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仁爱卷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丹  页数:242  字数:216000  

前言

  仁爱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两千多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就 提出“仁者爱人”的重要思想。崇尚仁爱。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 德之一。 仁爱是真诚。在倡导民主和法制的今天,人人平等。对别人采取恭敬的 态度,是礼貌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才能促进和谐 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付出爱,学会关心他人和 真诚待人,由此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爱的意义,收获亲情与友情。 仁爱是善良。如果我们彼此都能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理解对方,敌人 也会成为朋友。对青少年来说,学会付出仁爱。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 各种矛盾,即使遇到挫折,陷入困境。也有可能因为仁爱的回报而化解危机 。青少年拥有仁爱之心,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到有用的资源、美好的事物 以及幸福的生活。做任何事,都能取得成功。 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巨大的力量,有时候残暴和武力无法征服别人 ,而仁爱却能轻易做到。因此,仁爱的力量永远胜于残暴的力量,仁爱者具 有大智慧。对青少年而言,多一些笑容,心中多一些对生活的热爱,对身边 的人们多一些爱。、关怀和宽容,就会发现世界原来并不只是充满了竞争和 压力。仁爱者具有大勇敢,仁爱可以使一个人。胸宽广,从而有一种勇往直 前的力量,自然也就无所畏惧。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仁爱。青少年始终都要以仁爱、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世 事的变迁、对未来充满希望,把挫折看做成功的契机、不自暴自弃,就会否 极泰来,赢得美好生活。 有仁爱之心的人往往讲信用,能做到信守承诺。青少年只有诚信做人,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提升自我,从而实现仁爱精神,达到更高的人生 境界。 当前,青少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仁爱思想进行改造和 吸收,让仁爱与时俱进并且深入人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青少年不仅要有向善的诚。,还要积极 实践仁爱。乐于行善。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日积月累,才能成为至善 之人。 仁爱是一杯香醇的美酒,历久弥新;仁爱是一处优蔓的风景,让人流连 忘返。风景中有树木,有森林,有草原,有湖泊。祝福我们青少年,像青青 的小树苗,在仁爱中成长,不断升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做粗圆的栋粱。

内容概要

李丹主编的《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仁爱卷)》立足于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仁爱的崇高精神为中心。紧密联系青少年成长的细节和特点,从仁爱的诸多方面和环节入手,详尽而细致地解读了仁爱这一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提出的时代要求和具体方向。阅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
(仁爱卷)》,可以让仁爱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帮助青少年开启人生全新的篇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仁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节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二节 仁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基础
第三节 仁爱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保障
第四节 仁爱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第五节 仁爱思想要与时俱进
第二章 仁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
第一节 仁爱是亲情的纽带
第二节 亲人的爱是不求回报的
第三节 亲人的爱永远是最强大的支持
第四节 学会仁爱,才能孝敬长辈
第五节 学会仁爱,才能爱护幼小
第六节 有爱的家庭才和睦
第三章 仁爱是获得真挚友情的保障
第一节 友情必须以仁爱为基础
第二节 真正的朋友都是互相关爱的
第三节 没有仁爱的友情无法长久
第四节 付出仁爱,会收获更多的爱
第四章 仁爱是成功路上的助推器“
第一节 仁爱可以让人们更加团结
第二节 仁爱可以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第三节 仁爱可以化敌为友
第四节 仁爱可以化解危机
第五节 做任何事,都要怀有仁爱之心
第五章 仁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第一节 仁爱是发自内心的巨大力量
第二节 仁爱是慈悲,不是胆怯
第三节 仁爱让懦弱者充满勇气
第四节 仁爱让自卑者变得自信
第五节 仁爱者有大智大勇
第六章 仁爱造就美好的生活
第一节 生活中的美好都源于仁爱
第二节 仁爱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第三节 仁爱让人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第四节 仁爱可以驱走不良的情绪
第五节 没有仁爱,幸福的生活也会走样
第七章 仁爱促进世界的安定繁荣
第一节 仁爱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第二节 仁爱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互助合作
第三节 仁爱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第四节 仁爱精神要世代传承下去
第八章 践行仁爱要从自身做起
第一节 仁爱要从爱自己开始
第二节 仁爱要严于律己
第三节 仁爱要知行合一
第四节 仁爱要信守承诺
第五节 仁爱要宽厚待人
第六节 仁爱要明辨是非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节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仁爱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仁爱,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青少年要具备仁爱精神,就要热爱祖国。青少年要培养仁爱精神 ,以“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 人,把信心留给自己”为基本原则,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仁爱精神源自悠久的历史 仁爱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青少年可以从仁爱精神中寻求思想的寄托、 寻觅灵魂的栖息地,同时肩负起社会责任的重担。事实证明,仁爱贯穿了中 国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就萌发了立德修身之道,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政治 家、思想家周公。他强调敬德保民,并以“礼”为核心,以“孝悌恭敬”和 “惠爱”为主要内容,提出了道德修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首先提出“仁”的思想。 春秋战国末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在这一漫长过程中,该向何处走?怎么走?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每个先贤 哲人的心中,成了他们冥思苦想的哲学命题。 当时的社会处于“礼坏乐崩”的状态,例如经济、政治、道德、思想、 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崩溃之中。人们受过多的“利”的驱使,使“利”欲 膨胀,危害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法规制度遭到全面的破坏,处于一个 社会纲纪紊乱的无政府状态。 春秋时期,名义上还存在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周王朝。王室 与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权利和财产再分配的矛盾,往往酿成战争和 杀戮,给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的痛苦和灾难。这个时期的生产 方式急需变革。 国家典章、制度、仪式和礼乐遭到破环,需要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道德 的支撑,面对这样的形势,孔子提出了新的价值观,即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 。这是一种新的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理念,即“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和高 度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仁爱精神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战争和杀戮,拯救人们 于痛苦和灾难。它通过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避免了当时的战争暴力的发生,从而使社会能够正 常运作。孔子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乎”的感慨。这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没有仁 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孔子的“仁爱”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并经后儒的不断充 实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孔子认为“仁义”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并 把“仁”与“礼”相结合,又延伸出“孝、忠、礼、智”,形成了处理个人 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修养体系。 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中央集权制。董仲舒为适应封建统治阶 级的需要,建立了“天人感应”和“性三品” (人性分上品、中品、下品) 学说,并以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 、信)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维护宗法制度的道德修养学说,成为中国古代 延续两千多年修身立德所遵循的核心内容。 仁爱垒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仁爱思想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对青少年道 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强调明人伦,尊 重人格,提倡关爱,注重责任,追求社会和谐平安。这一原则不会随历史的 改变而改变,它是一种历久弥新、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道德规范。 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仁爱精神具有永恒价值。它是塑造中华民族健康道 德心理,提升青少年道德境界的根本点,也是中华民族克己为人、见义勇为 、当仁不让,遵从各种社会规范、积极维护社会生活准则的独特个性的心理 基础。 社会的发展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享受,同时社会竞争激烈,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人情冷漠、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逐渐淡化。青少 年要肩负起社会责任的重担,就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提升精神境界。 青少年要培养仁爱精神,以“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 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为基本原则,在对待父母 时要有尊重和感恩之心;对待社会,要以诚信立足;对待弱势全体,要有同 情和怜悯之心。 青少年还应确保人性中的善良成分不受到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的侵蚀, 对生命、对社会和对国家要保持积极的关注和关怀的意识。 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举办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据悉,这 些当选人都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积极 健康的道德风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青少年必须明确责任意识,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和政治参与意识, 个人与他人,国家利益孰先孰后的价值取向,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意识 等,从而使仁爱精神由自发的情感上升为道德的自觉,彻底体现新时代仁爱 精神。P3-5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仁爱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