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

出版时间:2003-6  出版社:广西师大  作者:王敏  页数:232  字数:2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言  中科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叶笃正  刘绪贻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我和绪贻是清华同学,但在校时我们并不认识,因为我们在两个学院,我在理学院,他在法学院。后来我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他也到芝加哥大学学习,我学气象学,他学社会学。但我们住在一起,因而就逐渐熟识了。  一个人到了异国他乡,和本国文化完全不同的一个新国家,想融入一个新社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熟悉新环境和新文化就需要花些时间。我们两人在这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很快就都熟悉并比较快地融入美国社会了。我们两人都有很多很要好的美国朋友,当然也都有不少中国朋友。但是,在众多朋友中,能够彼此知心无话不谈者,唯有我和他。  我是学自然科学的,所以就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美国社会,看到的多是美国社会繁荣和科技水平高,想到的是中国如何学习它的自然科学,从而提高我国的生活水平。绪贻则不然,他用社会学的眼光看美国社会,他认为美国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之高是个果,它背后的原因是它的制度,这个制度是华盛顿以及华盛顿之后的一些美国杰出总统和精英人物共同建立起来的。他的这种认识比我对美国社会的认识深入得多。我受他的影响,对美国社会的认识进了一大步。  在美国我们两个都学得很好,都有条件留在美国享受优越的生活。但我们两个都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来了。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心。是赤诚的爱国心又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虽然我们在两个城市工作,还是常常互通消息。  绪贻回国之后在武汉大学任教授。上世纪60年代创建了全国两个美国史研究室之一(另一个在南开大学),讲授美国史,并带研究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美国史学者。同时,他还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创建人,对促进和繁荣我国美国史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任美国的《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约编辑16年,现在仍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他的一生,除早期研究社会学,近6年来着重研究中国的民主和法治问题,批判并反对儒学糟粕外,主要从事美国史研究,著述颇丰(请参阅爱思想网站刘绪贻专栏的《刘绪贻著译总目》)。他的著作使国人对美国的情况有了更多的理解,对美国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他和他许多的美国朋友相互交往,使美国人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两国文化交流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对中国很重要,对美国很重要,对全世界也很重要。绪贻的工作,对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两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讲到这里,不能不问,绪贻做了这样多这样重要的工作,他的动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不能不想到他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绪贻一生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的人格和业绩,说明他深得校训的真谛,说明他是校训的忠实的实践者。同时他又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大学。这所大学有北大的自由民主、清华的刚健笃实以及南开的知行合一,合一而成的一种卓越的文化品质。绪贻自然深受这种文化品质的感染,这也是他一生工作的动力。  欣逢绪贻口述自传出版之际,特写下上述几行字,作为一个老朋友的祝福。祝绪贻健康长寿,多为人民再作贡献。  (叶笃正口述,周家斌整理)  注:叶笃正,1916年2月生于天津,1948年11月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2003年获得有“国际气象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气象组织奖”,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内容概要

奥斯卡,艺术与智慧的标识。75届金像奖影片,风流不绝。本书以简洁的文字和珍贵的图片,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影艺历程。完整的剧情介绍,专业而精当的评说,提名影片的全记录,是为此精神约会预备的丰盛礼品。

作者简介

梁良,台湾资深影评人,曾任台湾金马奖及优良电影剧本奖等多种电影奖评委和影视节目,报刊专栏主持人,著作有《电影的一代》、《欧美电影指南一千部》、《影评人的真面目》、《银幕帅男人》等。

书籍目录

前言—奥斯卡有什么好? 第一届  1929年 [翼] 第二届  1930年 [百老汇的旋律] 第三届  1931年 [西线无战事] 第四届  1932年 [壮志千秋] 第五届  1933年 [大饭店] 第六届  1934年 [乱世春秋] 第七届  1935年 [一夜风流] 第八届  1936年 [叛舰喋血记] 第九届  1937年 [歌舞大王齐格菲] 第十届  1938年 [左拉传] 第十一届  1939年 [浮生若梦]  第十二届  1940年  [乱世佳人]第十三届  1941年  [蝴蝶梦]第十四届  1942年  [青山翠谷]第十五届  1943年  [米尼佛夫人]第十六届  1944年  [卡萨布兰卡]第十七届  1945年  [与我同行]第十八届  1946年  [失去的周末]第十九届  1947年  [黄金时代]第二十届  1948年  [君子协定]……

章节摘录

简•奥斯汀成为简•奥斯汀                       没有一个少女能够真正拒绝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就像没有一个女人能够完全拒绝卡布奇诺一样——她们都甜蜜香醇,温馨迷人。简•奥斯汀从小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小康之家,没有巾帼之志,也没有惊世之才,没有显赫家世装点门楣,也没有风流韵事锦上添花,中中庸庸、规规矩矩的一介女流,父亲是一个牧师,母亲是寻常妇人,弟兄姐妹也都普通,唯有她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枝独秀,娉娉婷婷养在深闺,风风雅雅独步古今。没经历什么感天动地的爱情,也没遭遇什么惊世骇俗的变故,她的一生异常平庸,甚至未有举案齐眉之乐,含饴弄孙之悦,孤孤单单只身一人走完42年的人生,留下六本传世名作,自有那多情后人为她累计天长地久的年份,像一支稀世名曲,在人们的倾心赏析中口耳相传。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淑女作家的一个奇迹,她那写尽绅士淑女爱情,讴歌田园风光的作品,虽则屈指可数却足以让人过目不忘,百年来畅销不衰、盛誉不断。从16岁动笔的《埃莉诺与玛丽安》(后改名为《理智与情感》)到多年后写就的《诺桑觉寺》一路走来,她的小说充满着家乡斯蒂汶顿的日常细节,始终弥漫着英国南部特有的优雅和闲适。读她的小说,就仿佛看见《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小姐相携走在曲径通幽的乡间小路上,间或有意见相左的吵嘴隐隐传来,惹人会心一笑,说不出的惬意悠扬;又或是看见舞会间歇三两位妙龄女郎东躲西藏七嘴八舌,偶或有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泄露出来,让人摇头挠耳,禁不住好气又好笑。读奥斯汀的小说,你感到似乎是那么“平凡”,那些用心写成的小说既不深刻也不完美,没有深刻沉重的哲学思考、没有深厚渊博的历史素材、没有杰出伟大的英雄人物、没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没有贫困、腐败、野心、邪恶,像甜甜腻腻的冰激凌,只有一些少女情爱、贵族舞会,只有一些街坊邻居的是非、茶余饭后的闲聊,诸如此类。剧烈的悲痛、疯狂的情爱、狂热的欲望、灾难的人生,在简•奥斯汀的小说里统统不见,生活总会以一种缓慢的节奏细水长流地经过,一切都进行得那么云淡风轻、海阔天空。这样平凡黯淡甚而“肤浅单薄”的奥斯汀,却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忠诚,最苛刻的同侪肯定:她的小说甚至让与她同一时代,眼高于顶的大作家司各特赞不绝口,后世评论者即使挑剔完美如弗吉尼亚•伍尔芙也对其心悦诚服,将她列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四位女作家之首。她对后世的影响力不仅超过了敢穿男人装、帅气十足的乔治•桑,甚至比萨克雷、狄更斯更受人瞩目。她的作品经受了历史更迭的大浪淘沙,时至今日依然没有过时的危机(在英国,简•奥斯汀的小说每星期可售出35000多本,成为最畅销的长销书之一),即便换了另外的传播载体,即便换了全新的时代主题,奥斯汀的小说仍然是反映英国传统文化的影视题材的首选,她的每一页文稿、每一个人物都以影像的方式予以彻底还原。由于她那只忠于自己熟悉琐事的叙事品格,人们舍不得批评她,就算她的笔下只是些幼稚纤嫩,粉饰太平的风花雪月。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麦考莱和评论家刘易斯甚至把她和莎士比亚比肩而谈而不觉辱没后者。美国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这样总结:“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他们两人一个大雅一个大俗,各占半壁江山。毋庸置疑,奥斯汀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她有得天独厚的语言天赋和绘声绘影的演讲口才,她精通法语,还会意大利文,她喜欢在完成作品后以读书会的形式念给姐妹朋友们听,她那天生适合说书的嗓音和戏剧化的表情,让人记忆深刻,甚至在阅读她的文字时也总能感觉到她的音容笑貌会在字里行间跳跃闪烁,有时辛辣有时幽默,虽然,她没有留下一幅临摹相貌的肖像画供人凭吊。突然想到,今年新拍的一部好莱坞电影叫做《珍爱》(又译作《成为简•奥斯汀》),片中刻画的奥斯汀和《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奈特有太多相似之处,她的父母和班奈特夫妇大同小异,她的初恋情人汤姆•勒弗罗伊来源于完美情人达西先生,而声名显赫的老牌贵族格瑞莎姆夫人也是取材于《傲慢与偏见》中的凯瑟琳•德•鲍尔夫人……人们按照奥斯汀自己创作的小说虚构对奥斯汀本人的想象,把她想成伊丽莎白•班奈特的原型,有着称头的生活和偏执的坚持。美国甜心安妮•海瑟薇在片中(《时尚女魔头》中的少女)扮演奥斯汀,扮相虽过于卡通,但影片最后她端坐翻书的模样,娴静如羞花照水的姿态让我认同了那一刻她对奥斯汀的诠释。不是每一个女作家都能成为简•奥斯汀,即使每一个女作家私心里都渴望成为简•奥斯汀:终生只写不多不少的六部作品,只修不长不短的半世缘分,把写作当成消遣,把谋生过成度假。她曾言:“爱情令人神往是锦上添花,金钱是布帛菽粟必不可缺”,多么懂得生活享乐的奥斯汀,却死于一场普普通通的疾病,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也不给人附会的余地,没有被疾病过分折磨,也没有被寂寞过多吞噬,正值盛年,带着一张并不衰老憔悴的病容平常却也体面地静静离开……今天,那些白领小资们疯狂向往的,真正有闲有钱有品、有爱人也有人爱的生活,原来早在两百年前就被奥斯汀文雅地预支并且透支了。所以,如若可能,成为简•奥斯汀吧。玛格丽特•杜拉斯她在文字中回忆 在回忆中富贵杜拉斯同卡尔维诺、尤瑟纳尔、君特•格拉斯等代表了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王小波去世后的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有太多的人去热爱了,她被那些“宝贝”们和美女们追捧,被她们看作意义、法则和宗旨。她生前从未活得这么耀眼夺目过,她总是贫瘠、潦倒而又简陋的:她常年穿黑色的标准套装,个子矮小,常年酗酒,从未被母亲正眼瞧过,也未曾得到过父亲的宠爱。所以,她偏执地用父亲的家乡地名杜拉斯作为自己的笔名,用母亲的真实经历成就自己的人生转折之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她在文字中圆满了自己缺损的人生,在缺损中被后人误读,在误读中被人模仿,最后又在不可模仿中被人铭记。很多人看过《情人》才知道世间有玛格丽特•杜拉斯,一个70岁的女人回忆一个15岁的女孩情窦初开的情事,而且那样摧枯拉朽、抵死缠绵,让人脸红心跳。尤其是那个惹人心动的开场,那个湄公河上戴着小洋帽,梳着印第安少女辫,涂着红色嘴唇的年轻的白种少女和那个衔着英国纸烟的华裔阔少。还有小说中男主人公面对女主人公韶华不再的容颜,抛下的那段惊心动魄,撼人心扉的告白:“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因为《情人》,太多人记住了杜拉斯的浓情蜜意,浪漫疯狂,记住了她的精细迷离,绝望悲怆。他们认为她是言情浪漫的,小资情调的,满眼风月却不见风流。他们都不知杜拉斯的狠毒刻薄、勇敢决绝。我始终记得《广岛之恋》中描写的那个法国女人,独自走到深夜的广岛街头,身后不远处跟着她焦虑不安的日本情人的细节。她离开那个国家,离开自己的恋人,头也不回,带着铮铮烈骨告别自己的爱情,义无反顾。因为有了这部作品,没有人会怀疑杜拉斯的才华,没有人敢再说她是属于小资白领的或者怀春少女的。自这部电影剧本后,母亲和亚洲所代表的童年时期正式结束,杜拉斯变成了一个异常冷静的叙述者,即便她的心中贮藏了音乐般的文字,流水般的情感。柬埔寨的日子,有着母亲、弟妹和阳光的童年,就仿佛一本翻烂的童话书,一张可以重复使用的车票。杜拉斯只能通过写作不断地抵达,又通过写作不断地拒绝。她只能通过写作不断地回溯过去,持之以恒地抗拒时间的暴力,不断地拒绝衰老,不断地抗拒记忆的磨损。她白骨一样的文字是她全部的防御。她的任何故事都串联着她自己,她说“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写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她如此地痴迷于写作,以至于曾抛下惊世骇俗的言论:“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尽管绝望,还要写作。啊,不,是带着绝望的心情写作。那是怎样的绝望啊,我说不出它的名字……”。再没有哪一个当世女作家能够比她更离经叛道、颠三倒四却又如此地被人仰慕怜爱。她的文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不可割舍的回忆和难以忘却的自我,而充溢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孤独以及扑面而来的苍凉和激情。是啊,“一本摊开的书也是漫漫长夜”,怎样绝望的迷恋,怎样热情的悲伤。也许,就像有些评论者所言,杜拉斯在今天流行正是因为她触摸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痛——激情的匮乏。许多人迷恋她,更是因为她那无药可救的哀伤,那种只有死亡才能够承受的激情。晚年的玛格丽特•杜拉斯把酒精当作上帝,任它在生活中摧毁自己,却又在文字里给自己立了新的丰碑。她教给我们面对道德的全新姿态,她彻底地冲破、任性地忽略世俗眼光。晚年照片上的她,脸上纵横的皱纹清晰如刻,那是“备受摧残的面容”。她惧怕衰老,却又生出了岁月无法侵蚀的光芒;她害怕平庸,却又轻易地让比她小四十多岁的年轻男子俯首称臣。传记中说杜拉斯把年轻的裙下之臣扬•安德烈亚养在家里,给他买圣罗兰服装,要他打字、洗碗、开车,陪她上电影院,到海边兜风,无所谓白天与黑夜,把他当奴隶似的使唤。爱他的时候:扬,你跟着我一起走了吧;恨他的时候:我的东西你一点也得不到,别痴心想要什么了。扬也是一时留在她身边,一时宣告失踪,不留一句话,不打一次电话,叫杜拉斯整日辗转不安,不过最后他还是会回来。就是这样,这样古怪的一对,他们在一起生活了16年。后来,扬耳濡目染也成了一名作家。她没有给他长相厮守或者轰轰烈烈的爱情,却给了他不朽的声名以及可以继承习得的才华。这样一个女人,一个80岁仍然魅力诡谲的女人,一个半生漂泊、毁誉参半的女人,任性刁蛮、反复无常,小气多疑却又善良正义。她瞧不起萨特,看不上波伏娃,整个巴黎只能容下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她无限自卑又无比自信。但是正是这样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却让人牢牢记住,她的小说没有传统的感染力,但却能紧抓你不放,肌肤上都能感受到文字中她尖利的指甲。她的小说是简练的复沓,是旧时记忆的不断重复,百转千回、不厌其烦,悲惨的图景寥寥几幅就成咏叹,平静淡泊的叙述中疼痛却要入骨。从不美丽的杜拉斯,终身只把才华当作自己的华氅贵胄(“确实没有必要把美丽的衣装罩在自己的身上,因为我在写作”),她异常贫瘠却又别样富足。就是这样的杜拉斯,文字是郝思嘉的,智慧是简爱的,情感是伊丽莎白的,让人不敢怠慢,难以忘记,言辞是清泉流水,声音却是黄钟大吕。现实中任凭怎样的穷困潦倒,失魂落魄,她在文字中却要一径从容,华贵不群。

编辑推荐

  如您所见,这是一本口述历史作品,采用口述历史访谈的方式完成。  所谓口述历史,按照《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一书作者唐纳德·里奇先生的话说,就是“以录音访谈(interview)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所谓口述历史访谈,同样按照唐纳德·里奇先生的话说,就是“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interviewer)向受访者(interviewee)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记录下彼此的问与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很诱人的题材。涉及面广,古今东西文化名人均有点到。但此种综合性题材最适合请多位专家供稿。80后作者稍显功力不足。名人史料有明显疏漏。只可当散文读读,引用的史料则不可当真。
  •   在这本书里的220页中,将戴望舒的照片错当成胡兰成的照片刊登了,希望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不要被误导
  •   此书不但文字优美,资料也很全,可当作工具书来用,难得的是,还有很多精美的图片,值得收藏。
  •   王敏的文笔太棒了。其实这人间最好的故事就是人生,更何况那些女作家的人生,怎一个个惊心动魄!
  •   看过了,写的不错,在书店逛的时候买的卓越的信息太少了,啥都没有张爱玲若非初会许平生我之所爱沧桑如老人的额头沉重如满溢的杯子连绵如唐风宋雨里的衰草华美如梅花小楷的竹简今夜停落屋檐的一场大雨你涓滴不漏收藏于纸上笔墨全部的主题是返乡全部的勇气都在路上时间于轻蔑中的一声冷笑你七零八落书写于卷里乾坤所有的使命是不悔所有的用心都在等待我之所爱倾空却再行注满焚毁又春雨不绝眉梢眼角皱纹爬梳声声阙阙唯有断篇残章——伽蓝《断章:致张爱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