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第4辑)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蒋原伦,张柠 编  页数:25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今微博成为一种时髦,周围的新朋老友也纷纷开上了微博,感觉一夜之间,能否微博已成为文化先锋的一个标志。     这一辑《媒介批评》的主题是微博。     不管是悲观还是乐观,我们见证了这样一个新媒介新文化的产生过程,见证了新媒介和旧文化交织、更迭和融合的过程,而《媒介批评》正是通过理论性描述和分析,将这样一个过程记录下来。

书籍目录

微博与公共领域  微博:一个准公共领域的诞生/吴鼎铭  微博客:数字时代的社会在场/黄佩  仝海威  从灌水到炼油——关于微博的N种说法/王干  广场上的闲聊——简析我国微型博客的发展生态/王蔚  碎片·暧昧·消费——微博客的“后现代”言说方式/王樊逸问题与方法  媒介革命与移动传播范式/孙慧英  媒介、知识分子与历史的紧张/连水兴  排行榜与权力现象/王衍  当代媒体承载的消费意见领袖角色/宋妍新视野  “饭局”及其媒介功能/张梅  类德克萨斯语境下的欲望工具/林焱  麦克卢汉的变形记/冯强影像短评  张艺谋《三枪》二题/童庆炳  三枪如何毙命——评《三枪拍案惊奇》/魏宝涛  洋枪,伪民俗和“东北乱炖”——评《三枪拍案惊奇》/许姗姗  中国特色的山寨幽默——评《三枪拍案惊奇》/行超  电视剧《蜗居》的叙事秘密/李梅网络狂欢研究  乞丐美学与“犀利哥”的遭遇/黄维嘉  山寨文化的媒介意义——基于媒介更新与反思的视角/贾佳  网络恶搞:从仪式的抵抗到娱乐的狂欢/鲍海波  王蓓蓓当代空间  电子媒介时代的“四副面孔”/王鑫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探析/胡智锋周建新  电视真人秀:是大众狂欢还是娱乐至死?——基于审美与批判视角的真入秀解读/周敏  林丹燕  权力话语的转移:从草根文化到官方电视台/胡霞  电子民俗的情感表达/董瑞雪历史与文本  《小说星期刊》与早期香港新诗的传播/梁笑梅编后记

章节摘录

  其次,准公共空间允许任何具有思考能力的人加入公共事务的讨论。因为,任何有生活阅历并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孕育出他对公共事务的理解和态度,而且公共事务也与这部分人息息相关,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理所应当成为交流和讨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不像哈贝马斯所设想的“公共领域”只允许“受过教育”的公民准入。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教育,并非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具有理性。而反过来,受过教育的人也非都具有理性或能够正确地运用理性。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空间的交流和辩论中,才能形成多元化的观点碰撞,并最终孕育出真理。  再次,准公共空间允许随心所欲以社会公共事务尤其是公共政治事务为话题内容,即允许非公共事务的讨论存在其中。哈氏的理想公共领域,就社会定位而言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一方面,它不仅与公共权力相对立,而且是针对公共权力的批判空间;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也不同于私人领域,它虽然立足于不受公共权力管辖的私人领域,却跨越个人和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务。这种理想公共领域的定位其实是源自古希腊城邦制度。在古代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公共生活在广场上进行,并针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与辩驳。但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机制却体现为咖啡馆、沙龙以及宴会等等充满人文色彩的贵族休闲和社交场所,它不可能完全排除私人话题而要求公众直接进入公共事务的讨论和交流。因此,哈氏的“理想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而“准公共空间”认为,公众可以随心所欲、不受干扰和操控地针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已经足以满足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要求,而且这也是“准公共空间”更具有可实现性的原因之所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媒介批评(第4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几辑都买了,品质有保证
  •   张柠老师的对时尚与先锋文化的敏锐触觉以及流畅的文笔,是我关注他的理由。
  •   对于媒体的研究比较前沿,论点也比较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