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声音

出版时间:2010-6-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贤治  页数:29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作者近三年来的随笔及评论的结集。  知识分子问题一直为作者所关注,全书通过对多位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叙述,探讨知识分子与国家、社会、革命、历史诸关系,解析作为理念人和实践者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建构,特别强调自由批判的精神。其中,对于中国“国民性”及现代作家“精神还乡”问题的阐发,寓褒贬于历史观照之间,视域开阔,观点鲜明,创见迭出。

作者简介

林贤治,当代著名学者,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思想性作品《平民的信使》、《胡风集团案: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午夜的幽光》、《一个人的爱与死》,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主编《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名人书库》、《曼陀罗译丛》、《流亡者译丛》、《流亡者丛书》、《散文与人》、《记忆》、《人文随笔》、《文学中国》(合作)等。

书籍目录

题 记卢森堡:“嗜血的‘红色罗莎’” 阿伦特:沉思与反抗 自由、祖国、十字架 一个女人和一个时代 写在《希特勒万岁,猪死了!》的前面 奥威尔:从政治中来,到政治中去 《1984》的一个新译本 法国知识社会中的一场战争 索尔仁尼琴和他的阴影 苏联知识分子的命运 夜读抄:《论小丑》 国民性批判问题的札记 《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导言 鲁迅:四城记 鲁迅:“带着枷锁的跳舞” 《鲁迅语录新编》前言 萧红和她的弱势文学 怀念耿庸先生 诗人的工作 重印《中国文字狱》序 黄河遗文编后记 从低泣到嚎叫 《我是农民的儿子》序 《我是农民的儿子》再序 《满天星文丛》 序 《人文中国》前言 《烙印》序 知识分子与自由 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难人生 经典的言说 关于“思想者文学” 关于“底层文学” 关于“介入文学”

章节摘录

插图:卢森堡的政治思想,在论战中显得特别活跃和鲜明。其中,关于革命与暴力问题、政党问题、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带有很大的原创性。在苏联、东欧剧变十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卢森堡的相关论述,判断的深入和准确是惊人的。在卢森堡看来,革命,不是任何组织或个人“制造”出来的,不是根据哪一个政党的决议产生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自动地”爆发的。不是组织先于行动,而是行动先于组织,而这“行动的迫切压力”总是来自社会下层。她指出:首先应当具备“革命形势”这一必要的条件,必须认真考虑大众的情绪。在组织问题上,她从不信任有一种绝大多数人在其中都没有位置、也没有声音的所谓的革命的“胜利”,不信任那种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夺取权力的行为,以致她“担心革命受到扭曲更甚于担心革命的失败”。正由于当时德国的客观形势与俄国不同,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都没有作过以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但是,卢森堡并没有因此否定暴力,相反对于那些把暴力等同于革命,从而加以反对的“机会主义的学理主义者”予以严厉的批判。暴力是有阶级性的,她特别指出,必须警惕来自反动政府的合法性暴力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她认为,无条件地否定革命暴力,把议会政治、宪政政治看作被压迫阶级得救的唯一出路是空想的、反动的,这也正如把总罢工或街垒看作唯一的出路一样。在她看来,并不存在一种预设的绝对合理的方式,任何方式的采用都是随机变化的、可选择的。人民群众唯有拥有潜在的暴力,并足以作为自卫的武器或攻击武器,来发挥它的作用,才能在阶级力量的对比中,最大程度上改变政治斗争的条件,其中包括议会条件。

编辑推荐

《纸上的声音》编辑推荐:“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个观点来自知识分子这个词语的发源地: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批判,他就像是医生,他的任务就是指出肺病患者那片受损害的肺的病状,而不是去歌唱那片没有受损害的肺是多么的完好。唱颂歌绝对不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林贤治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影响。《纸上的声音》正是这样的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纸上的声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林贤治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只把自己定义为写作者。知识分子在林贤治看来,“其一,对权势社会保持相对的精神自由及独立身份;其二就是社会实践性。”对于林贤治来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跟“全体仝仁”一样是有语病和可笑的,——在他看来,“知识分子的角色选择唯是一种选择,就是听从良知的召唤,坚持在破坏中建设,在体制外建设;结果,导向革命的讨论,乃至直接参与革命都是势所必至的事。”——良知是知识分子必备的品格,从来没有缺乏良知的知识分子。
    《纸上的声音》是广东作家林贤治近几年的文集,包括随笔和评论。全书约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描述罗莎•卢森堡、汉娜•阿伦特、乔治•奥威尔、索尔仁尼琴等西方知识分子的写作生涯与生命轨迹,通过梳理国外知识分子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他们的理念而作出的选择与实践,从不同的维度定义知识分子;二是对鲁迅、萧红等作家的述评,勾勒自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图景,进而对中国的国民性和中国文学的精神性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
    在批判国民性的篇章里,林贤治说,要时时有同过去决裂、颠覆传统的话语,有同权力对立、同制度对立、与现实不调和的话语。而对当下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林贤治在这本文集里只是浮光掠影地提到一下,没有作很深入的剖析,但我们看到,字里行间无不借古喻今。
    林贤治认为没有“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文学要与时代、社会、国家、历史发生联系。一个时代的文学的繁荣,并不在于作品数量之多,而在于个性的多样化和精神的多元化,在于品质的高度。而一切自由的、诚实的文字,都可以视为一种美,本原的美,无可比拟的美。
    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林贤治是直白尖锐的。他把当代中国文学的问题归结为“精神的衰微和语言的贫乏”。文学是精神的创造物,是精神对自然的改写。对“五四精神”他是推崇的,他认为“五四的作品,哪怕是最单薄的短篇,甚至完全谈不上艺术质量,仍然可以从那文字的字面闻到一种浓烈而又优雅的气息。”他崇尚五四时期的新文学所具有的启蒙性、个体性、激进性、平民性、实验性,进而给出萎靡不振的中国文学开出的药方是,“吸收西方文学中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返回到人的存在上来,回到新文学的源头上来,重振五四时代‘人的文学’的精神。”
    “在卢森堡看来,革命,不是任何组织或个人‘制造’出来的,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自动地’爆发的,而这‘行动的迫切压力’总是来自社会底层。”
    知识分子必须要有身份的自由、独立批判的立场、不惮于自我孤立。在林贤治的论述中,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知识分子抵得上一个政党。真理、真话、良心、诚实、斗争、自由、尊严、批判、革命,林贤治的文集里满目都是这些久违的、陌生了的字眼,在满足于日常享乐物质和娱乐生活的大多数看来,或许不值一提,而在另一小撮有追求的人看来,是触目惊心、振聋发聩的,甚至有一些人应该会觉得耳臊脸热。

    (文/凉添衫)
  •   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政治的看法是丑陋的、深奥的、高高在上的、令人反感的,我觉得我离政治很远,也觉得政治离我很远。但是我看到了这本书,突然就发现政治就在我身边,不远不近的。
    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和大量的事实来写知识分子,将很多真相还原至人前,却并没有愤世嫉俗的声讨或惋惜,如此平静、从容、淡定,真正是有大家之风。一个个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凝铸成一段段鲜明的思想史。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状况下,最为敏锐的是知识分子,由此而生的各种选择,你很难说孰是孰非。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下,对和错似乎没有严格的分界。有人流血坚持,谓之以“良心”;有人低眉顺目,谓之以“保全”。因为与其说是人民大众的痛苦,不如说是制度的必然,又或者说是利用制度者的“高明”。
    虽然我不太能看懂,因为以我的脑袋瓜子,不能理解知识分子们浓重的悲哀。但我却发现了个性鲜明的个体,以及个体生命的另一面(或另几面),而这,才是真正让我为之扼腕叹息的缘由。
    这本书很漂亮,丝毫没有花哨,纸张也好。真是让人珍视的书籍。
  •   林贤治的书还是不错的 起码可是让你知道以前不知道的很多人和事
  •   以我孤陋寡闻之见识,我一直以为国内没有几个人文水平极高的文人。这位林先生真是其中属于佼佼者。书中简介了历史上各个成名任务的人生轨迹,分析了其成名的原因和背景。历史尺度感很强。本来我也看过其中一些人的作品。但基于不了解其背景,因此不是太有感觉。看了本书后再去翻看那些书,就真的有一种不同的感觉!
    感谢本书作者!
  •   学姐推荐的书,用在高三作文特别能拿分!
  •   从书名上看就值得一读!不信就试试!
  •   度过烙印这本书,很好。这本书还没有看,但同样推荐
  •   虽然没有期待中的那么深刻,那么雄辩和优美 但还算不错··推荐吧
  •   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去读,仔细思考.
  •   真的,如果你关心这个世界,还是要看看他的文字
  •   老师推荐买的,还没看应该不错
  •   正版书籍,现在市场上很少买到正版书的
  •   自由,知识分子的永恒追求
  •   一直很喜欢林贤治编的书
  •   这是一本比较学术的书籍,但又不是一味介绍学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部人物传记。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嗜血的罗莎的女子刚毅,触摸到五四斗士的铮铮铁骨。它在我和众多或许没有那么有名却值得被纪念的人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   这本书是买给我爸,他看了觉得还不错,有一定深度,推荐~
  •   林先生的书可以读一读 还是有底蕴的
  •   纸上的声音》这本书,是林贤治先生最近的自选文集,里面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谈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如卢森堡、阿伦特、奥威尔、索尔仁尼琴、马内阿等;谈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鲁迅、萧红等;以及一些具体编书工作如《人文中国》、《烙印》、《满天星文丛》等的记录
  •   只要是想看里面的内容,搞那么多序干嘛
  •   还不错,只是看起来书旧旧的,
  •   翻翻还好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