开端写起,把动机也包含在里面,案件要到一半的篇幅以后才会出现,而侦探破案几乎没什么过程,灵光一闪就能解决,但是推理的过程却不含糊,完全公平的线索,有相当纯正的推理之味。
       本篇就是如此。从多个人的角度出发,先阐述了动机的来由,后面引出一个“方壶园”密室杀人诡计,再由其中一个角色破案。如果不事先知道这是推理小说的话,光是出现“案件”都会让人觉得突兀……这位的小说都是如此,有“被害人”出现以前几乎都看不出这是推理小说,读者已经被带进了故事,至于“案件”、“凶手”什么的,其实都已经不重要,更吸引人的是故事的发展与结局。本篇的诡计说不上有多出人意料,也并不复杂,但是“诡计”什么的,在这样的书里,真的不算什么了。
      
      3大南营
      这一篇也是从动机出发,人物很少,凶手是谁不用说都知道了。用了一个比较常用的不可能犯罪诡计,放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场景里面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4九雷溪
      这篇让我想到了《再见玉岭》,人物身份的设定有些接近。杀人是在最后面的时候,诡计有点柯南系。但是人物塑造很成功,被俘的英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最后的收尾也很漂亮。
      
      5梨之花
      同样是一个密室诡计,难得一开始案件就发生了,而且故事发生在现代日本。诡计本身并没有太大亮点,但如果没有相关方面专业知识的话想完全看穿也不易。
      
      6来自相册
      觉得这篇的开头很好,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读下去。诡计也有,不过也是比较常见的类型。
      
      7兽心图
      这已经是长篇小说的构架了。从正史、野史(小说)两条线索出发,既讲述了一段印度宫廷史,又带出了一个不可能犯罪案件。要是换现在的推理小说作者来写的话准能水出一个大长篇,不过作者还是在很紧凑的篇幅里把故事讲完整了。令人惊叹的不是诡计本身,而是作者用那样巧妙的手法埋下的伏笔。案件在野史里,提示却放在正史里。看完最后那段诗,再翻到前面的第二章节,真相原来那么早就已经给出。
      
      综合来讲第一篇《青玉狮子香炉》和最后一篇《兽心图》都相当出色。书中诡计虽然没有太大新意,但故事讲得很好,几乎让人忽略了这是推理小说。依照个人标准,一本优秀的推理小说,如果情节和诡计俱佳当然是最好,不然的话要么有惊奇的诡计,可以令人忽略前面枯燥的情节,要么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可以让人无视诡计。本书符合了后面的标准。
      最不能让人满意的一点是为什么都没有说明图?虽然没看过原版,但总觉得里面的好几篇应该有配图。
      
      
  •     先讲故事,从同名的短篇《青玉狮子香炉》说起。
      
      师傅总说李同源雕琢的玉器虽精致,却缺少灵魂。李同源不能明白师傅的意思。他从前很不喜师傅雕玉时要女人在旁暖玉的做派,认为那只会扰乱玉匠的心神,可是有一天当他自己爱慕的女人素英坐在一旁为他暖玉时,他明白了师傅的精神所系。不再是一种可笑吓人的符咒,那是很人性的情感,因为炙热的爱意而产生的温度融入玉中,才能成就玉器的精魂。李同源最后雕琢出的青玉狮子香炉已不是一件模仿原物的赝品,而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性,成为独一无二的原创。
      
      说到底,所有的器物都只有倾注了制作者的感情,才有留存于世的价值。没有感情就没有眷恋,没有眷恋便没有回忆,没有回忆的东西,过了一万年都还像刚造出来时一样,承载不了哪怕一点点念想,于是弃之也毫不可惜了。
      
      虽然青玉狮子香炉在封存后被人掉包,漂洋过海被当作真品膜拜,不知情的李同源始终觉得他们之间是血脉相连心意相通的。世事风云变幻,他却如山中独对枯棋的老者,不看不听不想,全心全意只守着他的香炉。漫长岁月里他曾以为自己对素英的爱情已经消散,也曾以为香炉便是一生神魂所系,素英与青玉之间,他已分不出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幻的。
      
      多年后再见素英,他们竟然能携手远赴异国寻找当年被素英丈夫偷去变卖的香炉,我一开始总不能相信李同源的心中没有一丝怨恨素英的意思,毕竟素英很清楚香炉对他意味着什么,却没有阻止自己丈夫的行为。可是再想一想,也许爱和恨根本就是很难分离的吧,重遇素英的爱可能早就多过对素英的怨恨。在我们这些俗人心中,香炉是很珍贵很有意义的物件,而在李同源心中,再精美的香炉可能也比不上活生生会说会笑的素英。人的一生真奇妙,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最值得拥有的,却从不放弃寻寻觅觅,一次次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最后悲痛地发现,最好的已经擦身而过了。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这世上有几个幸运儿能拥有。
      
      
      陈舜臣先生的《青玉狮子香炉》短篇集,我看了感动不已。它不是简单的推理小说,好人和坏人赤裸裸地智力对决;在犯案和被犯案之间,充满着人类行为的相互沟通,怎么做的已不再重要,为什么而做才令人深思:因为疯狂的嫉妒、冷酷的复仇、盲目的偏执、膨胀的野心。。。也因为爱的不完整,不满足,不可得。情欲的惊涛骇浪,在先生的笔下化作潺潺的溪流,亦步亦趋向永恒的终点——大海奔去。那是儒者的清心自持,也是儒者的至情至性,直让读了这些文字的人,即感慨万千,又不得不一笑泯恩仇。
  •     华夏血统,写的是中国故事,但宛如又见到了松本清张或森村诚一。大历史的背景平添了许多的意味,但贯穿其中的人依然是亘古不变的人心和人性。
  •      这部作品集收录了出生日本的华裔作家陈舜臣的几部中短篇小说,陈舜臣可说是日本推理小说界的三冠王,能获得此称号的人少之又少,陈舜臣可谓是第一人。
      
       这是国内首次引进的陈舜臣的推理小说,引起我的高度关注是因为他的作品大都以历史为背景,进而讲述的一个个历史推理故事。我对这方面很感趣兴,故在大年三十购入。
      
       《青玉狮子香炉》,发生在上世纪的事情,时间跨度约有四十年,通过王福生,李同源,素英,庄念伟这几个人的命运书写了一段故宫博物馆成立的始末以及文物转移搬迁的始末。故事中穿插着一件件历史事件,就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亲历那一幕幕激情澎湃的时刻。这让这几个人物平添了几份真实性。最后一幕可说是李同源达成了毕生心愿,了无牵挂了。这篇小说从头至尾就从未出现过侦探,也没有什么案件发生,但从李同源的心里,我们又分明是跟着他分析判断,不同于以往的推理小说。
      
       《方壶园》,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方壶园发生两起案件,一件是杀人案,另一件事隔一年发生自杀案。围绕着英年早逝的鬼才诗人李贺的未发表的诗歌发生。两起案件虽在同一地点发生,但第一起案件是密室杀人案,作为侦探又作为事件叙事人李标(李贺的堂弟),两起案件的线索作者都给的很详细,但是第一起案件的手法相当巧妙,李标作为当事人也紧跟其后。而第二起案件主是为了解答此人自杀的原因,李标的解释相当合理。最后我想说一下,根据书中的另一个人物的想法,第一起案件真正的凶手是另一个人,那就是方壶园的主人,可在故事中的最后部分可以了解到。其实这一情节在故事中就有透露,只是有一剑刺入胸口这一情节影响了我的判断。
      
       《大南营》,故事背景是清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清营地。三个人物:王界,颜基,刘应东。陈舜臣在故事中叙述的所有情节不是随便写写,是有其用意的。颜基请王界来帮忙,摆平刘应东,表面上是这样,实际却是颜基为了杀刘应东做的一系列准备之一。用好几座相同的营房来迷惑王界,利用王界的路痴来作颜基的不在场证据。手法虽然相当高明,但还是被王界一一破解。为了登上高位而去除障碍,人的欲望是可怕的,可怕到做出杀人的行为。
      
       《九雷溪》,以一位日本记者的视角来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发生的案件。故事设计巧妙,诡计相当巧妙,你绝想不到一位病人可以如此杀人,那是靠多大的意志力才能完成。这次的凶手,我会向他致敬,因为他杀了一个必需杀的人。文中的诗句写得通俗易懂,给故事增色不少。
      
       《梨之花》,日本战后发生的一起密室杀人未遂案,凶手所用的武器居然是几百年前明朝抗倭的武器。故事中对中国火器的发展描写十分详细,充分体现出作者对这段历史内容的深厚功力。有新意之处便是被害人即侦探角色,这个设定蛮有意思。这是一场因误解而产生的杀人未遂案,所幸被害人逃过一劫。
      
       《来自相册》,推理的要素很少,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上世纪三十年代,回忆起在日本发生的一起案件,也是郑清群这个年轻人自那起案件变成另一个人的起原因。故事的末尾揭露了一个很大的真相。不过,个人以为当成一般故事看还是很不错的。
      
       《兽心图》,在印度的卧莫儿王朝发生的两起案件,作者首先就提出了所谓的真相,叙述了相关的史实内容,最后借《沉默之棺》指出真正的凶手,也就是这两起案件的真相。其动机是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七篇故事,前五篇最佳,后两篇次之,私以为《方壶园》最高。
      
  •     还未曾开始看《青玉》这篇,先看的是《方壶园》这个集子。就想先写些什么
      
      任何一部出色的作品,你都会记住一些片段。或是某一次独白,或是某一个身影,或是某一个场景。
      不出意外的,好的作品都有让人心动的画面感。合上书本,浮现在你脑海里的一幕幕就是打动了你的地方。
      
      想到方壶园的高墙倒下的时候,尘埃散去后春光暮霭里大雁塔朦胧的塔尖
      想到高见和史铁峰的相遇,那个以瞿秋白为原型的男人,即使炽热的燃烧之后成了灰烬,也是温热的吧
      想到那张贴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黑魆魆的营房,和黑暗里的愤愤不平与无奈挣扎
      想到那句“冰肌幸得毫端点”
      陈舜臣带给我的画面感很奇特
      
      我喜欢用画面感去归类喜欢的作品或风格
      有些人的推理需要睁大眼睛去迎接惊奇,偶然间还会受到飞速撞击进脑海里的画面的冲击感
      有些人的推理像是欣赏油画,你知道会是怎样鲜亮的色彩却依然在某一个角落找到一点点黯然和褶皱
      有些人的推理是置身于博物馆,你会在各式各样的宝贝面前自然而然的看一眼写满介绍的标签
      有些人的推理是迷宫探险,跟在导游后面,纵然知道有人会先你一步找到宝藏,但仍是忍不住加快脚步
      
      陈舜臣
      我不知道怎样去形容那样的感觉,就像是站在,园子里,戈壁上,湍流边,地方不要紧,要紧的是你若有所思的看着周围的风景,然后无意间一回眸,某一张熟悉的脸孔在不远处打了个照面,然后忍不住眯起眼睛,看着脸孔上细微的抽搐和变化以及掩藏不住内心波涛的表情。于是心里了然。
      
      难得的,看的是推理,却是让心情安静了下来。
      “他是凶手?”
      “嗯”
      “这样啊”
      不经意间就想到了这样的对话,在他笔下的场景里,若是一个人在身边喝上一杯茶,讲一个那样的故事,会是有这样的对话吧。
      
      陈舜臣,他的身上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也汇集到了作品和文字里。一直把他当成是著述历史的文学家,直到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连获乱步奖、协会奖和直木奖的推理作家该是怎样一个才华满腹的人呐。中国的场景和日本纯纯的本格诡计,历史解密类型的作品,一切融合的很自然,让人会撩拨起纱帘去看看。
      
      看到现在,觉得陈舜臣的历史推理有一种很厚重的气息,自然到平淡的古代,染上一层暮霭之气的近现代,他的文章里,没有太多惊险刺激的东西,即使是真相大白的一天,也仿佛是把那写了真相的墨迹直接摊开在你面前。而那些历史背景,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终究是忍不住一声叹息。
      
  •     我早说过高罗佩的《狄公案》是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从小时候陷入那个充满着中国古风的诡谲世界之中后我就一直在寻找同类型的故事。可许多所谓的历史推理小说或是大类公案小说之迂腐,或是现代推理故事硬加上年代的外壳,不伦不类。
      这种情形终结于偶遇陈舜臣的推理作品之时。《长安日记》、《北京悠悠馆》、《重见玉岭》,每本都让人觉得的确是有一个放置于那个不同时代之中的谜题待解,而这些谜题背后总有些与大历史相关的余味存在。不过那些年国内推理出版一团混乱,一本本零七八落,好在陈舜臣这个名字还不致译错。
      
      一直穷的养不成买台版的疯狂习惯,于是看着远流版的封面口水了很久。记得去年有人发贴问起有没有读者希望引进陈氏推理小说时,我几乎要高举四爪嚎叫。所以在书店里忽然看到《青玉狮子香炉》的字样时,直接完全失去理智的拿上它和旁边的《玉岭的叹息》(虽然早有了旧版),交钱、拆封,原来买书不问价格也是件很爽的事情。
      一口气读完,有种夙愿得偿的充实感。
      多少年来《方壶圆》就只有个诱人的介绍摆在那里挠的人心里痒痒,唐末、长安、李贺、密室……虽然后来终于读到了译文,但是渴望能有一册实体书在手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如今重读一篇,方才感觉到这个故事中不但有种大厦将倾的历史预言意味,本身的诡计设计竟也是十分的强大。就个人理解,这该算是个有着三重解答的密室故事吧。
      原《方壶圆》短篇集中的另外五篇就是史上第一次看到了。从甲午中日战争时代的《大南营》、国共内战时期的《九雷溪》到抗战时的《来自相册》和莫卧儿王朝时的《兽心图》,陈舜臣的推理故事在历史中纵横来去。我并不认为这只是他后来转型成历史作家前的小品式练笔。这只是他两段不同的写作经历,同样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思考。他和他的读者们一样,真的喜爱沉浸在历史中的穿越感,也真的喜欢推理小说。而另外一篇《梨之花》中围绕着抗倭寇的武器展开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冲击,让十分喜爱冷兵器的我想到了一种可能:是否能够以各种冷兵器为主题构思一系列推理小说呢?在武侠领域似乎古龙和周郎曾经实践过,推理领域则应该还是块处女地吧。
      
      与集子同名的《青玉狮子香炉》并不是一个推理故事。陈舜臣在写作中运用了一种省略的、留白的、跳跃式的推进方法,在不长的篇幅内同时铺展开了国家、个人和器物这几条线索长卷,整篇文字的情境设计很中国,但却也有很日本的情绪存在。这种初见粗糙却思之有味的感觉大概也是打动当年直木奖评委的重要原因吧。
      不过这些年日本各大文学奖项的口味似乎都有所变化……
      
      除了封面的白圆圈有些怪异,颜禾的装帧做的不错,让人有一种购藏的欲望,提出表扬。
      《枯草之根》和陈氏其他推理作品版权为何不一并买入呢?
  •     很难想像这样的一部作品能摘得直木赏,先不去管陈舜臣究竟算不算是中国人,光凭这样的题材也能获奖这一点就足够说明直木赏的包容性了,而且还并非是绝无仅有的特殊待遇,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他国题材的小说摘得此奖项,比如说——我接下去会看的《夏姬春秋》。
      
      这本书很薄,薄到只有125页,这本书也很好读,好读到只花了回程在车上的时间便宣告结束,但我好像看了一段简洁明快的近代史影像,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主人公李同源的一生只随着青玉狮子香炉而浮沉,而我也感慨于自古留传下来这些宝物能长久存放实属不易,跋山涉水,漫长旅途,辗转反侧,这是看人事,但历经战争的硝烟,仍能保存完好真是要看天意了。陈舜臣的文笔很简练,根本没有什么废话,情节上除了李同源一心想守护的青玉狮子香炉以外,还加入了爱情的元素,除了那女子一开始对李同源所展示的行为稍显突兀以外,其它的我都觉得很好,基本无可挑剔。
      
  •   坚持自我是多么难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